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一定爱读的简明美国史
5694100000005

第5章 美利坚的雏形(1)

独立战争的失败让英国政府不得不再一次与北美殖民地进行和谈,并且与之签订了《巴黎和约》。这份合约是英国妥协的产物,但是其中也为美利坚的诞生设下了陷阱。尽管如此,美利坚合众国还是在艰难的环境下诞生了,这不仅对美洲大陆,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刚成立的美利坚合众政府采取的不是今天的联邦制,而是邦联制,一方面当时各个殖民地的统一条件还不具备,所以相对松散的邦联更符合当时的国情。

不管政治形式如何,民主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对原殖民地移民来说都是一件幸事,随着民主的传播,社会情况也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土地的重要性在战后也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贸易的繁荣给北美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进,北美大陆的居民渐渐从殖民地居民逐渐转变成了美国人,属于美国的文明也在悄然声息地形成。

英美的第二份和约

1781年,英国在约克敦战役中失败的消息传回英国国内,由诺斯领导的政府变成了众矢之的,人们认为是诺斯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得英国失去了北美大陆。翌年三月,诺斯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议会提出“不信任动议”而辞职的首相。新上任的罗金厄姆组成新内阁后,宣布停止与美国的战争。

只身在巴黎的富兰克林于1782年代表美国与递出“橄榄枝”的英国和谈,他在条约中向英国索要加拿大,以此作为美国独立与停止战争的条件。英政府很快否决了他的提议,和谈也因此停滞。依靠美法联盟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美国早在1779年2月的大陆会议中就关于独立、划定边界、英国撤兵等问题派出5名代表与英国和谈。由于当时的美国迫切需要法国的“理解和同意”,和谈最后无疾而终。

1782年6月,出使西班牙的约翰·杰伊来到巴黎加入和谈队伍中。他带来了法国可能偏袒西班牙的消息,并指出摆脱法国的时刻已经到来。约翰·杰伊建议在和谈过程中抛开美法关系,单独与英国谈判。他的提议与英国不谋而合。

英国代表理查德·奥斯瓦德于1782年9月提出了预备性和平草案,经过1天的紧张商谈后,英美双方初步达成协约,以此草案作为和谈的条件。同年10月26日参与过初次谈判的约翰·亚当斯和亨利·劳伦斯抵达巴黎,美国和谈代表团依然由富兰克林主导,他无视国内提出的听从法国的要求,经过代表团内部商讨后决定脱离法国单独与英国谈判。

1782年11月30日,两国就美国独立等问题达成和议并签订了和平草约。草约中,富兰克林并没有实现获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地区的计划。英国做出了让步,承认美国13州独立自由,放弃其对美国的统治和领土主权的一切要求,还允许美国在纽芬兰和新斯科舍海域捕鱼。条约中明确确认了美国的疆域: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抵佛罗里达北部。除此之外,英国还同意把应偿还给两国债权人的全部债务当做有效债务等。翌年9月3日,《英美和约》正式于巴黎附近的凡尔赛签字换文。

一方面英国在合约中做出了有利于美国的让步,另一方面英国也为美国埋设陷阱。在边境设定上,英国并没有屈从西班牙和法国将美国限制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地区,而是将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地区划归为美国,这就造成了美国管理上的困难。英国的让步实属无奈之举,武力镇压美国的道路已经随着战争的失败宣告落空,外交上处于孤立境地的英国更寻找不到有力的盟友,再加上英国国内民众对于和平的向往,使得当时新上任的内阁抱以期待得到美国谅解的态度。英国的做法成功地离间了法、美关系,同时缓和了紧张的英美关系。

英美《巴黎和约》的签署对于同样参战的法国而言,不失为一个沉重的打击。战败的英国虽然蒙受了巨大的战争损伤,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额财富很快就弥补了这一缺漏。而在七年战争中元气大伤的法国则没有那么幸运,巨额的军费支出并没有在战后的合约中得以弥补。自1784年起,法国财政就陷入了危机之中。

整场战争的获胜者正是顺利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美国,它成为了真正的赢家。美国不仅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也获得了大量赔偿,奠定了跻身大国之林的基础。

