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他再穿上老僧的外套,
那外套上缝着红蓝黑布袋。
他穿着那三色食物袋袋衣,
并没有感觉到有何不自在。
第三他再穿上老僧的裤子,
裤裆里与两侧都打有补丁。
“我看哪,”勇敢的罗宾汉说道,
“这老僧也真是鲜有自尊心。”
第四他再穿上老僧的长袜,
袜筒上膝至踝打满了补丁。
“老实说,”勇敢的罗宾汉说道,
“我真想放声笑若我有闲情。”
最后他才穿上老僧的鞋子,
鞋子上也尽是补丁落补丁。
穿完后罗宾汉起誓而说道,
“这外套鞋袜帽我看准能行。”
罗宾汉就在这五月的一天,
他步伐轻快地来到诺丁汉,
在那里他遇见高傲的郡长,
正大摇大摆地在镇上巡视。
“愿上帝保佑你,郡长大人,”他说道,
“愿上帝保佑你并且能作证:
穷汉我今将做你的刽子手,
你郡长想给我以何种馈赠?”
“有几件旧衣服,”那郡长说道,
“我打算把它们拿来送给你;
这衣服再加上十三个便士,
将作为刽子手今日的赏礼。”
罗宾汉听罢后即转过身去,
一纵身从树桩跳上一巨石。
“我敢说,”那郡长称赞说道,
“你虽老手脚倒敏捷而好使。”
“我一生从来没做过刽子手,
今后我也不想靠杀人过活。
谁首先干这种杀人的勾当,”罗宾汉说,
“谁就该挨诅咒遭杀身之祸。”
“我这些衣袋里可装粮和酒,
这袋可装大麦,那袋装荞麦,
这袋可装面包,那袋装牛肉,
而这个小口袋可装小号角。”
“在我这口袋里有一个号角,
这号角来自那罗宾汉大盗。
然而我只要把这号角一吹,
就会有好戏啊等着你来瞧。”
“你想吹你就吹,耍什么神气,
对于你我根本没一点恐惧;
但愿你用尽你全部吃奶劲,
一直吹,吹到你双眼鼓落地。”
罗宾汉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那号声音尖厉漫长而响亮,
转眼间有一百五十条好汉,
骑着马翻过山飞驰你身旁。
罗宾汉又吹响第二声号角,
这次他用尽了全身的劲吹,
顷刻间只见有六十条好汉,
若排山似倒海越原野来归。
“这些人都是谁,”那郡长问道,
“闻号声而赶来穿过那原野?”
“都是我的扈从,”勇敢的罗宾汉答道,
“到这里要向你讨还那怨血。”
他们从洞穴里抬来了绞架,
把绞架竖立在幽谷与深丛;
他们把那郡长吊死在架上,
解救了罗宾汉那三个扈从。
谣曲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郡长要吊死老妇的3个儿子,并不是他们犯有杀人放火或奸淫妇女的罪行,而是射死了御鹿,可见人的生命还没有御鹿的命贵重。为了解救老妇的3个儿子,罗宾汉与游方僧交换衣服,与郡长相见,吹号角招集扈从,最后把郡长吊死,使老妇的3个儿子获救。这些情节都是通过对话展开的,叙述过程有张有弛,如穿衣服的5个动作,每个衣袋的用途以及两次吹号角招来扈从的人数等叙述非常详细;有时叙述简洁急骤,如“到这里要向你讨还那怨血”。把他们此行的目的展现出来。罗宾汉利用智谋处死了作恶多端的郡长,为人民申冤,深受人们的喜爱。
《罗宾汉谣曲》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创作而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心理和愿望,它以简洁朴素的文风和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宝贵财富。
15世纪,英国戏剧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宗教礼拜剧的演化过程。戏剧是在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英国早期的戏剧由民间剧和教堂剧组成。当初,英国民间经常举行剑舞和化装莫利斯舞表演。剑舞表达驱赶死亡或冬天的寓意,莫利斯舞庆祝春耕开始。这些舞蹈后来具有戏剧表演特点,渐渐演变成圣乔治剧,为英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礼拜仪式剧原是基督教会祭典的组成部分,后来作为戏剧到教堂上演,通常表演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耶稣降生或复活的场景。一些演唱者从合唱队分化出来进行化装表演,使严肃的宗教内容世俗化了,表演原来是为了教诲教徒,现在却成了娱乐大众。宗教戏剧有神秘剧和奇迹剧两种,神秘剧取材于《圣经》故事,奇迹剧则主要是使徒传。滑稽恐怖的演出和兴高采烈的观众氛围与庄严肃穆的教堂极不相称,1210年,教皇英诺森特三世禁止在教堂内演戏,戏剧演出地点由教堂转向乡镇集市或其他地方。现存的剧目中只有四组反映《圣经》故事的奇迹剧,都是用中古英语写成。它们是约克组剧,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威克菲组剧很多带有滑稽性质,具有表现现实生活的特点;切斯特组剧也有一些滑稽故事;考文垂组剧最早出现了象征性人物。最著名的奇迹剧是《牧人戏之二》,通过麦克偷羊的滑稽情节以及对社会时弊的揭露,将世俗生活引进宗教戏剧,加快了宗教剧世俗化的步伐。
在神秘剧和奇迹剧之后,英国文坛出现了道德剧。这种剧用生动的表演来表达道德或宗教意义,剧中人物是抽象的概念,主要表现人们心中的善与恶,只是作品的主题更加隐秘,戏剧开始启用专业演员表演。最著名的作品是《每人》,“每人”在弥留之际,上帝派“死亡”去召唤他接受审判,“每人”想找一个同伴陪同前往,在上帝面前替他求情,让他免于死亡。可是“亲情”、“友谊”等纷纷离他而去,只有“善行”愿意陪他并为他祈祷,最终救了他。作品的主题是劝人行善,但表现得很含蓄。道德剧中的人物都是象征性的,它脱离《圣经》故事的约束,反映现实生活,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
