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5717400000034

第34章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错误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是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②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③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有时避重就轻绕着说

“直则枉,曲则全”,做事情是这个道理,说话也是这个道理。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要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有时说话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采取绕道而行的曲线策略,也能为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的回答显然有弦外之音,但却妙不可言!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下来”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时,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大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请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如果因此就把自己看得过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让对方充分表达他的看法才有利于彼此的合作

大多数人要使别人同意他自己的观点时,将话说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错误。为了取得良好的沟通、交流效果,要尽量让对方说话——他对自己的事业和他的问题,了解得比你多。即使你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向对方提出问题,让对方讲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的讲话。但不要那样,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

尽量让对方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商务方面的事情,也有助于处理家庭里发生的矛盾。

芭芭拉?威尔逊和他女儿洛瑞的关系快速地恶化下去,洛瑞过去是一个很乖、很快乐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几岁后却变得很不合作,有时候,甚至于喜欢争辩不已。威尔逊太太曾经教训过她,恐吓过她,还处罚过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一天,威尔逊太太放弃了一切努力。洛瑞不听她的话,家事还没有做完就离家去看她的女朋友。

在女儿回来的时候,威尔逊太太本来想对她大吼一番。但是她已经没有发脾气的力气了。威尔逊太太只是看着女儿并且伤心地说:“洛瑞,你为什么会这样?”

洛瑞看出妈妈的心情,用平静的语气问威尔逊太太:“你真的要知道?”

威尔逊太太点点头,于是洛瑞就告诉了妈妈自己的想法。开始还有点吞吞吐吐,后来就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一切情形。

威尔逊太太从来没有听过女儿的心里话,她总是告诉女儿该做这该做那。当女儿要把自己的想法、感觉、看法告诉她的时候,她总是打断她的话,而给女儿更多的命令。

威尔逊太太开始认识到,女儿需要的不是一个忙碌的母亲,而是一个密友,让她把成长所带给她的苦闷和混乱发泄出来。过去自己应该听的时候,却只是讲,自己从来都没有听她说话。

从那次以后,当威尔逊太太想批评女儿的时候,就总是先让女儿尽量地说,让女儿把她心里的事都告诉自己。她们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评,女儿再度成为一名很合作的人。

使对方多多说话,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创造生活奇迹,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

记着,别人也许完全错误,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试着去了解他,只有聪明容忍、特别的人才会这么做。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

认真倾听对方说话,准确获取信息

听别人说话,往往是为了获取信息,有时还要应答对方。听的动机不同,听的重视程度和听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领导派你去听会,可能要求是客观全面地听,回来如实地汇报;也可能是让你有选择地听,将与本单位有关系的事项记下来;也可能是领导认为听不听都行,只不过是派你去敷衍一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要求。所以,听别人说话的要求,要根据情况而定,不可能有一律的要求。虽然如此,但就总体而言,听人说话还是有这些共同的要求:

(1)全神贯注,捕捉信息

听别人讲话全凭耳朵,而说话者的语流又是连续不断、相当快速的,这时听讲者稍一走神,就会间断听觉神经的活力,严重影响听的效率。所以听讲的头一个要求就是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准确无误地捕捉对方用口语发出的信息。听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获取信息的量和质的两方面:量的方面,单位时间内接收信息量多的为听力强;质的方面,指接收的信息准确无误,不走样,不变形。这就要求听力高度集中。

(2)忠于原话,准确听解

不管你对对方的话如何理解,也不管说话者本人事后如何辩解,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者、听者交流的信息,唯一的载体就是语言。他说同意,就是同意的意思;说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的意思。当然,语言有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这两部分有时是不等同的。但不管怎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的都是一样的原话。因此,先要准确听清对方的原话,是达到有效交流的起码条件。

(3)认真思考,领悟深意

俗语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说话者经常使用一些技巧,使“话中有话”“弦外有音”,这就给听者增加了难度,也增添了乐趣。言语有显性和隐性两种。隐性语言就是这种内涵很深的语言,这就要求听话人聪明机敏,从前后话、从语境、从对方心理等方面,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揣摩。

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两位即将完婚的青年男女在荫房往架上挂葡萄,男青年因急于成婚,就借着晾葡萄对女青年说:“既然熟了,为什么又要晾起来呢?”女青年听懂了对方的话:表面说葡萄,实际是说两人的婚事。于是女青年也用双关回答:“你没有看见吗?还有不少水分!”

