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5700600000009

第9章 小技巧能救大局,小疏漏能坏大事(2)

穿好衣服,以礼待小人

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人际矛盾,如果不加控制就会由小变大,到时想补救都来不及了。

鬼谷子说:“生事者,几之势也。”任何事态的发生,都是从细微的变化开始的。“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句话提示我们,控制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引申到人际交往中就是别轻易得罪小人。

为人处世,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职场中的“小人”随处可见,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让人讨厌。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小人会不择手段地算计人,即使你再聪明也会防不胜防。

唐朝的杨炎和卢杞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采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之外,别无所长。他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是拿手好戏。同在政事堂办公,杨炎不愿同卢杞同桌吃饭,经常找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这使卢杞怀恨在心,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杨炎。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觉得不妥,说:“李希烈为人凶狠无情,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难以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知道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在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自然就在他的掌握之中。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宰相萧嵩曾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怀有篡位的野心!”

听信谗言、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杨炎刚愎自用,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明处,最终被卢杞所害。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为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小人特别善于琢磨别人,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不惜付出大代价。冲突起来,你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所以,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一避为好。

唐“安史之乱”平定后,有一天,郭子仪正在生病,同僚卢杞前来探望。此人相貌奇丑,当时的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致死,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之高明。

明智者心中时刻牢记“警惕”两字,力戒给他人留下把柄,同时以“不得罪”为上法。明智的做法是:别和小人们过度亲近,但也不要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线。因此,与奸诈狡猾的人来往,最好“虚与委蛇”,似是亲密,实是时时戒备;似是尊敬,实是求其疏远。只有如此,才能使其无机可乘。

如果你遇到这么一位上司,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多点头,少摇头,唯唯诺诺是最佳选择。但你要多一个心眼,万一他要你做的事是一个圈套,你也不必当面翻脸,只需找借口推诿不干即可。碰到这样的同事,最好的应付方式是敬而远之,能避就避,能躲就躲。办公室里他要亲近你,找一个理由立即离开,做事不要和他搭伴儿。

善于处世者对付小人的策略是不轻易敞开内心的大门,而是以此作为护卫自己的屏障。只要藏好自己,时刻警惕小人的“偷袭”,那么你就找到了防范小人的最好方法。

守口不密,祸患自起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说得多了,言语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他人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会从言语中流露出来,被他人所了解、闲传,容易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鬼谷子认为,嘴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乱讲话的,因为言多必失。他告诫我们:“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意思是: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口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乱讲话,因为说话容易犯忌讳。”所以,每个人都应管好自己的嘴,防止说话时把不好口风,结果给自己带来灾祸。

隋朝名将贺敦立有大功,他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接着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儿子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遇事三缄其口”来提醒自己,可随着他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于是被逮捕下狱,继而被处以死刑,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经常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容易惹怒领导或同事,从而埋下灾祸的导火线。做人如果常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随意嘲笑他人,都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及早纠正革除,总有一天,会自食苦果。

有“未来总理”之称的37岁政治家约翰·布洛戈登,因为在酒会上的失态举动,被迫宣布辞职,自毁大好前程。此前,布洛戈登被澳大利亚各方看好,认为他最有可能成为澳大利亚未来的总理。

布洛戈登之所以痛失良机,是因为没能“管好自己的嘴”。他在参加本国的一次酒会时,不小心喝多了,不胜酒力的他立即丑态百出:先是跟几个金发女郎乱调情,然后笑称巴尔的马来西亚裔妻子海伦娜是“邮购新娘”(是指透过婚姻中介挑选男性,并借此出嫁的女性。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用语,具有冒犯性)。巴尔对布洛戈登的言辞十分不满:“我没法接受他的道歉,因为他的话给我的妻子造成了非常大的精神伤害。”实际上,海伦娜17岁时从马来西亚到澳大利亚求学,毕业于悉尼大学,后来成为成功的生意人,并且在澳大利亚政界声誉颇佳。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强烈谴责布洛戈登的言论:“那样说真是大错特错了。我跟海伦娜熟悉,她是一个非常大方热情的人,那样的言论怎么也不应该说。”

