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我去!东南亚
5683000000008

第8章 柬埔寨(3)

无奈之下我只能蹲在摊子前面寻找可以吃的东西,老板见我蹲在香蕉旁边便一边拿香蕉放在炭炉上烤一边伸出大拇指指着他的烤鱼,嘴角还一直念叨着“good,good,this”。

我被老板的举措所动,于是便买了香蕉和鱼来品尝。正当我拿着食物问老板打听“salt”的下落的时候,老板笑眯眯地拿着烤好的鱼和香蕉做了一个“一口香蕉,一口鱼,salt不需要”的动作。

在老板的强烈建议下,我尝试了一下这种没有调味品的“鱼蕉吃法”,想不到味道却格外的好。老板烤的香蕉似乎和国内吃的香蕉大为不同,拨了皮的香蕉就像国内的烤番薯一样,但透着一股香蕉的香味。

我被这种神奇又自然的吃法深深吸引,不知不觉就在摊子前吃了4根香蕉3条烤鱼。

曾经在云南的时候,有幸在泸沽湖的赵家湾吃过当地的松茸。松茸是一种很贵的菌类,一度被誉为菌类的“贵族”,往往一斤松茸可以卖到几千元甚至更高,所以每当到了松茸的收获季节,泸沽湖附近的村庄都会变成一座座的空城。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家家户户的老小便开始纷纷上山采摘松茸,生怕自己一偷懒这大自然的宝物就会落入别人家的箩筐中。那一次我们都以为老板在煮松茸的时候会格外的细致,精雕细琢然后为我们呈现一道精致的美食,哪知等到松茸上桌的时候大家却都面面相觑,因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松茸煮鱼。我一直觉得水煮鱼是一道极其朴素的菜,朴素到随便抓条鱼切开生煎一下倒水熬煮半个小时就成。

正当我们满脸疑惑的时候,老板为我们道出了这其中的玄妙:正是因为松茸是十分珍贵的食材,所以要想物有所值就得吃松茸最原始的味道,你可知道这道菜是不放盐、不放味精、不放糖的,连最基本的葱姜料酒也是点到即止。只有这样松茸的香气才会最大程度地得以保留。

我一直记得那一次的松茸之旅。眼前的烤鱼和烤香蕉,让我再次陷入关于食物本身味道的回忆:番薯是有木薯淀粉香的,所以小时候记住的都是番薯的香甜之味;海鲜总会带着一股海盐的咸味,所以渔家人吃海鲜基本不会添置什么油盐酱醋。

想必这一次的烤鱼也是卖了一个这样的关子,也许它好吃的秘密并不是因为它幸运地出现在了四个饿鬼面前,而是那种原始的味道深深地俘获吃货挑剔的“味蕾”。就像小时候吃到的街边小食,可能只是用两根棒子卷着一坨麦芽糖再点些黑芝麻,但时至今日,尝过了各地美食味道的我们也一定不会忘记这些小时候的味道。

都说人对于味道的记忆是五觉里面最长久的,想必多年之后我再次光临柬埔寨的时候,也许会忘记了大酒店里的精美点心,但必定会记住这洞里萨河边的烤鱼和烤香蕉。

暹粒街上的火锅

在前往柬埔寨之前,我就从LP和各大自助游门户网上搜寻过很多关于柬式火锅的信息,对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柬式火锅充满了好奇。

