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却笑着对他们讲其中的道理:“朝廷给我的爵禄已经很高了,再往前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但往后退,也没有什么可仗恃的。如果我一直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不相往来,那么万一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诌我有二心,再加上那些妒贤嫉能之辈在中间加油添醋,造成确有其事的样子,那么我全家九族都会粉身碎骨,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即使有人想以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来加罪于我。”
几个儿子听了,深深佩服,一齐拜倒在地。
中国历史上多的是功高盖主的大臣,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则寥寥无几,郭子仪却是其中之一。他历经唐代七朝,身居军政要职60年,被唐朝史臣裴垍称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这不能不部分归之于他的这份厚黑功夫。然而,要是把它仅仅看做一种谨慎,那是对人性、对中国人的人生境界的低估。
人生活在世界上,大部分时间里和大多数场合中都在演戏,都在扮演种种角色,在古代中国这样礼法繁琐的国家里,每个人更会感觉到这套角色服装的沉重,它像盔甲,更像桎梏,所以,能够摆脱这种种束缚,达到心灵的四门洞开,无所隐匿,一切话都可以说于人前,一切事都可以做在当面,实在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所以,不妨脱光自己的衣服,“赤务条”见人。
取舍与进退
明白取舍
低调者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也十分清楚自己能力的界限,所以,他在取舍之间有十分清楚的判断,他知道如何取舍!而取舍的判断就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不能有所放弃,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编织出来的网中窒息死亡。在政界,舍弃是政客信奉的主要原则之一。比如在竞选中,如果你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你的对手不遗余力地抨击,选民们就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持什么样的立场。但是,双方你都想讨好,人们会认为你是一个骑墙派,你就别想拉到选票了。所以,毫不犹豫地放弃你无论如何也拉不到的选票,这也是一门艺术。
在我们日常的选择中也是如此,你必须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因为你不可能选择所有的东西。在任何时候,一旦你选择某个事物,你就是在同时放弃另一个事物。许多人都希望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情。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而且大多数的组织都是如此的。事实上,我们的确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因为没有远大目标,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但是,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了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事实: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必然会导致一个矛盾: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有限的能力运用到最值得做的事情当中去,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把无限的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判断取舍,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只有放弃一些,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一些。以比尔?盖茨为例,他的实力完全可以买下纽约,可以做房地产,但是,他专注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而不被市场中别的诱惑所吸引。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有做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智慧正反映在他所放弃的东西上!这种智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许我们看到这个例子,会很轻巧地说:“如果我是比尔?盖茨,我也会像他那么做!”但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智慧,因为我们只有在事后才知道,哪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到的,哪些事情是我们能够马上做到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经过艰苦地努力才能做到的。我们在做事情的开始阶段,总是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所有的事情对我们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一个欲望都不舍得放弃,我们想实现所有的理想。
这实际上是一种贪婪,贪婪会使人丧失理智,古话说“利令智昏”,的确如此。这里的利就是你贪婪的欲望,这种贪婪使你无法冷静地判断形势,最终导致你的失败!毫无疑问,你可以严格地要求自己,你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你的潜力,但是,坦率地讲,如果你总是想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无法将所有要做的事情完成,甚至是一件事情都做不成。你的要求、你的欲望与你拥有的资源、能力之间如果存在差距,最终你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与你的预期目标或欲望有距离。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最为可悲的是,因为你的贪婪,你本来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成功,也可能因你的贪心而失去。
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贪婪,导致你力量的分散,你本来可以通过集中资源做到的事情,因为分散了力量,最终也做不到,或者做的比原来要差。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要求的越多,得到的越少。”有很多公司,在开始阶段都经营得很好,但是公司的老板被错误的形势所迷惑,一味地扩大规模,最终导致新的业务不能完成,旧的业务也完全失去了。他本来的目的就是多取得,结果却连他所拥有的都失去了。我想,我们在阅读《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时,不要仅仅嘲笑那个妇人的贪婪,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不是总和那个妇人一样吗?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你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局限性。应该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把做不了的一些事情舍去不做,忘掉那些“不可能”或“不理智”的目标或欲望。也就是说,在判断自己的能力时,应该时刻注意“低调”的原则。
低调者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哪些事情我们不会去做?哪些事情我们必须尽量摆脱?哪些事情我们必须果断停止和结束?这些问题才会导致争取更加美好未来的行动。我们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除了正在做的工作外,总是想不断增加一些新的、额外的事情,我们必须记住,这其实是一个陷阱,因为你在扩大自己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包含着风险。如果你不想错过任何机会,你就会错过所有的机会。正确的行动应该是:有意识地、系统地纠正这种习惯,低调地反思自己的目标,最后确立自己的目标!
