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际与口才
5718200000014

第14章 有话好好说(1)

善用语言这把双刃剑

人际关系离不开沟通,沟通离不开语言,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因此,要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使之对自己的成功有所助益,不能不认真对待语言的问题,不能不把握语言的技巧,何况语言的功用还远不止于维系人际关系。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一句俗谚,道尽了语言的特点。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我们,也可能给他人和我们自己带来损伤。刀剑之伤可以愈合,语言之伤却是持久而难于弥合的。我们一定要掌握语言这把双刃剑,以避免它伤了别人、害了自己。

一天下午,夏经理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夏经理的厂子并非消防重点企业,但却管理严格,“安全生产”严字当头。见此情形,夏经理气不打一处来,走过去指着告示牌就是一顿炮轰:“你们不识字吗?怎么明知故犯?”那几个员工悻悻地走了,虽说错了,但却满脸不以为然。

不几天,夏经理又碰到了这种情况。这一次,他一改前一次的态度,走上前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道:“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的。”

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夏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样小礼物,他们满脸歉意和愧疚,虽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下定了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记得发生在我中学时的一件事。一天,有个学生把自行车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因而挡住了别人的通道。有个老师冲进教室,很不客气地问:“是谁的车子挡住了通道?”等自行车主人回答之后,这位教师厉声说道:“马上把车子移开,否则我叫人搬走。”

这个学生是犯了错,车子是不该停在那里。但是,从那天以后,这个学生开始对此事耿耿于怀,以至发展为对老师心存不满。如果这位老师用不同方式处理这一事情,结果会如何?他可以好好地问:“谁的车挡住了通道?”然后建议这位学生移开车子,以方便别人进出,相信这个学生会乐意这么做,也不致引起其他学生的公愤。

有些人特别喜欢在真诚赞美别人之后,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一位老师想改变某个同学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王涛,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如果你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王涛,在听到“但是”两个字之后,很可能会怀疑到原来的赞美之辞。对学生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促进。

如果我们改变一两个字,情形将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王涛,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在代数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王涛一定会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赞美的后面没有附加转折。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也会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间接指出别人的错失,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

一位太太请了几位建筑工人加盖房间。刚开始几天,每次她回家的时候,总发现院子里乱七八糟,到处是木头屑。由于这几位工人的技术较好,这位太太不想让他们反感,便想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那天晚上,等工人们下班离去之后,这位太太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干净,堆到园子的角落里。第二天早上,她把领工叫到一旁,对他说:“我很满意昨天你们把前院清理得那么干净,没有惹得邻居们不高兴。”

从此以后,工人们每天完工之后,都会把木屑堆到园子角落,领工也总是每天检查前院有没有保持整洁,一直坚持到完工。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太太的处世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样的一个问题,她这样指出来,别人更容易接受、改进,问题解决了,气氛仍旧和谐,关系仍旧融洽。

我的母亲曾经告诉我,人活着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说话。话之所以难说,就因为它是双刃剑。如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善加把握,这把剑伤人伤己的那一面会有形于无,而另一面仍然锋利无比。

沟通首先要进入对方的频道

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不断证明别人的错处,这样的沟通岂能良好?你是否曾遇到过一种人,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且不断地去证明,但却十分不得人缘?因此,不让与你沟通的对方失立场,丢面子,即主动进入别人的频道。

买东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日常生活行为。在我们的心中,能用“廉价”购得“美物”,那是善于购物者所具有的本事,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虽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都是善于购物者,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购物能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当我们买了一件物品之后,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别人认为只需30元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但当我们花了30元,别人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则有一种兴奋感,认为自己很会买东西。由于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遇物加钱是指在品评别人所购物品时,对其价格故意高估,从而使对方高兴,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

比如,甲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乙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可以买下。但是乙在品评时说:“这套西服不错,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听笑了,高兴地说:“老兄说错了,我220元就买下啦!”

这里乙的说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使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也就使得对方高兴。

遇物加钱法很能讨得对方欢心,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对其价格高估就行了。当然“价格高估”也需注意,一要对物价心里有底,二不能过分高估,否则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了。

芸芸众生,诸色人等,都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然而谁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不愿过早老去。因此成年人对自己的年龄非常敏感。如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被看作中年人,他能自在吗?

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着希望年轻、恐惧衰老的心理,所以“逢人减岁”就成了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了。这种技巧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相反,他会对你产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我们这种遇物加钱、逢人减岁的做法说穿了就是一种投其所好的语言表达艺术。但是只要我们的目的光明正大,这种投其所好,于自己、于对方、于社会都会无害,相反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欢乐,不妨以后还这么说。

学会说别人爱听的话

美国前总统里根像绝大多数演员和政治家一样,老早就滋长了一种博人喜爱的欲望。他用精心安排的幽默语言点缀他的演讲,以赢得特定观众的尊重。

对农民发表演说时,里根说了这么一件轶事来讨好他的听众:请一位农民买下一块业已干枯的小河谷。这片荒地覆盖着石块,杂草丛生,到处坑坑洼洼。他每天去那里辛勤耕耘。

他不断劳作,最后荒地变成了花园。为此他深感骄傲和幸福。某个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劳一番后,前去邀请部长先生,问他是否乐意看看他的花园。

“好吧!”那位部长来了,并视察了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说:“呀!上帝肯定为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丰收,又说:“哎呀!上帝确实为这些玉米祝福过。”接着又说:“天哪!上帝和你在这块土地上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呀!”

