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我去!东南亚
5683000000014

第14章 泰国(5)

很多人都说泰国人是一个十分坚强的民族,再恶劣的生存环境都没办法击倒泰国人,不管是1998年的经济危机还是2011年末的洪水,就像曼谷街头的虫子美食,10年之间被东南亚甚至东亚的各国效仿。但即使虫子美食遍地开花也没有让泰国人倒下,他们反而对自己的饮食进行改进加工,使之更符合游客的饮食习惯。

泰国之旅如果非要问吃货有什么遗憾的地方,那就是曾经有超过50种的虫子美食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回国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卖虫子的老板说:“给我来一份,老板。”如果非要在这份虫子美食面前加一个价格,我希望是少于一美元。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不管是食物还是人,我们都有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

有些人你从见的第一面开始就会觉得这会是自己的朋友,有些味道从你第一次尝到的那一刻起便会喜欢。不过,当我一开始就拒绝一道菜或者一个人,最后也许是放弃遇见人生另外一种可能的机会。

考山路上的美食之旅

“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

“大概900个月吧!”

“考山路有多长?”

“大概400米吧!”

“如果用900个月的时间吃遍这条只有400米的路,时间够吗?”

“不够,因为这里的人每天都在变。”

这就是我对考山路最早的描述,不是夸大其词,而是这条名叫Khao San Road的背包客聚集地真的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世界上最大的背包客聚集地。

白天的考山路很宁静,几条小街交织在一起,树影婆娑,没有车辆。这条街上坐落着的店面大多是“变形金刚”——这些建筑物的上层扮演着旅店的角色,而下层却尽着餐厅或是酒吧的义务。白天的时候,停留在考山路的游客们稀稀落落地分散在上百家酒吧里,一边消磨时光,一边等待夜晚的降临。

等到入夜后,真正的考山路才开始苏醒。白天在外四处游玩的背包客,到了天黑时分,都逐渐回到考山路。集合总部,节日开始!整个街区都变形了,一千个小摊五分钟内齐刷刷铺满五条大街,人头涌动。路边小吃五花八门,夜空里音乐奔流;沿街画家的作品光怪陆离,非常前卫;蹲坐街角的算命先生一边口若悬河,一边让塔罗牌在空中翻飞;卖旧衣服的小贩和游客拉扯砍价;路上总有三两个驮着巨包一身肮脏的人在到处觅食……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呼吸着东南亚的味道,空气里仿佛飘扬着印度的咖喱分子、尼泊尔的冰雹粒子、柬埔寨泥土气息中交杂的火药味道和金三角的鸦片迷香……

我一直都是个味道狂热分子,也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会因为气味而相互吸引、暧昧、向往、厌恶或是鄙夷,而气味,也往往决定了生活要去的方向。因为这些,才有了开篇的那段对话,我想用味道为考山路做一份独家的美食地图。

这份美食地图就从考山路的起点开始描绘,这里诠释着人对食物的原始欲望。疲劳了一天的游客们在路的起点可以轻易地找到补充体力的地方——大排档和果汁摊。泰国的大排档很奇怪,老板明明就是一家人,却非要面对面开两家店,闲的时候就跑到路中央聊天,或者去隔壁的果汁摊买果汁聊天。只有当游客站在路中央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才会皱一下眉头。这里的快餐十分便宜,35泰铢,3个菜,可以让人吃到饱肚,还可以享用赠送的酸辣汤。另外,还有一些像香蕉叶烤鱼、泰式咸肉肠之类的家常小菜,都足以让疲惫的旅人得以饱腹。吃完大排档后,夜里的行程当然还没有结束!走到旁边的水果摊,用20泰铢买一杯足足2个芒果分量的800CC芒果shake。一饮而下之后,什么热浪,什么疲惫,都会被人抛诸脑后。

酒足饭饱后,就可以向考山路的中段行进。已经吃饱的可以走进路旁的酒吧街,去品一品曼谷的新鲜扎啤;若是还没有吃饱,那么,整条街的美食就是你最好的餐后甜点啦——芒果饭、炒米粉、酸甜麻球、冰镇西瓜……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这里吃不到的;若是对刚才的芒果shake和咸肉肠意犹未尽的话,更可以在这里再次品尝。

更重要的一点是,考山路的中段不仅仅是美食和酒吧的天堂,更是一个世界闻名的造假基地。曾经听酒吧里遇到的一个德国青年说,他就是听说这里可以伪造连德国政府都辨不出真伪的学生证才特地过来的。

美食地图的尽头自然就是考山路的末端——即兴表演。吃完一条街的美食后,就得听听周围的歌声啦,但这最后的表演区却也是最容易让人流连忘返的了。我实在是太幸运了!三次夜游考山路,每一次都赶上不同的民间表演。拿着手臂一样粗,却只需25泰铢的章鱼须,再去7-11买一罐当地的啤酒,走在人群中的我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考山夜游客了。