后来,布洛戈登在当天匆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神情尴尬地表示,他对自己的失言表示道歉,这也意味着他失去了成为澳大利亚总理的机会。

身在职场,要尽量少说话,不加注意就有可能自毁前程。职场上,我们每天和客户、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该有讲究。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可你如果说错一句话就会立刻受到指责。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宁可保持沉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不能随便说。鬼谷子指出,外交辞令有五种: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所谓病言,就是由于气力不足而说的话;所谓忧言,就是由于内心烦闷而说的话;所谓怒言,就是由于心怀不满而说的话;所谓喜言,就是由于放松而说的没有重点的话。以上五种言辞只有把握好才能使用,只有必需时才能使用。

少说,并不是让我们不说,而是让我们说该说的话,恰如其分地说话,绝不可胡说、乱说。孔子在《论语》里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三缄其口。”身在职场,如果你不能够确定自己要说的话对人、对事是否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就不如不说。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多做少说,踏实做人。

也许有人会说,少说多做岂不是吃亏了吗?其实不然,少说多做,正是聪明人的表现。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少说多做,那你一定会收获更多。

寻准缝隙,伺机分化对手

在各种竞争中,对立的双方因实力不同,会有强弱之分。如果弱方不知进退,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就有可能输得一败涂地;相反,如果能够避实就虚,躲开对方的锋芒,攻其弱点,就有可能扭转局势。

鬼谷子明确指出:“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意思是,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在各种较量和斗争中,可以凭智慧找准对方的矛盾和空隙所在,然后乘“隙”而入,离间其内部关系,以赢得斗争的胜利。

在对方的实力很强,自己的力量不足时,就不要正面与他斗争,而要暗中下手。要从对手没有防备、意想不到的地方进攻。与对手硬碰硬,和对手的优势一比高低,不是智者所为。真正的智者会躲开对方的锋芒,巧施隐蔽策动术,致使其“缝隙”增大。这样不争即胜,不战而赢。

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北进,攻打赵国。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秦兵虽然英勇善战,但廉颇却坚筑营垒,迟迟不与秦兵决战。这样一来,两军相持近两年,仍难分胜负。范雎作为出色的谋略家,深知秦军如果想速战速决,必须设计除掉廉颇。于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献了一条奇妙的反间计。

范雎遣一心腹进入赵国,买通了赵王左右亲近的人,散布流言说:“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他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让他为将,就很难战胜。廉颇已老了,屡战屡败,马上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了这番话,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增调20万精兵,前往代替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的确也精通兵法。但却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赵括来到长平前线,尽改廉颇往日约束,易置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便与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

白起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赵军陷于重围达46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长平一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大大挫败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

范雎利用赵王已对廉颇“坚壁”不出战大为不满而出现的“裂缝”,巧施隐蔽策动术,致使其“缝隙”增大。终于赵王用平庸无能的赵括换掉了多智多谋的廉颇,如愿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谋略的机巧在于,从敌人内部的矛盾入手,寻其裂隙,挑起事端,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从而一举战胜敌人。

三国时期,曹操企图一举平定河北,但袁氏兄弟死守城池,曹操久攻不下,谋士郭嘉献计:袁绍临死之前废长立幼,兄弟间必定有矛盾。如果急于攻城,他们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如果暂缓攻城,他们便会掀起内部斗争。曹操听从了郭嘉之计撤兵南下。结果正如郭嘉所料,趁袁氏兄弟互相争斗时,曹操顺利拿下了河北。

在竞争过程中,应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矛盾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在敌人内部没有矛盾的时候,或者矛盾不明显的时候要善于制造矛盾,使之自相瓦解。利用或有意激化敌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化解自己和他人的矛盾。反之,对那些有利于敌不利于己的矛盾,则尽力使其缓和,直到清除矛盾。

一位公司管理者想要赶走被他视为眼中钉并对企业发展有滞碍的人,但这个人的根基深厚,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把矛头指向这个人,势必会遭到反击。于是,不妨先不动声色地对其他部门进行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公司的职员渐渐习惯这种冲击。然后,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这时候,经历了数次的人事变动,人们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反抗的欲望弱了,事情就容易处理得多。

总之,隐蔽策动术是一种符合规律的高超谋略,我们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