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5700300000022

第22章 学术经典(4)

《盐铁论》是哪方面的着作?

西汉武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汉武帝主持召开了“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之士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充实国库,他推行了桑弘羊制定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的财政政策。这些措施虽然充实了国库,但是损害了中小工商业者和群众的利益。为了讨论民生疾苦,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六十多人到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辩论。后人将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

会议结束后,汉武帝下令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三十年之后,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再加上自己的考证和推理,将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后世有名的《盐铁论》。

《盐铁论》第一篇到第四十一篇,记录了会议正式辩论的经过和双方的主要观点。第四十二篇到第五十九篇写会议结束后双方对匈奴的外交策略以及法制等问题的争论。最后一篇是后记。《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它采用对话体的写法,而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在古代散文作品中很少见。

不过,桓宽偏向儒家思想,很多地方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是应该批判的。

《朱子语类》是记载什么的书籍?

在古代中国,“子”是一个评价非常高的称谓,比如孔子、孟子等等。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因此,那些大学问家写的书一般都会在他们的姓或者姓名之后加一个“子”来命名,如《孟子》《韩非子》和《墨子》等等。

两汉以后,很少有人能够像孔子、孟子一样在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很少有人被尊称为“子”。到了两宋时期,着名的哲学家程颐、程颢和朱熹共同开创了程朱理学,在我国的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长达五个世纪。因此,程颐和程颢都被称为程子,而朱熹则被称为朱子。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吸收禅宗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极大地开拓了儒家学说。他和孔子一样,也有许多弟子。他和弟子们的问答被编撰成为《朱子语类大全》,共140卷,也就是现在统称的《朱子语类》。这部书的编排要比《论语》系统得多,它首先论述了理气、性理和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朱子认为太极和理是天地的开端;其次,朱子阐释了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问题;最后,朱子论述了知行、力行、读书和为学等求知方法。除此之外,朱子还对《四书》《五经》分别进行了论述。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子的思想,内容丰富,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着作之一。

《传习录》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宋明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心学。着名哲学家王阳明是心学的开创者,他继承了二程和陆九渊的心学,批判了朱子的理学,将这些心得融合在一起,将儒家学说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语录和论学书信的汇编。《论语》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王阳明取最后一句话,浓缩成书名——《传习录》,意思就是要经常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

《传习录》囊括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资料。《传习录》的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面的书信都是王阳明的亲笔,大部分写于晚年,下卷虽然没有经过他的审阅,但是比较系统和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认为这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是不正确的。因为,他认为人心本来就是善良的,社会的伦理道德正是建立在人心“至善”的基础之上。

王阳明还在《传习录》中着重讨论了知行问题。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认为朱子割裂了知行之间的联系,因此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他认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一件事情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和行本来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知行合一”。

《永乐大典》使用了怎样的编写体例?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着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不但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而且给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十四世纪以前我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等百科文献。《永乐大典》共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目录就占了六十卷,分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

《永乐大典》可谓世界之最,即便是清代在康乾盛世时期编纂的大规模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一万卷,一亿六千万字,还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永乐大典》在编写体例上属于类书。类书,就是将一类或多类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出来,按照一定的方法,比如按照类、韵、字等进行编排,从而方便读者检索和查阅,跟西方的百科全书非常相似。

《永乐大典》由着名学者解缙和姚广孝编纂,分成正本和副本。正本毁于大火,原因不详。副本大半部分在明清之际毁于战火。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的残缺部分也被洗劫一空,现在剩下的八百多册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帝内经》真是“黄帝”所着吗?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分为《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是古代医生假托轩辕黄帝的名义写作的。《黄帝内经》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综合论述了中医理论,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学上的实践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而成。《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在以黄帝、岐伯与雷公之间对话和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尽量不去治疗已经发现的病,而应该防患于未然,在人还没有生病的症状之前就着手治疗。此外,《黄帝内经》还主张养生、益寿、延年。它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余三部分别是《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有学者认为,这本书不可能是由一个人独立创作,而是由许多医学经验丰富的医生集体创作而成。《淮南子》中曾经说,世俗的人大多喜欢尊崇古代而贬斥现在。可见,它的真正作者不大可能是黄帝,而只是后人假托而已。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着作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着作是北魏着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的《齐民要术》,它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着之一。从书名来看,“齐民”就是指平民百姓,而“要术”则是指谋生方法。因此,“齐民要术”的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谋生的方法。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以及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于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齐民要术》正文分成十卷,九十二篇,收录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还引用了两百多种古籍,其中包括现已失传的《泛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等重要农书。我们可以通过阅读《齐民要术》来了解《泛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里面的一些内容。

《齐民要术》自成书发行以来,一直受到我国历代政府的重视。传播到海外之后,也经常被当作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据说,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的时候曾经参考过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人说这部书不是其他,正是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是怎样的一部书?