知道进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中国人的俗话,这就是典型的对待问题时的低调。这样的人,有审时度势的清醒,有深谋远虑的城府,有欲成大事的胸襟。人多是在“吃一堑长一智”之后,才有了如许的胸怀和智慧。开始时,哪一个人不是出生牛犊,硬功夫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那时候以为是表示了自己的勇气和自信,殊不知,白白牺牲了自己,还留下年少轻狂的证据。
一个初次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自恃有几分才气,十分冲动,轻易便把经理得罪了。渐渐觉得自己在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几乎每次会议上他都会挨批。当他挨批成为会议中的保留节目时,他十分苦闷。真想一走了之。在和朋友倾诉了自己的烦恼之后,朋友问他:“公司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你都学会了吗?”他回答说“没有”。“你愿意背着那些洗不清的罪名离开吗?”“不愿意,可是我在那里也一样说不清啊!”“那不一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何不学会了所有的业务之后再离开呢?”
他仔细考虑了朋友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收拾好心情,低头实干,在公司源源不断地“充电”。一段时间之后,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他赢得了实实在在的业债。一笔又一笔的业务,也增长了他的信心和经验。而这时候他发现,那些中伤他的谎言也已不攻自破,他不想再离开了。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进,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用心。”进,单就绝对的前进而言,容易。别人进,我也进,同进同乐,岂不快哉!不用自己的思考,不用独特的视角,不用出众的智慧,顺着大流走,那样就万事俱佳了。但退,却不像世俗所见尽然。在茫茫人潮趋之若鹜争抢前方金苹果的时候,旁若无人地从容而退,能退出一种昭然,退出一种风度。勿用回首,勿用瞻前顾后,勿用优柔寡断,只向着一个人的方向,义无反顾,举重若轻。
进退大约分为四类:
其一,因无力而无心。自己倘若在明月下,松冈上,绣口一吐啸出三分剑气该有多么豪气干云,终因实力限制渐次淡忘了这原本就是幻想的幻想,死心塌地地安分守己了。
其二,虽有心却无力。先叹一口气,沿袭一丝历史的悲哀。因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泣尽了这种无奈中的最后一滴血。
其三,亦有心亦有力。当精明狂热的头脑与出类拔萃的才华同舟共济的时候,世事难预料。许多科幻题材中的科学狂人,那些积极向上一心进取的“进步青年”一手颠覆了世界——幻想在未来成为现实,也未可知啊!
