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20

第20章 内圣——以德立人(6)

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在动机上来判定谁在自私及相关问题。事实上,如果真的从动机上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仁人志士及相关问题,仁人志士会很容易被人冒充,以至最后可能全社会认贼作父。这年头,不是连贪腐分子也都一个个祭起人民的旗帜吗?

2那究竟如何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有德呢?关键得看一个人发于外的东西,即他是怎么对待另一方的,尤其是他的对手。总的来讲,一个人能够事事做到从另一方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理解错,毛主席所谓的“为人民服务”本质上就是这一意思——这个人可认为已超越自私。

3具体地讲,判定一个是否有德,可看以下几个指标:

一是看他对另一方是不是讲谦虚。一上来就是自己,而且一路上下去也是自己,滔滔不绝地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可能要认为这是智者或大师,事实上,这最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场景:躁狂病人走进了心理疹所。

夫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超越自私的人可能更愿意先给另一方机会,这应该不只是礼貌,也是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另一方的必要。不管一个人自认为多牛,都应该给另一方机会,如果连机会都不愿给一点,不是自私,还是什么?

二是看对另一方是不是察优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告诫世人要虚心学习,不错,但学习什么呢?这句话更可能是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另一方的优点和长处,懂得欣赏和尊重另一方。

应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甚至相当一部分还显而易见。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发现另一方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可能就是私意蒙蔽。极端自私者当然就是所谓“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了。

三是看对另一方是不是有和气。有无和气是判断一个人人格修养成熟与否的根本指标,一个人没有和气,不管他自认为怎的咋的什么的,原则上都是血气之私。紫禁城最核心的三大殿皆以“和”名,曰“太和”,曰“中和”,曰“保和”,匠心独运也。

一触即跳,愤然作色,这样强大的“我执”,不是自私,还是什么?即便是“愤”,也应该是在和气着愤,要正!《呻吟语》云:“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真良言也!

四是看对另一方是不是善启发。一个超越自私的人会有比较强烈的爱心,能够放下自我,搁置争议,存异求同,从另一方的角度乃至另一方既有的东西来进行启发,增量推进,循循善诱,渐入佳境。

与循循善诱相反,自私自利者更喜欢夸大分歧,制造对立,从而显示自己的高超与英明。就像老是抓住另一方的缺点一样,自私自利者也喜欢抓住双方之间的分歧,他们喜欢为斗争而斗争,不注重“笑到最后”。

五是看对另一方是不是能耐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方常常会对另一方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是“恨铁不成钢”的感慨。当此情势,正是考验一个人能否超越自私的关键时刻。耐不住烦,甚至暴跳如雷,无疑就是私意见光!耐得住烦,甘于寂寞,甚至无声无色,自然就是大道为公。

《书》云:“必有忍,其乃有济。”一个没有耐烦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帮助另一方的,更不可能推己及人,普度众生。为什么会没有耐烦心呢?因为他原本就只有他自己,原本就只是他自己,一旦屁股被摸,当然暴跳如雷。

讲谦虚,察优长,有和气,善启发,能耐烦,一方如果能对另一方做得这五点,基本可以断定:在这一双方关系中,这一方对另一方超越了自私,达到了爱的高度和境界。如果这一双方关系关乎的是利益,则意味着这一方看到的利益更大;如果这一双方关系关乎的是理论,则意味着这一方掌握的理论更真更具包容性,就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能够包容牛顿的经典力学。

4超越自私并不是否定自利,它是手段上的。自利无法否认,恰恰相反,一方之所以对另一方超越自私,说到底,也就是因为这一方看到了双方关系更大的利益,乃至更远的未来,这一方完全明白另一方是怎么回事——包括另一方的利益诉求在内——而另一方并不明白这一方是怎么回事。关于这一点,有一句俗语概括得非常精辟:“君子眼里有小人,小人眼里无君子。”

小人之所以无忌惮,不讲谦虚,不察优长,没有和气,不善启发,不能耐烦,原因就在于小人“未觉”——朱子解小人为后觉之民——没有看到双方关系之中的更大利益和更远未来,这也就决定了小人的一切不过都是折腾,除了捞得一些风头之外,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如果这一双方关系属于硬斗争,那也就是小人的败局。这或许也呼应了《菜根谭》上一句论君子与小人的“奇谈怪论”,曰:“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5我们不只是要做一个学者,更是要做一个全面的人——讲谦虚,察优长,有和气,善启发,能耐烦,最后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真正超越自私的人,一个自己觉悟也觉悟他人的人,一个自己快乐也快乐他人的人!