《农政全书》是我国着名数学家和农学家徐光启的代表着作之一,对我国的农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一直贯穿着作者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一思想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真正所在。其他的大型农书,比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虽然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部分在于叙述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因此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个部分。其中,农政措施是全书的纲,而农业技术是实现农政措施的技术保障。因此,人们会在《农政全书》中看到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而且占了很多篇幅,这在其他大型农书中是非常罕见的。比如“荒政”一类,北魏《齐民要术》中谈到了一两种预备饥荒的作物,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开始出现“备荒论”,但是不足两千字,根本不能和《农政全书》相提并论。《农政全书》将“荒政”作为一目,达十八卷之多,是全书十二目中的第一目。徐光启对历代的备荒政策作了综述,并对救灾措施的利弊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还附上了草木野菜等四百一十四种可以充饥的植物。

徐光启为了写作《农政全书》可谓呕心沥血,先后两次亲自试种农作物,并不断搜集和整理资料。后来,他受朝廷的委托,长时间忙于修订历书,以致《农政全书》的最后定稿无法顾及。不久之后,徐光启逝世,《农政全书》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不过,那时正是多事之秋,大家已经无暇去理会这部伟大的着作了。清朝建立之后,这部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多次让大臣们学习。

哪部书被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北宋着名科学家沈括编写的《梦溪笔谈》收录了他一生的所见所闻和不凡的见解。其成就受到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称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着名的李约瑟博士说这部书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沈括本人学识渊博,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目前,《梦溪笔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三个部分。其中《笔谈》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分别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全书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医药、农学、文学、历史、音乐和美术等多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占了全书综述的百分之三十六。

《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巨着,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专着。《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南朝齐梁时期以前的美学成果,深入而又细致地探讨和论述了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作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其中,总论五篇,是整部作品的枢纽和理论基础;文体论二十篇,每篇分别论述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十九篇,分别论述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创作风格、写作技巧和文辞声律等;批评论五篇,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它从不同角度对过去的文风以及作家的成就作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阐述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是我国有史以来文学批评方面最精密的书,作者将所有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因此立论非常广泛。《文心雕龙》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础,同时还采纳了道家的思想学说。近代有学者认为,刘勰在创作这部书的时候受《周易》二元论的影响很深。此外,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时候已经在定林寺参禅悟道,最初又曾帮助着名僧人僧佑整理佛经,因此,也有人认为《文心雕龙》或多或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什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的作者是东汉着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本是许慎进献给汉安帝的礼物。

许慎根据汉字字形,创立了五百四十个部首,将当时已经使用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分别归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这五百四十个部首又根据字形之间的联系合并为十四大类,《说文解字》的正文就按照这十四大类分为十四篇,卷末有一篇序言,因此全书共十五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体例上,《说文解字》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就在后面列出。这些都做好之后,就对这个字的本义进行具体解释,之后再解释字形跟字义或者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沿用。

《说文解字》对我国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第一次阐发了六书,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第二,第一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

第三,保留下来的小篆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研究和学习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

《说文解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他们不厌其烦地进行了研究。其中,以清朝的研究最为兴盛。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许多大家,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因为他们四人所取得的成就,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广雅》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广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词典,共收录汉字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个。《广雅》分为上、中、下三卷,作者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张揖认为《尔雅》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完备,因此就决心修撰《广雅》,他集中了三国以前百家的训诂学说,并一一加以考究,之后才编撰成书。

在体裁上,它仿照《尔雅》,相当于《尔雅》的续篇。它的篇目也和《尔雅》一样分为十九类,每一篇的名称、顺序、说解方式,甚至是全书的体例,都跟《尔雅》相同。不过,《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得多。书名“广雅”,就是要增广《尔雅》的意思。

在内容上,它采用了《周易》《尚书》《春秋》《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淮南子》《楚辞》等着作里面的具体事例,一一考察这些字词的用法,包括古代意义和现在的意义。因此,这部书一向被认为是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