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5717400000018

第18章

在这里,富兰克林?罗斯福就充分利用了“千里送鹅毛”的原则,来了个“千里送表链”,虽然这表链并不贵重,但物轻情义重,正是这一点感动了西奥多?罗斯福,使他觉得这个外甥对自己的尊敬之情是多么的深厚。那么,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一个亲戚呢?灵通,知道何人正需帮助,在他尚未开口救助或碍于“面子”不便开口时主动“上门服务”,甚至已然把事办好,让他“受宠若惊”“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就如上述例子中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做的那样。

还有,在帮助亲戚时,不妨先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事前不张扬,事后不夸功,甚至“不认账”,当然也绝口不提“回报”的事。

另外,在“送鹅毛”之时不计利害,甚至无妨让自己“吃”一点“小亏”,或不大不小的“亏”,这“亏”当然是在不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吃”的,担一点不大不小或“有惊无险”的“风险”。

这三条,都能引起亲戚的“真情”,产生一种“怎样也报答不了”的心理,也就等于在原有的“亲情”基础上,又增加了分量。而且新增部分,往往大于前者。“本钱”虽未必多,“红利”却相当可观。

王某与李某是一对亲戚,平时两人除了“亲戚礼节”上的正常来往外,可以说其他方面是无半点瓜葛。

可恰巧有一次,王某在生意场上有一点事要求助于李某,但他知道贸然前往,李某是不会答理他的,于是,他想来想去,想出一条计策来。

王某知道李某正在为孩子上学的事而苦恼,原因是李某的孩子没有正式的所在地户口。因此,王某通过一个朋友的关系,“悄悄”帮李某解决了这个难题,事后,当李某从别人口中“无意”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心里不由暗暗感激王某。后来王某所求之事,李某义不容辞地给他办了。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亲戚也好,朋友也罢,用来表达情感的“鹅毛”一定要送出技巧来。因为这不是商业投资,有几份股就分几份红利。如果“送”得有技巧,让他人一辈子忘不了,才不是亏本的买卖。即便是“顺水人情”也不可做得太“顺手”,以免对方“小看”了自己,或来得容易去得快,不当回事。必须在送“鹅毛”时做点文章。并且送“鹅毛”后也要有后记,这才是懂人情、会做事的高手。

送礼,关键是要会送

如果你想在礼尚往来中办事成功,那么,关键在于是否会“送”。办事人的聪明才智将在这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你的蠢笨愚拙也将在这个字上落得个一览无余。

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都争先给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领导以及他人送礼表示心意,同时也是一种礼节,但是,有没有受惠者得到了礼物,不高兴反而哭笑不得的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不信的话,来看下面的故事:

某公司董事长张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次,她出国办事,在回来之前,刚刚沉重的心才得以轻松,这时一位长年移居国外的老朋友,送来了一口大号的非常珍贵的金鱼缸。此时,她才想起来,自己无意间对朋友说自己喜欢养金鱼。于是,这位朋友也就不惜重金送来了这口鱼缸。

但是,待朋友放下礼物走了之后,她对着这口足以养几千条金鱼的大缸,差点就晕过去。本来订好机票就可以轻松地回去了,又来一个庞然大物,这飞机不坐不要紧,最要命的就是它到底要怎么运回去才是重要的。

从这件事看来,朋友的深情厚谊倒是变成了她的头痛事了。当时,朋友怎么就没想一想这样一个大物件让她如何拿回去呢?假如现在转送给一同来的朋友,实在狠不下心去把自己的不便再转加到别人身上。相信自己面临的困难,对别人也应是困难的事,因此,也就说不过去了。

因此说,送礼也要会送,其实,礼物的轻重关系并不大,总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给受礼之人开心和实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送礼物的意义。

可以这样说,“送”是整个礼尚往来办事过程中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的技巧,才能把整个办事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而且,有的时候送出的礼品也能传递信息。

要知道,一件非常理想的礼物,对于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传递着某种能够表达愿望的信息。一件精心挑选的礼品体现了你希望如何被人看待的心理。

礼物同时也是一个宣言。它宣告了你与对方的关系:一个好朋友、一个友善的亲戚、一位感激下属的老板或是一位热心的崇拜者,它也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一个能赞赏别人的人、一位情趣高雅的人抑或是一位知道如何用微笑来终止关系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对接受者也是个宣言:他的忠诚得到了你的认可、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扬、他的领导才能对本部门至关重要、他的健康令人牵挂、他使得做买卖成为一件乐事,或简而言之,他值得感谢。人人都赠送和接受礼品,不管送礼是否自愿,礼品须经挑选后方能呈送出去。每件礼品都成了你人品的延伸,对方能也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送什么、如何送都会给人留下重要的、持久的印象。对方如何接受,同样的,无论我们承认与否,礼品对双方都有意义。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我们对于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和爱情等的渴求。我们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其它许多方面。通过礼品我们可以激励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控制、获得补偿,可以显示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可以扩大个人的影响甚至结成团体等。礼品可以帮助建立或挽救一种关系,也可能改变或结束一种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精心挑选的礼品可以在事业和个人关系方面有所帮助。令人遗憾的是,每天都有人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能量浪费在毫无生气、不受人欢迎的礼品上。在如今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里,人们年复一年的在礼物上花费大量的钱财,每年又增添一些送礼的节日,从祖先的诞生日到你邻居家小猫小狗的生日,真可谓面面俱到了。

