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5720600000013

第13章 英国19世纪前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略论(5)

这封信强调教育对青年人的重要性,对品行与学识有独到见解;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身教重于言教,要热爱教育事业,这些观点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学者收徒授课,翻译整理古希腊罗马文献,从事哲学文学研究,努力促进王朝宫殿及教堂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的发展。在学校开设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天文、音乐课程,这七门课程又称为“七艺”,都用拉丁文讲授。其中“文法”为拉丁文法,当时教会宗教活动的语言为拉丁语,《圣经》译本为拉丁文。“修辞”是为了传授阐释教义,以及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主要是为神学论证和反驳异端邪说提供形式推理的方法。“几何”根据《圣经》的叙述描绘大地的形状。“算术”解释《圣经》中数字的神秘意义。“天文”用来推算宗教节日,按教会传统设置宇宙模式。“音乐”的内容是礼拜圣诗,主要用于赞美诗吟唱。这些学者基本上是教士僧侣,其教学与研究必然以基督教为主。通过查理曼的努力,使6世纪以来因蛮族入侵遭到破坏的欧洲文化得到一定复兴,史学家赞誉为“加洛林文化复兴”。查理曼每征服一地都强制推行基督教,使得基督教在西欧有了很大发展。随后,英格兰、中北欧和西班牙也相继皈依基督教。这样,西欧社会就有了统一的宗教信仰体系,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和行为准则,为新文化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在推动西欧社会基督教化的进程中,基督教在教会的制度化、教义的系统性、礼仪的规范性、神学与哲学的关系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为基督教的充分发展提供组织和理论保障。

教会的制度化。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占统治地位,教会实行教阶制。罗马主教享有“教皇”待遇,名义上是西欧教会的最高领袖。枢机主教,负责重要教区的宗教事务,是教会的主要领导,因为他们身穿红色长袍被称为“红衣主教”。大主教管辖大主教区,地域上相当于罗马帝国的行省。主教管辖主教区,地域上相当于城市,大主教和主教都是教会的高级主管教士。神父管理的乡镇教区属于教会的基层组织。

教会的组织形式除教阶制外,还有修会制。根据活动目的及方式的差异性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修会形式。

第一种是以修道院为活动中心进行集体隐居修行、并从事生产劳动的隐修修会。修道院不是基督教特有的,印度教和佛教都有修道组织。基督教修道院最先出现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埃及,这是早期基督教传播迅速的地区。一些虔诚的信徒为了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以及不愿受世俗生活的纷扰而隐居荒漠,禁欲苦修,希望在冥思、祈祷中与基督达到合一的境界。他们最初采用独修的方式,独自进入旷野,在与世隔绝中潜心苦修。3世纪时,保罗·安高勒达为逃避罗马当局的迫害,只身在深山隐居数十年,被称为独修生活的创始人。3世纪末,埃及人安东尼离家出走,在旷野隐居独修,周围人们纷纷效仿,形成隐修高潮,他被称为基督教隐修之父。4世纪时,埃及的帕科米乌率先倡导集体隐修,在尼罗河谷地建立第一个修道院,把分散独修的信徒集中起来,并制定统一的生活规则,使当初的独处隐修成为集体隐修。从4世纪亚大纳西将隐修制传入西方后,各种修道院相继建立。西欧的修道院都沿袭本尼迪克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而行事。本尼迪克出身于罗马贵族世家,皈依基督教后,对教会追逐权势不满,在罗马郊区的卡西诺山建立修道院,史称本笃会,也称本尼迪克派。他拟定出详尽的修会规章制度,称为本尼迪克规章,成为欧洲各修道院规章的依据。他认为修道院应自给自足,修士经过一年的考验,合格者需发“三绝誓愿”:绝色(禁欲)、绝意(听命)、绝财(安贫),终生不得反悔。修士需绝对服从修道院院长,院长由修士选举产生。修道院的生活主要由祈祷和劳动组成,劳动是日常功课,每人每天需从事6小时至8小时体力劳动,每天有7次祈祷和默想(约4小时)。并有一定时间读《圣经》,阅读灵修资料。为了让修士们更好地读经,修道院开设课程教修士读书,购置图书以备研究。修道院还从事古籍收集,加以改编,审订《圣经》和古教父著作以及各类学术著作的版本,加以注释,从中出现一批学者和学术著作,也保留了古代的各种典籍。有的修士致力于收集和研究基督教兴起之前的文学作品,探索它们和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这样,修道院既是宗教组织,又是经济团体,还是教育、学术中心。成为以后西欧各修会的楷模和典范。

