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5717400000009

第9章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要通过实际接触和语言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一个员工,只有主动跟老板面对面地接触,才能认识到公司发展和老板对自己的要求。

在许多公司,特别是在一些业务发展迅速或者有很多分支机构的公司里,老板必定要物色一些管理人员前去工作,此时,他选择的当然是那些有潜在能力,且懂得主动与自己沟通的人。

因为两者在比较之下,肯主动与老板沟通的员工,总能借沟通渠道,更快更好地领会老板的意图,把工作做得近乎完美。所以前者总能深得老板欢心。

想主动与老板沟通的人,应懂得主动争取每一个沟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与老板匆匆一遇的场合,都可能决定着你的未来。比如,电梯间、走廊上、吃工作餐时,遇见你的老板,走过去向他问声好,或者和他谈几句工作上的事。千万不要像其他同事那样,极力避免让老板看见,仅仅与老板擦肩而过。能不失时机地表明你与老板兴趣相投,是再好不过了。老板怎会不欣赏那些与他兴趣相投的人呢?或许短短的几句谈话,你大方、自信的形象,就会在老板心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都会成为你今后事业发展的机缘。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你主动与老板沟通,就能得到老板的垂青。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沟通应当以对方的经验为基础,一千个老板,往往会有一千种做事风格,因此,当我们主动与老板沟通时,须懂得他有哪些特别的沟通倾向,这对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通常,老板喜欢员工这样与自己沟通:

(1)简明扼要

老板阶层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事多人忙,加上注重效率,故而最忌讳长篇大论、言不及义。因此,你要引起老板注意并很好地与老板进行沟通,应该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简洁。简洁最能表现你的才能。莎士比亚把简洁称为“智慧的灵魂”。用简洁的语言、简洁的行为与老板进行简明高效的交流,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不卑不亢

虽然你所面对的是老板,但你也不要慌乱,不知所措。不卑不亢是沟通的根本,不可否认,老板喜欢员工对他尊重,然而,不卑不亢这四个字是最能折服老板,最让他受用的。员工在沟通时若尽量迁就老板,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地迁就或吹捧,常会适得其反,让老板心里产生反感,反而妨碍了员工与老板的正常关系和感情的发展。你若在言谈举止之间,都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样子,从容对答,这样,老板会认为你有大将风度,是个可造之材。

(3)沟通时注意换位思考

在主动交流中,优秀的员工往往能够注意不占上风,事事替老板着想,能从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兼顾双方的利益。特别是在谈话时,不以针锋相对的形式令对方难堪,而能够充分理解对方。这样,沟通结果常会是皆大欢喜。

(4)善于聆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要让我们多听少说。在相互交流之中,更重要的是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是只顾发表个人的意见。老板不喜欢只顾陈述自己观点的员工。能够以足够的耐心,去聆听对方的观点和想法的人,才是老板的最佳人选。

(5)对“事”不对“人”

在主动与老板沟通时,千万不要为标榜自己,刻意贬低别人甚至老板。这种褒己贬人的做法,最为老板所不屑。与人沟通,就是把自己先放在一边,突出对方的地位,然后再取得对方的尊重。当你表达不满时,要记住一条原则,那就是所说的话对“事”不对“人”。不要只是指责对方做得如何不好,而要分析做出来的东西有哪些不足,这样沟通过后,老板才会对你投以赏识的目光。

(6)言之有物

老板喜欢知识丰富、思维开阔、有问必答、言之有物的员工。你若知识浅陋,对老板的问题就无法做到有问必答、条理清楚。如果老板得不到准确的回答,时间长了,他就会对你失去信任和依赖。因此,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变化迅猛的潮流,我们都应保持应有的了解。

在了解了老板的沟通倾向后,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沟通风格与老板的沟通倾向最大可能地吻合。有时候,这种调整是与我们本人的天性相悖的,但是我们如果能通过自我调整,主动有效地与老板沟通,创造出与老板之间默契和谐的工作关系,这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每天多做一点点

每天多做一点工作可能会占用你的时间,可是,你的做法会为你赢得良好的声誉,并让他人更多的需要你。

约翰刚开始在杜兰特手下工作时,职务低微,现在已被杜兰特先生当作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之所以能升迁如此迅速,秘诀就是“每天多做一点”。

