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
5717900000044

第44章 走出做人的误区(1)

不必处处与人攀比

人们都爱和他人攀比,比能力、比地位、比才学,好像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有多重,没有比较,一切成功都是枉然一样。在生活中,比吃穿、比父母、比金钱、比消费,占上风的沾沾自喜,占下风的愤愤不平。同在一间办公室,拿着同样多的薪水,有人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有人则敷衍马虎,潦草交差。这时候,做得比别人多的人往往会心里失衡,认为别人不努力工作,我干嘛这么努力,由此开始懈怠敷衍……

艾伦大学刚毕业,进入了一家较有发展潜力的中型公司。尽管艾伦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但她却对明天充满了希望,渴望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公司里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因此,艾伦每天很早就来上班,又会比别的同事晚下班。她每天工作积极认真,做得又快又好。

艾伦的工作能力与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引起了经理的注意。他很欣赏艾伦的努力,并有意重用、提拔她。只是艾伦刚刚大学毕业,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想让她再多接受一点锻炼。经理安排艾伦的主管给艾伦增加了工作量,并有意识地让艾伦去着手解决一些难缠的问题。这本来是艾伦展现自己的一个好机会,然而艾伦却错失了。

原来,艾伦早就对同一办公室的琼琳满腹抱怨。艾伦和琼琳从事同样的工作,领着相同的薪水。艾伦每天勤勤恳恳,琼琳对待工作则能躲则躲,躲不掉就敷衍了事。琼琳看艾伦很努力,更是有意识地把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交给艾伦做。时间久了,艾伦不免觉得非常不公平,认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得多,却也没比别人多拿一元钱的薪水,领导也不提拔自己。而主管为了锻炼艾伦而给她加的工作难度,也使艾伦误认为主管是为了向经理邀功,而她又好说话,因此才欺负她,让她多干活。

艾伦越想越气恼,越想越不平,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消极。经理看到艾伦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而是变得像琼琳一样,也打消了重用她的念头。

从艾伦前期的工作表现来看,她是知道应该如何工作的,但因为心理失衡而“攀比”,她“赶超”了别人,虽然此时她心理平衡了,但闹心的事情随后也就到了:经理、主管不再给她压重担,意思已经明摆在那里。

就这样,艾伦因为琼琳的不努力工作,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机会。

其实,人与人的条件和基础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水平、能力和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是孪生姐妹,也有指纹的不同呢。大千世界,动物与动物不同,植物与植物不同,正因为它们色彩缤纷,才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做他自己的事就行了,为什么要与他人攀比呢?

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顶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你瞧,小小的心安草并没有因为别的树比自己高大、别的花比自己芳香而感到沮丧,感到失落,却活得自在、知足。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学小小的心安草呢?

与人攀比,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生活中的目标、动力和能力。别人有别人的才干和目的,你有你的才干和目的。盲目的比较,或者会使你妄自尊大,或者会让你变得自卑自怨,因此盲目攀比对我们是害多利少的。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着,显出了更加轻蔑的神色。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的任务就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消失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让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理会。

时间慢慢过去了,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若干年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一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呛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完全氧化,早就无影无踪了。

可见,人的价值,体现在内涵,而不是外表。只要我们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忠于职守,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他人的外表或背景,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长处在一定情况下,会变成短处;短处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变成长处。正像铁罐和陶罐一样,铁罐虽然坚硬,却害怕氧化;陶罐虽然脆弱,却不惧怕水的侵蚀。因此,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也没有必要感到自卑。

总是追求完美并不“美”

完美是做人的最高理想。然而,“完美”本身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口号。我们必须明白:要求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则是自我本位的愚蠢行为。过多地苛求自己达到完笑的境界,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使自己过于疲惫,也会使周围的人倍感压力。

追求完美没有什么过错,但在生活中,我们注定要与“缺陷”相伴,而与“完美”相差甚远。一味追求完美,会使许多人做事小心谨慎,害怕出错,由此导致保守、胆小等心理障碍。

常见有些人长得一表人才,举止得体,说话也有分寸,但你和他在一起就觉得没什么意思,连聊天都提不起兴趣。这些人往往从小就接受了不出“格”的训练,身上所有不整齐的“枝杈”都给修剪掉了,于是便失去了个性独具的风采和神韵,变得干巴、枯燥,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客观地说,在人物性格上的确存在着“缺陷美”,即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有“缺陷”而绝对不属于十全十美的人反而显得更具有内在的魅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100个漂亮的发夹。

这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五公主一样拿走六公主的发夹;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发夹。

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99个。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

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100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了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结果,王子与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100个发夹,就像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生,少了一个发夹,就似乎有了缺憾;但是,正因为有了缺憾,生活才有转机的可能,才有塑造完美的希望,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不仅我们自身是不完美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布满缺憾的。比如,有一种风景,你总想看,它却在你即将聚焦的时候巧妙地隐退;有一种风景,你已经厌倦,它却如影如随地跟着你;世界很大,你想见的人杳如黄鹤;世界很小,你不想看见的人却频频进入你的视线;有一种情,你爱得真,爱得深,而对方却视而不见……世上有许多事,倒过来是圆满,顺理成章却变成了遗憾。然而,世上的许多事物正是在顺理成章地进行着,我们没有办法将它倒过来。

