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40

第40章 外王——以爱服人(11)

57最可怕的是,企业家一旦卷入了纷争的政治之中而其手下因疏于管理又出现了违规违法等问题,或者偶发了一些对抗性冲突,就极容易被其“政敌”找到攻击点把事情闹大,弄得沸沸扬扬,甚至归入“涉黑”一类。

58在激烈竞争中不进则退的企业哪里再经得起政治上的折腾?几经波折就会元气丧尽。如果再加上司法追究等重创,企业就只会面临灭顶之灾。“想上天堂的人就要准备下地狱”在企业内外交困的境况下,想作“领袖”的企业家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59“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一心只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顺着梯子一级一级往上爬,这已经是遥远的上个世纪以前的舆论误导和人们的价值误区了。当“巨子”与当“领袖”只是价值实现途径不同,并没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分,贵贱之分。一位老先生曾经说过:“搞实业,当企业家,不指靠组织部提拔,应是自己提拔自己;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越搞越大,越做越强。这比当政治家更有前途。”这段话把“在商言商”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的确,从事商务行为的企业家,最好的前途就是争当“巨子”,而不是钻当“领袖”。

6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讲明强之道。精神世界分内外两个向度,外在向度称为用智,内在向度则为明强。内外双修,是谓两全。老子之道,以眛为明,守愚守拙;以弱为强,守卑守贱。内非不明,大智若愚;内非不强,示弱于外。识道于无,无归于一,总不张扬于外,逞强于外,称霸于外,于是弱而强,强而愈强。只有向内使劲,着力于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的。这是自爱自强之道。

61凡是争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那么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呢?无中生有。譬如一个独立商人,如何体察需求,发现市场,开发产品,组合资源,这就是“无中生有”,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不务之急”,都不重要。于是,(专制社会)不妄议时政,不惹事生非,不涉及行业以外的问题,不管别人的家务事,不要有任何看不惯的激愤,不要因一时冲动而企图当救世主等等,便是明智选择了。

62天地万物,皆有生于无,故天不自知其清,地不自知其宁,神不自知其盈,万物不自知其生,则侯王亦不自知其贵、其高、其明。不自知其清宁者,无心而运,无为而成。不自知其贵高者,贱下寂静,故能驾驭天下,共营太平。

63发现别人的弱点,练一招以制服别人,这算不得上乘功法。发现所有人(包括自己,尤其是自己)共有的缺陷,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让所有人都受益,这才是“得一”之道,才是上乘功法。

64把自己摆开,而不是把自己卷进去,无高无下,无贵无贱,这就叫以贱为本。无处不自贱,无往而不无,故无往不得一。“无中生有”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65人们认识事物,需要“三思而行”,其中如正、反、合;进、退、停;天、地、人;情、理、法等等思维范畴,必得“三”方为万全无弊。因为到了“三”才回复到“道”的原生态。千万不要认为“和”是多余的节外生枝,它是“道”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合共生,这是“抱一”思维方式的指归。

66“以贱为本”,不是要挂在嘴巴上说,而是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行为举止上做出来。当一个人具有了很多优越条件,具有了很多卓越秉赋时尤其如此。这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而对于“抱一”思维方式来说,却是一种常境。

67守静——顺乎自然之大道。躁动不安,欲振作有为,这是常人容易出现的行为。而得道之人可以抱一而沉静,不为世之汹汹而浮躁;可以静待万物自化,任其自生自息,知其必然固安然。这是因为,事物总在时间、空间中运动变化。刻舟求剑,求不到剑;拔苗助长,助不了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强扭的瓜不甜。守之于一,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才能品味到甜美芬芳,而不会吞食苦涩之果。

68很有名的人,他可能什么都没有。而得道之人,必隐于无,惟其如此,才会使人觉得他愚蠢、笨拙、迂腐、荒废、无知、无用,于是他可以偏安一隅而大器晚成,可以无声无息、无形无臭、默默耕耘,春华秋实,颗料归仓。这一切,一点不奇怪,道与德虽然无形无名,却善于帮助、成就万物。

何必与凡夫俗妇争长短;

只须同高士达人竟耕耘。

69“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很会办事的人,从外表上看往往显得很笨拙。很会说话的人,其表现常常是口讷舌结。纵观历史上很多做大事业的人,就真是这副样子。