然而,美食之旅并没有就此结束。当凌晨来临的时候,这里的酒吧都会推出各式各样的服务,路边摊上的烧烤自然也就成了啤酒最好的搭档。游人们在这个彻夜不眠的考山路,开始了下半场的狂欢。

虽然我在这里穷尽词汇做出了如上这般详细的描述,甚至都有些旅行指南的味道了,却仍然很难让没去过那里的朋友想象这条能容下1000多个流动摊点、400多家旅馆和100多条小巷子的考山路的真实模样。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得到的会是什么。”我想,用阿甘的这句话来形容考山路的生活和迷失再贴切不过。考山路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东边的街道口来了一对倒卖他们横跨欧亚大陆旅行纪念品的德国情侣;据说考山路其中一个巷子里的马杀鸡姑娘昨晚爱上了一个帅气的马来西亚背包客;第六条小巷门口的那家酒吧,今天来了一个为了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而义演筹款的花式足球艺人……每一天,生活在继续,故事在发展,似乎唯一保持不变的只有考山路上那关于旅行的味道。

最好吃的芒果饭

曼谷的日子总是格外的悠闲,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寻找食物往往比寻找景点来得简单。我一直喜欢路边的大排档,好吃不贵还包罗万象,最主要的是还可以冒充当地人。

芒果饭就像曼谷的一个甜品地标,几乎所有去过泰国的朋友都会对芒果饭赞不绝口。去曼谷得吃芒果饭,这就好比去长沙得去吃臭豆腐,到了广州得吃烧腊,到了北京得吃烤鸭。

作为一个吃货,我在泰国选择下榻的地方自然也是觅食方便之处,这一次住的地方在素坤逸的一个国际青年旅舍,此地乃是吃货的风水宝地,因为旅社的外面一到晚上就有许多地道的泰国美食。

第一次吃到芒果饭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跑回青旅馆借着wifi发一条微博,然后告诉全世界的朋友,这是我从出生到现在吃过的最好吃的关于芒果的东西。我站在摊子前面看了好久老板的手艺,最后老板都不好意思了。

芒果肉只取最中间最细嫩的部分,不会太涩也不会有果渣。糯米饭用椰汁煮熟。然后淋上椰浆。椰浆里放了盐反而衬托出糯米的香糯,最后撒上炸过的糯米,入口后香、脆、软。糯米的那个层次感好吃到无以言表。

作为一个好奇心十分强脸皮也十分厚的吃货,吃完之后我一直端着相机站在摊位旁边,最后老板脸红了,为我演示了一遍芒果饭的制作过程。

这种饭用的不是普通的米,而是糯米。糯米在泰国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就是黏米。泰国和中国一样,是一个以大米为主的国家。在国内的时候我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管是吃什么我总会在最后对老板说,“来一碗米饭”。对我而言,一顿不吃米饭的人生似乎是不完整的。

老板先打开电饭锅,把一些椰子片和椰汁丢进饭锅之中,还不时朝我的镜头笑笑,然后竖起大拇指指指自己的摊子。蒸熟的黏米饭放在容器中后,再把用米汤和椰汁煮成的酱汁淋在米饭上,最后撒上炸得香香脆脆的香米,铺上两个大芒果,这样一道芒果糯米饭便新鲜出炉了。

然而对于一道食物来说,最困难的往往不是制作的过程,而是给食物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就像在中国有一道菜叫“童子鸡”,而在许多餐馆的英文菜名里却变成了“没有性生活的鸡”,看到这样的菜名老外还不云里雾里的呀。

于是,在这里我又做了一件造福亿万同胞的事情,我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在纸上写下“宇宙无敌超级好吃椰香芒果糯米饭”十五个汉字并嘱咐老板,下次遇到和我一样的人,一定要拿出这张纸片。

当然,我对芒果饭的追求还不止于此。在之后的旅行中,无论在清迈还是在槟城只要是看见芒果和黏米饭放在一起我总会不由自主地点上一份。但这种事情一直让我十分苦恼。看着人家的餐牌上有许多我闻所未闻的名字,而我1.5L的胃容量往往在一份芒果饭之后内存不足,于是为了避免点菜的大姐对我产生厌烦情绪,我往往在这个尴尬的时候会对老板说“再给我一份芒果饭”。

所以,到了最后对于芒果饭的热爱简直让我怀疑,在芒果饭面前我的大脑是否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到现在为止,到底吃过多少份芒果饭我已经记不得了。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吃货精神,我在泰国本应该尝试更加多样的甜品,只是在“新鲜感”和“太好吃”面前,我败给了泰国的芒果饭。

很多时候,选择太多反而成了一种麻烦,因为这些选择只能让我们在抉择的时候更加困难。就像麦当劳的那句口号一样:“更多选择,更多欢乐”。而当我真正站在琳琅满目的点餐台前时,我只能无奈地说:“给我来一个双层牛肉汉堡。”因为这是一种最保守、最安全的习惯,但我最怕生活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知道事情发展中会有众多变故,而自己却又往往输给了习惯。

日本餐馆

里的10年招牌居然是“中华炒面”

