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5684100000051

第51章 平衡——和谐大道(8)

15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16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

17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18物没有比天地日月还大的,而杜甫说:日月只是笼中鸟,乾坤只是水上泡。事没有比让位和兴兵讨伐更大的,而邵雍说:尧舜让位不过像一般人喝三杯酒,汤武兴兵不过像老百姓下一局棋。人如果能以这样豁达的胸襟来看宇宙空间,看上下千古的事物变化发展,事儿来了像大海中冒几个水泡,事儿去了象随物而去的幻影,自然会很有条理地应对外界各种变化而心中始终保持平静。

1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包括时代、时期、阶段、时间、时刻、时机等,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表现形式。空间,包括区域、地域、地区、地段、地点等等,是物质运动的质量、能量表现形式。

20孔子五十岁以后研究易经,其最大成果是认识了自然规律,并将这个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孔子在《系辞传下》、《说卦传》中反复阐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天地境界。其中“时”的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21什么是“时”?就是今人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孔子在《易大传》中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卦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彖传》);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彖传》);豫之时义大矣哉!(《豫卦彖传》)”早期儒家每论一件事,无不讲究合情、合理、合时,而又以合时为其核心。

22宋儒发掘中庸之道是一大贡献,而且《中庸》一书中开篇第一段话,子思阐述孔学的时空观也讲得非常清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事物是依其本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这就是“性”,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便是“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性、空间性,时未至则不发,时与即取,时至则迎,不超前,不滞后,恰到好处,就叫中和。中和既是天道,又是人道。宋儒将这一思想表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是指空间,“明”是指时间,把握了时间和空间,中和求适,便无往而不利。

23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可作上述观点的通俗表述。

24一位日本大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像狮子一样统率一切,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像小猫一样受他人左右,像猴子一样机动灵活,有时,还要像梅花鹿一样小心谨慎。”这段话中的一系列动势选择,就是作者运用中庸之道自我经营的综合性结论。而换成一位成功企业家,他就不一定要“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也不一定要“像小猫一样受他人左右”了。一切因人、因时、因境而定,是谓中庸之道。

25凡事不要做得太绝,要随时留有余地。这样造物主不会忌恨我,鬼神不会伤害我。如果什么事情都想求得完善无缺,一切业绩都想登峰造极,那么即使内部不发生变故也会遭到外界的侵扰。这是“身主事,事主功”方面的中庸之道。

26《孙子兵法》:“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用兵的道理只在于掌控全局的主导权,形成克敌制胜的优势。会打仗的指挥官,他的注意力始终是放在全局性的用势上,而不会去苛求自己的部属,不会计较一时一事,一城一地的得失。正因为是总揽全局,才需要事事留有余地。

27完美的名誉和节操,不宜一个人独占,分出一些来给你的伙伴和同盟军,这样可以消除因嫉恨而招致的祸患而保全自己。不好的行为和名声,最好不要都推给别人,自己承担几分,可以掩藏过人的才智和过露的锋芒,更好地陶冶自己的品德。企业家经营活动中的授权原则,不就是这样一种担责任而分名利的留余地作法吗?

28“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菜根谭》)即使是铲除奸恶淫邪之徒,杜绝谄媚佞幸的小人,也要留一条悔过自新的生路给他们。

如果采取除恶务尽的作法,逼得他们走投无路,没有容身之处,就好象堵塞鼠洞抓老鼠,所有的逃生之路都堵死了,老鼠们就会不顾一切乱窜乱咬,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咬得稀烂。

29为什么连“锄奸杜幸”都要留余地?同样是考虑全局之利。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仁爱心的人既能喜欢人,又能憎恶人。但喜恶并不能只任感情而不讲理智。

《礼记》提出“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爱一个人要知道他有不好的一面,恨一个人要知道他有好的一面。留有余地,也就是给恶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以免“困兽犹斗”“破罐子破摔”,弄个“鱼死网破”。在集团与集团间的经济竞争中,运用这个原理,可以化敌为友,化对抗为合作,避免两败俱伤的不可取后果。