承认世界是不完美的,将使我们宽容和接纳别人,使自己变得更加通情达理。

有个叫韦勃斯脱的小男孩,住在一处僻静的山庄里。他的童年大部分时光都在森林和田野中消磨时光。

这年夏天,一只土拨鼠在靠近韦勃斯脱家的丘陵边安了家。夜晚,它喜欢钻到菜园里吃大白菜的嫩叶。日复一日,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小动物要把园子糟蹋到何等程度才肯罢手。韦勃斯脱和他的哥哥艾沙克决心要逮住这个偷菜贼。他们想尽办法,但是那小东西极为狡猾。后来他们在它的必经之地设置了一个极巧妙的陷笼。夜间土拨鼠终于中招被困。“逮住了!”艾沙克喊道,“这回呀,土拨鼠先生,你恶贯满盈,大限到了。”

韦勃斯脱却对小动物产生了怜悯。“不,别伤害它,”他说,“让我们把它弄到山那头去,在森林那边把它放掉吧。”

哥哥艾沙克说什么也不同意,执意要杀死它。

“我们去问问父亲吧,听听他怎么说。”韦勃斯脱对哥哥说。

兄弟俩于是提着装有土拨鼠的陷笼,到父亲住处去,听他发落。

“好吧,孩子们,”父亲听完孩子们的陈述说道,“让我们用公正方式来处理这个案件吧,我们组织一个法庭,我担任法官,你们担任律师,你们可以分别陈述对此案的看法,提出对罪犯的控告或申辩,听取你们的意见后,由我做出判决。”

哥哥艾沙克作为原告首先发言,他陈述土拨鼠所造成的损失,说世上所有土拨鼠都是坏家伙,都是不可信赖的动物。他讲到他俩如何费尽心机才抓住了这个偷食菜叶的贼,如果把它释放了,那简直太便宜它了。

韦勃斯脱开始为这只可怜的动物的生命作申辩了:“造物主创造了土拨鼠,使它得以在灿烂的阳光和绿色的森林中欢快地生存。土拨鼠并不是狐狸和狼那般凶狠的野兽。它生活在宁静与和平之中。在山脚下筑一小窠,每日攫取一小撮草本食物,就是它所企求的一切了,除了对一些植物之外,其余都不伤害。它之所以吃菜叶也是为了求生存,它是偶尔闯入菜园才犯了罪。它有生存权利,自由权利,我们无权剥夺这一切权利。我们为什么如此自私地要夺去造物主给予它的生命呢?”

父亲被这一席话感动得老泪纵横,不待韦勃斯脱的话结束,他就站起身来,擦去眼中的泪水,喊道:“艾沙克,把这只土拨鼠放掉。”

兄弟俩之所以为土拨鼠作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辩护,是因为一个以“完美”的观点看待世界,从而对不完美的事物大加挞伐;而另一个则以不完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从而产生了宽容心和同情心。

陷入完美的情结,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付出不少,结果却未必圆满。我们有时候惊异于那些条件相当不错的人,老大不小了却孑然一身,细一了解,知道害了他们的总是追求完美的心态。他们总是在寻求更完美的对象,而且总是发现新对象的某些不足而又把眼光转到新新对象身上;当他们发现也许过去的某一个其实不错时,蓦然回首,那人已与别人相拥灯火阑珊处。

我们必须解除存留心中的完美主义武装,砸掉自己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不妨稍微放慢一些自己的脚步,去寻找一些休闲生活的愉悦。你可以打打球、听听音乐,或者去海边游游泳、晒晒太阳。不要将自己的弦绷得太紧,试着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在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时,也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因为,别人就是别人,不会完全像你!

为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会讲面子、要面子,没有面子的人难以处世为人。所以说,要面子是人的基本需求,无可厚非。但人又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就会陷入虚伪的泥潭,结果不仅捞不到面子,反而丢了面子。

有个南方人,从来不吃鸡蛋。一次,他出远门到北方。在路上走得累了,肚子也咕咕直叫,就进了一家小店坐下,吃些东西。

店里的伙计一看有客来了,忙过来打招呼,殷勤地边擦桌子边问:“客官,您想吃什么?”

这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北方,对北方的菜很不熟悉,就随便地说道:“有什么好菜就上吧。”

伙计应道:“本店的木樨肉做得可拿手了,您可以尝一尝。”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南方人一看,原来里面有自己不吃的鸡蛋,可他又怕如果说出来,别人会嘲笑自己无知,就不愿明说,只是问道:“还有别的什么好菜吗?”

伙计说:“还有摊黄花,也是本店的拿手名菜。”

南方人心里嘀咕:摊黄花是什么玩意儿?不管它,先要了再说吧。菩萨保佑,可千万别再有鸡蛋呀!便说道:“太好了,就这个吧!”

等到菜送来一看,仍然还是有自己不吃的鸡蛋。不好再推了,他只好说:“菜不错,可惜我肚子挺饱的,不想吃东西。”

他的仆人饿得实在不行了,便劝他说:“前边的路还很远,不吃的话,待会儿恐怕要挨饿的。”他于是借梯子下台阶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吃些点心吧。伙计,有好点心吗?”

伙计答道:“有卧果子。”

他说:“那就多拿几个来吧。”

等到“卧果子”被端上来,他一看不禁傻了眼,竟然又有自己不吃的鸡蛋。他心中又羞惭又恼火,再也找不出什么理由了,只得饿着肚子赶路,直走得疲惫不堪。

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例证。在这种人看来,如果自己的面子一旦失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可见,有些人是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

面子当然得要,一个一点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连起码的自尊心都没有了,甚至变成死皮赖脸的无赖汉。这里的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算不丢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丢?

如果面子仅仅是指人的虚荣心,就像上面讲到的那个人一样,这个“面子”要它何用?应该远远地抛弃掉才对。而有关人格的面子,就需要保留,如果连这个“面子”都不要了,岂不丧失了人格,何以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