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5720600000023

第23章 英国19世纪前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略论(15)

意大利半岛,是贸易交通的通道。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东征开阔了西方人的眼界,对东方的富庶和高度的文明向往之至,势必刺激东西方贸易,带动西方经济的发展。意大利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兴起日益繁荣的工商业和银行业。佛罗伦萨在13世纪到15世纪期间,一直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财富的集中使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当时意大利的新文化运动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矛头直指神权统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而完备的思想体系,要同基督教神学进行斗争,必须要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他们认为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就是世俗的、理性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这些文化在中世纪遭到基督教会的排斥,斥之为异端邪说,禁锢长达千年之久。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优秀的古典文化格外重视。意大利在继承古代文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意大利是古罗马的直接继承者,罗马文化就是意大利的民族文化,意大利在古代是大希腊的一部分,希腊文化的影响一直没有间断,加之土耳其人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大批希腊学者携带古典书籍和手稿到意大利避难,他们在各地开办学校,讲授希腊文化,推动对古希腊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痴如醉地搜寻、学习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建立研究中心,翻译和印行古典作品,掀起一股希腊热潮。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手抄本和艺术品的重新发现,如“望楼上的阿波罗”、“拉奥孔”等,这些雕像的风格和神韵,与禁欲主义学说形成尖锐对立,艺术家塑造的完美形体,表现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可爱。唤起人们对人生的热爱和世俗情感的肯定,对禁欲主义和神学世界观产生怀疑。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这一空前的文化艺术繁荣,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由意大利向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发展,在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精神实质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学术、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思想家纷纷学习希腊文,掀起研究古代文化的热潮,以希腊文化为武器,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实际上,他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呼唤,并不是要重建奴隶制旧文化,而是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文化。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翻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运动,而是具有丰富内容和重要意义的社会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例如,路德换上了使徒保罗的服装,1789年—1814年的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而1848年的革命就只知道时而勉强模仿1789年,时而又模仿1793年—1795年的革命传统。……克伦威尔和英国人民为了他们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借用过《旧约》全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其核心内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和“地理的发现”的背景下,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他们根据生活中的新发现和古代文化中的唯物思想,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的思想,他们以人性与神性、人智与神智、人权与神权、世俗生活与天国理想的对立,奠定资产阶级新的意识形态和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力图用这一新的上层建筑去摧毁封建经济的上层建筑,进而摧毁整个封建制度。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教会,在政治上、宗教上、文化艺术和社会道德方面都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权。中世纪教会宣扬神至高无上,主宰一切,人是极为渺小的,只能听从神的摆布,宣称自己是神的代表。所谓的神,就是神化的封建统治者。他们的神学理论,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宣传具有欺骗性,他们要人们禁欲,忍受苦难,心向上帝,而自己则生活腐朽,道德败坏。如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就对亚威农教皇的丑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不虔敬的巴比伦,地球上的地狱,罪恶的渊薮,世界的阴沟。在此既无信仰,也无仁爱,宗教和对上帝之敬畏……世上所有的丑行和邪恶,荟萃于此……老年人热烈而轻率地沉溺于维纳斯的手臂中(按:即沉湎于声色之乐中),忘其年龄、尊严和权力,他们对羞愧之事,趋之若鹜,好像他们的荣耀不在耶稣的十字架,而在宴乐、酗酒、不贞……教皇游戏之猥亵和逸乐,乃是和奸、血族相奸、强奸和通奸。”由于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胜利,特别是在中世纪成为垄断一切的上层建筑之后,罗马教廷掌握着庞大的世俗权力,宗教权威和世俗权力的结合,既是基督教得以巩固的保障,又是导致其自身堕落的腐蚀剂。教廷通过征收什一税,出卖圣职和赎罪券,聚集大量财富,教皇和各级主教可以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感官需要,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与他们奉行的信条形成尖锐对立,造成道德的堕落变质。人文主义者竭力歌颂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和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相反地,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推动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恩格斯以达·芬奇为例,说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巨人较多,如马基雅弗利是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还是近代军事著作家。德国的路德不但是宗教改革家,并且是杰出的语言学家、诗人、音乐家,等等。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对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了极力歌颂:“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人文主义者的笔下,人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无疑反映了人的觉醒。在中世纪,由于对人性的蔑视,绘画、雕塑和建筑严格为宗教服务,成为表现宗教道德的象征,艺术演化为教义的点缀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观发生了根本改变,绘画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人和自然成为艺术活动的中心。

