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北大名家学做人
5716900000019

第19章 朱光潜:人生快乐,人际融洽很重要(8)

我们都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而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来往。但现实生活却不可能满足我们这一愿望。我们的邻居可能正是我们不喜欢的:我们愿意安静,邻居则可能成天把音响开得震耳欲聋;我们喜欢清洁,邻居则总是把破破烂烂的东西堆满了过道;我们不愿被人打扰,但邻居却经常喜欢到我们家里来借根葱要头蒜的。在单位,也有我们不喜欢的同事,我们虽然尽量回避他们,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我们为此而烦恼。

如果一个人善于与人合的话,这种烦恼是不必要的。人的一个主要特性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可能离群索居。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还会有一个“星期五”陪着,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人群中。可见,人是不能脱离人群、脱离社会的。而如老话所讲:“人一上百,形形色色。”生活中有什么人都有。除了亲人、知己和朋友,我们还要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

居家不一定非要没有坏邻居的地方不可,聚会也不一定要避开不好的朋友(就是孔子所说的“损友”)。关键是自持,能够从恶邻和“损友”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持”——自我控制欲望和情绪。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也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品。如果有一个恶邻或品德不好的朋友与同事,正可以锻炼自己的修养和定力。再说,恶邻和“损友”毕竟不是敌人,我们可以设法感化他们,他们身上也许有一些东西还值得我们借鉴。

从另一方面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做人方法,只要不是违法乱纪,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宽容别人。拿做邻居来说,当楼上在装修时,我们会为来传来的刺耳的噪音而心烦意乱,对楼上人家非常有意见。但也有可能我们自己也要装修,噪音一样会打扰别人。这时我们就会体会到邻居之间相互担待、相互谅解的必要性。有些朋友(其实是熟人、老乡、老同学或同事)是有一些或许多我们看不上的毛病,但我们自己就没有毛病让对方也看不上吗?我们可以不喜欢“朋友”的毛病,包括品德上的缺点,但我们不应该排斥他这个人,甚至像对待脏东西一样避之惟恐不及。这不但容易为自己无谓地树敌,也失去了帮助他人进步的仁厚之心。

那么,该如何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呢?请看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处世方法。

一是“忍让”,宁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点亏。也不要为小事而与对方争个脸红脖子粗,甚至头破血流。

清代时,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立即作诗劝导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深感渐愧,也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让一让,出来六尺巷。

二是主动接近对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动和对方打招呼。对方原来可能怀有的对你的戒备心或敌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气地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就可能会加以注意和改进。

三是把你想象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就可能体会他们的想法,从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这有助于双方关系的改善。

四是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人人都有其特点,不要试图改变这个事实。接受他的本来面目,他也会尊重你的本来面目。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念。

五是去想对方做对了的事。对方也不是总是那么招你烦的,他们也有好的一面,试着去发现这一点。

六是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对方,影响对方。我母亲70岁的人了,一年中有几个月要到我这儿住,其余时间在老家住。每次来,早晨都要扫地,从屋里一直扫到楼道。隔壁住的小夫妇从来不扫楼道的,见此情也赶快跑出来用墩布擦一擦地。说实话,我也平时很少扫楼道,但看到母亲这样做,我也就坐不住了。

有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老人面前。陌生人下车问老人:

“请问先生,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

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

老人叹口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儿差不多。”

这位陌生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过了一会儿,另一位陌生人来到老人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他。

这位陌生人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人面露笑容,说:“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也就会找到朋友。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相处融洽。

能够与人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大度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即使赚钱不多,也很满足,因为他能从融洽的合作关系中获得报酬。

一位北大学者在他的一书中写道:“我们要容忍、谅解以及去爱别人,而不是等待他们来服侍我们,更不是给他们机会去表现他们的缺点,而是要我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容忍别人和讨人喜欢。……以一项对别人友善及有益的计划来发展我们自己、我们的能力以及个性,会使我们的友谊更高贵。”如果我们这样去做了,恶邻和“损友”也有可能改变为善邻和好友,谁说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呢?

“某些人认为,世上最快乐的事就是和‘我们的同类’建立友谊。抱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去结交三教九流各色朋友的那种乐趣,例如挖蛤人、养火鸡的人、私家侦探、伐木工人、古物修复家。这些人的生活多资多彩,与他们交往能为你带来无限乐趣……”

不要只想着和“我们的同类”打交道,你也要学会和你“另类”的人打交道,也许他们是你不喜欢的“恶邻”和“损友”,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独具特点的人,不过是有些毛病罢了。你要学会主动地去与这些人相处,打开你的心灵,引导出他们内心的善良。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勇于言作,你就会有所收获,感受到一种新的人生体验和乐趣。

□合作中的品质

朱光潜曾告诫年青人,与人合作,品质是最主要的。如何合作又是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却只是小学文化,当他带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后,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当时已颇有名气。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原班生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而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济济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而原先准备好的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地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但他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的、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知道后,评价这次讲课时,对沈从文在第一次上课的失败中能坦言“害怕”,认为是“成功”的。

中华民族以诚为本,合作中亦然。只有真诚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能群”是人的力量所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能够发生交往关系,人类才得从征服自然、发展社会,才创造出了今天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朱光潜所说的:“从心理观点看,求见知于人是一种社会本能,有这种本能,人与人才可以免除隔阂,打成一片,社会才能成立。是它使社会的生命所藉以维持的,犹如食色本能是个人与种族生命所藉以维持的,所以它与食色本能同样强烈。”

既然与人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与人合作又是快乐的源泉,那我们应从老前辈那里学习北大人的精神所在,并把它融于生活之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合作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展现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