7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有道,快马也用来种田,无道则孕马也用于作战。君子应在可出可隐之间,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什么都想要就一定获罪;只知行不知止,只知进不知退就一定会遭祸;只患得不患失的就一定麻烦不断。知足知不足,能行则行,不行则止,是谓常。

7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知道者可以嘉隐肥遁,处暗观明,一孔窥天下。知一乃知万。事事躬亲,欲近反远,天道使然。

72“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可以解读为创业,追求成功。造就一项宏伟的事业,只在得人,而得人又须先得人心。故得人心者得天下。盛德无为,就叫做“无事”,无事者天下归之。斗智斗勇,巧取豪夺,就叫做“有事”,有事者争夺,常是两败俱伤,故不足以取天下。德与道合,又俱归于无。无为无不为,成功只待时日。

73怎样才会得人心?博爱。

74“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绝妙!得道者得智,得智者蓄德,有德者以物济人,济人者渐成其势,得势者得成功。

7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我的人更为难得。曲高和寡,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弹琴。尼采洞明社会人生,预言将爆发世界大战,全人类无一人与其共鸣,自己崇尚孤独却也在极端孤独中精神失常。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烈火直冲云霄,先锋的智者才忽然醒悟,尼采的“疯话”,竟是天才的预言!

76人类在向外部世界的疯狂争夺中迷失了自己,连老子最朴实的社会人生道理都很少有人听得明白,更不用说效法老子那样的为人处事了,因而老子发出了深沉的叹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77“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有自知之明不表现出来,自爱但不抬高自己。后人则大相径庭,流行语曰:“谦虚使人落后,骄傲使人进步!”“表扬与自我表扬,吹乎与自我吹乎”;到处可见自荐的毛遂、卖瓜的王婆;似乎耿耿银汉之大小星辰,颗颗都是经天日月。

7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之生之徒。”人初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身体是僵硬的……故,追求坚强是条死路,保持柔脆是条生路。

7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两套作法,审时度势取其适而已。“马太效应”用在经商上,是典型的“人道”: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夺过来交给有的,让有的更有。

8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弱胜刚强。“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注:“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中“是为”即视为,相当于。这是一个责权利对等公式。责——权——利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在这个等边三角形中,责任(包括义务)是底线,是基础。完全不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便不能得到权力和利益。承担的越多,相应得到的也越多,一个人如果象鲁仲连那样真正从实体上承担起了天下兴亡的责任和义务,他就相当于社稷之主,天下之王。反之,如果他不劳而获,或者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利益反而祸害苍生,那么他的一切拥有迟早会失去,会化为乌有。这是主事之道、处事之道。

81培养一批战术家,只需要一位具有教练能力的战略家;而培养一位战略家,除了需要整整一个民族和整整一个时代的背影外,还需要追加战略家自身的苦行修炼和神圣使命感。

82有效利用闲静独处时光最佳方案,是在无所事事时做两件功夫:一是“备台词”,怎样与你最近要打交道的人应答奏对才符合你的角色定位?二是“练一招”,怎样将你的专业潜能充分发掘出来,提升到更新境界,更高水平?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载:西门豹为邺令,得知三老、廷掾等地方劣绅以为河伯娶妇为名,每年向百姓摊派百万钱财,只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其余尽入私囊。因地方势力太大,积重难返,西门豹没有表现出自己对此事的态度即直接参加了为河伯娶妇之礼。待一切就绪,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入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促)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已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人白之。”复投三老于河中。西门豹神情穆肃,毕恭毕敬地向河立待良久,顾谓众人曰,还要不要让廷掾与豪长再去“趣之”?于是一大群平日作威作福鱼肉乡民的人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请求不再“趣之”。“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中学时代读过这课文,不知“趣之”之三昧。今日思之果然“趣之”。看来,手操权力者,处理一件棘手的积重难返之事,其实不需要大轰大嗡地去做否定之举,而以完善这件事情的恭敬姿态出现,将其中的某个环节向着相反方向略加微调,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谓“趣之”。

逆取顺守,开创并巩固胜利果实的高招。公元5年,即汉高祖十一年,汉朝的重臣陆贾向汉高祖刘邦进献阐述秦朝何以得天下又何以失天下的《新语》十二篇时,曾进谏说:您是在战马上得天下的,但不能在战马上治天下。“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陆贾在这里首次提出了“逆取顺守”的概念。所谓“逆取”,指用暴力对付暴君暴政,夺取天下,掌握政权;所谓“顺守”,指顺应民心,以文治和教化来治理和巩固天下。“逆取顺守”作为一种转换攻守态势的谋略,在中国历史演进中被许多贤者、智者、强者采用,有的还用得娴熟精妙,刘邦、刘彻、李渊、李世民都是运用较好的大师。

