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成功对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意义重大。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很快形成。不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迅速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高潮,清政府正是在全国人民的不断打击下才走向灭亡的。
我们在庆祝起义成功的同时,也要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推为都督
武昌起义刚刚宣告胜利,黎元洪就被迫成为军政府都督。之前一直还在恐惧观望之中的黎元洪,怎么也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个样子。
要说推举黎元洪作为革命军鄂军都督,其因素众多。起义就是在这种风风火火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当这偌大的果实沉甸甸的捧在手上的时候,一个新的难题出现了,那就是由谁来当起义军的首领。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坐镇大堂,怎么保住来之不易的成果。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往往是造就英雄的最佳时机。此时的黎元洪在当时虽然算不上什么英雄,但革命党人需要他,政局需要他。
黎元洪当上起义军的都督,是一种外界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清晨的阳光刚刚照射出光芒,从宾阳门经长街通向长江边,都安静地紧闭着大门。但有一个地方除外,就是阅马厂那一栋洋式大建筑楼。在楼内聚集着左臂缠着白色布条的“民军”们,这是在召开湖北咨议局会。场面是异常的热闹,又异常的复杂。众多宪政派的议员,穿着长袍大褂,同革命党人在一起商议着。远远听去人声嘈杂,没有秩序,就是一个讨论的大会。此次会议主要是商讨成立一个什么机关,由谁来执政,如何计划作战、指挥作战等一系列的问题。可是,当众人到了会场之后,大家各抒己见,乱七八糟。
“先推举几个人出来,暂时设立一个指挥部,此后再商讨成立都督府,如何?”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议。
众人表示赞同,于是就推选出了十几人。
那么,“都督由谁来当呢?”此话一说,全场的人顿时鸦雀无声了。因为众人知道,必须经过三思而后才可决定,必须慎重。在此起义之前,重要机关被破坏,部署完全被打乱;而主要的人物,有的已经牺牲,有的远在外地,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推举黎元洪做都督行不行?”在沉默了几分钟后,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老者,用黄陂口音喊道。因为此长者看到革命党群龙无首,黎元洪在新军中比较温和、很得兵心;再加上黎元洪与自己是同乡,他早有耳闻黎元洪最重同乡情意,将来可以为立宪派所利用。
“黎元洪?黎元洪不行,他把革命党人赶跑了,曾经破坏过文学社,我不同意。”其中一部分人喊道。全场没有了声音。
时间一秒一秒的过着,过了一会,才有人交头接耳,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如果这个都督是一个没有威望的人肯定是不行的了,这可如何是好?”
“可惜刘福基牺牲了。”有人说。
“没有马,只有把驴子当马用了。”又有人说。
“黎元洪在新军是很有威望的,要比张彪好。”接着有人说。
“是的!他吃饷银也比其他地方的少。”接话的人补充说。
“指挥作战总比我们强吧,我看就将就一下了。我知道他这个人还可以,说得过去。”最后有人下了结论。
众人经过这么一说,大家也基本表示赞同,就这样乱糟糟地把黎元洪推举成了鄂军大都督。
在革命党起义之初,各部并没有统一指挥,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步步为营。像武汉党人蒋翊武等均是各分部的小头头,在整个起义大局中还缺少一定的威望。而像孙文、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袖都远在他方,又不能及时赶到;各革命团体之间又缺少沟通团结。所以各革命团体互不相让,矛盾不断。正是在这种需要平衡矛盾的情况下,黎元洪自身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其因素也很多,黎元洪在新军中占有极高的威望,很得军心,素有知兵之名;而且他是协统的高级军官,在清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他能站在革命党一侧,可给腐朽的清廷一个强有力的震撼。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黎元洪本身是湖北人,一则容易被当地的起义官兵所接受;二则是黎元洪虽未公开支持革命党,但是也从来没有对其痛下狠手,更没有像其他的军政头子那样赶尽杀绝。黎元洪甚至有过保护革命党人的行为。所以作为二者之间的调和剂,双方在心理上都可以接受。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黎元洪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时首先起义的部队则是第21混成协的辎重队和第八镇工程八营,也就是黎元洪的部队。黎元洪闻讯后大为震惊,但是很快稳定下来,思来想去琢磨了一番,最后下达了命令,就是“党人进攻则还击,退去则不追击”。也就是这道命令为他以后出任大总统打下了基础。因为在当时的政局下,作为清廷的一位重要军官,这已经是相当的不易了。在政权纷争的情况下,对革命党网开一面的已经算是恩惠甚多了。