约翰自己这样介绍说:

“刚为杜兰特先生工作时,我就注意到,每天所有的人下班后,都回家了,杜兰特先生依旧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为此,我决定下班后也留在公司里。是的,确实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在杜兰特先生需要时为他提供一些帮助。”

“工作时杜兰特先生常会找文件、打印材料,以前这些事都是他自己亲自来做。很快,他就发现我时刻在等待他的吩咐,久之逐渐养成召唤我的习惯。”

杜兰特先生为何会养成召唤约翰的习惯呢?原因在于约翰主动留在公司里,使杜兰特先生随时能够看见他,并能随时随地为他服务。这样做能得到报酬吗?也许不能马上得到。但他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使自己得到老板的关注,最终获得了提升的机会。

尖风公司是一家中型的广告公司,设计部是两男一女的格局。平日里,三个人总是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偷闲的机会。例如,聊聊电视剧,或者是商场里最新的打折信息等,就这样,三个人也过得悠哉游哉。

一天,老板领着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走进了他们的办公室,向他们介绍他们设计部的新同事,应届大学毕业生林。

林来到设计部上班,就像每个新人一样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早上,“元老”们还没到,林就开始打扫办公室。设计部有很多需要跑腿的活儿,以前设计部的人都不情不愿的,“三个和尚没水喝”,总是以猜拳的方式来选举谁是那个“倒霉蛋”。但是现在,不用言语,林早就揣起文件,送往了有关部门,而当林跑前跑后的时候,“元老”们按照“惯例”又将话题扯到美国占领伊拉克的热点新闻上去了。每当下班的时候,“元老”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奔出公司,而林则毫无怨言地收拾着遍地狼藉的办公室。“元老”们还打趣说,“新人都是活雷锋嘛”。

没多久,老总开会说设计部是公司的重心,要适当扩展,还要选出一个设计部部长。涉及各自的前途,平时人浮于事的那几个老职员,渐渐地收敛了许多。都想在老总面前留个好印象,以赢得升迁的机会。然而,不久,人选已经张贴在办公室外的公布栏了,是林后来居上了。

林在上任致辞时说,你们都以为新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新人仿佛就是活雷锋,你们错了。当今职场就是战场,是没有战友,更没有活雷锋的,升迁的机会是靠自己把握的。

每个年轻人都应当尽力去做一些职责以外的事,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只做分配给自己的工作。着名的企业家杰西?彭尼说:“除非你愿意在工作中超过一般人的平均水平,否则你便不具备在高层工作的能力。”

每天多做一点,初衷可能并非为了获得回报,但往往你会因此而得到更多:

第一,在养成了“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之后,与身边那些尚未养成此习惯的人相比,你已经占据了优势。这种习惯使你无论做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你并要求你提供服务。

第二,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右臂变得更加强壮,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利用它来做最艰苦的工作。反之,假如长时间不使用你的右臂,让它养尊处优,最后只能使它变得虚弱甚至萎缩。

社会在进步,公司在扩展,个人的职责范围也会跟着扩大。不要总拿“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推脱责任。一个人无论是分内还是分外的事,只要是公司发展需要的事都能够主动做好,那么他就是一个能够忙于要事的好员工。

千万不要让怒气左右你的工作

商业活动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由于商业活动带有很强的人情色彩,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仅会伤及对方的自尊,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商业的声誉和成败。

一天下午,一位外国人突然气势汹汹地闯进日本某饭店的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方才我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连个防滑措施都没有,太危险了,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见此情景,经理很客气地说:“这实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紧吧?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

外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我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我就领您去。”

早在外国人闯进来时,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所以当外国人离开经理室时,就把换下的鞋悄悄交给秘书说:“这双鞋后跟已经磨薄了,在我们从医务室回来以前把它送到楼下修鞋处换上橡胶后跟。”

检查结果,果如所料,未发现任何异常,他本人也完全冷静下来,随后一同回到经理室。经理说:

“没有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咖啡吧!”

