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周董模仿秀
5719500000149

第149章 文学的处境和小说的氛围

文学的处境和小说的氛围

——兼谈吉方君及其小说《周董模仿秀》

作者:何君华

时间已经不急不缓地走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众多娱乐休闲方式的快速发展,读书已经不再是人们学习工作之余的唯一选择,文学已经无可争议地被边缘化了。我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生人,我没有亲身经历那个文学狂热的年代,翻阅现在的报章杂志,总是看到有人在怀念那个年代——文学杂志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发行量、楼上掉下一块砖头砸到十个人其中九个是诗人、新华书店门口排起长龙抢购一本刚出版的外国小说集。相比当下文学的凄凉处境,我不免要怀念这样的场景是否真的曾经出现过,人们对于文学当真曾有如此热情吗?这简直就像一个梦一样,一梦醒来,所有的辉煌都已不在,剩下的,只有零星的碎影。

这个梦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大潮。好在这场大潮并没有把每一个人都卷走,还有一些咬牙坚持的人孤独地在文学家园里苦苦守望,他们是纯文学阵地的最后坚守者。我的一位蒙古族作家朋友曾经对我说:“向每一位坚守纯文学阵地的人致敬。”是的,我们需要向他们致敬,人类不经需要经济,还需要文学。

就是在这样文学环境中,还有人在“死不悔改”地坚持文学创作。在人人都在为金钱、为能够立即获得现实功用的事物而忙碌时,还有人在写东西,这是要遭到耻笑的。可是偏偏有人不惧这样的耻笑,偏偏要排除万难,写那些可能发表出版都堪忧换来名利更是妄想的所谓文学作品。

我想吉方君可能也遇到过这样尴尬的情景。有人介绍说,这是位作家,会写小说。对方嗤之以鼻,哦,作家,当得饭吃吗?是的,在当今中国,大多数写作的人卖字都维持不了生计,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吉方君也坚持了下来。

吉方君,湖北蕲春人,我的同乡。因为2010年9月份我和他同获蕲春县第五届“胡风文学奖”才渐渐熟起来,但是至今没有见过面。倒是在网上看过不少他的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登上过《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等名刊,在这个难得看到几个认真写字者的小县城,能有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短篇小说写作训练之后,吉方君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周董模仿秀》。

在我的印象里,蕲春人写的长篇小说似乎并不多,之前读过橡子的《水果》,零星读过陈冰的《沉入喧嚣》与《向上堕落》,这些都是小长篇,也都是数年前出版的书了,近年似乎没有蕲春作家来挑战长篇。吉方君在这个时候推出他的长篇力作《周董模仿秀》,对繁荣蕲春文学创作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吉方君的野心绝不仅仅止于此。这从他的小说标题“周董模仿秀”就可以看出。任吉方君怎么解释,这个标题也摆脱不了借明星炒作的嫌疑。好在这并不是吉方君的发明,早在多年前蕲春才子橡子就出版了一本名叫《王菲为什么不爱我》的书。我觉得借名人说事以吸引眼球本身无可厚非,在文学被边缘化的年代,文学总要搭上一点别的什么才能够稍稍引人注意,比如书名夸张庸俗,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之后一定要在腰封上标明,请影视明星、名嘴、导演撰写推荐文字等等,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图书不得不作的折中和妥协。

在阅读《周董模仿秀》这本书的过程中,最令我好奇的是作者吉方君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是如何揣摩80后甚至是90后一代人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的?我不得不说吉方君是一个有心的作家,他勤于观察生活,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并把他看到的现实生活内化为心灵积淀,当这样的积淀足够充分时,再在合适的时机外化为小说。一个艰难的创作过程经过这样的分解之后,就这样圆满完成了。简单不简单,难不难,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

我一直认为相对于小说主题而言,小说所营造的叙事氛围更重要。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把读者带到作者意欲创造的氛围中去。我想吉方君在这部《周董模仿秀》中做到了。他讲了一个年轻人关于梦想和人生、青春和困惑、亲情和爱情、成功和幻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仿佛真的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在这个剧烈发展的时代,多元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不同的命运,吉方君用他笔下的人物石节能为我们作了例举,一种真实而令人震撼的阅读氛围正在向我们袭来,读者诸君,你们感受到了么?

--

何君华,1987年底生于湖北黄冈,现居内蒙古通辽。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散见《北京文学》《天津文学》《文艺报》《诗刊》《中国铁路文艺》《中国青年报》《时代文学》《青春》《飞天》《草原》《朔方》《当代小说》《黄河文学》等报刊,并被《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多次转载。曾获第二届华语校园网络文学大赛小说组金奖、“曹禺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湖北省微型小说大赛金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