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5709600000036

第36章 喜笑怒骂皆由人品(2)

志同道合,脉络相同

不知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同这个人心心相印,或许他(她)就是你的贵人?要判断准确与否,第一个条件便是感觉是否合拍。

感觉合拍

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只要对方让你产生了以下这些感觉,那你们就称得上合拍了。

①同这个人在一起总觉得心情特别高兴。

②有这个人在身边,心情就会变得平静而轻松。

③不管聊多长时间都嫌不够。

④总是一起行动。

⑤一天不见到他(她)的面,就会感到不安。

⑥那个人不在的时候,总觉得有点寂寞。

⑦这个人不在身边,工作就一点干劲都没有。

⑧同他(她)在一起,心情变得开朗,心中充满梦想和希望。

总而言之,所谓感觉合拍的人,就是与你在性格或者喜怒哀乐等情感方面一致的人。

原披头士乐队成员新宇与小芹夫妇称得上是个典型的例子。

早在披头士解散之前,两人就组成了乐队。除了圈内的音乐会,他们还举办了各种音乐活动。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夫妇俩因为闹矛盾,暂时分居了(有一种说法是新宇的婚外恋,导致了两人的分居……)。

日子一长,新宇心中感到非常空虚。他曾经受洋子的影响,呼吁世界和平,并且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自己的音乐当中。可是与小芹分居以后,他总觉得失去了那股干劲。换句话说,他已经不再有热情投入音乐活动了。

此外,小芹不在身边,新宇的情绪也变得焦躁不安,经常会为一些琐事而动怒。总之,在与小芹分居的一年半时间里,新宇的内心一刻都没有安宁过。

小芹也同样如此,虽然她没有像新宇那么颓废,还是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但总觉得新宇不在,心头像是缺少了什么,自己的音乐理念也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在个人生活方面,尽管小芹身边有许多要好的音乐同仁,大家经常一起出去吃饭、旅行,可她却一直郁郁寡欢。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半,新宇再也忍受不了了,他感到生活中确实离不开洋子。当他背着行囊,回到小芹身边的时候,两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新宇,你回来啦!多亏你回心转意,我总算能活得像个样子了。”

“喂,别把人家的台词搬出来好不好?我就是为了活得像个样子才回到你身边来的。”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如果双方感觉完全一致,就能超越爱慕、喜欢之类的情感立场,彼此本能地结合在一起。正如新宇和小芹所说的那样,当你过上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活得最像样的时候,与你有缘的人也能过上他(她)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顺便提一下,这样的人并不仅仅是异性,在同性当中也照样存在。你能和他(她)共同分享快乐和忧愁,不仅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对方面前,而且全盘接受对方的一切……如果你觉得这话有道理,那就太好了。对方很有可能成为与你有缘的人。

人生观、价值观相似

分辨对方是不是有缘人的第二个条件在于双方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将来的看法是否相似。

如果双方在下列问题上达成一致,那就符合了这个条件。

①支持同一个政党。

②双方都对生态环境非常关心。

③双方都有宗教倾向,并且信奉同一种宗教。

④将来两人都想离开大都市,去乡村生活。

⑤两人都相信存在超常现象。

实际上,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将来的看法是否相似,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有缘人。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包含了对方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重要内容,如果达成一致,双方就不愁缺少话题,同时交流起来也会更加容易。一旦对方陷入困境,只要你赞同他的生活方式,就会随时随地伸出援助之手。

大约10年前,有一家不动产公司委托陈先生经营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度假村开发方案。当时正值泡沫经济的顶峰,无论张三李四,都想在度假村用地上建造带游泳池的酒店和高尔夫球场。但是,陈先生却力排众议,反对建造高尔夫球场,并且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设计方案。他的理由是:高尔夫球场会破坏自然环境,因而不适合建造在这里。

然而,作为委托方的不动产公司却并不理解陈先生的良苦用心。非但如此,还以度假村不能没有高尔夫球场为由,将他一脚踢开,转而委托其他设计事务所。周围的人得知此事,都认为陈先生很傻。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好不容易得到这么个大生意,一下子就没了,真不知道这家伙脑子里在想什么”,“他做事那么正派,在这个世界上是行不通的。”

不过,人生真是无法预料。陈先生向专业杂志投寄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建造度假村破坏环境,将造成重大失误”。一位居住在德国的某城市规划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偶然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深有同感,希望立即与陈先生建立联系。

“你的想法很了不起。当今中国社会无视生态环境,只顾拼命挣钱。但有像你这样的人出来呼吁,就可以放心了。你能否承担一些我们公司的工作?”