现在,为了买到合适的礼品,有很多人感到时间和想象力不足。有些人甚至一下子买回大批同样的东西,如50只小型食品加工机!却往往又不适合于送给所有的人。因此,少花钱办好事就很重要了。那些会送礼的人不会简单地用礼品去讨好别人或是去尽义务。他们总是会用适当的方式将他所要传递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

在你送礼的时候,可以赋予礼品意义,它会让受礼人惊喜赞赏,相信这也是所有送礼人的心愿。礼品是感情的载体,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任何礼品都表示送礼人特有的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所以,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品者的不同条件区别对待。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让受礼者觉得你的礼品非同寻常,备感珍贵。一般说来,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还要谨记一点,礼物的好坏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没错,称得上好的礼物,其实并不一定都是价值不菲的,只要活动一下脑筋,你就能想到既经济又能传递情感的礼品了。

送人情一定要恰到好处

通情达理的人大都懂得送人情的艺术和分寸。

送什么,送多少,何日送,怎么送,都大有学问。送得恰到好处是人情,送得不当是尴尬;不管是无意中送的人情,还是有意送的人情,都有一个让对方如何感受,如何认识的问题。送人情最重要的不在于你送的情分是否轻,而在于对方感受是否重。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常世人最重视的人情则是雪中送炭,口渴赐水。

别小看这“一炭之热”“滴水之恩”,这样的人情可得倾囊相送,涌泉相报。

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的急,有的缓,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有某种爱好的人,遇到兴趣相同的人则兴奋不已,以为人生一大快乐。两个人脾气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送人情,便应洞察此中三昧。

对身处困境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因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渡过难关,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发达了,依然不忘这一借钱的交情,常常会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

所以恰到好处送出去的人情才是真正的人情。

(1)不可过分给予。因为饮足井水者,往往离井而去,所以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有点渴,以便使其对你产生依赖感,一旦对你失去依赖心,或许就不再对你毕恭毕敬了。

(2)如果你是位领导,你手下有一些属员,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你得到一些好处,你应该怎样赐予他们人情呢?一是要经常地赐给他们一点好处,但不可一下子全部满足他们的欲望,否则,对你倾囊施与的恩惠,他们便不以为贵了。

(3)不要对别人施予的恩情过重,这会使人感到自卑乃至厌倦你,因为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无法偿还这份人情,二来觉得自己无能。

(4)不妨对别人施以小恩小惠,不要让对方以为你在故意讨好他们,这样一来,你施与的“人情”也就不值钱了。

(5)对方不需要时,不要“自作多情”,因为这时你送人情会让对方感到多余,对方可能不领你的情。

(6)送人情不能临时抱佛脚。对方知道你有比较重要和较麻烦的事要托付他,你遇事抱佛脚而施与人情也是不值钱的,至多能把你所托之事办下来,下次有事再托付,还要重新送上情分,就像人情买卖一样。倘若对方办不了此事,或者你送的人情太轻,抵不住对方所要付出的代价,对方也不会轻易领你这份情,甚至干脆回绝你这份情,让你讨个没趣或尴尬。

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人的生活离不开人情。每个人都在送人情,还人情,合情合理地做人情。如果不常送人情,或者送了不讨好的人情,那么你就永远打不开通往人情世故的大门。

让自己能为别人所用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结交勤劳诚实、为人大方的朋友,亦即是不斤斤计较、不怕吃亏的朋友。于是,凭勤劳诚实、慷慨大方取悦他人,便不失为一种与人交往、获得人情的好方法。

比勤劳诚实、为人大方更重要和更受欢迎的人,则是那些直接“对别人有用”的人。

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此说甚妙!不可否认,我们大都不是什么“社会精英”,但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某种长处或优势可以为人所用。

这个“用处”是什么,则因人、因事而异。

极具讽刺意味的地方就在这里:你“自以为是”的长处,对某人可能因为“没有用处”而不被视做你的长处。相反,有些你认为不足挂齿的小事、小本领或小关系,也许对某人刚刚“有用”,使你在他心目中升值,无形中给对方留下了人情。

不能武断地说朋友关系纯粹建筑在“用处”之上,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对朋友的用处,实在是“促进他对你的友谊,加强他对你的感情”的一大重要条件。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对“朋友们”的不少用处,包括从请客吃饭,到联系工作、介绍朋友,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的诸多方便等。连“借出耳朵”听人诉苦并予以排解,或者拿出我们的古董笔来切磋技艺,都是我们这个“不才之人”对朋友们的用处。这些用处也是增进友情、助益人生的黏合剂和润滑油。

问题就在这里了,我们用我们的“用处”对一个朋友作出直接的贡献,有时不费吹灰之力,比勤劳诚实、为人大方还省事得多。更要指出的是,我们可能不自知,原来自己可以对朋友们如此“有用”,并因自己有用而成为他(她)的“好朋友”。

人与人交往得融洽,相处得好的窍门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发掘自己对这个人或这件事的“用处”,利用这“用处”来换取他那些可能对你同样有用的东西。

这并非功利思想,只是因为人际关系上“用处”最能促进友谊加深感情,所以请你不要埋没对别人的有用之处。你也许拥有许多“用处”还没有拿出来,以便换取你的人情需要。

常常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情,尽管有些微不足道,但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是最大的“用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正是从这点滴的相互接受的“用处”中开始的。

和批评你的人交朋友不见得是坏事

朋友对你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交友不慎,他(她)会处处算计你,甚至会让你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既然交友有这么多害处,那不交朋友可以吗?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没有朋友,也就差不多无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时,你应还是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问题的。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受益一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至少不会受到伤害。而若交到坏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霉是很难的。

一样米饲百样人,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的;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

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自认为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可以被他利用的价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