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06

第6章 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导语】

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空间,不正好象竹笛子吗?你看它的中间,虽然是虚空的,但当你用嘴吹奏它的时候,不是能听到动听的音乐吗?

那些在现实物质世界中,因为懂得了一点点知识,而在那里夸夸其谈的人们呀!不如学学那竹笛子的空的本领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只有保持和锤炼自己内心的修养,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

老子还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老子选择不语。

庄子讲:“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所以庄子选择沉默。

对于老子来说,不言是一种智慧;对于庄子而言,沉默是一种自由。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直解】

天地并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稻草狗。

圣人并不仁慈,它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稻草狗。

天地之间,难道不正象那种风箱吗——

空虚但并不匮乏,风涌涌而冒出。

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心解】

*此时无声胜有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有一首歌唱得好:

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

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

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质问,

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

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辞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对他就必须沉默。”

沉默丰富了我们言说的内容,也丰富了我们言说的技巧。

《三国演义》里刘备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话就很多很多,因为他们双方都有太多倾诉与交流表达的欲望,所以话多在这时是必然的,也是有用的。

《红楼梦》里林黛玉离开贾府回老家扬州吊父,再回贾府时,宝玉与黛玉一见面,彼此无多话,只是人哭我哭,彼此问候而已,完全是沉默。

宝玉与黛玉这次见面为什么会如此沉默?因为别后重逢他们要说的话太多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

沉默在此成全了他们的情意,如果任何一方涉及敏感话题都只会打破完美。宝黛二人冰雪聪明,当然是什么也没说。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指打好腹稿),高人则用脚后跟说话(指晃动身体表达意思)。我们应把身体语言发挥得更好。佛教中有几十种手势,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一般人只会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告别,可见身体语言可挖掘的潜能还很多。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同样地:“人生说话昏庸始”。人的话很少让人爽,通常都让人昏昏欲睡。为了使爽人说爽话,那么就要如老子所说“不如守中”。

大树没有嘴巴与耳朵,能活千年,因为它无知无欲,守住了精气神,所以可以长生。

人想要长久一点,快乐一点,就要简单一点,不要多话,不要多事。有时候不开口比开口更有效,所谓知者不尽言,既“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禅宗有一段著名的公案:

达摩祖师要回印度了,将要传付衣钵,召集门下的几名弟子,让他们谈谈几年中随他修道的体会。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后来一些禅师干脆拿着板子,问什么是禅,若谁开口回答,就乱板打下;开口便错,直教人们做声不得。

此公案对于世俗之理而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是对方不足与言,那就言之无益;倘若能够因言而明,那他也就可以差强自悟了,又何必多言呢?因此智者常常不言。智者一看人的相貌神情便能知道一个人的斤两,往往沉默寡言。他开口便会一言九鼎,画龙点睛。

宋朝的程氏兄弟是有名的理学大家,他们去拜访周濂溪时,周却只淡淡说了一句话叫他们去“寻孔颜乐处”,今人看来这句话对我们真是醍醐灌顶呀!一个人如果非常聪明,却还好言的话,那他的功力还不算到家。

*闲谈莫论人非

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对立之中,街头巷尾、公园树下或新闻媒体,所见所闻大部分都是非议某人某事怎样,名嘴大师众说纷纭、口沫横飞,但就事论事、理性分析则不多见,我们的社会病得很深,相信大多数人都有同感,在这样一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中,能保有心灵清醒实更可贵。

某局准备提拔个副局长,大家谁都认为老李这回没问题。因为不论是工作能力、工作经验,还是思想理论水平他在后备人选里都是第一的。可是当提拔名单下来后,却是另一位哪样都不如他的人。大家愤愤不平,他自己也不知哪出了问题。后来局长的司机无意透露出了秘密,原来早在五年前这个老李无意中说局长的老婆长得不好看而且刻薄,让被听到的人悄悄告诉了局长,从此局长记恨在心,一直到五年后才找到机会报复了他。且不说局长的道德品质如何,就说这个老李不该背后议论人的短处,最后给自己酿成了难咽的苦果。

“闲谈莫论人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觉得听到的人不会说出去,你不知是谁有意无意地告诉了被说者,引起人家的忌恨,最后给你的工作和生活设置障碍。你说何苦呢?

不要急于批评别人是非,谈人是非事,自己也是是非人,即使置身其中,焉知局中事,何况非局中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看我们站在那角度,世事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各有不同的价值观,是非对错原本就难有一定的标准,将自我主观价值的判断量尺,拿来度量别人,怎敢说客观标准呢?

何况喜欢谈论他人是非的人,通常也会为人所诟病!如果我们对常常高谈阔论,言不及义、东家长、西家短的人印象不佳,那么切莫步上他的后尘而不自知!

不要忘了,当你一指指向别人的时候,有三指却指向自己呢!所以,当你“闲谈论人非”的时候,不如“静坐常思己过”。这是一种自我修身、自我反省的功夫。它要求一个人要经常静下来,不去想别的东西,无有私心杂念,而考虑自己有什么过错,想想自己在做人与处事方面有哪些失误和不足。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减少自己的失误,可以加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