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5720600000016

第16章 英国19世纪前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略论(8)

托马斯的哲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他论证了哲学与神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提出上帝创世的理论,构建温和唯实论的认识论基础,提出自己的伦理和社会政治观等等。论证上帝存在,是托马斯神学体系的核心。他知道,上帝存在的教义是基督教的基石,他看到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被一些人批驳。于是,他就因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吸收奥古斯丁和阿拉伯哲学家的一些论点,对上帝存在作全面论证,这就是著名的五大论证。(1)从事物的运动变化论证上帝存在。托马斯说:“在世界中,有些事物是在运动着,这在我们的感觉上是明白的,也是确实的。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但是,一件事物如果没有被推向一处的潜能性,也是不可能的。而一件事物,只要是现实的,它就在运动。”他引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事物运动都是从潜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譬如用火烧木柴,就是使潜在的热变为现实的热。从现实追溯其潜能,一定有一个第一推动者和绝对的现实性,否则,就会无止境地往上推,永远不能到达终点。那么,这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2)从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论证上帝存在。托马斯说:“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动力因的秩序。这里,我们决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序列。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原因,每个原因又都有其原因,由此可推到一个最终因,这个第一动力因就是上帝。(3)从可能性与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既存在又不存在,都是可能的事物。因为事物如果不凭借某种存在就不会产生,这说明一切事物的存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些事物还作为必然的事物存在。在必然的事物中其必然性有的由其他事物引起,有的不是。要把必然性的事物推到无限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一个自身具有必然性的存在,来保证整个世界的存在,否则,一切事物就不存在了。自身具有必然性的存在者,就是上帝。(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说:“一切事物,它们的良好、真实、尊贵等,有的具有得较多,有的具有得较少。其多少的标准,是指不同的事物,它以不同的方式和最高点近似的程度来决定。”托马斯认为,任何一类现实事物中都存在着一个等级系列,譬如一事物被称为比较热,是因为它接近最热的东西说的。在真善美中,有的较真、较善、较美,有的很真、很善、很美等。在这个等级序列中,一定有最高的等级,它是其他等级的规定者。所以,世界上必有一种最善良、最完美、最高贵的存在,这就是上帝。(5)从世界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存在。托马斯说:“我们看到那些无知识的人,甚至那些生物,也为着一个目标而活动;他们活动起来,总是或常常是遵循同一途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们谋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托马斯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目的,世界在有秩序、有目的地活动,由此可以肯定,一定有一个最高智慧者在规定着这一切,这个最高智慧者就是上帝。

托马斯的五大论证不仅关系到上帝的存在,而且涉及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他的论证从经验事实和自然事物出发,他的论证利用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运动发展,自然界的秩序等,进而引导人们形而上学的追问,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第一推动者或最终因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他的论证存在明显的缺陷。如把上帝看成是运动的动力和源泉,否认事物自身的运动;把事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定运动的多样性;从具体事物的有限性,推论宇宙的有限性,并且把它作为一个有限的等级体系,不知道有限中有无限,无限中有有限的道理,等等。从神学的发展来看,他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注重理性论证的必要性。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对理性给予肯定。他认为,理性和信仰可以并存,信仰超越理性,并不违反理性。他说:“神学可能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因为神学的原理不是从其他科学来的,而是凭启示直接从上帝来的。所以,它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争论不休的话题,托马斯重视理性的作用,在信仰为了理解,理解为了信仰的前提下,加强理性因素,是他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的贡献。但为了保持神学的统治地位,着重强调信仰和启示,把理性降到比较低的地位,必然会导致神秘思想的产生。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涉及很多领域,他的学说与奥古斯丁和早期唯实论的观点不同,带有明显的亚里士多德色彩,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高成就。由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神学理论与罗马教会为了巩固教权、强化信仰、反对异端的需要相吻合,因而得到历任教皇的推崇,1323年被承认为圣徒,《神学大全》被多明我会定为修会准则。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认定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是天主教唯一正确的神学体系。

