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让对方说“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当自己和对方谈话的时候,如果对方说出了“是”,双方的心灵就有些接近了。而当对方用“不是”来回答问题以及建议的时候,就会感觉对方不想谈了,与自己有距离了。所以,若想获得对方的肯定和支持,最好让对方从一开始就说“是”,并且越多越好。
一位洗洁用品推销商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的商品。他敲开一家住户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太太。这名推销商说:“您好,请问您想买我的洗洁用品吗?”那位太太说:“不。”然后就关上了大门。
当那位太太说出“不”的时候,他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了。其实,老到聪明的推销商,是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和顾客谈话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和顾客谈话的。
一位洗洁用品推销商敲开了一家住户的大门,一位太太打开了大门。推销商对这位太太说:“太太,您的屋子这么干净,您平时非常注重房屋和地板的保洁吧?”这位太太说:“是啊。”
这位推销商让女主人说出了“是”,虽然最后他不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商品卖给这位太太,但是至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自己介绍商品争得了一个机会。此外,当一个人说出“是”的时候,他的潜意识会对说话人产生好感,态度也会变得温和起来。此时,说话人就可以接近他,让他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费根是一名大地产商,他在海边有一栋别墅想卖出去。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只能卖给那些大公司的老板。费根听说有一位叫做弗朗西斯的大老板正想买一栋别墅,便去拜访他。费根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谈销售别墅的事,而是天南海北地谈了许多事,并且与弗朗西斯谈得非常高兴。慢慢地,他将话题转到别墅上面。他说:“弗朗西斯先生,您在海边有一栋别墅是不是很幸福呢?天天都可以看到大海,看到日升日落。”
弗朗西斯说:“是啊。”费根接着说:“而且住在海边还可以享受宁静的生活,不像大都市这样喧闹,您说呢?”弗朗西斯说:“确实是这样。”费根说:“如果早上起来能够在海边散散步,那真是太好了,我相信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弗朗西斯说:“是啊,真的对健康很有益处的。”最后,费根对弗朗西斯说:“我现在在海边正好有一栋别墅,如果您需要的话,可以买下来,我想这栋别墅非常适合您。”弗朗西斯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口头答应下来。
在看过别墅之后,很快就和费根签下了合同。
弗朗西斯在说出一个个“是”的时候,他已经被费根“催眠”了。他深深地认同了费根的话,从而对海边的别墅更充满了向往。最后,他花巨资买下海边的房子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让客户自己选择
客户在买东西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是主导者,而不是全部听从别人的意见。如果销售人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说得太多,客户反而会产生—种腻烦的感觉,最后放弃选择被推销的商品。那些聪明的推销人员知道“适可而止”,即只是给客户提一些意见或者建议,而把真正的选择权交给客户。
在美国有一位汽车经销商,他为人非常热情,每次客户来选车的时候,他都会详细地介绍自己车行的汽车,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他的生意并不好,客户总是挑肥拣瘦,埋怨不断。后来,他停止了向客户的推销,转而让客户主动购买。当客户来他的车行看车的时候,他会站在旁边,听着对方的评论,然后点着头说:“您对汽车真是太了解了。”随后再稍稍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自从他改变销售方法之后,他的生意变得非常好,并且每位客户都是满意而归。
为什么客户们由原来的抱怨连连变成了满意而归呢?这是因为,汽车商人不再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强行推荐给客户,而是把主动权让给了客户。通过这样的方式,客户自然会满意起来。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反对自己的观点。
另外,有一种方法更为聪明,那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对方的观点。
韦森先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他每设计出一幅服装图后,就把这幅图卖给成衣厂商或者更为著名的服装设计师。3年来,他每周都拿着自己设计的草图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那名设计师每次都见他,可是从来没有买过他的设计图。每次,他都拿着韦森设计的草图仔细地看一会儿,然后礼貌地拒绝他。后来,韦森感到自己的推销方法存在问题,他就变换了另一种方法。这次,他拿着几张没有完成的设计草图去见这名设计师,并且诚恳地对他说:“我想请您帮我一个小忙,我这里有几张没有完成的设计草图,您能否帮我把它们完成,以符合你们的要求?”这名设计师看了看说:“你放下吧,过几天再来找我。”
几天后,韦森去见这名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之后,把草图带回去,再按照他的意见去完成。结果这名设计师把韦森的设计图全部买了下来。
后来,韦森总结说:“我一直想让对方买我的东西,这样做是不对的。对方给我提出了设计意见,他就是设计人,是他用钱买了自己设计的东西。”
韦森先生所说的话是非常有哲理性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推销”给别人,但是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如果对方不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反感。但是,如果积极引导对方,把主动权“让”给对方。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了。
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
我们要想让客户接受我们的商品或者服务,就要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当客户的购买欲望非常强烈时,你这笔生意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其实对于客户来说,只要他愿意和你谈,就说明他是有一定的购买欲望的。怎样让他们的购买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张宇琪是一家电脑公司的销售经理。他听说一家大型公司想购买500台电脑,便留了心,想把这笔生意弄到手。
和张宇琪一样,其他几家电脑公司也看中了这笔大生意,因此都派出了自己的销售人员前去说服对方,让他们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张宇琪通过打听知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那家公司的副经理,并且知道他对其中一家电脑公司的产品、价格都很满意,有很大的购买意向。这对张宇琪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毕竟人家已经占了先机。
张宇琪见了那位副经理后,先是客套闲聊了一番,然后才把话题转到了生意上。张宇琪说:“贵公司是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对于电脑质量方面的要求肯定是非常苛刻的。从质量方面来说,我们公司的电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也是数得着的,中国一些大型企业都在用我们的产品。”张宇琪说了几家大公司的名称,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虽然这家公司规模也不小,但是和这些企业还是没法比的。听了张宇琪的话,这位副经理有些动心,因为以前用的一些电脑总是出毛病,非常耽误事情。