外国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

“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他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以致打滑。”

外国人接过刚刚修好的鞋,看到正合适的橡胶鞋跟时,对鞋匠高超的技巧大为惊讶,便高兴地说道:“经理,实在谢谢您的厚意,对您给予的关怀照顾我是不会忘记的。”于是,愉快地握手后,外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方才走出经理室。

经理送他出门说:“请您将这个滑倒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外国人频频道谢,消失在人群中。

从此,只要这个外国人到日本,必定住进这个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事情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当面对意外情况时,首先是不要惊慌,要冷静,然后再去解决它。像饭店的经理,先以温和的语言将客人稳定下来,以柔克怒,再用周到的服务使一腔怒气化成满心欢喜,转祸为福,给饭店造成很好的声誉。

不妨听听别人的劝谏,这也许对你的工作有帮助

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则是一个失败的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虚心纳谏,定能走向成功。

唐太宗是个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美名的皇帝。他曾问魏征:“人怎样才能不受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太宗深以为然,但太宗在纳谏的过程中,自我中心意识也时时露头,例如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出嫁时,其嫁仪排场要超过大女儿。为此魏征直言谏阻,太宗到后宫见到长孙皇后发狠道:“总有一天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当众侮辱我!”皇后不敢多话,马上换上朝服煞有介事地向太宗祝贺:“古语说得好‘君明臣直’。魏征的直是陛下英明的缘故,妾特向陛下祝贺。”太宗这才消了怒气。其实皇后用的还是巧妙的恭维话解决了问题。

唐太宗到了晚年,批评性的话语也不大听得进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常是夸夸其谈,务必压倒对方为止,他刚强高傲,日胜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戕,竟服食方士丹药,政事上又有多处缺失。如大修宫殿,对高丽穷兵黩武;特别是在接班人问题上严重失策,让平庸无能的儿子李治(唐高宗)接位,导致后来武后专权。唐太宗在虚心纳谏方面,虽有“善始”,却没能有“善终”。

在人的自我中心意识中,包括了对自我评价的提高和对自身弱点、缺点规避缩小的倾向。人们在许多事物面前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但是,当人们面对恭维和奉承,或是一点小小的赞誉时,就很难不陶醉。

伊索寓言里乌鸦经不住狐狸恭维自己“羽毛美”“嗓子动听”,竟张开嘴唱歌,结果失去了嘴里的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自高自大,容易上马屁精的当的弱点,普通人物听到赞誉之词飘飘然,大人物亦在所难免。地位越高,权柄越重,越容易受阿谀奉承的包围,许多小人正是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以售其奸的。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自命不凡。他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之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惹眼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等”的瘾。乾隆当然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召见纪晓岚,当众指正他的谬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倍加赞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

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物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因而奉承会产生其独特的效应,这可称之为“马屁效应”。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局长刚刚走马上任,头一桩事就是找人谈话,了解情况。这个机关的一位处长出差归来,主动找局长,恳请局长对自己提意见,局长便根据反映,向他指出:“不少同志提到你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不敢秉公直言,有点阿谀奉承的味道,希望你能注意改进。”那位处长急忙解释道:“局长,你真不知道,前任局长有多主观,多自信啊!他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我只能顾全大局,违心顺从,如果领导都像您这样谦虚随和,善于纳谏,那该多好!”

“这倒也是的。”这位局长莞尔一笑。

这件事情耐人寻味,奉承手段居然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人性的弱点又是如此愚昧可笑。人们普遍喜欢溢美之词,对批评和指责有一种本能的,甚至是顽固的反抗心理,这可称为“言错效应”。

虽然中国历代朝廷常设有谏官,但真正虚心纳谏的皇帝却屈指可数,史书上有许多君王听不得大臣的谏言,甚至杀戮大臣。殷代的贤臣比干,因为对纣王的荒淫无道进谏而被杀,其尸体被剁成肉酱。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伍子胥因为屡谏吴王夫差,夫差恼羞成怒,逼伍子胥自杀,抛尸长江。我国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但史官一旦记下诸侯贵族的丑恶,便难有容身之所。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太史照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只凭此一条,下令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先后继任史官,仍然这么记,崔杼先后又把他们杀了。

可见,忠告有助于和他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其作用不可轻视。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则是一个失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