6道是人们该走的路,是入世间的游戏规则。德是人们该如何上路,该如何掌握游戏规则。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成什么样的事,播什么样的种,施什么样的肥,结什么样的果,皆有一定之规。具体而言,道德就是教人走路之时,该走什么样的路;玩游戏之时,该玩什么样的游戏规则。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如果人们违背了该玩的游戏规则,就是神农氏也救不回如此结果。你尽可以不遵循道德规则,人人也尽可以对道德规则不理不睬,但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们不得已还是要回归到游戏规则中来。

7“三十而立”。立什么?应是双向自立:一是内在向度的立人,立做人的原则;二是外在向度的立业,主要是立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这就叫“德者事业之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自立,既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更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坚守不变,必有所得。高尚完美之人生,便必须有高尚完美之人格。欲做顶天立地之人物,便必须具备有顶天立地之人格。世人恒言人品、品德、品格,俱不外为“人格”之通称。

8双向人生,内向成人,外向成事,二者孰轻孰重?成人重于成事,人品重于功利。为什么?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都有生有死,有存有亡,唯独精神可以用世,可以存世,可以传世,可以永恒不灭,可以万古如新。

9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古今多少帝王公侯,没有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一点痕迹,就因为他们只想用庄园和财富留名后世。而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在美德上却是富豪。

10面对着当今社会重金钱轻精神的人性失落,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写道:“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我们很快就会离开它。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在远没有金钱之前,人类就开始了精神的求索,人类最终也许将消灭金钱,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类的精神永存。”

11人的品德是他的才能学问的主人,而才能学问只是品德的奴才。如果一个人有才能而品德恶劣,那就象主人不在家由奴仆当家一样,妖魔鬼怪哪能不在家中肆意横行、作祟生事呢?

12什么叫缺德?缺德实质上是缺智,缺根本智。一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甚至挖空心思损人利己,这是缺乏仁爱心。贪婪、嫉妒、狂妄,这是缺平等心。自作聪明,胆大妄为,耍阴谋诡计,这是缺清净心。一句话,从人的本性上失落,就是缺德。缺德的人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最愚蠢,因为他不能为人类所容。

13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个人的德才兼备,更需要群体的德才兼备。一个经营者要体现他的德,是通过他的产品,他的品牌信誉,他的群体素质,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言行。因此,经营者不仅自己要用精金美玉的人品率先示范,更需要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用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观念选拔好每一个主管、每一个职员,严肃督查制度,严格品德要求,严明用人纪律,提高整体素质,把一个群体塑造为一个大写的人。

个人素质德才兼备,不令而行;

群体素质德才兼备,必收奇勋。

14在人生面临的内外两个世界中,什么东西该坚持,什么东西该放弃?什么东西不用怕,什么东西要害怕?真理应当坚持,贪欲应当放弃;利人民、利社会、利国家的事情不怕,违背良心、被人鄙弃的事情要害怕。君子有所畏,有所不畏,当畏则畏,不当畏者则不畏。正因有其不畏,故有其畏;正因有其畏,故无惧无畏。这就是双向人生的“畏字诀”。

15对于饱经世事的人,自称无所畏忌者是轻率可笑的。其实,既然荒唐就是不美的品格,那么对于无畏无忌的狂妄者,总是很少能避免荒唐的。最可笑的事无过于一个吹牛皮的狂人被拆穿了。因为这种人不懂,语言行事无论怎样有把握,还是要留下一点进退的余地。这种狂人办事,就好比下棋陷入僵局,即使不分输赢,也使得这一局棋无法再走下去了。我们要时时注意,轻动妄动盲动,还不如不动。这样的“勇气”之所以盲目,就因为它没有看见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

16欲路上的事先后退一步,以畏惧之心规避,不要因其可以顺手牵羊便首开恶端,被小利所污;须知差之毫厘,失之里,一染指便退回去亦是污点。品性上的事,心灯一亮便不容熄灭,八风吹不动,决无后退之理。一旦放弃了那坚守的一份纯洁、一点质朴、一念慈悲,便是心灯自灭,漆黑一片;远隔千山只在当时,而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危险还在后头呢!

