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5717900000036

第36章 做人先修德(2)

于是,我们就可以明白:你的谦逊实在是虚伪的,不过是拒接和社会合作的一种掩饰罢了。你本可以帮助慈善事业,在社会上做一点好事,可是你情愿在谦逊中过着寂寞的生活,因为你要避免你的不体面的身躯出面,你要避免玷污了那纯洁的事业,这样,你就心安理得,自以为很高尚了;然而,你的谦逊,不过是表示了你的虚荣、利己、不合作、优胜的心理罢了,于社会人群毫无好处。

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谦逊到甚至不能帮助他人的程度的;如果有,便是虚伪的谦逊。

虚伪的谦逊,是一种恶习,决不是德性。他借此可以逃避一切义务和责任,推托一切合作的事业。因为真正的谦逊,是从他的力量和成就中感觉出来的。

倘能铲除你那虚伪的劣根性,你便有求必应,有好的结果。你要从你假面具的后面出来,脚踏实地,切切实实做一个平常的人;这个如果做不到,那么赶紧去拜访一位心理专家,要他告诉你如何可以的到社会的重视和如何可以驱走你的痛苦和烦恼。

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

美国着名的舞蹈家邓肯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一个被人称为自私自利的人,并非只因为他寻找自己的利益,而在于他经常忽视别人的利益。”一个人人品的高下或者是否真正为别人着想,经常可以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看出。

“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这是高尔基一生奋斗的经验之谈。他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奉献就是幸福。

马克思从小就立下宏志,不倦地学习、工作,终于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他为了“奉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一生贫苦,为了买稿纸竟当掉外衣,七个孩子因没有钱治病竟死了四个。但他感到的不是哀怨,而是无比的自豪:“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的人。”

奉献,为什么会感到幸福?我们知道,幸福不仅表现于物欲的满足,更主要的应是精神上的愉悦。无论马克思还是张海迪,他们的奉献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因为他们的奉献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他们的努力劳动有了成效,内心便产生了幸福感。

对幸福的感觉不同以及幸福观不同,这是由迥异的人生观所决定的。个人主义者总是认为索取就是幸福;只有为他人着想,才能体会到奉献的幸福,

能否“替别人着想”,经常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马路上有一块石头,肯替别人着想,就会随手将它拿到一边,免得行人被绊,或汽车碰到时伤人。进出玻璃弹簧门,在推门之后,看看后面有无人跟进,如有,则挡一挡门,免得后来人被撞。坐电梯时,挡住门,等等后上的人……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往往从这些小事,能看出你是否肯替别人着想。

有钱人会善心大发,捐一所大楼或一笔巨款;政客会蹲下身子,去亲吻一个贫穷的孩子。但他们是真正在“替别人着想”,还是在“表演”?明眼人是会看得出来的。

“肯替别人着想”,它就是毛泽东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总会在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他处处“肯替别人着想”的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和尊重。

一个富翁忧心忡忡地来到教堂。祈祷之后,他去请教牧师。

“我虽然有了金钱,但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用我的金钱做些什么?它能买来欢乐和幸福吗?”

牧师让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富翁说:“来来往往的人群,多么美妙啊!”

牧师又把一面很大的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很沉闷。”

牧师道:“是啊,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制作的,不同的是镜子上镀了一层银粉,而透明的玻璃让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美丽的世界,没有什么阻拦你的视线,而镀上银粉的玻璃只能看到你自己,是金钱遮住了你心灵的眼睛,你守着你的财富,像守着一个封闭的世界。”

富翁得到了启示,就尽可能地去资助那些困难的人,把自己的关爱送给他人,而得到帮助的人则用无尽的感激和祝福回答他。富翁从此生活得很欢乐,性情也变得开朗了。

戴顿有一篇文章叫《舍己树》,文章的主角是一棵深爱着某个男孩的树。

男孩与树一起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他在树上荡秋千,上树摘果子,在树阴下睡觉,树也很留恋那些快乐无忧的时光。

小男孩一天天长大了,他与树在一起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因为要生活就必须想办法去赚钱。

于是树就对他说:“拿我的果子去卖吧。”

他拿走了果子卖掉了,树感到很快乐,因为它为男孩做了事。

又是很长一段时间,男孩很久没有回来。树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有一次树看见男孩走过来,就向他微笑着说:“来啊,让我们一起玩吧!”但是男孩已经长大了,他要到外面去闯世界了,他不愿固守在这里,他要离开眼前的一切。

树很理解他,就毫不犹豫地说:“把我砍倒吧,拿我的树干去造一艘船,你就可以航行到达你的目的地了。”

那人就把树砍倒了,造了一艘船到外面去闯世界了。

夏去冬来,时光一年年地过去了,无数个寒冷和寂寞的夜晚,树都在默默地等待,最后,当年那个男孩终于回来了。但他已经满头白发了,衰老和疲惫使他不能再玩耍了,也不能赚钱或出海航行了。

树说:“我还是一个不错的树桩,你何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呢?”