30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当加以宽恕,而自己的过错绝不可宽恕;自己的困难或遭受屈辱应当忍耐,但对于别人的困难和屈辱就不能忍心不管,而要想办法帮助他们。这是讲“忍己恕人”的中庸之道。

31先说恕人。《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恕”作为一个人终身需要实行的社会契约原则。《公冶长》子贡的一段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在我头上,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什么东西,宽恕别人,这已是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个平衡点了。

32恕人,也就是宽恕、宽容人的精神,已成为建构今日社会性公德的重要资源。承认、允许价值多元的世界存在,不干预个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个体的自由,自主和公平竞争,对个体的终极关怀,宗教信仰(或无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执以中性立场等等,都体现了“有容乃大”的中华传统宽容道德法则。

33就一个团体的统率人物而言,这种“恕人”的宽容精神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愁顽金钝铁之不易销熔;我果为长江巨海,何患污渍横流之不能容纳;”(《菜根谭》)合格的经营者应当气质如炉,化铁熔金;气量如海,容污纳垢。何况有些被人传为恶人的不一定就真是恶人,被人指责为过错的未必就真错了。“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听到他人犯了过失或做了坏事的传闻,不可立刻产生厌恶心理,要作冷静调查审察,恐助不怀好意者泄私愤。听到他人做了善事作出了成绩也不要立刻就加以亲近,要作认真考察和核实,恐别有用心者以此作为进身的伎俩。按程序明察、明辨,才能体现公正与公平。

34一个有仁爱心、平等心、清净心的经营者,他应当以“我适人”而不是以“人适我”作为管理原则,将其麾下的一切人集结在一个权责利挂钩的共同目标之下,营造能真正让参与者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不安全感地组合的“洪炉大冶”和“长江巨海”,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因此,他要尊重、关爱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没有分别心,没有差等,没有区别对待的权术伎俩。“招千万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千万人之欢不能使你增加什么,而一人之怨却很可能使你减损许多。这也是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论语》)攻击不与你同的异己力量,那反而是有危害的。宽容精神是中庸之道的要点。

35一个德行高的人,他所遵循的就是中庸之道:清正廉洁而又能容忍他人的过错;心地仁爱而又能当机立断;聪明睿智而又不苛求于人;性情耿直而又不失分寸。这就像用糖泡制蜜饯却不甜腻,产自海洋的海味却咸味不重。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才是为人应有的美德。

36给“中庸”下一个简洁明快的定义,那就是:以平常之心,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用好。万物为需,万物为用,人也不例外。

37什么叫“把自己用好”?这应当包括内外两个层次。

38从内在向度层次看,把自己用好,是把身心用好,把生命用好,这就是要善待自己,合乎情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权利和快乐,享受爱和人性关怀。

39从外在向度层次看,把自己用好,是把自己拥有的才智用好,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可以调度的资源用好,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40不管是把自己“享用好”,还是把自己“使用好”,都是一个“用”字,用才有价值。没有投入使用的东西,即使估价再高,却无异于破铜烂铁,废纸垃圾。有财富不用等于没财富,有才能没有发挥等于没才能。纸币用了才是钱,不用放着便是纸。李嘉诚在车上掉了两块钱硬币,弓腰去找,别人帮他捡到了,李嘉诚送给那人100元纸币。人问其故,李嘉诚说:钱是用的,他用我用都一样有价值,丢失了就失去使用价值了。

41既是“用”,为什么又要“恰如其分”呢?道理很简单,在双向的“用”之中,不能顾了内在向度的“享用”而不顾及外在向度的“使用”,那叫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也不能顾了外在向度的“使用”而不顾及内在向度的“享用”,那叫只顾别人不顾自己。

42只顾别人不顾自己难道不好吗?好,但那往往是“矫情”,有故做姿态,失落于名欲之嫌。

43季羡林指出:“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什么叫置之度内?季羡林说,就是要用心加以分析,或取或舍,各人自是其是,各非其非,完全凭真实的本意,而不必喜人之所喜,非人之所非,更不要期盼人人都说自己好。“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44“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在尘俗中能做到同流而不合污的就算清廉了,断绝与尘俗之人打交道而追求清高,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另一句话:“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被树作标本的廉官并没有人去学习他,只因他是为贪廉名而廉,连正当的收入也加以拒绝,对亲人朋友都故意刻薄寡恩,走到失落自己的极端去了。