其实,黎元洪对革命党的态度是间接促成了起事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分析黎元洪这样做的原因,由于之前下层官兵已普遍有了革命的思想,在此点燃,已成燎原之势,而最终的局面竟是全城起义。而此时的黎元洪无奈躲到了家中,避免祸乱。
在当时革命党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立宪派是联合阵线,在推荐由谁来做都督的事情上还要征询立宪派的意见。而立宪派对黎元洪出任都督一事上举双手赞成,主要是他们与黎元洪交情不错,同时黎元洪本身没有任何革命党背景,这就是立宪派所最理想的人选了。这许许多多的因素掺和在一起,被时事所迫的黎元洪又被众人逼上了一个新的政治舞台。
风雨共济,不管愿不愿意,人在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自己的路的,就像当时的黎元洪一样。当黎元洪闻到了什么风吹草动,欲摇旗退出的时候,怎奈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人“逼上梁山”。这也许就是他命中注定要为革命事业挥洒热泪。
黎元洪当上起义军的都督,又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后来的黎元洪的确身体力行,但在当时却另有一番思想挣扎。
在革命党中,英雄义士、韬略人才确实不少,黎元洪对革命抱有一定的理解态度。但是从他的政治前途考虑,他从来没有想到要跟从革命。当革命党人前来接驾,并讲明来意时,黎元洪却连连摆手,真可谓是一百个不乐意,并反复说“莫害我,莫害我”之类的话。
自从黎元洪踏上仕途以来,他把自己的名节看的十分重要。他的仕途之路可以说是一路亨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受上级领导看好,这也是他多年以来保持名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时此刻,在黎元洪的心目中,革命党就是一帮落草为寇的梁山土匪。如果自己加入其中,岂不成了圣人门下的一大奇闻。其次,就是出于最现实的考虑。此次的武昌义军既无援兵,又无粮饷,而且人心不稳,人数也不多,基本上属于孤军奋战。一旦大批的官军围剿过来,只怕是难以应付。到时候不只是身败名裂,而且还要性命不保。于是,一时间他也铁了心,坚决不从。
无论革命党人如何恳请,他就是不动摇。后来,革命党人实在没办法,就来了个软硬兼施,可他仍不就范。这时,有人提议,先将黎元洪暂时软禁起来。最终大家一商量,也只能如此了。
将黎元洪软禁起来后,革命党人立刻用他的名义发布公报,以图安民。这一招果然收到奇效,此前弥漫在整个武汉的恐慌情绪,一下子消失殆尽。市民、新军、就连革命军此前也是处于一种迷茫、彷徨的状态,一下子找到了方向,看见了曙光。接着就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就连之前逃走、隐匿起来的新军官兵都献身革命之中。由此可见,素有威望的黎元洪在武汉的影响力之大,确有些让革命党人始料未及。
当革命党人借助黎元洪之名稳定了军心,安抚了民心的时候,革命成功的消息已经在全国迅速传开,平时游走于各地的革命党领袖如黄兴等人也纷纷赶往武汉汇合。此时就有人提议,让原革命党领导人顶替黎元洪的都督之职。党人立刻就有如李翊东等人站出来反对:“黎元洪是我们众人所推举的,怎可出尔反尔,何以取信于人?何况依赖黎都督的威望,刚刚安定人心,今日无故免去,人心必乱,再说也非君子所为也……”众人一想,觉得有理,因此大家也就一心拥戴黎都督了。
有人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黎元洪就用了三天的时间实现了一生的改变。时间可以让年轻的小伙子变得白发苍苍,时间可以让美丽的姑娘变得容颜干涩,时间更可以让一个暴跳如雷的人冷静下来慢慢思考。一位着名的刑侦心理学家说过:“要让一个人改变当初的想法,就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考虑。”此法被后来的人俗称“冷却法”。在刑事侦查及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通常会用到,果然屡试不爽。
13日的清晨,碧海蓝天,美不胜收,暖暖的小风拂面而来,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这正是黎元洪被革命党软禁起来的第四天。大清早,黎元洪就一反常态,首先他主动向当差的人要上一桌最好的酒菜,这在三天前是不曾有过的。每次都是主动给他拿到身边,他一直说不想吃,而且不断地唉声叹气。这次,不仅胃口大好,而且在他脸上再看不到丝毫的惆怅了,底下人都觉得很奇怪。酒足饭饱后,黎元洪再次用事实证明了态度的转变。
