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5717400000046

第46章

现代化的孝道,其实十分简单。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有信心,相信父母不可能不爱子女,更不能害子女。其次要明白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就算父母不完美,子女也没有权利去批评父母。现在很多小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很落伍,这种行为伤了天下做父母的心,这就是不孝的表现。人们常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说,天下的父母都会犯错,但是子女没有资格去论断父母的是非。

我们重视孝道,但是我们反对把孝道变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始终坚信,人禽之间的分别,最关键的就是孝悌的灌输和执行。现代人解释孝道,大多采取西方的观点,以致严重地误解了孝道的本意。当然,历代的迂儒,把孝道大大地僵化,也扭曲了它的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发扬“虞舜以孝感化父母和弟弟,改变不义行为”的精神,来弘扬高级的孝道。

父母不能强制子女孝顺,而是应该以身作则。我们既是子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如果为人父母,不能在孝道上面以身作则,反而迷失了方向,在父母跟前,对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顺,岂不是直接伤害了父母的感情?我们经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当宝贝似的,一看见就眉开眼笑;可是对自己的父母,却有很多不满。难怪今天的父母,也希望子女长大了干脆搬出去住,免得整天看他们的脸色。

父母要做子女的榜样,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怎样对待祖父母,等他们长大以后,就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种现世报应,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中国只有孝道,没有慈道;我们只有一本《孝经》,没有“慈经”。没有人敢说,做父母的应该怎么样,只能说:“天下的父母辛苦了。”子女没有资格说父母做得不对。孔子只告诉人们怎样做好子女,没有告诉人们怎么做好父母。很多人批评中国人重孝轻慈,其实我们这样做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父母在,不便说怎么做父母,这是中国人的品德修养。你如果说做父母的应该如此如此,你父母知道后,就会认为你在指责他们的缺失。人无完人,父母总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而你所讲的难免带有几分理想主义色彩,一般的父母根本做不到,这样就变成了对他们的变相指责。

父母的确很辛苦,不管把小孩教成什么样,都是有功劳的。父母不易做,更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把父母做好的,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完美的父母。这是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慈经”的原因。

子女要牢记父母的恩德,但是不应该去感谢自己的父母。我们说“大恩不言谢”,不是说不用谢,而是说恩情太大,不是说声“谢谢”就可以回报的。中国人常说“大恩大德,来生再报”,不要以为中国人是在敷衍别人,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份恩德我们今生今世再怎么努力也回报不完,所以来生继续报答。子女为什么一定要孝?就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的小孩子开口闭口都是“谢谢爸爸、谢谢妈妈”,这是不对的。如果你给我倒杯茶,我可以说“谢谢”,这样在情感上就互不相欠了。做子女的对父母说“谢谢”,难道想把养育之恩一笔勾销吗?孝的境界要比“谢”高很多。父母之恩是不能言谢的,而是要谨记在心,一辈子不会忘记,“谢谢”只是人情。

孩子常常说“谢谢”,父母常常说“我爱你”,这都是形式化的。中国人不能生活在那种形式化、肤浅的氛围里面,我们重视心灵的沟通。比如,儿子回到家,问妈妈:“你今天好不好?”妈妈会很奇怪:“你有眼睛不会看?我这里肿起来了,你还问我好不好?”这就是走形式,有口无心,对亲人的关怀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如果儿子说:“妈妈你的腿好像有点肿,我替你揉一揉……”这才是真心的关怀。

问好只是敷衍,是客套,不是真心的。一家人要真心,彼此要关怀,不要搞形式,不要把家人当朋友看。西方人是神本位,心中只有神,所以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人是以人为本,对君对父都有敬畏之心,不敢言其名。据说,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改名为观音菩萨,就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神仙也要让步,何况是人了。杜甫一生不做海棠诗,就是避母亲的讳。

二、顺并不等于孝

孝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从古至今,传统文化都只提出过“孝道”“孝敬”,却不知何时有了“孝顺”的说法。我认为,这个“顺”字完全颠覆了中华文化中有关“孝”的真正内涵,使得对父辈的盲从有了文化层面的依据,造成许多“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惨剧。曲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有三个毛病:第一,食古不化。看到古人的话,也搞不清楚,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乱讲。比如,“父父子子”,有人理解成“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这不是废话吗?第二,不求甚解。很多人,到过日本,就以为自己是日本通,到过美国,就以为自己是美国通。其实他们只知皮毛而已,这都是不求甚解的表现。第三,自以为是。就是说把自己当成权威,他认为是怎样的,事实就应该是怎样的,也不问问自己凭什么。

那这个“顺”字如何来的呢?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是说: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后来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那就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奠。”就是这个“无违”,后来发展成“顺”。子女对父母应该以礼相待,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去做越礼之事。所以,“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无违于长辈。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魏颗带兵打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其为魏颗所俘。

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父亲让陪葬而你把她嫁走的那位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顺可能孝,顺也可能不孝;不顺可能不孝,不顺也可能孝。比如当父母让你做不正当的事,你应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听从就是不孝,但不听又要被责骂,怎么办?