他果然坐下来了,树又是满心欢喜。

其实,奉献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唯我独尊不可取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要善于尊重他人,因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如果你对这话反感,那你也许会为你这种想法付出代价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被他人尊重的感觉,那种感觉很难忘,至少我们知道还有人重视自己。

在现实社会中,尊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一个人没有了尊严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做人便毫无意义。我们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还要尊重他人。

尊重人,是一切礼仪规则的核心。如果希望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人。这是“待人接物”的一条重要原则。

学会尊重人,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第一,听他人说。做一个好听众,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鼓励别人说他们的事,让对方觉得他很重要。这样的人,朋友会很多。只会说不会听,或者随便打断别人的话都是不礼貌的。

第二,替他人想。平时我们与替他人着想的人接触时,总是会感到这人很好相处,这样的人人际关系总是比较好的,做事也比较容易成功。平时待人接物,我们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多替别人想一想。

第三,帮他人做。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章程中有这样一句话:“培养具有温暖心灵的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如果能经常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并且尽力“帮他人做”,你的心中就会充满爱心.会觉得活得很充实。你的朋友会很多,你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愿意来帮助你。

很多时候“我们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可又苦于没有一种很轻松的氛围能让我们把满脑子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担心一旦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别人会怎么看,自己会不会遭到嘲笑、贬低和忽视。”

应对的办法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人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我不同意莎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克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

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别人,注意讲话技巧。核心是要懂得尊重他人。这是人所应当具备的一种最起码的修养。

林肯年轻时,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常写信和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扔在乡间路上,使被讽刺的人能拾到。

林肯在伊利诺州春田镇当见习律师时,仍改不了这个毛病。1842年秋,他又在报上写了一封匿名信讽刺当时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被全镇引为笑料。席尔斯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者是林肯,他即刻骑马找到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林肯并不喜欢决斗,但迫于形势,只好接受挑战。他选择骑兵的腰刀作为武器,并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准备到决斗那一天决一死战。幸亏决斗在最后一分钟被人阻止了,否则最后的局面定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这是林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训,从此他学会了与人相处的艺术;他再也不写信骂人、任意嘲弄人或为某事指责人了。此刻的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人会做出怎样可怕的举动。

南北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林肯任命的将军们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惨败,使林肯很失望。全国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在臭骂那些无用的将军们,但林肯却没吭一声。他喜欢引用一句话:“不要评议别人,别人才不会评议你。”

当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总是劝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处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跟他们一样的。”

也许,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这就是林肯善于与人相处的秘诀,也是他的成大事之道。

有一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特别是数学,那些加、减、乘、除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障碍。有一次数学测验他得了49分——全班就他一个人挂“红灯”,数学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怒气冲冲地当着办公室许多老师的面就把他狠狠批评一顿:“你数学到底怎么学的?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及格,你还有指望吗……”尽管他那时还小,但他那小小的自尊心是明显地受到伤害了,而且印象很深,直到成年后还能回想起那个令人伤痛的场景,当着许多老师的面,被无情地数落……

后来他就真的“没有了指望”。数学课他经常无故缺课,他对那门课产生了厌倦,对教课的老师产生了反感。幸亏父母发现及时,给他补了许多课,才使他期末考试“幸免于难”。过了一年后,班上换了个数学老师,新老师尽管在上课时极其严肃,对作业要求也很严格,但他从来不发脾气。老师知道这个孩子基础差,总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捕捉住这个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对他加以鼓励,这使他信心大增,他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直到现在,他一直对那位老师心存感激。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伤及自尊,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美。

相互尊重,是成大事者非常注重的性格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理解对方的心情,能让对方乐于接受自己。

具有唯我独尊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想当然地以为,这种态度是那些伟大人物或领袖们所独有的,它是充满自信的表现。然而,可悲的是,他们领会错了。那些真正的伟人或领袖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获得众多人的尊敬和认可,并不是因为唯我独尊,而是在于他们从来不说太过自信的话,在于他们敢于不顾自己的身份而拿自己开玩笑。正是由于具备这种肯于和多数平凡人打成一片的心态,他们才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尊重。

富兰克林有一种很好的摆脱唯我独尊的方法,他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他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常常使用一种比较模糊灵活的言辞。几十年之中,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说过任何武断的话。

我们又得到一条很好的交际原则:不要说太过自信的话。如果能坚持这一条原则,那么将来发现曾经说过的话有错误时,也不必收回以前所说的话。我们所表达的意见或信仰,毕竟还只是个人的意见和信仰而已,而别人也还仍然保留着他自己的意见和信仰,并且拥有取舍的权力。说话留有余地,别人自然不会盯着你的错误不放,而你也不用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坚持错误,这样一来,自然就避免了陷入唯我独尊的可怕境地。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一国领袖,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者,在待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别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脚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