气氛随着人们的心情变得异常的凝重。13日晚黎元洪主持了革命党人的军事会议,发表了任职后的首次演说:“今日革命军起义,是推翻清朝、恢复汉土、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承党人及军、学界多数同志推戴兄弟为都督,我无德无学,何能担此大任。但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等身为军人,从此须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扫除一切顾虑,坚决去干。我鄂军出差驻防各部队,闻义帜飘扬江汉,必立时响应,前来归附……长江下游及云贵等省军队中之军官,多为鄂军出身。北洋军中,由吴禄贞统领带去的军官不在少数。东三省的上中级军官由湖北军界调升去的亦有五十余人,下级军官自不待言。这些人平素即有革命志向,也一定能响应革命。因此,革命事业成功,绝无疑问……”。
从黎元洪这次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态度的完全转变,俨然以革命党人的首领自居,同时也可以看出湖北军界对全国军事形势的影响,更显出革命党人逼他出任都督不仅仅是情与理的选择,同时也是势与利的选择。
黎元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在顺应革命事业之后并非心猿意马,而是极为主动地参与其中。
有人说黎元洪是个傀儡都督、傀儡总统。但无论如何,他能多年驰骋官场不倒,而且几经起伏,也算是颇有成就,这的确与他的老谋深算不无关系。他态度的转变确是应了民间一句俗话:“看锅下米”。其实,黎元洪态度的转变也的确是当时的形式所迫。第一,伴随着这几日来革命形势的发展,随着汉口、汉阳的先后光复,以武昌为中心的革命大有波涛骇浪之势。在这种形势下,黎元洪看到了武汉三镇已归民军掌握。于是,他的态度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剪掉长辫。
据说黎元洪剪掉长辫是有一番小插曲的,剪掉辫子他也不是十分情愿。武昌起义的第三天,也就是10月13日,革命军的炮队击退了清政府的兵舰。黎元洪得知此消息后,表面上一副愁苦,但暗中已开始盘算,准备接受革命军的要求。
这天下午,他开口同革命党人甘绩熙和陈磊说起话来。甘绩熙说:“你这几天总是苦脸对待我们,太对不起我们。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成绩,抬举你做都督。革命成功了,你可做华盛顿;革命不成功,你可做拿破仑。你很讨便宜呢!你再不下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你。”黎元洪答复说:“你年轻人说话不要太激烈,我在此近三日,有什么事对不起你们?”陈磊接着说:“你的辫子就对不起我们,现在武汉三镇人人都剪辫子,你身为都督,就该做个模范,先剪掉辫子,以表示决心。”黎此时也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剪辫子,我早有此意,你们找个理发匠来,我把辫子剪去就是了。”
甘绩熙见此状,立即报告有关方面,并请来了理发师。理发师请示道:“都督剪去辫子,留多长头发?”黎元洪答道:“剃个光头。”不到半小时,理发师便给黎理了个光头。这时的黎元洪头是圆的,肩是圆的,身子也是圆的,肥头大耳,顶放青光。蔡济民在旁打趣道:“都督好像个罗汉。”黎元洪嘻嘻一笑说:“像个弥勒佛。”一句话惹得周围开怀大笑。黎元洪去掉发辫后,吴兆麟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去掉长辫的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是已下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转变,也才有了10月17日祭天大典中黎元洪的就职表演。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这段曲折经过,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起伏变化……
主持工作
这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的黎元洪,当初可是一百个不乐意接受革命党鄂军都督之职。但自从他答应接受都督之职后,就十分积极地开展工作,再一次出乎众人所料。
军事会议结束后,黎元洪和汤化龙一起接见了美国驻汉口领事。首先向美国领事表达了革命党人的友好,并告诉美国领事,革命党人的事业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民国。
这时的黎元洪信心十足。17日,黎元洪接见英国驻汉口领事福特,又接见英文《大陆报》记者埃温德?丹格尔,指出满族统治下后期的清廷政府昏庸腐朽,经常镇压屠杀人民,因而激发了人民的革命。并承诺共和后中国将更大地对外开放,使外国资本能自由地与中国资本、劳动力结合,以开放中国的资源。
同日,革命党人在武昌阅马场举行设坛、祭天、誓师活动,设黄帝轩辕氏牌位,树“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大旗。黎元洪戎装佩剑,宣读《祭告天地文》、《祭告黄帝文》,然后慷慨激昂地宣读誓词:“……义声一动,万众同心,兵不血刃,克复武昌,我天地、山川、河海、祖宗之灵,实凭临之!元洪投袂而起,以承天庥,以数十年群策群力呼号流血所不得者,得于一旦,此岂人力所能及哉!日来搜集整备,即当传檄四方,长驱漠北,吊我汉族,歼彼满夷,以我五洲各国立于同等,以顺天心,建设共和大业!”
从黎元洪的这些行动中,体现了他确实有着一定的军事、领导和外交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