这里的口语交际是得体而艺术的。说得很巧,听得也妙,语言通俗易懂,但表层语义中却还有深层含义。

背后夸人比当面恭维更有效

人生中,谁都希望自己能力非凡,以便在社会的海洋中驾驭自己的人生之舟。但在不断充实自我能力的同时,还不要忘了修炼恭维别人的技巧。

罗斯福的一个副官,名叫布德,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有益的见解: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

在人背后颂扬人这个方法,在各种恭维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也最有效果的了。布德本人正是通过这种技巧来取得信任的。

有一群和罗斯福交往的人,觉得罗斯福好像从来不会犯错。布德称他们为“疯狂的摇尾者”。那种人嘴里永远不断地说着“真令人敬佩”“这还不值得惊讶吗?”“多超凡出众呀!”这一类的话。

布德十分钦佩罗斯福,但是他决不做这样的“疯狂的摇尾者”。然而却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获得罗斯福的信任。

当然,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到你找到他所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

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或是有什么不好的动机。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非常悦耳呢?因为那是“真诚”的赞语。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要拉拢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他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这个部属,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所说的话传给那个部属。

恭维话还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

无论如何,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奉承别人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份真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为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并产生不快的感觉。

俗话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缺点,而没有长处。找出对方的优点与之相处,一定能得到很完美的结果,也就是说,将对方的优点提出来夸奖,这样做了之后,你可以多得一个朋友,同时增加你的机会,这对你的人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是很重要的技巧,也是立世、处世中的必要手段。否则,很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巧妙地恭维人、夸奖人,让人感觉到你的真诚和善意,这会使你得到他人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回报。而其中最大的技巧就在于背后夸人的功夫上。当面夸人容易被误解为廉价的奉承,而背后夸人一旦传到被夸者的耳朵,便会化作一股暖流,并长久地荡漾在心间。

心事不可过重,说话不可过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谈,但谈话千万别没完没了,翻来覆去吹嘘自己的能耐,卖弄自己的才华,或诉说自己的心事,倘若不把握分寸,话说得太多就会让人感到心烦,好像嘴是租来似的用少了不划算。

在与人交谈中,切忌总将自己放在主要位置,自始至终一人独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故事。有个名人说过,漫无边际的喋喋不休无疑是在打自己付费的长途电话。这样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交谈口才,反而令人生厌。要知道池蛙长鸣,不为人注意,而雄鸡则一鸣惊人。这就说明过多地“说单口相声”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进感情。交谈时应谈论共同的话题,长话短说,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留心别人的反应,这样才能融洽气氛。正如亚历山大?汤姆所说:“我们的谈话就像一次宴请,不能吃得很饱才离席。”

尖酸刻薄、烽烟四起的争辩也不是好的说话方式。

言谈交际中免不了争辩,但善意、友好的争辩更能促进彼此间的了解,活跃交际环境,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有时一场精彩的争辩会令人荡气回肠,齐声喝彩,但是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争得面红耳赤,以致烽烟四起,导致心情不爽,望而生叹,敬而远之,同样令人生厌。

还有的逢人诉苦,博取同情。在人的生涯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但每个人对待的方式不同,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知难而退,有的人却将苦难带来的愁苦传染给别人,在众人面前每陈辛酸,以获同情。白宏是一名税务干部,工作上难免碰到一些挫折——追税遭到冷漠,查税遭到无端谩骂等,他因而大伤脑筋,忧从中生。于是就经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说这工作太难做了,实在不想干了,一肚子的苦水。工作之余,朋友相聚,共叙衷肠,白宏少不了将苦水倒出来。开始时,朋友也愿为之排忧解难,想一些法子,给他鼓鼓气。但是每次相聚谈话都是如此,朋友们觉得白宏太没志气,简直就是一个“苦水瓶”,以后与他的交谈渐疏。因此,交际中一味地诉苦会让别人觉得你没魄力,没能力,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

更有甚者无事不通、无事不晓地吹嘘耍能。言谈中,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古今中外、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话题。如果你在交谈中表现“万事通”“耍大能”,到时定会打自己的嘴巴,砸自己的脚。因为交谈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表现学识渊博、见识广泛的舞台。更何况老子曾说过:“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交谈中什么都说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大教育家孔子都会在两个小顽童面前碰钉子,可见人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地卖弄自己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