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受雇于教皇和大主教,为教堂的装饰创作艺术品,绘画和雕塑的题材以宗教神话、《圣经》故事为主题,但其内容和形式有了本质变化,神的形象实际上是人的形象的展现,无论是造型,还是精神面貌都是人性化的。传统的宗教神学观念认为,人的肉体、感官、情欲是罪恶的渊薮,应当抛弃,人的自然属性被剥夺。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自然属性得到肯定,追求人性的满足,是很自然的事情。人文主义学者对禁欲主义进行谴责,使人由关注天堂到关注尘世,从关心来生到关心今生。这些思想符合市民阶层追求现实利益,把现世幸福看得高于一切,要求满足感官情欲的需要,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人性的回归。当时,很多艺术大师把维纳斯和玛利亚作为绘画的主题,维纳斯集女人之美于一身,玛利亚也是根据最美的女人绘制而成。一些宗教绘画更多地具有世俗生活的色彩。

在文化学术上,人文主义者提出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批判宗教哲学和经院教育,主张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思想,肯定人生价值,倡导个性解放,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探索自然奥秘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少思想家、科学家努力钻研,掀起一个文化高潮。人文主义者的这些主张,是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教会的蒙昧主义,不仅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能听从神的摆布,妄图使他们没有理性;就是僧侣的经院教育,也实行蒙昧主义,使他们成天钻研烦琐的哲学,不讲究理性。人文主义者宣扬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认为人的高贵之处在于理性的力量。崇尚科学和理性,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得到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新文化代表人物。在绘画方面,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成就最为卓著,美术史家称他们为“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在文学和科学方面,意大利成为传播新文化的摇篮,欧洲各国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几乎都出访过意大利,满怀热情地学习人文主义新文化。十六七世纪期间,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充分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也在这些国家蓬勃开展起来。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莎士比亚更是把欧洲文学推向高峰,法国作家拉伯雷创作了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巨人传》,西班牙戏剧家维加对民族戏剧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文艺复兴的重大成就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对宗教神学以致命打击,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展哥白尼的学说,创立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发现人体的血液循环,他的发现使生理学确立为科学。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总结新文化的成果,运用唯物主义思想,倡导实验科学方法,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强调科学知识是征服自然、发展生产、取得自由的革命力量。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用讽刺和幽默批判封建道德。他在《愚神颂》中,把“愚蠢”人格化,愚神嘲笑贵族僧侣的腐败堕落和禁欲主义,歌颂人性解放,歌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争取幸福的生活。他说:“某些教阶的僧侣们,见金钱便被吓退,好像见了毒药一样。但他们在酒色面前却不退缩。……有的僧侣夸耀说,60年来,他从未碰过钱财,除非他的手指为双重手套所保护。”充分揭露教会人士的伪善面目。天主教用烦琐的仪式来提升地位,愚弄人民,束缚人们的思想。伊拉斯谟进行讽刺和挖苦,他说,“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由于他们对宗教仪式很虔诚,对于传统的繁文缛节很有贡献,所以给他们一个天国的报酬还不够。”他对天主教利用武力压迫人民,保护他们对人民的盘剥作了辛辣的讽刺。他说,“他们认为,对于主教来说,他的灵魂若不是从战场,而是从任何一个地方,回到上帝那里去,那就是怯懦和不适当的。……他们以真正的军事姿态,用投枪、石头和武器来为什一税而战斗。”他主张人们顺应自然本性而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欢乐。他说,“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呢?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么?……如果没有欢乐,也就是说没有疯狂来调剂,生活中哪时哪刻不是悲哀的,烦闷的,不愉快的,无聊的,不可忍受的?”他用欢乐的生活来和教会倡导的苦行相对立,强调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如果从人的本性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着眼,就能得出顺应自然规律才可以得到幸福的结论,这不仅符合人文主义的思想,而且对社会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文艺复兴时期这些杰出人物,在不同方面为人类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成就永远放射着智慧的光芒。正如恩格斯所说:“但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这些巨匠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鞭策后人推动历史不断前进。

在政治上,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强大的王权,这是人文主义者的主要政治思想。当时,由于封建贵族独霸一方,分封治理,封建主之间纷争不断,战乱频仍,妨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的不断起义对资产阶级的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当资产阶级还无力掌管国家政权时,就迫切希望有强大的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镇压人民起义,保护自身的利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如果没有强大的王权,没有兴盛的国家,就不能保护工商业,也不利于资本的积累。所以,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