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纪晓岚
5718300000015

第15章 谪戍新疆(2)

纪晓岚自忖这“万里他乡遇故知”,确实要比那“十年久旱逢甘雨”、“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胜过百倍。一时兴起,便将自己年轻时改“四喜诗”的事叙说一遍,引得在座的人无不捧腹大笑。

温福说道:“真想不到,你头上的顶子都没了,还是这样无拘无束,真乃天下奇人!”纪晓岚说道:“不才食朝廷俸禄,蒙圣上恩宠,本当以身许国,不徇私情,既然已坐泄漏查盐之案,又蒙圣上免死之恩,当思全力报效,决不重蹈覆辙。今日离家万里,得见温大将军,这也乃不幸之中的大幸!愿在帐下效力,纪昀冒死不辞。”温福想到,莫非他看出我有留他的心意来?帐下能有纪晓岚这样的谋士,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可惜,纪晓岚是戴罪充军,无力加委,待日后立功,定当禀奏朝廷,使其早日获释。

温福安排他掌管案牍文书,可以少受征战之苦,这项工作对于纪晓岚来说,真是轻车熟路,从容自如,但他一丝不苟,从不草率行事。由于他豁达、诙谐、坦率、没有架子,很快就受到上下人的赞佩。

既然来到军队,他就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于是他在每天操笔之余,还演习武艺,骑射步战,威武异常。若陌生人见之,很难相信他竟然是翰林院出身的一介书生。军中高手云集,正是他学习的好机会,他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很快就熟悉了各种兵器。他又重新研读了各家兵书战策,颇有些特别的见解,成为温福的得力谋士。有了纪晓岚的帮助,温福如虎添翼,屡建战功,很快得到了升迁,后来官至大学士之职。

比起那些尸骨不还的流放者,纪晓岚是一个幸运者。

如果说纪晓岚对自己遭遇流放毫不介意,那不是事实,远戍他乡毕竟是痛苦的经历,更何况前途未卜!

有一次,纪晓岚骑马出了乌鲁木齐城,来到城西的一片丛林之中游览。纪晓岚看这一片茂密的森林,老木参天,野花开谢,绵亘数十里,起伏跌宕,满目青翠,顿感心旷神怡。骑马在森林中穿行了一个时辰,居然眼前一亮,出现了一片空地。空地的中间建有一亭,亭额上题着“秀野”二字。纪晓岚心想,大概这就是当地人说的秀野亭了。仰望周围秀色,心想“秀野”两字最为恰切。他正看着,忽然间感到眼前的景色是那么熟悉,好像以前见到过。他想来想去,想起是从一幅画上见到的。那幅画是在京城时,好友董文恪赠送给他的,题为《秋林觅句图》。这眼前的树木、野花、亭阁,宛如画中之境,让人十分惊讶。思忖良久,以为贬戍新疆,乃是命中注定,那幅画不正是一种预言吗?

霜叶微黄石骨青,

孤吟自怪太零丁。

谁知早作西行谶,

老木寒云秀野亭。

乾隆三十六年还京以后,纪晓岚写下了上面这首绝句,以表达当时的心情。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临死之前写有《过零丁洋》诗以自哀。而此处的纪晓岚也“零丁”“孤吟”,其哀伤的心情可以想见。

还有一次,纪晓岚跟随巴彦弼到军台巡视,巴彦弼看到纪晓岚那细致认真的态度,心里十分高兴,便把这里的事交给纪晓岚代行办理,让他留在军台,自己回到城里去了。

晚上,纪晓岚与一位姓梁的副将同住一屋。两人谈到深夜,梁将军和衣睡下,纪晓岚取出随身携带的书卷,在灯下阅读起来。约在三更时分,侍从进来报告,有份紧急文书需要立刻传递。纪晓岚见粱将军尚在酣睡,不忍叫醒他,便唤军卒去送。谁知军卒都已被差遣出去了,身边的几个侍从又都不熟悉路途,只好将梁将军推醒。