英国自1066年被诺曼人征服后,建立了封建制度。文化也在法国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相互交流和融合,本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营养而充满活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奇文学、宗教文学和抒情诗,这些文学的充分发展为乔叟的创作奠定基础。乔叟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为主流的书面文学的开始。在近400年的发展历程中,英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散文和戏剧,并且取得显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概论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16世纪意大利艺术史家瓦隆里在《绘画、雕刻、建筑的名人传》中使用“再生”这个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看法,认为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十分繁荣,中世纪衰落,现在得到“再生”、“复兴”或“新生”。但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这一时期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社会形态的转折。14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地产生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贸易。15世纪末,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广阔空间,促进世界贸易的兴旺发达,商业经济发展迅猛,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在极其残酷而野蛮的手段下进行的,是通过对国内农民的剥削和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役完成的。当时的欧洲社会,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农民和城市平民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激烈斗争,资产阶级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然同封建制度相冲突。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没有足够的力量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自己的统一国家。它一方面和农民、城市平民结成暂时的联盟,反对封建主义;另一方面它是靠剥削发家的,害怕人民的革命运动,往往同封建主妥协,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总的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性是主要的,它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主要采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种方式,他们反对封建主和僧侣阶层的特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关心商道安全,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扫清障碍。
一、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天主教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把基督教作为思想工具,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资产阶级反封建,必然要让宗教适应本阶级的政治需要,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反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而“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在德国、瑞士、英国、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经历过宗教改革运动。
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不同,改革主张各异,推行的改革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改革的内容看,仍有一些相同的部分。⑴否定教会权威,强调因信称义。中世纪罗马教会虽然没有绝对禁止平信徒阅读《圣经》,但《圣经》版本是拉丁文,而非各民族语言,很多人是无法直接阅读的,况且文盲只能通过别人的讲经来理解《圣经》。各地方教会为了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权,对读经和讲经都有种种限制,造成教会的权威高于《圣经》的权威。由于活版印刷术的使用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努力,从15世纪后期起,各种版本的《圣经》在西欧各国广泛流传,平信徒能够直接阅读,他们对教会的解释逐渐产生怀疑,认识发生深刻的变化,突破只有依靠教会才能得救的观念,接受了人们依靠内心信仰而得救的新观点。⑵消除罗马教廷的经济剥削,把资金用来发展资本主义。当时教会掌握大量财富,德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属于教会,农民还要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英国爱德华三世时,教皇在英国的收入相当于王宫收入的五倍,到亨利八世改革前,罗马教会控制了英国三分之一的社会财富。教会非常富有,教会要向教廷交纳贡金,社会财富的大量集中,造成一些宗教人士的腐化堕落,法国流行“神父必贪,僧侣必淫”的说法。罗马教廷通过索取年贡和发行赎罪券搜刮信徒钱财,致使德国、英国等国家的金钱大量外流,要发展民族经济,必须免去对天主教会的大量经济贡献。