910年,法国公爵威廉三世在克吕尼建立修道院,请神学家伯尔诺担任院长。克吕尼修道院提倡禁欲,反对教士结婚,要求教士脱离家庭,以防止教会财产被世俗亲属侵占。反对教会内部神职买卖等腐败现象,教会要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加强神学教育以及神职人员的修养。这些主张深受人们的拥护,到10世纪中期以后,形成克吕尼运动。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建立了一批克吕尼派隐修道院,各修道院院长均由克吕尼修道院委任,服从克吕尼修道院领导。12世纪时,克吕尼派修道院财产增多,上层人物生活腐化,修道院会规荒废,纪律松懈,失去教会改革的领导地位,并成为新的教会改革者的批评对象。12世纪新兴的修会和修道院中最著名的是西多会,西多会是法国人罗贝尔创建的,他原是本笃会的一名修道院院长,1098年,带领一些修士在第戎附近的西多旷野建立严守本笃会规的修道院,称为西多会。西多旷野远离世俗社会,修士们效仿早期的本笃会士,自己开垦荒地,辛勤耕种,过着简朴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重整本笃会”。西多会汲取克吕尼修道院的教训,废除集权制,实行分院治理,各分院院长都有自主权,西多会是由独立修道院组成的联合会,院长只是各修道院院长中的首席院长。每年在西多召集一次各修道院院长会议,商议修会大事。西多会较少注意文化教育和布道,除祈祷和神工外,特别重视垦荒,但真正从事垦荒的是没有受过教育、未受神职的修士,其中不少是生活无着的破产农民,他们为了求得温饱而入会。13世纪末,西多会教产增多,纪律松弛,加之十字军东征失败,人们的宗教热情减退,西多会也逐渐衰落。

第二种是军事修会。十字军东征时,西欧兴起军事修会,这些修会具有军事武装性质,他们不注重修行,直接参与十字军东征,发动对东方异教徒的圣战。如法国的圣殿骑士团、意大利圣约翰医护骑士团和德国的条顿骑士团等。

第三种是托钵修会。随着中世纪异端运动的发展,天主教会出现托钵修会,对传统的隐修制度进行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传教,以对付各地的异端活动。如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

16世纪,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的隐修制受到挑战,一些修士、修女还俗,许多修道院荒废。天主教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对隐修制进行改革,还建立很多新型的修会组织,用来反宗教改革和进行广泛地传教。如1534年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创立的耶稣会,1875年德国人杨森创立的圣言会等。这些修会与传统修会有所区别,它们通过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来传教,扩大天主教在各地的影响。

东正教的修道院各自为政,各修道院既无组织联系,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每个修士都有单独的房间,供其独居隐修。

教义的系统性。中世纪基督教的主要教义是系统化的启示教义,即由上帝所示,信徒不需要理解,然而也无法理解,只是在没有任何疑问的前提下坚信和服从。教义的基本内容来源于《圣经》,主要由三位一体说、原罪说、救赎论、世界末日论等组成。三位一体说: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在本质上只有一个,但有三个位格,第一位是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第二位是圣子耶稣,为拯救世人而降临,道成肉身,受刑、复活,将来再临人间,进行最后审判;第三位是圣灵,圣灵从父出来,同享尊荣。这三者不是三个神,而是同具一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这不能靠理性来解释,只能通过信仰接受。原罪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受蛇的诱惑而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被逐出乐园,这一罪过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从此,人一出生就有罪,需要得到基督的拯救。救赎论:基督教称耶稣为救世主,他的降临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获得永生。人因始祖犯下罪孽而生来就有罪,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罪恶,上帝派独生子耶稣来到人间,代人赎罪。人们只有依靠耶稣为人赎罪,才能获得死后永生。后来教会把救赎权转移到自己身上,认为它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人们只要信赖和依靠它,也能得到拯救。世界末日论:在世界大灾难的末日,上帝进行一场大审判,他根据人们在尘世的行为进行审判,善人进入天堂,恶人坠入地狱。这些教义后来成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宗教礼仪的规范性。早期基督教的礼仪比较简单,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派不同而礼仪也有所区别。中世纪时,社会的宗教气氛日渐浓郁,宗教仪式的象征性和约束力日益凸显。为了规范宗教礼仪,1215年,罗马教廷在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上确定基督教有七大圣礼,即洗礼、坚振礼、婚礼、圣餐礼、告解礼、终敷礼、授圣职礼。其中洗礼和圣餐礼最为普及。洗礼:基督教的入教仪式,新生婴儿或改信基督教者都需要接受洗礼。洗礼分注水礼和浸礼两种:注水礼就是主礼的人往受洗的人额头上抛洒少量的水,浸礼就是主礼的人让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基督教认为,洗礼可洗去人的罪恶,使之成为基督徒,今后才有权领受其他圣事。坚振礼:加入教会的人在接受洗礼一定时间后,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就可以让圣灵降于其身,从而达到信仰坚定,振奋心灵的目的。婚礼:基督徒男女结婚时,到教堂举行典礼,求得上帝的祝福。由神父主持,履行一套仪式,最后为双方祝福。圣餐礼:是弥撒的主要内容,由神父对面饼和葡萄酒进行祝圣,然后把它们分给信徒,象征基督的身体和血。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拿起吃的饼和喝的酒向门徒祝福,并分给他们,说饼是他的身体,酒是他的血,为了众人的罪得以赦免,他舍弃自己的身体和鲜血。意在表明人们只有用诚实的心灵信仰上帝,才能使自己得到拯救。告解礼:基督教认为,这是耶稣为赦免信徒在洗礼后对上帝所犯的罪,让他们重新得到上帝恩宠而定立的。在告解时,教徒向神父说明自己对上帝所犯的罪,以示忏悔。神父也要指出今后赎罪的途径。终敷礼:信徒在临终时,神父将经过主教祝圣过的橄榄油,涂抹在病人的口、耳、鼻、眼睛、手、足上,再念一段祈祷经文,认为这样可以使病人的疼痛缓解,免除一生的罪恶,从而安心去见上帝。授圣职礼:这是针对担任神职人员举行的礼仪。基督徒在担任神职时,要举行祝圣礼。神父或主教念一段祈祷经文,宣布担任神职者可以“圣化”,成为圣者,以后就有资格举行圣事了。基督教的成熟和完善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使基督教能够传承日趋没落的古典文化,改造尚显稚嫩的蛮族文化,从而发展成在中世纪西欧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