17一个人做人如果真是大仁大义,至情至性,真实不虚,那么他就一定会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他的人格魅力总会被人们所承认,所敬重。一个人如果心根不纯,行事时就难免会公私不分、拖泥带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心一杆秤,斤两称分明,这是生活中反复证明的为人处事道理。

18东西方的文明有很多差异,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人品、人格、爱心可以超越国界,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一个真正崇高和伟大的人,不管他国籍如何,政治倾向如何,人类的良知会承认和推崇他的崇高和伟大。不为别的,只因为人类的本性使然。人类如果不这样,就不叫人类——幸而人类就是这样。

19一个人总是他内心善与恶斗争的牺牲品,并没有一个一无是处的恶人,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人。坏人再坏,其内心那未能取胜,未能取得支配地位的善的因素也总使他痛苦不安。不过,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善恶的比重也就各异罢了。

20善、恶是什么——事物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我们有苦、乐之感。所谓善就是能引起(或增加)快乐或减少痛苦的东西;要不然它也得使我们得到其他的善,或消灭其他的恶。在反面说来,所谓恶就是能产生(或增加)痛苦或能减少快乐的东西;要不然,就是它剥夺了我们的快乐,或给我们带来痛苦。我所谓苦乐是兼指身、心二者的,就如普通所分的那样。不过正确说来,它们只是人心的各种不同的组织;只是这些组织有时为身体的失序所引起,有时为人心的思想所引起罢了。

21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父子。

22什么叫魔?一个人如果不是善主心,而是恶主心,就叫着了魔。着了魔之后如能在心主身、身主事之前降伏它,最多只是欲念冲动,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人们可以将这种降伏了的欲念冲动当作个人隐私加以容忍。一旦这种魔没有降伏而让它进入了心主身、身主事这两个环节,它就会作为罪恶动机付诸行动,给家庭、朋友、社会带来损害和不良后果。在不良动机付诸行动过程中如果听人劝阻,迷途知返,尚为未晚。如果不听劝阻,一意孤行,那就叫“横”了。

23浇树要浇根,正人先正心,正心则群邪退听,外横不侵。而要正人之心,必先正己之心。

24其实,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在降自己的魔。处事待人不得当、走极端或者做得欠功夫、不到位,往往就是被心魔所障。录《降魔歌》一首:

我有心魔,掣己之肘。善性稍失,魔性即浮。

我存贪欲,欲取反丢。我好争斗,每斗必休。

我多痴妄,遍种无收。我慕虚荣,祸至福走。

我爱奉承,骗局自陷。我求完美,反致腐臭。

我轻防守,机遇屡失。我迷异性,轻慢朋友。

我疏小节,功亏一篑。我喜轻诺,驱友成仇。

心魔既蛊,大道何留!功成亦溃,遗恨千秋。

日日降魔,韧性战斗。一不怕苦,二不怕丑。

愿我亲人,直言相督。嘱我同志,为我加油。

25风起于青萍之末,祸起于一念之差。所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也。古往今来,多少人的血泪教训,多少圣贤哲人的智慧结晶,就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

26不应该追求一切,而应当满足自己所有的,并且把自己的生活和那些不幸的人去比一比。想想他们的痛苦,你就会因自己比他们较好的命运而庆幸了。如果接受了这一原则,你就能生活得更愉快,并且驱除了生活中不少恶:嫉妒、仇恨和怨毒。

27自愿的贫困胜过不定的浮华;穷奢极欲的人要是贪得无厌,比最贫困而知足的人更要不幸得多了。

28当一念初起时,马上要提起警觉:刚刚产生向欲路上滑时,立即止步,把自己挽回到成熟大道上来,动念便觉悟,动念便转回。这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健时刻,千万不要轻易放过。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祸果。择理路,向福田;择欲路,向祸渊。这个因果关系也是不待求证,不由分说的。正确的选择是种善因、择理路!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念既决,归心似箭!

29人格高尚的人爱名誉,便容易产生欺骗人的念头,人格低下的人爱名誉,还存有畏惧心理,怕人家不相信自己。所以说让人都好名,那就等于开了诈善之门。让人都不好名,那就等于绝了从善之路。这就是说对追求名誉的君子应当严责,而对追求名誉的小人应当支持和鼓励。

30君子的假仁假义,与小人的肆无忌惮地做坏事没有区别。君子中途变节,还比不上小人的改过自新。

31人的品格是在接受双重检验中向完美方向进步的。一方面,是外界的检验,另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检验。后者的检验比前者更重要,也更有意义。什么叫完美?追求完善而不停顿就叫完美。因此完美是一种历程美,而不是象物质产品那样的结果美。如果结果完美才叫完美人生,那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个完美的人。难怪人们要创造上帝、造物主、神仙、佛爷菩萨这样一些结果完美的圣像来顶礼膜拜,那是立定一个完美的标准,向那个标准看齐,朝那完美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