14世纪后期,英国的威克里夫就提出教皇无权向英国收取宗教贡赋的主张,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从反对兜售赎罪券开始,实际上也是由经济问题引发的。⑶反对封建制度的教阶制,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等级形式。封建的教阶制度是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它与封建主的要求相吻合。资产阶级要推翻封建统治,就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宗教上层建筑,由主教制改为长老会就是这一变革的重要体现。加尔文创立的“长老制”教会,由平信徒参与管理,这种组织形式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和广泛的民主性,更易为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⑷取消天主教会的复杂仪式,使用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简化仪式。天主教会的祈祷和节日太多,据记载,15世纪,罗马一年中大大小小的圣日有520个,还有圣像、圣物、圣迹崇拜。大量的宗教活动花去教徒太多的时间,不利于人们经营商业,发展工业,尤其是远涉重洋进行海外贸易。加尔文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英国国教会也舍弃了除洗礼、圣餐外的圣事,而且对这两件圣事进行简化,用象征意义代替从前的神秘感。圣日被大量削减,除圣诞节、复活节和万圣节外,其他圣徒纪念日基本被取缔,保留下来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圣事活动简化后,教徒就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二)英国宗教改革的国际背景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政府,作为自己参与对外贸易时的坚强后盾,为此,他们反对封建割据,拥护统一的中央王权。15世纪后期,除德国和意大利外,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权。当时,教会拥有大量土地,掌握着巨额财富,为封建统治提供思想武器。资产阶级反封建,必然会把矛头对准教会,王权的强化势必造成教权的弱化。在教会内部,神职人员生活腐化,彼此争权夺利,早已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已沦为法国的附庸。欧洲各国逐渐摆脱教廷的控制,使得教廷的收入大幅锐减,但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减。为了满足教廷的巨大开销,教皇只好一方面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继续加大剥削和掠夺,另一方面开辟新的财源,增加收入。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之前,约翰·胡斯在捷克的宗教改革运动已有百年历史。当被正统教会视为异端的韦尔多派传入捷克后,吸引大批农民参加,他们建立自己的教会,选举主教,不承认罗马教会的权威。胡斯深受英国威克里夫思想的影响,1402年,胡斯在布拉格用捷克语布道,抨击教会腐化,要求改革教会,取消教会对土地的占有,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应与国家保持一致,在弥撒中,平信徒与主礼教士同领圣杯。在罗马教皇推销赎罪券时,胡斯认为只有上帝才有赦罪权,教皇无权赦罪。胡斯被处火刑,胡斯运动却震撼欧洲,持续十余年的胡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
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皇帝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关卡林立,币制繁杂,诸侯间时而结盟,时而兵戎相见。这种分而治之的政治格局,既无法形成国内的统一市场,又无法为对外贸易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因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政治分裂和人们的宗教热情进行掠夺,据统计,16世纪初,流入教廷的财富高达30万金币,而帝国的税收只有1.4万金币,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下,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罗马教廷强烈不满。
1515年,教皇利奥十世为了聚敛钱财,假借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之名发售赎罪券,并答应将收入的一部分分给各国君王。德国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为了推销赎罪券,大肆宣扬赎罪券的神奇功效。他说:“赎罪券乃是上帝高尚的礼物,买了赎罪券的人,不但他以往的罪得赦免,就是将来的罪也可得赦免。而且为已死的人买赎罪券也能使他们立刻脱免罪罚……现在你们就是只有一件衣服,也当脱下来卖了,火速来买赎罪券,因为不久上帝要追寻忽略救恩的人。你们要相信上帝已将赦罪的全权交给教皇了。”并说只要买赎罪券的钱落入钱箱发出响声,死去亲属的灵魂马上就从炼狱升入天堂。台彻尔的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早在14世纪,多明我会修士爱克哈特和陶勒尔等人就认为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交通”,不需要神职人员充当中介,反对教会的烦琐仪式,不承认教会拥有对信徒惩戒和赎罪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