梁将军睡眼惺松地接到文书,策马疾驰而去。时间不长,梁将军回来,说大约行了十余里,遇到台兵,将文书交给台兵送走了。说完倒头又睡下了。

第二天,梁将军起床以后,感到屁股隐隐酸痛,怔怔地想了想,对纪晓岚说道:“纪大人,你说这事怪不怪,昨天夜里,我梦见您派我送朝中的文书,我惟恐耽误了,不断地抽打马匹,那马狂奔如飞……”说着他摸摸屁股,“到了这会儿,这骶肉尚有痛楚之感,真是个怪事!”纪晓岚哈哈一笑,告诉他昨夜的经过,梁将军不好意思地说:“昨夜之事,如梦如幻,这军中的生活,把人搞得疲惫不堪啊!”听了梁将军的话,纪晓岚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慨起来,叹息着说道:“唉,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啊!我这里倒有一首诗相赠。”接着,便吟道:

一笑挥鞭马似飞,

梦中驰去梦中回。

人生事事无痕过,

蕉鹿何须问是非?

“好诗,好诗!”说话的是一位胡须灰白的老将军,他笑着走进屋来。纪晓岚一看认识,这人叫毛功加,也是一员副将。毛功加少时胸怀壮志,投笔从戎,在军中屡建战功,无奈不受上司赏识,多年得不到升迁,现在已年迈,早已失去了青年时代的凌云壮志,整日里与酒为友,把盏狂饮,醉后倒地便睡,常与纪晓岚述其经历,两人颇为投契,常有往来。这时,毛功加拱手说道:“既然老弟诗兴大发,老朽也向你求诗一首,梁将军你看如何?”梁将军得到纪晓岚的赠诗,已是十分高兴,赶忙附和说道:“我们常年征战沙场,疲惫不堪,没有心思吟诗作赋。纪大人诗风刚健,沉雄古朴,与唐代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我们一介武夫看来,你这一诗也能抵千军,纪大人不要推辞。”纪晓岚见毛、梁二人一唱一和,不好再推辞,便拿起笔来,挥毫而就。毛功加看了,见这诗写得十分贴切,顿时心中洋溢出豪迈的情怀。此诗写的是:

雄心老去渐颓唐,

醉卧将军古战场。

半夜醒来吹铁笛,

满天明月满林霜。

毛功加对诗虽有一定功底,但与纪晓岚比较相差甚远,如今得到这首诗后,高兴异常,逢人便讲纪晓岚的诗写得如何如何地好,这下倒给纪晓岚添了许多麻烦,请求题赠者蜂拥而至。本来纪晓岚到新疆后很少作诗,尤其是怕为别人题写赠诗。这次一时兴起,题写两首,后悔自己不能自持初衷。因为他现在的身份不比从前,这次是戴罪充军,岂敢任意为文?

再说,胡乱写来,有损自己的声誉,认真为之,又难免不流露出自己的心迹,如果有人想落井下石,岂不正是授人以柄。于是更加小心,凡有求诗者,全部婉言谢绝,并将原来所作诗稿付之一炬。

他的同年杨逢元到乌鲁木齐来看望他,两人谈起题赠之事,颇有同感。杨逢元的字写得非常好,是个书法家。但也像纪晓岚怕人求诗一样,最怕别人向他求字。纪晓岚说过为毛功加赠题一诗后,杨逢元看了,深感佩服,觉得此诗意境幽深,确实是上乘佳品,十分喜欢。后来,他游城北关帝庙时,一时兴起,将这首诗题在了关帝庙的楼壁上,但未署明何人题写。

正巧,这时有一位云游道人来到这里,看了楼壁上的题诗,大为吃惊。诗好,字好,美妙绝伦,疑为神仙所题。此事一时间传扬开来,人们纷纷赶到这里看神仙的墨迹。

一天,有人拉上纪晓岚同去看那庙里的“仙笔”,纪晓岚一眼认出是杨逢元的字,写的是自己赠给毛功加的诗。看到人们奉若神明的样子,忍不住想笑,但一想若是泄露“天机”,那将会给自己招来许多麻烦。故而,任别人如何颂扬,他只是一言不发。