“自由国度”的诞生

战争后邦联政府的出现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它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为邦联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在解决西北土地问题上,邦联政府运用自身的优势和权利,妥善地处理了西北土地问题。不过,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政府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邦联政府是根据联邦条例的颁布组成的一个全新的中央政府,拥有行政、立法和司法的直接管辖权,它由各州各派代表组成,代表人数仅在2到7人之间,实行一票表决权。邦联国会还拥有跨职能地位,承担着对外交流、财政管理、处理军事问题的任务,例如建立军队,加强军队组织和装备,处理各项外交事务。在财政方面,主要负责向各州要求财务摊派等等。

然而实际上,邦联政府不过是一个行使着行政职能的单位,根本没有任何立法权利,仅仅在司法上拥有仲裁权,用以调解舒缓各个州之间的纷争。在这方面,邦联政府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而处理事务时繁琐的手续也直接导致其办事效率日益降低,权威地位也随之逐步减弱。

由于邦联政府权力受限大,又加之各州拥有的权力过多,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国会虽然统一管理各个州,但实质上各个州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国家。

1776年11月5日,大陆会议批准了《邦联条例》,其实早在同年6月,为了加强各个殖民地的反英同盟,维护美军的实力,第二届大陆会议就任命约翰·迪金森为首的一个委员会起草《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于11月交由各州进行审查讨论。但因为西北土地问题尚存在争端,各州迟迟未达成意见统一,直到四年之后,马里兰州才批准了该条例,《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正式登上台面,执行其职能。

邦联政府面临的困难还不止如此。在独立战争期间,邦联政府大量欠下内债和外债,这些债务是当时为了扩充军备而借下的。再加上英国、西班牙屡次挑衅,内外矛盾交错复杂,使得邦联政府的压力倍增。

1784年初,美国国债总额已经超过了3900万美元,外债就占了790万美元,邦联政府每年的收入微薄,根本无法承担日益增加的巨额债务。纸币贬值的消息更令邦联政府感到无措。美国市场上当时流通西班牙银元、法郎和英镑,独立战争后又有大批外国货物席卷美国,价值大约在370万英镑左右,而美国输出的物品仅为75万英镑。1785年至1786年的经济萧条状态便是在此情况下产生的。

此时,财政部部长罗伯特·莫里斯开始实行货币紧缩,吸引外来资金。莫里斯秉持着恢复国家信誉的决心,希望通过这一切手段恢复美国经济,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各个洲的支持,方案虽然完善,却得不到执行。其实,这也跟罗伯特·莫里斯提出不符合实情的一揽子经济计划有关,例如他要求每个州在25年内拨出适当的款项偿还国债;并通过减裁开支,征收直接税等来增加邦联政府的收入。最后,罗伯特·莫里斯在1783年被迫辞去财务部长一职。

大陆会议在1775年6月至1779年12月发行过42批纸币,由于物资与硬币的流通不平衡,无法保证其中的流通关系,纸币于1777年开始贬值,并且持续走下坡路。到了1780年3月,1元大陆币已经发展到只能兑换2.45美分,大陆券与硬币的比值变成40:1,市场支付开始全部转移到硬币。

邦联政府一方面必须承担起经济上的挫折,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上也遭到英国、西班牙的联合抵制。1783年开始,英国枢密院新颁布的系列航海条例对美国非常不利,这些条例苛刻地限制了美国的对外输出,直接打击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除此之外,英军还盘踞在西部边境,通过垄断边境皮毛贸易的方式,封锁美国商人的利益来源。法国在战后甚至解除了对美的一切支援。西班牙的做法与英国类似,除了封闭美国西部农产品的输出口岸,还企图肢解美国领土,煽动美国西部居民进行反动革命。年轻的邦联政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地成长着。

1785年夏天,西班牙派迭戈·德·加多基出使美国,在与美国外交部部长谈判边疆和密西西比河航运等关键问题时,西班牙表示绝对不给美国密西西比河的航运权。同年,邦联政府还派遣亚当·斯密前往英国行使外交职责,希望能与英国签订商业协议,解决债务问题以及边疆问题,结果,英国拒绝了美国的所有要求,并宣布若美国不偿还完债务,就长期占据边疆,不会撤出军队。邦联政府所面临的种种难题虽然成为外交谈判的重点,但由于美国与其他国家无法达成共识,时间一拖再拖,最终还是无果而终。

战后社会需要新鲜感

独立战争的胜利让北美大陆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随着邦联政府的成立,接踵而至的任务便是建立宪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应接不暇地展开,破旧革新的运动在整个邦联内蓬勃兴起,一个资产阶级价值体系下的新制度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