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5710600000023

第23章 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2)

宰相肚里能撑船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政令无常,荒淫无道,致使齐国民怨沸腾一片混乱。为了避难,公子小白在鲍叔牙保护下出奔莒国,管仲随公子纠逃往鲁国。不久,公孙无知弑君自立,旋即又被乱兵杀死,造成了君位空缺。

公子纠和小白闻讯都想赶回齐国争夺君位。管仲带兵埋伏在莒、齐之间要道上,见小白的车子驰来,一箭射倒车上的小白,以为他必死无疑,遂同公子纠一行慢慢地向齐国出发。其实,管仲的箭只是射在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咬舌吐血,用装死骗了管仲。当管仲离开后,他急忙同鲍叔牙等人抄近路昼夜兼程,终于抢先赶回齐国都城,捷足先登君位,被立为桓公。

齐桓公准备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极力推辞,并推荐管仲。他说:“管仲从小就是我的好朋友,此人有经天纬地的才干,如果任他为相国,齐国会很快地强盛起来。”齐桓公不悦:“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鲍叔牙说,“当初,管仲是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才这样做的。国君不可记私仇而忘齐国大业,失掉这位难得的人才。”齐桓公被说服了,决定重用管仲。他派人到鲁国,向鲁庄公说:“我们国君要报管仲一箭之仇,请把他交给齐国处治。”鲁国大臣施伯知道管仲回齐会被重用,将来对鲁国不利,便劝阻鲁庄公不要交人。鲁庄公怕获罪齐国,令人把管仲装进囚车,押解出境。

管仲坐在囚车内,归心似箭。他深知自己回齐国是好友鲍叔牙的主意,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就要来了;一路上,押解囚车的士兵行军速度缓慢。管仲心里非常着急,担心鲁庄公万一醒悟过来,定会派兵追赶。他想了一个主意,就在囚车里编了一首名《黄鹄》的歌,唱给士兵们听。唱了两三遍后,他又教士兵一起唱。士兵们听着歌,学着歌,忘记了疲劳,行军速度逐渐加快了,两日路程,只用了一日半就到了齐国。就在齐国君臣迎接管仲入境的同时,鲁国公子偃也带兵追来了。原来,鲁庄公果然醒悟,知道放管仲归齐,等于放虎归山,急忙下令追杀,侥幸的是,管仲靠一首自编的歌,机智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齐桓公心胸广阔以德报怨,重用贤才,表现了非凡的治国远见。管仲感恩戴德倾心辅佐齐桓公,制定了一系列治国良策,从而使国力大振。此后,经数年改革变法,励精图治,齐国终于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有道是:将军额头堪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做人切莫小肚鸡肠,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心胸宽广意味着自信、自强,意味着凝聚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化干戈为玉帛。君子豁然大肚,能够以德报怨。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位圣君,他拜仇人为相,显示了广阔的胸襟。

不要太斤斤计较

刘邦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平定了天下,登基做了皇帝。登基之后大事之一就是论功行赏大封群臣。刘邦首先加封了20多名大功臣,公布了他们的名字。这之后,诸将都眼睁睁地瞅着王侯的座位,相互之间攀比争功,闹得不亦乐乎。这使得刘邦左右为难,封这个吧,另一个功劳也不小;封另一个吧,这一个也不能不封。拖延了很久,第二批名单仍然没有公布。

很久不见动静,将领们心下不安起来,各存了心思,有的埋怨刘邦忘了交情;有的人则想到自己从前做过对不起刘邦的事,担心刘邦会揪小辫子;有的人害怕了,就勾结起来图谋叛变。