这位农民禁不住说:“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独自管理这片土地时,它是什么模样。”

为了迎合选民对政客的不信任思想,里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员们天生愚蠢得难以估量。

他谈到了一座虚构的美国城市,该城市决定把交通标记再竖得高一些。

交通标记原有5英尺高,他们要把这些标记高度改为7英尺。联邦政府人员插手此事,由他们实施这一工程——他们来到了这一城市,把街道平面下降了2英尺。

对正在访问的特定地区加以奉承是里根的一大特色,如总统的一位幽默顾问解释的那样:“幽默的主要价值之一,是让听众明白你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住在哪儿。”

里根在到达俄勒冈州波特兰时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去访问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14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里根迎合少数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区的人民那样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他们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

里根总统访问加拿大,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说。在演说过程中,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时打断他的演说,明显地显示出反美情绪。里根是作为客人到加拿大访问的,作为加拿大的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对这种举动感到非常尴尬。面对这种困境,里根反而面带笑容地对他说:

“这种情况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听到这话,尴尬的特鲁多禁不住笑了。

中国有句谚语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来里根是深谙此道的,所以在政坛才能够左右逢源,大出风头。我们虽然不一定需要里根那么高的讲话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表现出的那种高雅和不俗还是非常有用的。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访华时,在北京大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回应青年们的敬意时,他很风趣地说:“我在青年们面前算不得什么,如果你们能给我青春,我宁愿把总统的职务交给你们。”一句“愿以总统换青春”的话语,因同大学的校园环境相适应,所以赢得了青年们的热烈掌声。

以上介绍的两位总统都善于为别人着想,并不吝把自己的赞美送给别人,这正是他们赢得人心的法宝。

说话三十六计,赞美为上计

一个人的发式、着装、谈吐、行为、姿态都可以成为你称赞的话题。

“你的字写得真漂亮!”

“你的声音很好听,唱歌一定很动人。”

“这种衣服在哪儿买的,你穿上太合适了。”

“头发在哪儿做的,一定出自名家之手。”

要清楚,承认他人的价值,赞美他人同“奉承”是有区别的。“奉承”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赞美却是在他人优点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夸张,从而使听的人感到温暖和被关注的喜悦感,无形中会对说话人产生一种依赖和亲切感。这便是你与人相处的秘密武器,请不要忘记随身、随时带着这件武器。

有一个周游世界的妇女,她走到哪个国家,都会立刻结识一大群的朋友。一个青年问她其中的秘密,她说:“我每到一个国家,就立刻着手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并且只学一句,那就是‘美极了’或者‘漂亮’这句话,就因为我会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个意思,因此我的朋友遍天下。”

是的,“美极了”的确是一个绝妙的词,我们可以对一个母亲抱着的孩子用上这个词,可以对一个男子的女友用上,可以对一间屋子的主人用上,也可以用在一餐饭上,甚至一只猫、一只狗的身上。只要一个人的听觉没有失灵,当他听到这个词时,心情一定会快乐许多,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山的崇高、水的清澈、花的娇艳、月的皎洁,使人们心驰神往。能诗能文的人,总要挥笔赞美它们、歌颂它们,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即使是普通人,在山巅水畔,在花前月下,也会发出感叹:“这山真雄伟啊!今晚的月光多好啊!……”

别人身上可赞美的地方比自然界多上千倍万倍。有对历史起了推动作用的名人,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政治领袖;有勤勤恳恳为社会服务的人们……诸如此类,都值得一赞。即使没有特别技艺和才能的人,他们性格上也有或多或少的优点。有豪爽的人,有和蔼的人,有细心的人,有大方的人,都得赞美。总之,凡是值得一赞的特征,我们都不妨去赞美。

耶鲁大学着名教授莱昂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闷热,他走进拥挤的餐馆去吃午饭。在服务员递菜单时,他说:“今天那些在炉子旁烧菜的小伙子一定够受的了。”那位服务员吃惊地说:“上这儿来的人不是抱怨食物不好,就是指责服务差劲。十多年来,你是第一个对我们表示赞扬的人。”这位教授后来说:“人们所需要的,是一点作为人生应享有的关怀。”

不要怕赞美别人而降低自己的身价。相反,应当通过赞美,表示你对人的真诚。记住这一句话:“给活着的人献上一朵玫瑰,要比给死人献上一个大花圈价值大得多。”生活中没有赞美是不可想像的。百老汇一位喜剧演员有一次做了个梦,自己在一个座无虚席的剧院,给成千上万的观众表演,然而,没有一丝掌声。他后来说:“假若一个星期能赚上十万美元,这种生活也如同下地狱一般。”

赞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平时对一切都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好像人世间根本不存在他赞美的事物。这种人缺乏真情实感,缺乏谦逊的品德。即使口中说出赞美之词,也像是一种虚伪的客套,甚至使人听成是在讽刺。

当你赞美别人的时候,好像用火把照亮了别人的生活,使他的生活更加光彩;同时,火把也会照亮你的心田,使你在这种真诚的赞美中感到愉快和满足,并推动你对所赞美事物的向往,引导自己向这方面前进。当你向朋友说“我最佩服你遇事能够坚决果断,我能像你这样就好了”的时候,同时也会被朋友的美德所吸引,竭力使自己也能够坚强果断起来。妻子或丈夫要能有心向对方说些赞美的话,那就等于取得了最可靠的婚姻保险。

真诚的赞美还可以使一个人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就能使自己对人生抱着乐观、欣赏的态度,于人于己也都抱有足够的信心。经常赞美别人的人,胸襟多半是开阔的,心境多半是快乐的,与人的关系多半是和谐的,而他个人的生活也多半是富有生命力的。

赞美还能有助于被赞美者加深对自己美德的发扬。你赞美一个人的勇敢,就能使他加倍勇敢;你赞美一个人的勤劳,就能使他永不怠懈。多少人从热烈的掌声中,更加奋发;反之,多少人在责怪、怨骂声中消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