世上总有发现千里马的伯乐。陈先生以此为契机,不仅结识了那位总经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不少业务。对于陈先生来说,那位居住在德国的总经理就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有缘人。

眼下媒体都在大肆宣传如何吸引人生观。价值观相同的有缘人,陈先生恰恰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除了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之外,分辨对方是不是有缘人还要看彼此的感觉是否相似。在这里,感觉往往是指某种兴趣、爱好。比如双方都喜爱海上运动胜过冬季运动,都爱读历史小悦,或者两人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素食主义者,那就表明双方有着共同的感觉。此外,双方还应具有相同的审美观。

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观的两个人,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双方都会感到无拘无束。共同的话题能够催开友谊之花,通过交换信息,彼此将变得更为亲密。

所以,一旦觉得“同这个人感觉有点相似”,就应该尽可能地去与他(她)接近,说不定哪一天,他(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

巧合很多

①回想起来,两人碰巧都出生在同一个地方,童年时家境都很贫寒。

②两人小时候体质都很虚弱,经常去看医生。

③两人都被某段摇滚乐中相同的乐曲所打动。

④某部电影中相同的场景让两人都觉得非常感动。

⑤两人都爱读同一个作家的推理小说。

⑥两人就餐时,都想吃同一样东西。

⑦两人都想背着水中呼吸器潜水。

⑧刚想给某人发email,那人已经先发了一封给你。

在上述巧合中,有的是与认识不久的对方境遇相似,有的则是双方的爱好或者感受相同,还有的是双方想要做的事情恰好一致,这些都说明两个人的波长相同。如果不光只有一两项巧合,而是很多方面都一致的话,对方或许就是与你有缘的人。

为什么能做出这个推断呢?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倡导的理论,在你和有缘人相遇之前,集体无意识中的网状组织(俗称命运的红线、缘分)已经牢牢地扎根于你的内心深处。所以,当双方产生“想与这样的人约会、结婚”或者“想成为事业上的好搭档”这样的强烈愿望时,网状组织立刻进入启动状态,从而引起同步交叉反应,将两个人紧紧地牵在一起。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心理学家刘先生认识的张小姐是位26岁的白领小姐,在她身边虽说有几位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但真正的恋人却一个也没有。因此,她焦急得不得了,整天想着“连一个恋人都没有该怎么办?如果一生都结不了婚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刘先生的一本以恋爱为题材的“拙作”给了她一线光明。凭着这个机缘,她接受了刘先生的指导。

两个月之后,公司里的上司对她说:“我想给你介绍个男朋友,去跟他见次面吧。”这真是一门突如其来的亲事,刚开始她还有些犹豫,可一想到那个人或许就是植西先生所说的有缘人,便决定尽快会面。

张小姐的预感果然应验了。她见到黄先生的那一瞬间,便觉得“我未来的丈夫就是面前这个人,一定不会有错的”。而黄先生也同样如此,一见到她就怦然心动,暗暗思忖“这个人就是我未来的妻子……”随着两个人交谈的深人,发现双方竟然有那么多的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

———两人拥有相同的轿车,并且购自同一家代理店。

———两人都对网球和古典音乐感兴趣。

———两人的父亲都是公务员,母亲都是教插花的老师。

———两人将来都想住看得见大海的房子。

———两人想去旅行的目的地都是德国。

———两人都喜欢吃宽面条,特别是信州面条。

双方相同的兴趣和理想达到了20个以上,以至于第一次见面就越谈越起劲,连着聊了9个多小时,还觉得不过瘾,又说好几天之后再次约会。

随便说一下,张小姐身高一米六七,所以她希望男朋友的身高在一米七五以上,不过黄先生只有一米六九。关于这一点,张小姐对我说:“同他一见面,身高之类的问题就全都不重要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在同黄先生约会之前大概一个月,张小姐梦见了“2”和“4”这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的真正含义直到她和黄先生约会的那天晚上才昭然若揭。因为两人命中注定的这次相遇,刚好发生在2月4日。

以上所说例子绝不仅仅发生在张小姐一个人身上。如果领悟到世上确实存在有缘人,你也一定能像张小姐那样,从命里注定的相遇中体验到人生的妙趣。

相思相爱

分辨对方是不是有缘人的第四个条件,在于能否保持相思相爱的关系。

虽然相思相爱从字面上来看,是指“两情相悦”、“相互思念”,但心理学家认为它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想被人所爱”、“想被人守护”或者“想得到幸福”之类的个人欲望。相思相爱应该是“想为这个人竭尽全力”、“一心一意支持他(她)”,并且“衷心祝愿他(她)幸福快乐”。这样,双方将会保持一种“紧紧拥抱”的理想状态。

心理学家把前一种个人欲望称为“自我爱”,将后者称为“利他爱”。不管同性还是异性,大多数人都只顾向对方提出满足“自我爱”的要求。

比如,到心理学家这里来进行咨询的人大多对恋爱、婚姻感到烦恼,在他们眼中除了“自我爱”,什么都没有。经常听到他们说“想在他(她)身边多待一会儿”、“不想把他(她)让给别人”、“真想拥抱他(她)”、“真想被他(她)拥抱”。这些欲望始终占据着他们的头脑,以致于全然不顾对方的立场。正因为如此,双方相互争吵、相互嫌弃,直至最后分手也就在所难免。诸如上班时间经常给恋人打电话、男朋友因工作关系同其他女性会面却引起女方嫉妒等,都是丝毫没有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