当时,人们都知道,纪晓岚的诗作得好,但书法比不上杨逢元;杨逢元字写得好,但诗却作得平平常常。所以竟没有人猜测到他俩头上去。于是“仙笔”之事越传越神,人们都信以为真,直到辛卯年纪晓岚离开乌鲁木齐还京时,他才当众把这件事说出来,众人都怅然若失,谁也没想到顶礼膜拜的“神仙”竟然是他们二位。

纪晓岚在西域三年,一来忙于军务,二来为杜绝请托,故很少作诗。他在晚年写成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中写道:“余从军西域时,草奏草檄,目不暇给,遂不复吟咏,或得一联一句,境过辄忘,《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皆归途追忆而成,非当时作也。”纪晓岚的这些诗作,为清代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而且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其中有些较为特殊的纪事诗,记载了西地的风物人情,其功力深厚,非他人可及。

伊犁城中没有水井,有因老树得地泉者,纪晓岚认为“盖土厚水深,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于是,以诗记曰:

半城高阜半城低,

城内清泉尽向西。

金井银床无用处,

随心引取到花畦。

伊犁雪消水涨,城门为之不开。于是,他登上北冈顶关庙楼,俯视全城,遂写道:

山围草木翠烟平,

迢递新城接旧城。

行到丛祠歌舞处,

绿毡毹上看棋枰。

昌吉筑城,掘土五尺余深时,挖到一只红缎面绣花女弓鞋,制作精细,尚未全朽,埋入土中五尺多深,算来最少亦越数十年。额鲁之女子不缠足,何以此鞋却是弓弯样,仅三寸许?番汉之间交往于兹可见。后传说此女尸飞到空中成精,昌吉大乱,卒遭兵败。纪晓岚见此,以诗记曰:

筑城掘土土深深,

邪许相呼万杵音。

怪事一声齐注目,

半钩新月藓花侵。

乌鲁木齐有很多狭斜的深巷,有小楼矗立其中,自谯鼓初响至寺钟晚鸣,总是灯火荧荧,冶荡之人在这里为所欲为,官府不禁,也不能禁。

有宁夏布商何某,年少美姿,资累千金,亦不太吝啬,却不喜欢做狎妓之游,只是养了十余头母猪,饲养得很肥,洗涮得很干净,“日闭门而沓淫之”,猪也相摩相倚,如昵其雄。役隶常偷偷地窥视,何某却没有发觉。忽然一天,友乘醉酒时与之戏话,何某愧而投井死,要不是迪化厅同知木金泰亲自审理了此案,纪晓岚也是不会相信的。其诗记曰:

石破天惊事有无,

后来好色胜登徒。

何郎甘为风情死,

才信刘郎爱媚猪。

有军人王某,出差往伊犁,其妻独处。忽有一天,时已过午,不见开门,邻人叫亦不应,破门而入,则见男女二人,剖腹裸抱而死,男子不知何来,人亦不识。后女复活,言男为故识,自随夫来西域,男亦随之而来,乃共约而死。纪晓岚诗记此事写到:

鸳鸯毕竟不双飞,

天上人间旧愿违。

白草萧萧埋旅村,

一生肠断华山畿。

为了打发难熬的日子,纪晓岚养了许多狗,而且每天与狗相伴。其中,有一只名叫“四儿”的黑犬与他感情最深。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纪晓岚遇赦东归时,他把所有的狗都给了别人,惟有“四儿”挥之不去,恋恋随行,竟一直跟到了北京。“四儿”一路上看守行囊,如果不是主人到跟前,就是童仆也不能动一件物品。有谁要稍稍靠近,它就像人一样立起来瞪着你。