其四,那便是有力却无心。非有一定智慧用心不能及此境界。这是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简约而不简单。
漫漫人生路,退一步、等一等,不过是歇歇脚,为走得更远做准备,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一次退为进的等待能让你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眼便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航行中的船只,在预见到大风浪的来临时,并不是要迎头冲上去,而是要暂避到无风的港湾处去。在自己实力强大时,迎头痛击对手是谋略,而在明知不敌之时,暂避锋芒更是智慧。知道进退的人,才能利用时机成就自己。只退不进,是懦夫,只进不退,是莽夫。进退得当,才能从容面对成败,潇洒成就人生。
低调者具有一些特殊的行动原则,这些原则更具有直接性、现实性,他们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导致行动,更强调团队、自制、理性。
攻人于不备之时
我方既处于不利的情势,与其争面子或意气与敌人硬碰撞,不如运用智慧,忍一时之屈辱,谋长远之大计。甚至不惜诈降称臣,使敌人误以为你已失去雄心斗志,对你疏于防范。你再伺机东山再起,才能一举成功。
康熙做皇帝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大权完全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里。这四大臣中以鳌拜战功最卓,野心最大,飞扬跋扈,横行无忌。他用尽心机独揽大权,给康熙造成极大的隐患。
当时,康熙只有14岁,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很单薄,如果要对鳌拜采取什么制裁,偶有不慎,势必酿成大变,危急皇位,甚至他的性命。
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想出一个好办法。首先,他再也不和鳌拜争辩了,鳌拜要怎样就怎样,而且他还加封鳌拜为一等公,特别表示恩宠。
另一方面,他在宫内亲自遴选了几十名身体壮健的小太监,天天与他玩“布库”的游戏,并请专人教练。
“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斗技游戏,类似我们今天的摔跤。鳌拜知道了这件事,以为是小孩子好玩,满洲习俗一向尚武,所以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康熙天天玩耍,不问政事,他更好肆意妄行了。
就这样,康熙跟小太监玩了一年多,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端午节前夕,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在鳌拜进宫朝拜那天,令小太监们一哄而上,把鳌拜拿下。
然后,他马上在乾清宫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将鳌拜的罪状宣示出来,没收家产,革去官职,将鳌拜的党羽十余人尽数斩首。对鳌拜,康熙念及他战功卓着,从宽免死,下旨永远囚禁。
不要只说不做
能够说出智慧语言的人,并非真正的智者,能够做出智慧举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这是低调者信奉的箴言。许多人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在于设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却很少关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用“说”代替了“做”。低调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你真正做了什么!
我们大家,或许是所有的人,都是知之多于行之。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的普及,信息沟通的加速,我们的知识很容易丰富起来。从“知”的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我们很少主动去运用我们丰富的知识,我们没有把知识当做一部分工具来使用。我们虽然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方法,但是我们很少应用,我们大多数人都只关注于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划分到不同的专业领域去,而非竭尽全力去运用知识的力量来应付各种不同的问题。我们必须记住:计划再完美,如果不去实行,就一点价值也没有。
只说不做表现的形式有很多种,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不断地讨论、开会,把这些作为管理人员的中心工作。案头工作替代行动,用制订计划、会议研讨、准备书面材料等替代了行动。用企业信条替代了行动,把企业信条或价值观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事实上,希望得到的东西不会自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才能变成现实。
只说不做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说得多做得少”。这是一种变相的只说不做,这样的行为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为大家觉得,至少已经做了,只是做得多少的问题。甚至很多人把说当做做。尽管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必须经过仔细地规划和分析,但是,其中许多工作对我们想达到的结果并不能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有时候,最好的起点就在眼前。
怎么摆脱只说不做的困境呢?低调一些,不要把问题复杂化,让行动容易些。先做然后说,不要事情还没有做,就夸夸其谈,特别是当解决行动似乎很危险或者人们对未知事物有恐惧感时,人们就很容易回到夸夸其谈的老路上去。帮助其他人,大家共同努力,强调合作,事情就容易实行!
该放下的就放下
低调者没有要求大而全,没有要求完美,他们能够正确选择,他们行动的原则就是:该放下的就放下。
人不能没有追求美好的欲望,但却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必须要主宰自己。当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放下某些欲望,便可立地成佛而得到解脱,我们当然就会找到幸福和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外敌侵略,人们都纷纷离开家乡去逃难。他们逃到河边,挤到仅有的一条小船上,刚要开船,岸边又来了一个人。他不断挥手,要求把他拉上,船家说:“船马上就要超载了,你得把你背的那个大包袱扔掉,不然会把船压沉的。”那人犹豫不决,因为他背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船家说:“谁又没有舍不得扔的重要东西呢?可是他们都扔掉了,如果不扔,船早就压沉了。”
那人还是下不了决心。船家说:“你想想看,到底人重要还是包袱重要?这一船人重要还是你一个人重要?你总不能让这一船人都为你的包袱提心吊胆吧?”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处境,你都要把心理上的包袱扔掉,因为它虽然只属于你一个人,但是由于你背着它不肯放下,会有整整一船人都感受到它的巨大压力甚至为此付出代价,其实这一船为你提心吊胆的人,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朋友……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该放下却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