妈妈对小孩说:“我刚刚回家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人在盖新房子,你去偷两块砖回来。”小孩答应着,就去了,但他没有拿。过了一会儿,他空手回来,妈妈问:“不是让你去偷砖吗?怎么没拿回来?”小孩说:“我去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大人站在那里,我不敢进去,就没偷成。”

这样的话,既没有“顺”,也做到了“孝”,一举两得。所以说,有时候不听话才是“孝”,有时候听话才是“孝”。我们一定要孝,不一定要顺。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捶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这个故事是说,有一次,曾子一不小心碰断了瓜根,曾子的父亲很生气,拎起拐杖就打。曾子被打昏在地,很久都不省人事。等他醒来后就马上站起来,想让父亲知道他没事,并去跟父亲请罪:“刚才犯了错,惹您生气了。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事而气坏了身子!”回到自己屋里,还怕父亲担心出手太重,便坐在房间里抚琴而歌,好让父亲知道,刚才的事没伤着儿子,他心里很平静,对父亲没有什么怨尤。但孔子教训曾子说:“你没听说过舜的父亲是个眼瞎而又愚昧的人吗?舜用心侍奉他的父亲,如果他父亲要使唤他,舜好像时刻就在身边一样,但父亲听信继母的谗言想要谋害他时,却总是找不到。小鞭子打几下就挨着,大棍子打过来就赶紧跑开,不能因父亲冲动而伤害自己。而你主动站在那里让父亲用大棍暴打,如果被打死了,既陷父亲于不义,也置自己于不孝。你难道不是天子之民吗?你被打死了,你的父亲就杀了天子的臣民,这不就是犯罪吗?世上还有比这种不道义、不孝敬的行为更过分的吗?”

这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道理。做儿子的,爸爸打你时,要很冷静。看爸爸拿的东西会不会打死人,他是不是很生气。如果会打死你,你赶快跑;如果不会把你怎么样,就让他打。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顺;不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不顺。老实讲一个老人会慢慢地跟社会脱节,越来越不了解社会的状况,那他讲的话,儿子为什么一定要听呢?父母的交代如果是合理的,你没有理由不听;如果父母的交代是不合理的,你不可以顶撞他们,可以嘴上答应,但一直拖,拖到最后父母说“算了”,就不了了之了。

子女没有资格教训父母,但是要帮助父母来了解现实状况。如果父母自己改变了想法,你就是孝;如果父母因为你而不得已改变,他们就完全没有尊严,你就是不孝。人是需要尊严的,否则活着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三、敬是孝的根本

我们光有孝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敬”。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恭敬,那就是不孝了。子女长大以后,孝都来不及,还要让父母感觉到很惭愧,感觉到他们很不如你,感觉到他们不长进,那要这种子女干吗?有的子女一有钱,就开始看不起父母:“你们怎么总是这么寒酸,给你钱,缺什么买什么。”如果以这种态度对父母的话,就算你为他们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不孝。

我亲眼看到的,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把他年迈的父母请到高级饭店去吃饭,但是两个老人家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做儿子的很神气,赚了钱在父母面前炫耀,显得父母很土。而且这个企业家很不会说话,一坐下就说:“这家饭店我很熟……”他父母就想:“你很熟,你都吃腻了,才请我们来,是什么意思?”然后企业家又说:“我来给你们点几个好菜。”其实他点的菜,他父母都不喜欢吃:“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你说好吃,我们就说不好吃。”

企业家的做法不惹父母生气才怪!聪明的儿子应该这样做:儿子对父母说:“这家饭店我也是第一次来,以前只是听人家说好吃,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父母听了会很高兴:“你看你一听说就带我们来了,真有孝心。”儿子又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菜,我们能不能问服务员,因为他比较熟。”然后让服务员推荐几个适合老人口味的菜。其实老人家一般不懂新式菜品,但是儿子孝顺,他们吃每道菜都会觉得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