一天,刘邦站在洛阳南宫的天桥上赏风景,看见底下有许多将领三三两两地坐着,秘密地讨论什么事情,感到奇怪,就派人叫来张良。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吗?他们是在谋反呀!”刘邦大吃一惊,他觉得很奇怪:“天下已经平定,我正要论功行赏,他们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回答说:“陛下您有所不知。您出身平民,如今取得丁天下,应该想方设法安定人心才是,而您分封的功臣,都是您的亲信、同乡,大家为陛下征战多年,只盼着能立功受赏,封妻荫子。如今迟迟不见动静,他们担心您还记着他们的过失,只好商量谋反。”刘邦出了一头冷汗,问张良:“那我怎么办呢?”张良问:“在这些功臣中,您最恨谁呢?”刘邦说:“大家都知道,雍齿在我危难时落井下石,几乎要了我的命。要不是他为我立了大功,我早就把他杀了。”张良说:“那好,我请您马上封雍齿为侯,别人一看您最恨的人都得到封赏,自然就会放下心来。”刘邦大为赞赏。不久,刘邦大宴群臣,亲自给雍齿祝酒,趁着大家都高兴的时候,又当众封他为侯,并宣布,接着将给所有的功臣封赏。酒宴之后,将领们都放了心。他们说:“连雍齿这样的人都受封为侯,我们还担心什么?”一场谋反烟消云散了。

正是因为刘邦可以原谅别人的过错,才赢得了更多的人才。这样,就为他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成大事者要能观大局,不拘小节。

有些人总是斤斤计较,别人有一点对不起他的地方,他就始终怀恨在心。殊不知,这样害人害己。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气量狭小,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这里告诫大家,不要斤斤计较,做大丈夫,行大仁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三国时,曹魏军战斗力最强,这与曹操用严法治军有关。军士的每种过错,都有相应的处罚来惩治。一次,曹操的亲卫库吏查仓库时,发现曹操骑战用的一副马鞍子被老鼠咬了个洞。库吏大吃一惊,知道大祸临头了。这副马鞍子不但制作精良,镶嵌着宝石,而且是曹操任济南相刚发迹时,请人制作的,曹操视其为发迹之吉兆,每有大战、恶战时必佩此马鞍出战。现在却被老鼠咬了,破了吉祥,曹操哪能不怪罪呢?若一旦曹操发怒,说不定自己的脑袋也会保不住的,想到这里,库吏急得痛哭失声。

正巧,曹操最宠爱的、最聪明的儿子曹冲路过库房,听见哭声,寻迹来到仓库内,问库吏为何痛哭。库吏把马鞍子拿出来给曹冲看。曹冲看后说:“保管不善,不过吃几责杖罢了,用得着这般痛哭吗?”库吏说:“少主有所不知,此地风俗,老鼠咬破了谁的衣服,都认为谁将有祸事临头。如今老鼠把主公的马鞍子咬破了,主公能放过我吗?我死不足惜,只是家有老母幼子,死后由谁赡养呢?”说完又哭起来。曹冲听完,眼珠转了两下,说:“无妨,你先别报告,我叫你报告时你再去。”库吏点点头,但不明白这小主人有什么妙计救自己。

曹冲回到自己房中,找来剪刀,在自己衣服上剪了几个洞,弄得活像被老鼠咬过一般。然后去见曹操,满面忧色,曹操最得意的是自己这位“智称大象”的儿子,见他一脸不高兴,忙问:“我儿怎么了?”曹冲装出忧心忡忡地说:“人家都讲被老鼠咬了东西,主人会倒霉,如今儿的衣服被老鼠咬了,看来将有倒霉事降临到儿头上。”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忙安慰曹冲说:“命在己而不在天,说老鼠咬破了衣服,主人会倒霉,那是胡言、迷信。只要自己小心行事,就没事的,放心吧!”曹冲装作转忧为喜的样子?追问了一句:“真的?”曹操点点头:“真的。”曹冲高兴地蹦跳着跑了。

曹冲来到库房,叫库吏马上去禀告曹操。曹一听,刚要发怒,转眼想起曹冲刚才所为,知道这聪明的小子的用意了。忙高声说:“没关系,冲儿的衣服穿在身上都被老鼠咬了,何况放在库房内的东西呢?”曹冲果然在门外偷听,准备形势不好就进去劝救,让曹操自相矛盾,不滥施刑,以笼络部下。听了曹操这么讲,偷偷一笑,跑走了,曹操听到脚步声,也点头笑了起来。