第二节 英国早期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简论

一、宗教概说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学。英国历史上把5世纪至11世纪中叶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当历史进入公元纪元的时候,不列颠诸岛仍然处于氏族社会中,凯尔特人是岛上的土著居民。公元前55年,恺撒率罗马人开始侵犯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征服不列颠,并把它纳入自己的版图。罗马人的统治一直到5世纪。他们在这里修筑道路,建城墙等,凯尔特人处境艰难。5世纪中叶,居住在丹麦西部和德国西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西罗马帝国衰败之际,入侵不列颠,很快占领不列颠整个国土,并定居下来。他们取代罗马人,成为不列颠的统治者。凯尔特人有的成为奴隶,有的被赶到西部和北部山区或苏格兰、威尔士等较为偏僻的地区。英国历史从此进入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统治者后,并没有在不列颠的土地上实现和平,无数的王国、部落间战争频繁,经过多年的厮杀,到577年以后,出现七个疆域较大的王国。北方的诺森伯兰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王国。南方的威塞克斯不断壮大,到9世纪和10世纪时,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文化也最发达。在威塞克斯国王艾尔弗雷德大帝执政时,丹麦人经常向英格兰地区发动侵略战争,还对不列颠东海岸进行骚扰,艾尔弗雷德率领人民顽强抵抗,成功击退敌人。从此,英格兰各王国逐渐统一起来。然而到11世纪初,丹麦人再次向英格兰进犯,占领达25年之久。英格兰人奋起反抗,赶走侵略者。诺曼人随之而来,在威廉公爵的领导下,击败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整个英国,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终结。一千多年来,英国始终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外族不断入侵,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初信奉多神教,这种信仰的形成有其必然原因。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未征服不列颠前,他们生活在原始状态中。由于科技落后,文化教育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生活贫困,加之思想愚昧,对很多自然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只能归于上帝、神灵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出现多神信仰。

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前,不列颠诸岛是罗马帝国的边远省份,罗马派驻的官员和军队对岛上的土著居民实行殖民统治,但当地居民仍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列颠人与高卢和地中海沿岸各城镇往来密切,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展交流,在这些地区流行的基督教也开始进入不列颠,主要港口城市格拉斯顿伯里甚至成为早期基督教的圣地。凯尔特人逐渐建立了教会。314年,在法国阿尔勒召开宗教会议,不列颠有三位主教参加,他们是伦敦、约克、林肯郡的代表,君士坦丁大帝扶持基督教后,基督教在不列颠得到进一步发展。4世纪末,罗马帝国日趋没落,为抵御外敌入侵,将驻不列颠的罗马官吏和军队逐渐撤回高卢。凯尔特人属布列顿人,罗马军队撤出后,布列顿人又恢复氏族制。不久,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占领不列颠的东南部,布列顿人被赶往西部和北部,凯尔特人的教会日渐衰落。

432年,罗马教会派布列顿人帕特里克到爱尔兰传教,任命他为爱尔兰主教。帕特里克积极开展传教活动,按氏族制建立教会,设置教区。帕特里克去世后,爱尔兰教会发展成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体制,修道院长和主教都由氏族首领的家族成员担任。主教的职权只是授任圣职,其他方面都必须服从修道院院长。这种体制不设主教管区,修道院不仅是教牧中心,也是学术和教育中心,培养了大批既有学问,又有热忱的传教士,让他们到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大陆去传教,有力地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在帕特里克向爱尔兰传教时,大不列颠岛上的基督教由南向北发展,罗马教会派尼尼安到苏格兰传教。5世纪末,爱尔兰人在苏格兰建立达尔里阿达国,国王支持爱尔兰传教士哥伦巴在苏格兰传教,哥伦巴带领12名传教士在艾奥纳岛建立修道院,以此为据点向苏格兰土著居民皮克特人传教,并延续到英格兰北部。

英格兰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后建立许多小国,后来合并为七个国家,其中朱特人建立了肯特王国。国王艾希尔伯特娶法兰克公主为妻,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派凯利安修道院院长奥古斯丁带着教士到肯特传教。601年,肯特王皈依基督教。后来,奥古斯丁在坎特伯雷设立大主教区,他被任命为首任大主教,下设12位主教。奥古斯丁和艾希尔伯特去世后,基督教逐渐衰微。