这是吃货的“好奇心”,对于没吃过的东西总是有着比美景还要期待的心。在经过金边的烤鱼洗礼之后,大叔一直为自己没能从国内带一些康师傅方便面过来而苦恼。

大叔是我们在路上“捡”来的,这种“捡”人的形式在背包旅行中十分盛行,把落单的人一个个聚集起来,自然多了许多旅行的同伴。

在越南境内坐车闲聊时,我就推荐过大叔去吃神奇的越南法棍。这一次听我提到柬式火锅之后,大叔眼睛瞬间一亮,甚至好几次把女王宫“猴王”头上拿着的矛看成了吃饭的刀叉。

于是,下午在吴哥窟游荡的时候,一行几人就已经在憧憬晚上的吃货之旅。我把这种在吴哥窟里众神面前流口水的行为视为大不敬,在驱车离开吴哥窟的时候一直没敢回头,但听到晚上要去享受大餐的大叔却摩拳擦掌好生快活。我们的寻找之旅从一句“火锅用英语怎么说”开始。我和大叔领着澳洲小萝莉站在老市场的街头面面相觑,大叔想了很久也没有憋出一个英文单词来,这个时候小萝莉成了我们的救星——“火锅,不就是hot pot嘛”。于是我们便沿路寻找hot pot的踪迹。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一山还有一山低,在你郁闷英语不太好的时候,你发现柬埔寨人的英语更不靠谱。无奈之下,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拿出纸笔,迅速画了一个带烟囱的火锅,周围一圈碟子绕之,碟子里还有清晰可辨的蔬菜鱼肉等等配料的图片。路人们瞬间明白了,这不是“BBQ”嘛。于是指着前方不远处一个很热闹的摊子说,那里便有我们千辛万苦要找的柬式火锅。

柬式火锅乃是我们在柬埔寨期间尝到的最美味的晚餐之一。这种柬式BBQ的锅向中间拱起,周围有槽。拱起部分烤牛肉,顶端另外搁一块肥肉,烤出的热油不断流下,与槽中黄油融合在一起,新鲜蔬菜就置于这油中烫熟。牛肉与蔬菜配上特殊的柬式蘸料,味道十分鲜美。蘸料带点酸甜味,还有多种味道选择,浓淡也可以自调。

我们点了不少菜,最后的餐费却很便宜,这样一个炉子才只要8“刀”而已,折合成人民币每人只要20来块钱。这点钱在广州、北京、上海大概只能买一碟火锅的酱料吧,而且这还是给我们这种“外宾”的价格,本地人只需三分之一便可以享受。

我一直觉得柬埔寨是一个可爱又可恨的国家。可爱之处在于,我在柬埔寨遇到的人都非常淳朴,从吴哥窟里捡垃圾的母女,到圣剑寺外面问我英文单词的小朋友,都深深地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实。

可恨的是自从来了柬埔寨之后,身为一个吃货的我从来就没吃过一顿饱饭。

物美价廉的越南菜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无法撼动,但是每一次在金边吃饭点餐的时候我总是只能叫一点点东西吃,脸上还要装出一副淡定的表情,心里却已经把厨师和老板都给按在地上骂了一遍。

回国后回忆起这一段旅程,我常常对朋友说:暹粒街上物美价廉的火锅和之后遇到的高棉厨房救活了我,才浇灭了我的怒火。

然而,暹粒的这段美食之旅也给了我另外一番遐想,回国之后我时常怀念在这些简易搭建的餐厅里吃饭的日子,不怕城管,也不怕卫生检疫部门的拜访。就像许多年前的中国一样,我们可以随意地出入路边大排档,不用担心地沟油的危害;我还可以在最热的夏夜找一棵树乘凉,偶尔买1块钱的冰棍,也不用忧心这些冰棍是不是用皮鞋做的。

在这样一个尘土飞扬的地方,我们一行人并没有一个吃坏肚子,街上甚至连药店都很少见。

简易的柬式火锅,给我感觉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地填饱肚子便好。

当amok遇上柬式咖喱,高棉厨房的诱惑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害怕考试的人,换一句话说就是害怕做选择的人。我常常对自己说像我这么一个生活节奏缓慢又贪图安逸的人,死后如果到了地狱,一定是在油锅和烈火面前哭得屁滚尿流。像我这样的人,势必会在快节奏的大都市生活里被人群淹没。在国内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像香格里拉或者束河古城一样的乡下,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吃与喝就是一天最重要的事业。

而暹粒的生活就给了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我不用像在广州时为吃什么而感到烦恼,因为在这里吃饭我有一个毫不犹豫的最佳选择——高棉厨房。

高棉厨房其实并不是一间厨房,而是一家十分有格调的柬式餐馆,高棉厨房的全称叫Khmer Kitchen Restaurant,是一家隐藏在老市场里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