曹冲巧施小计,救了库史一命,我们看到了他过人的智慧,更看到了他一颗宽容的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一个人的眼里揉不进沙子,对一切都容不下,只会将自己跟这个社会隔离。要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要乱猜疑

《列子·说符》中说,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猜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由于思想上有这个框框,所以,邻居儿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腔调,在他看来,也都象是偷了斧子的模样。后来他在山沟里挖地时,无意中找出了自已丢的斧子,以后再看他邻居的儿子,觉得其举止、态度,便都不象偷斧子的样子了。这个疑人窃斧的故事,很形象地刻画了猜疑者主观武断的心理。爱胡乱猜疑的人,经常想一想这个故事,对于克服偏见,增长一些科学的态度,学会全面、准确地看问题,是有好处的。

有些人产生猜疑心,往往与轻信道听途说有很大关系。《篡国演义》上的长坂坡一战,刘备所部被曹军打得七零八落。正在他慌乱之中,糜芳又报告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张飞一听,便猜疑赵云背信弃义,立即大怒道:“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尽管刘备告诫他:“休错疑了……子龙此去,必有事放。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张飞仍是不信,径自引20余骑,到长坂坡寻杀赵云。其实,赵云是为救甘糜二夫人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才匹马单枪,杀回乱军之中。幸亏简雍亲眼目暑,并报信给张飞,这才避免了一场误会。

耳听为虚,那么眼见是否就一定为实呢?也不见得,孔老夫子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有一次亲眼看到颜回在煮饭时捞了一把,填到了嘴里,便猜疑颜回揩了油,又是旁敲侧击,又是启发诱导,说什么这饭很清洁,我要先祭祖先,颜回忙说:“不可!刚才有灰尘落到了锅里,我已经捞出来吃掉了。”这时孔老夫子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弄错了。并由此深有所感地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并强调指出:“道听而逾说,德之弃也。”这老先生从实际生活中得到教训,懂得了单凭自己的眼睛,有时候也并不可靠,真正了解实情,还得做些深入调查。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猜疑情绪是妨害正常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腐蚀剂。一个人一旦被猜疑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那他就必然列别人不信任,离心离德,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这样,使不仅不能正确看待别人,也会错误估价自己;从历史上来看,当权者倘爱猜疑,其危害就不是一人一事,而将要误政误国。隋文帝“不明而喜察”,疑下而独裁,酿成群臣“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李世民说他:“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到了隋炀帝,更是“多猜忌”,更加快了隋朝的完蛋。“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胆,实为国之大害也。”李世民的这一见解,实在育筒意赅!

克服猜疑情绪,首先要自己待人以诚。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人的出身经历、脾气察性,文化修养都不同,风格气质也千差万别,不能够强求一律。别人对问题有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态度,那是人家的民主权利,要尊重、支持人家的权利,切忌不合自己心意,就猜疑别人动机如何如何;不拥护自己,就猜疑人家想要如何如何。那样,就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仅无助于交流思想,融洽感情,统一认识,团结同志,逐会使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大。正确的态度只能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角度想一想。如果确有原则性问题,也要本着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的态度,热情诚恳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便消除分歧,取得互谅互让:那种对别人吹毛求疵、神经过敏,乱加猜测的做法,不仅影响团结,伤害同志,也会孤立自己,伤害自己。

对别人不可胡乳猜疑,而如果有谁猜疑到自己头上,也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切不可冒火怄气以眼还眼。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也要相信猜疑自己的同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冰化雪消,变猜疑为不疑。这里最要紧的是要有个“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度,正象刘少奇同志所说:“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必要时可以申明和解释一下,如果解释不了,只好让别人去说……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了这样的胸怀,我想,便不会去猜疑别人,一旦受人猜疑,也便能“君子坦荡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