45还是恪守中庸之道吧,记住:以平常之心把自己用好,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刻薄别人。

46一般的人是以感觉上的心满意足为快乐,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乐极处由乐而生苦。而通达于世情的人能从理性上认识快乐,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始终不渝,“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菜根漂》),这叫做“由苦心换得乐来”。由苦心换出乐来,这是中庸之道的“乐感文化”特性。

47有一天,为了慰籍一位饱经风霜的孤独老人,我将自己写的《天磨》朗诵给他听:“天困我身,天磨我心,特殊磨练,特殊使命……”还没念完,这位老人便连连摆手:“不听,不听,换一首快乐的吧!”于是我又朗诵了另一首散文诗:“蓝蓝的天上飘荡着白云,快乐的小白鸽飞出绿色的丛林,小溪流的石头缝里鱼儿捉着迷藏,女孩的风筝加入一道美丽的风景。我爱这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更爱这世上所有的人,我衷心地祝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同我一样,永远都有一个好心情……”这位老人立即称好,让我把这首诗抄给他。

48除了专门的研究人员外,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听别人说“磨”呀“困”呀“苦”呀“愁”呀“熬”呀什么的经历,只需要听你现在获得的快乐的结果。正如做父亲的不需要多提怀胎、分娩的痛苦,而只希望听新生婴儿的叫声一样,过程可以省略,我们只需要生活中生机蓬勃,天天快乐。这也就是“逢人莫诉愁和苦,会友只谈乐与安”的原因了。

49“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风,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菜根谭》)狂风暴雨可以使飞禽忧伤哀戚,风和日丽却可以使草木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祥和的气象,人与人之间也不能一天没有快乐的心情。人在低谷中平静地度过便行了,不必像“禽鸟戚戚”。度过了低谷,也不要去诉苦说穷,忘掉一切烦恼,把快乐送给别人。

平静地走过低谷,给自己一个功德圆满的交代;

真实地面对外界,还世人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

50生命的本质是成熟,是爱。但是不是人们卷入外部世界的功利性事务之后就一定会使内在向度的自我出现失落、异化和沉沦呢?非也。当外界事务使人不得不将其几乎全部时间、精力、才能、智慧卷入其中时,内在向度的自我可以适得其中,恰如其分地处在从属位置、辅助位置上,注视和监督着他在外在向度的事业行为,成为他外在行为的本原、动力和监护者,顺其玉成。这时,内部世界已同化了外部世界,并且牵引着外部世界,同时也领导着外部世界。为了弄清这一点,不得不多费一些笔墨了。

51第一要弄清“同人于野”的内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辟。墨子在《兼爱》一文中指出:治天下先要察乱,乱源在哪里?在于不相爱。臣子不爱君父,这就是乱。子自爱而不爱其父,是损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是损兄而自利。同理,家与爱之间,爱自家而不爱异家,纷争遂起;国与国之间,爱己国而不爱异国,冲突即生。因此,墨子主张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语参与社会,诉诸“兼爱”,去乱求治,使得人人自爱,人人又都爱人。他力主家与家之间,爱人如爱自家,使人与家不相乱;国与国之间,爱异国如爱本国,使国与国不相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52根据墨子这段精彩的论述,我们来理解易经“同人”中的“人”,也就不是鸡肠狗肚、鼠目寸光的臭味相投之人了,他是一个“大我”。这个“大我”,依其逐步放大的不同层次应是我,我周围的人,我的家,我参与的群体、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同人”即是以我之爱爱及我的同胞,即利己、利人、利家、利群、利国家、利天下。兼爱就是博爱,人类之爱。这样就将成熟的外延扩大了。因此“成熟”的外延应就是“同人”的内涵。

53“以我之爱度我同胞”与“我被同化于人”是两回事,前者没有失去内在向度,后者却极可能失去内在向度而成为单向度的人,甚至等同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