633年,诺森伯里亚国王奥斯瓦尔德就位,他曾被放逐苏格兰,深受爱尔兰系统基督教的影响,就任国王后,便请苏格兰艾奥纳修道院派人来本国传教。于是,艾丹传教士应召前往,在国王资助下,建立修道院,培养大批修士到英格兰各地传教。与此同时,罗马主教派传教团到西撒克斯传教。通过两股传教力量的努力,到7世纪后期,基督教在英格兰不断发展。由于英格兰的基督教是从爱尔兰修道院系统和罗马教会系统传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接受的基本是罗马教会的基督教,土著布列顿人把他们看成外来者,不愿接受他们的宗教,而较多接受爱尔兰系统的基督教。两个系统的基督教在体制和一些节日的日期等方面有所不同,还夹杂一些民族矛盾,常引起两派教徒的争执。爱尔兰系统的基督徒不承认罗马主教具有最高权威,为解决这些争端,664年,诺森伯里亚国王奥斯瓦尔德在惠特比召开宗教会议,会上争论激烈,最后,在国王的干预下,英格兰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的最高权威。为了巩固罗马教会在英格兰的地位,罗马主教任命狄奥多尔为坎特伯雷大主教。狄奥多尔善于吸收爱尔兰修道院中从事学术研究的传统和一些礼仪,使不同传统的基督教逐渐融合。673年,狄奥多尔在赫特福特召开宗教会议,制定教会管理法,罗马教会在英格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到8世纪初,爱尔兰、苏格兰的教会也先后承认罗马教会的权威,只有威尔士的教会到12世纪才承认罗马教会的最高权威。

二、文学简论

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新的宗教被带到不列颠诸岛。特别是奥古斯丁到肯特传教,肯特国王皈依基督教后,基督教在英国发展迅速,人们纷纷修建教堂,参与宗教活动,出现一些学问精深的僧侣,他们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仅繁荣盎格鲁撒克逊文学,而且把神话题材改变为基督教故事。由于僧侣对许多自然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超自然现象和神秘思想。外来入侵者在征服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还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他们必然把自己的文化带到被征服的地方,与当地文化交流和融合,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当入侵者占领不列颠之后,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并大量翻译拉丁文作品。外来作品的介绍,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使不列颠人了解异域的风土人情,启迪自己的想象和灵感,对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的创作起到推动作用。当然,文学的初创者是人民群众,他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口头文学长期在民间流传,具有口口相传,集体创作的特点,反映早期人们对自然、风俗、宗教信仰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最初的古英语诗歌不是英格兰本地人创作的,而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从欧洲西北部带来的,诗歌的题材、背景、语言都不是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也像其他民族一样,诗歌先在民间口头流传,然后才写成文字保存下来,古英语诗歌至今只有3万多行,保存在4个中世纪的抄本之中。这一时期的吟游诗是对历史传说和自然现象诠释的歌谣,作者被称为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己创作,自己演奏,有的演奏他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8世纪至10世纪之间,诗歌优美,妙趣横生,还有很多冒险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浪游者》和《提奥的哀歌》。《浪游者》写一个吟游诗人到许多部落和国家游历的故事,他赞美酋长和国王,曾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提奥的哀歌》写君主原来很赏识他,自从来了另一个诗人,他就被冷落,乃至弃之不用。他常常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通过回忆一些英雄的落魄来宽慰自己。这两部作品表现古代吟游诗人的生活和思想。除韵律优美、内容丰富的吟游诗外,宗教诗很有特色。如传说有一个叫凯特蒙的放牛人,原来是个文盲,有一次,参加唱歌作乐的聚会后回牛棚睡觉,梦中有人要他唱歌,他说不会。那人仍然坚持,他居然开口唱出了:

现在我们赞美天国之王,

创世主的威力和宏图,

人之父的业绩,永恒的主

造成了神奇的每一开始。

凯特蒙歌颂耶和华的创世威力和功德,内容来自基督教《圣经·创世记》。另一首宗教诗《十字架之梦》,它的主要内容是十字架向梦幻者叙述耶稣是如何被钉在它身上的。

他们把我树起,我举着强大的王,

上天的贵族。我不敢弯身。

他们把黑钉打进我身,伤口清楚可见,

张着口的仇恨之伤!我不敢斥责,

他们把我们两个一起嘲弄。鲜血如露

降我身,出自伟人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