曼谷最后的日子变得格外悠闲,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最快消磨时光的方式也莫过于逛完了所有该去的地方后,在剩下的时间里用嗅觉去发现意外的惊喜。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旅行: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闲逛,看到自己没见过没尝过的味道就驻足观看,倘若荷包不是很羞涩,便点上一份细细品尝,间或和老板聊上几句关于食物的心得,抑或在尝过一口之后对厨师报以嘉许的笑容。我想众多美食的味道,大抵也是从这样的闲散时光里被慢慢地发现。

在曼谷的时候曾有一个小插曲。因为我住的地方在素坤逸,是一个远离考山路的僻静之处,但是这里日本人和韩国人却众多。日本人的密集程度从早上第一班地铁上此起彼伏的“哦哈哟”上便可以窥探一二。在这样一个日本人汇集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好吃的日本料理。

邂逅这段故事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在曼谷旅行的这段时间里,每当夜晚我从不同的寺庙归来穿过天桥回到街道的时候,总能在天桥上瞥见左右两边两家外表装潢很类似的店。出于最原始的好奇心和人类的八卦本能,我挑了一个“良辰吉时”(午饭时间)找到了其中的一家店。

原来这是一家经营鱼翅和一些日本小吃的日本餐厅,少了日式餐厅中常见的旋转吧台,反而布置了许多中式的家具,让我对这家日本餐厅格外有亲切感。

放眼望去,墙上摆着的是登有介绍老板的众多简报。店家似乎是一对小夫妻。妻子十分腼腆地负责点餐,丈夫则兼任厨师。我随手翻了翻餐单,发现全都是一些我消费不起的鱼翅鲍鱼和螃蟹。正当我准备放下菜单起身离开的时候,我却在一个显眼的位置看到了一道很奇怪的菜——中华炒面。很难想象在一家日本餐厅里的餐牌上会出现中华炒面,这是对一个中国人赤裸裸的挑战啊。看到只要40B的价格后,我便对老板点了这道菜。

本来我还想在上菜的时候告诉他们我是一个中国人,顺便再奚落老板一番。但是菜还没上桌,我就已经闻到了一股香味,准确地说这的确是中式炒面的味道。

吃最后一口面的那一刻,我把事先想好的准备挖苦老板的话一起吞了进去。它的中华炒面的确地道,酱汁和油的比例都特别好,而且就像很多中国人炒面一样,并没用特别的材料,只是用平时家里煮菜剩下的鱿鱼须、丸子、香菜等家常材料。

正当我在为菜思考的时候,厨师走过来先开口了:“中国人?”

老板的一口汉语让我当时就震惊了,然后点点头。老板见状便继续说道:“我妈妈也是中国人,我小时候去过中国好多次。”

于是乎,几番对话来回,这场在异国他乡的中日交流也变得和谐起来。

“你的中华炒面很好吃,但是有一种我说不出的奇特的味道。”

“是洋葱,传统的中华炒面太油了,所以我就用洋葱中和了一下。”

“哦,so得思内(日文“原来这样”的谐音)。”我阴阳怪气地用日语回答道。

没想到他哈哈大笑之后却并不开心,他略带伤感地说,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得到父亲的赞许。父亲说他这是随意地篡改传统,没有走路就开始学跑步。他一气之下于是在父亲的对面开了这家几乎一样的店。

走出店的时候,太阳已经到了两三点的位置,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决定要再来一次。

于是,在最基本的好奇心和人类的八卦本能的驱使下,第二天路过天桥的时候我便从另外一头的通道下去,迈进了对面“爸爸”的店。不出所料,这是一家从装修风格到餐单上的食物都和对面惊人相似的日本餐厅。老板见有人光临,马上从里屋擦了擦围裙走出来,见我拿着相机和自带的筷子加上一副“吃货”的尊容,便指着墙上张贴的剪报——上面有对他的报道和照片——然后伸出大拇指再指指自己的食物。这位老板似乎更加珍视这些剪报,把它们用相框装起来,然后再整齐地挂在墙上。我循例点了一份中华炒面,因为其实我也吃不起店里的鱼翅。

听完我的点餐之后,老板似乎特别开心,一个人兴致勃勃地走进厨房,做好后再亲自端到我面前。可能是因为还没有什么客人,老板站在门口一直看着正在吃饭的我。

炒面吃完了,同样一种我说不出的味道。结账的时候我突然用中文问老板:“为什么你的炒面特别好吃,加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吗?”

老板被这一口汉语吓倒了,但是马上变得十分开心,他用十分生硬的汉语回答说:“是洋葱,是我儿子发明的。”

走出这家店的时候,我特意往10米外的“儿子的店”看了一看,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似乎很难发现,就在街道两边的父子店,就像很多年的一部电影《向左走,向右走》一样,你住在墙的一边,我住在墙的另外一边,虽然只有一堵墙的距离,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相遇。

我们的爸爸妈妈似乎都是从另外一个星球而来,他们不懂我们的梦想,不懂我们的行为,甚至不懂我们口中“时髦”的语言,但是这一切却割舍不了冥冥中儿女和父母的那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