三、文学简论

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社会占据着核心地位,古典文化的人本主义与基督教文化的神本主义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古典文化倡导理性,基督教文化强调信仰,两者必然产生冲突,古典文化被斥为异端遭到破坏。对古代文化基本上采取敌视政策,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采取排斥态度,但为了吸收其中有利于教会的思想,也会保留一部分,如柏拉图的神秘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教会主要从《圣经》中寻找理论根据,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阶层的精神生活被基督教文化所笼罩。在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的时代,教育成为宣传教义的工具,主流的文学艺术被教会控制。

首先,教会掌握着教育的权力。教士和僧侣从事传教布道、研读经典的职业,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对知识的选择,必然按宗教教义的要求和自己的审美取向进行,因而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学校设置的课程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后来在查理大帝的扶持下,以及阿拉伯人对古典文化的传播,学校教育增加法学、医学、神学科目,教学内容有所扩大和深化。但是,课程充斥着神学思想和说教,完全为宗教目的服务。编进教材的少量古典作品,多次删改,变得面目全非,大量圣训、经文的进入使教材枯燥乏味,影响各学科知识的传授。教会学校虽然只为少数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有限的知识对文化传承,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

其次,教会文学占据主体地位。僧侣为了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圣经》,方便东西方教会间的往来,有利西方教会间的联系,或者创作教会文学等原因,他们也会通过古代文学来学习古代语言,但他们会极力消除其中的现世思想。对蛮族的文学或文化活动,要么压制,要么篡改,使其失去本来面目。教会文学是用拉丁文写的《圣经》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祷告文、歌颂圣者的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这些文学宣扬人类背负着原罪,在现世理应受苦,安于贫困,顺从上帝的旨意,宣传世俗生活的罪恶,寄希望于来世,赞扬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作品颂扬基督的伟大,有的作品对圣徒大唱赞歌,也有的作品对殉教者、苦行者、香客进行歌颂。这些作品常用梦幻、寓意、象征等手法。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对文化的垄断贯穿始终,但人民始终拥有自己的文学。很早的时候,日耳曼人就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民族大迁徙时代,产生了早期的英雄史诗,反映各民族的部落生活。这类作品有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这些作品的基本内容都是对部落英雄的歌颂,较为充分地反映氏族社会时期的生活,尤其是部落间的血仇关系表现突出。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流传于8世纪,叙述希尔德布兰特在民族大迁徙末期,随东哥特国王狄特里希出征30年后回到故乡,在边境线上和儿子作战的故事。父亲认出了儿子,赠给他一只金环,儿子拒绝这个“异族人”的赠品,决心捍卫日耳曼战士的荣誉,向父亲挑战,父亲只好应战。残稿写到战斗激烈时就中断了。作品表现亲情与民族荣誉的冲突,以及荣誉高于亲情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