“逆取顺守”作为造命的的一个诀窍,还被古往今来不少经营者广泛运用于企业、事业的创业、守成过程中。在他们那里,“逆取”已演绎为奇取、反取、巧取、超正常思维地取、超常规地取……“顺守”则演绎为依情守、依理守、依法守、按程序守……总之,按攻与守的游戏规则驾驭取守。这类事例不胜枚举,而且成功者居多。

管理之道

1管理者必须细心地注意自身健康。这是因为,作为管理者,在作出判断之际,当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佳时,由于本能地想到要保护自己身体的心情很强,因而往往有可能会改变判断标准,或者使判断有失公正。极而言之,当管理者不得不为自己的健康和体力而花费心思时,就应当离开管理者的岗位。管理者必须是具有能够在不掺杂任何私心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顽强精神和健康体魄的人。

2管理者必须始终具有创造性思维。如果管理者没有经常地探求和创造新事物的想法,不经常向集团引进具有独创性的东西,那么该集团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是无望的。假如管理者对工作只想维持现状的话,那么这种只求安逸的想法会立刻扩散到集团中去。

3管理者必须能够向部下提出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管理者自信一定能够实现,并且能向部下依次指明怎样做才能实现的目标。管理者还要能够让部下坚信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可能的。

4但是,对于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具有统率员工的能力,人品出色、具备管理者素质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上天赋与了自己作为管理者的才能。无疑,唯有自己才具备这种当管理者资格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其他人也可能成为管理者。

5拥有这种管理者的才能,难道不是上天为了使集团走向幸福而赋与人类世界上一部分人的吗?倘若果真如此,偶然被上天赋与才能的人,应该将这些才能用于人类社会,用于集团,决不能将天赋的才能视为私有之物,而用于自己。管理者应该具有这种谦虚之心。

6所以,管理者必须具有抛却私心,竭尽全力,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的勇气。比如,要修建工作间,管理者切不可优先考虑自己,只便于自己工作使用。这样的工作间必须是便于大多数人工作的环境。

7如果试图修建只利于管理者的工作间,那么,部下们会离之而去。管理者只有作出自我牺牲,优先自己的部下,创造令他们感到工作便利的环境,就能够充分调动部下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奋起,并能得到部下的尊敬和信赖。工作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有序,最终会有助于使企业得到发展。

8工作不光由管理者来做,如果部下不能和管理者同样满腔热情地工作,那么,事业也就不成其为事业,更谈不上成功。假如管理者把自己理想的实现寄托在部下身上,把部下的士气提高到与自己同样的水平,事业必然能取得成功。尤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冲状态传输给部下。这样做,有助于把部下的精力提高到与自己同等甚至更高的水平。如果能把部下的精力提高到“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工作”的程度的话,那么,事业得以成功,十有八九是自然的事情了。

9管理者决不可卑怯,必须明确地进行进退取舍。如有过错,须坦率承认,决不可抵赖、狡辩。集团的管理者,应该不仅是用头脑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人,而且还是身体力行的人。希望部下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只有这样,部下才能从心里服从你的管理。

10管理者任何一点举手投足,部下都会看在眼里。管理者如果有卑怯行为,部下马上就会知道,而且如果真有这种行为,立刻就会失去部下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引起企业的道德观念下降。就是说,管理者的行为、态度和形象好坏与否,不只是他自身一个人的事情,它会象野火—样扩散到整个集团。集团是反映管理者的一面镜子。

11显然,管理者应该严以律己,以亲爱之情对待部下。但是,这种亲爱不能是溺爱。实际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对待孩子出于溺爱而加以娇惯,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熟,甚至遗误了他的一生,相反,对孩子严格进行管教,则有助于他能够步入理想的人生道路。教育部下同样如此。

12没有信念,一味迎合部下,即使再怎么被认为是慈祥的上司,对年轻人也决没有好处。正象“小善犹如大恶”所说的那样,纵容年轻人会使他们沉湎于舒适安乐,而这种舒适安乐的生活会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惯。用长远的眼光看,严厉的上司会使部下受到锻炼,使他们作为人真正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