纪晓岚一行十余人,共有板车四辆,有一天傍晚,路过名叫七达岭的山岭,天色就要黑下来,车队一半在岭南,一半在岭北。黑犬“四儿”就自动地独卧岭巅,左右看护两边车辆、物品,一夜不曾休息。后来,纪晓岚为此写了两首诗:

(一)

归路无烦汝寄书,风餐露宿且随余。

夜深奴子酣睡后,为守东行数辆车。

(二)

空山明月忍饥行,冰雪崎岖百廿程。

我已无官何所恋,可怜汝也太痴生。

“四儿”一直追随纪晓岚进京,后来被人毒死。有人说:“奴仆们讨厌它守夜太严厉,就借口强盗杀死了它。”纪晓岚念其忠心耿耿,特别伤心,收了它的骸骨,埋葬入土,做了一个坟墓,并在墓前立碑,题:“义犬四儿之墓”。原本还想雕一些石头像,象征随他出塞四奴的形状,跪在“四儿”的墓前,分别刻上:赵长明、于禄、刘成功和齐来旺。后来有人又说:“让四个奴才在四儿身边,怕是狗也嫌弃他们。”于是作罢,只是在这些奴才房门楣上题写“师犬堂”几个字而已。

这件事在当时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也有记载。纪晓岚为了一条狗而如此动情,如此不惜笔墨地加以描写、记述,恐怕不仅仅是喜欢宠物的心理,而是与当时的心情有密切的关系。清代臣民例称奴才,纪晓岚归程有义犬相伴,忠心耿耿,无疑是他为大清效忠的个人写照,故诗中有“空山明月忍饥行”句,然而无官可恋,只有自嘲“太痴”了。远戍万里之外,回首前程,真不知如何度过,故以“四儿”之名作诗自况,寄托自己充满心酸的记忆。当然,对“四儿”的赞扬,也成了对人类正直、忠诚等美好品质的渴望与赞扬。

且说纪晓岚离家以后,纪府就像塌下半边天,虽然有友人和门人接济,但削去了俸禄,生活日渐拮据,入不敷出。多亏马夫人十分精明,治家有方,样样节俭,尚能维持家用。但丈夫服罪在外,一家大小失去了往日的欢乐。马夫人忧戚劳累,终于积劳成疾,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身体更加削瘦了,精神也大不如前。马夫人看到自己力不从心,就将家中之事,交给郭姨太料理。姨太郭彩符,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女儿,其父是山西大同人,流寓在天津。

郭彩符十三岁开始给纪晓岚当侍妾,勤恳恭俭,十分贤慧,深得纪晓岚眷爱,马夫人对她也相当满意。郭彩符先后生了几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惟独女儿纪韵华长大成人,她把女儿视若掌上明珠。这次老爷获罪,是因女儿纪韵华的公公爷引起的,所以郭姨太感到老爷对自己和女儿的感情,丝毫不在结发夫人马氏之下。正因如此,老爷发配边疆历尽人生磨难,全家人也跟着吃苦受罪,郭姨太感到负疚更深,想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马夫人将家治理好。

马夫人患病以后,郭姨太像当年侍奉老爷那样照顾夫人,亲自烹食煎药,一勺一勺地给夫人喂食,整夜守在马夫人的床头,使夫人感激不已,两个人亲如姐妹。同时,郭姨太也表现了治家理财的才干,马夫人卧病期间,她把全家的大小事体处理得井井有条。郭姨太为一府主事之后,更加勤恳地操劳,对夫人恭敬有加,对下人恩威并施,极力维持着一家的安宁。

本来纪晓岚的长子纪汝佶已乡试中举,且年已二十三四岁,应该由他代父料理家中的一切,但自父亲离家以后,他厌恶人世间的一切,对科举失去了兴趣,只是在诗社中与一帮诗友才士交游,迷上了公安、竟陵两派诗作。朱子颖进京探望时,听马夫人介绍了汝佶的情况,便提出带他去山东。马夫人知道朱子颖是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又对纪家关怀备至,便同意让汝佶跟朱子颖去了他的住所泰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