张宇琪接着说:“不仅是质量,我们的服务也是一流的。要是我们的产品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当然,我们的产品是不会轻易出现问题的。”
这句话也非常让副经理动心,因为以前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对方的修理人员很长时间也到不了,最后不得不招聘了几名电脑修理方面的人才。尽管有了这方面的人才,但是有的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还是需要厂家工作人员的帮忙。
张宇琪见对方已经动了心,接着说:“至于价格方面,我也给您一个非常公道的价格。”接着,他说出了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和那家公司一模一样。看到对方面露喜色,张宇琪说:“和您聊天我看得出来,您是一个非常聪明、有主见的人,所以请您好好考虑一下,看看我们的产品是不是符合您的要求。”
这位副经理考虑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和张宇琪签下了合同。
其实在上面这个事例中,张宇琪用了好几种手段激发对方的购买欲望,正是因为这些手段运用得成功,最终成功地说服对方接受了自己的产品。
我们推荐给别人一种商品或者服务,要符合对方的要求或者期望,对方才会动心。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介绍这件商品或者这种服务的时候,要符合对方的需求。例如,上文中的张宇琪考虑到了对方会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售后服务也要跟得上,所以重点强调了自己公司的质量和服务。因为这是对方需要的,所以对方会非常动心。
学会赞美客户。通过赞美的方式可以博得客户的好感,加大他们购买的欲望和决心。例如,上文中的张宇琪夸赞对方是“聪明”、“有主见”的人,对方听完后肯定会非常高兴,从而更加坚定购买的决心。
善于利用客户背后的人脉资源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伦敦的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信封上附上了这位朋友的姓名和住址。但是他却没有把这封信交到邮局,而是交给了一个和这位朋友完全不相干的人,并且告诉他说:“你觉得自己朋友中哪个人可能认识信封上这个人,就把这封信交给他,让他代传一下。如果他也不认识,就让他转交给自己的朋友。”结果仅仅过了两个月,这封信就到了它的主人的手中。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脉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客户背后的人脉资源,让他们都来购买、宣传自己的产品,那将会取得难以意料的效果。
乔·吉拉德是一名汽车推销商,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因为售出1.3万多辆汽车创造了商品销售最高纪录而被载入吉尼斯大全。连续15年,他都是全世界售出汽车最多的人。如果按天来算,他每天至少卖出五六辆汽车。
乔·吉拉德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怎么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呢?这是因为他懂得利用客户背后的人脉资源。乔·吉拉德曾经总结出一个“250定律”,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这个人脉圈大约有250个人。所以,每次去拜访客户,他都要留下自己的名片,并且决不得罪一个人。他明白,如果可以和一个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那么他身后的250个人都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客户;而如果得罪一个客户,那么失去的潜在客户也是非常多的。正是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尽自己的全力去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请他们照顾自己的生意。
正是因为懂得利用客户背后的人脉资源,才使得乔·吉拉德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即使我们每天都去不断地联系客户,建立起的客户关系仍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利用好客户背后的人脉资源,那么我们潜在的客户则是无限的,这和“鸡生蛋,蛋生鸡”是一个道理。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一笔生意完成后,他们随后就把客户置之脑后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推销其实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我们做成一笔生意后,既是本次推销活动的结束,同时也是下次推销活动的开始。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客户背后的资源,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那些有权威、有实力的大客户,他们能够带给我们的益处是非常多的。
让客户感觉占了便宜
客户在购买一件商品或者服务之前,首先要想的就是自己是不是“划算”。如果他感觉自己占了便宜,即使那件商品价格很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如果他感觉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即使那件商品已经价位很低了,他仍然不肯多花一分钱。所以,商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客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要感到占了便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营造出这种让客户“占便宜”的感觉。
其实很多商家都会使用这种手段。例如,一些女士去买商品,如果商家不肯讲价,她们就会用不买来“威胁”对方。这时候,商家一般会采取“妥协”的战术,并且告诉买者:“你是我今天的第一笔生意,我就不赚你的钱了。”或者说:“这个价钱可是我清仓处理的价钱,你可千万不要告诉朋友啊,要不然我这生意没法做了。”那些女士听了这样的话,感觉自己占了个大便宜,所以赶快把商品买了下来。其实对于商家来说,他们才是真正占便宜的人。
正是因为抓住了客户这种心理,很多商家花了很少的钱,就赚了不菲的利润。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如此。
一家礼品店刚刚开张,因为知道的人很少,所以生意非常不好。后来这家礼品店的老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让店员四处发传单,并且在传单上告诉客户,只要肯光顾小店,不论买不买东西,都会得到一个价值五元的笔记本。结果为了得到一本免费的笔记本,很多人都来光顾这家礼品店。这家礼品店不仅很快让人熟知,客户们在光顾的时候还会看中其他一些礼品,花钱购买了下来。最后,这家礼品店仅仅通过付出一些笔记本的代价,就达到了“名利双收”的好结果。
这家礼品店就是通过客户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来达到宣传自己并且获得利润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和客户做交易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客户这种心理,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如果我们要想让客户感觉自己占到了便宜,可以让我们的商品增加一些“附加值”,从而让客户毫不犹豫地选择我们的商品。当然,这些附加值可以是有形的,还可以是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