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5720600000025

第25章 英国19世纪前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略论(17)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化辉煌发达的时代。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是英国的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经济发达,思想活跃,文艺兴盛,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她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广设学校,重用贤人和学者,于是,人才辈出,百业兴旺。文学出现新气象,她之前的英国文坛被教会和少数贵族所垄断,广大平民只能欣赏宗教戏剧、诗歌和民谣等文学形式。她即位后,中下层民众有更多机会享受文学成果,还有人进行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的成就。如斯宾塞出身于布商之家,莎士比亚的父亲经营皮革和谷物,马洛是鞋匠的儿子,本·琼森还当过泥瓦工。他们身世低微,文学成就却分外显赫。伊丽莎白女王时代,造就大批诗人和思想家,诗歌和戏剧出现繁荣。

诗歌创作方面,1557年,出版诗集《托特尔杂集》,包括16世纪初人文主义诗歌的主要作品,它的问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创作上,除了宫廷诗人华埃特和萨里外,埃德蒙·斯宾塞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以精湛的诗歌技巧,被认为是英国诗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斯宾塞(1552~1599年)出身于伦敦一个布商家庭,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就显露文学才华,写出《爱与美之赞歌》。大学毕业后经好友介绍成为莱斯特伯爵的侍从,组建文学社团“诗法社”。后任英驻爱尔兰总管的秘书,因而长期居住爱尔兰,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在一次当地居民的起义中,他所住的古堡被烧毁,诗人携带家人逃回伦敦,在忧郁中去世。《牧人日历》是斯宾塞成名的第一部诗作,用田园诗形式写成,由12首牧歌组成,每首以一年中的一个月份作为标题,用对话形式出现。诗篇借助牧人科林·克劳特,抒发对理想中的美丽女子罗瑟琳的爱情,还论及政治和宗教问题。诗集以真挚的感情、哀怨的格调和成熟的诗艺成为其早期创作中重要的作品。斯宾塞优美可诵的短诗,历来为人称道,如《爱情小唱》《婚前曲》《婚后曲》和《四首赞美歌》等,表达人们对爱情和真善美的追求。

斯宾塞的长诗《仙后》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人原计划写12卷,通过传奇人物亚瑟王塑造一个勇武骑士形象,分别描写代表12种美德的12位骑士的冒险。写作的宗旨是“激烈的战斗和忠贞的爱情将是我诗歌的主旨”。诗人从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高尚的亚瑟王追求仙后格罗丽亚娜为引子,仙后每年在宫中举行12天宴会,每天都有一人前来哀告恶龙逞凶、妖女诱惑人、善良的人遭难等,请求除恶扬善,伸张正义。仙后每天派一名骑士去解除灾难,亚瑟王参加每个骑士的冒险活动。通过仙后等形象歌颂女王,诗歌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有神秘思想,以及清教观念和爱国情绪。诗人在去世前仅完成6卷多一点。诗歌描写战斗和爱情很有特色,如巨人与亚瑟王子的战斗场面。

巨无霸立即全力应敌,

胸燃怒火,眼表轻视,

把大棒高高举起,

棒上全是狼牙和钉子,

他以为一棒就可把对方打死,

没想到王子聪明又机警,

轻轻一跳躲过了身子,

避免了遭到泰山压顶,

对这种来势犯不着去硬拼。

……

那大棒深陷土里,

巨人无法一下子拔出,

武士抓住了难得时机,

趁他拉棒忙碌,

用闪闪发光的刀锋一戳,

把他的左臂割下,

叫它像大石重重跌落,

鲜血立时从巨人的腋下

喷流,犹如山泉涌出石罅。

诗中精彩的打斗场面比比皆是,人与人斗,人与兽斗,人与怪物斗,这些斗争情节惊险,描写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诗人对爱情的描写也很感人,写一位姑娘被所爱的武士抛弃,其情景催人泪下。

我的心被深深触动,

为了美丽的尤娜之故,

我唱她,泪洒诗行之中,

想到她受到欺诈的待遇,

尽管她是王室之女,

尽管她忠贞如白石。

尽管她美貌无双,德行难遇,

如今却见弃于她的武士,

被那妖妇夺走了好日子。

这位最为忠贞的好姑娘,

这位受弃、悲伤、孤独的少女,

远离人群,亡命他乡,

走进沙漠和无人的小路,

寻找她的武士,怜他中了妖术,

全因那法师布下魔障,

把他们隔离。姑娘无所畏惧,

钻老林,爬高山,到处张望,

只盼能听到他的半点声响。

姑娘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寻找深爱的武士,尽管被武士抛弃也毫无怨言,表现姑娘的善良。她的行为感动凶猛的狮子,不但没有伤害她,反而陪她上路,给她当护卫。

《仙后》采用寓意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用不同人物象征不同道德品质。青年王子亚瑟梦见仙后,醒来就去寻找,最后找到“光荣女王”。武士的英雄业绩都是为了扬国威,写亚瑟王的故事并不是从他开始,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中的亚瑟王已是垂暮之年的老国王,圆桌骑士建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斯宾塞把历史传说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生动的故事中赋予政治、宗教和道德内容。亚瑟王子是一个青年英雄,智勇超过其他武士,是最高道德品质的象征。

斯宾塞的诗歌内容丰富,把浪漫思想、民族情感、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融合在一起,结构完整。在诗律上有所创新,即有名的斯宾塞诗体,韵脚安排是ababbcbcc,每节九行,前八行每行五步十音节,第9行为六步十二音节。节奏徐缓,适宜于叙事长诗。拜伦、雪莱、济慈等用这种诗体创作出了传世佳作。由于他的诗艺对后世产生的广泛影响,因而被人们誉为“诗人的诗人”。

在伊丽莎白末期和17世纪初期,英国诗坛出现一种以奇异形式表达神秘内容的诗歌流派。因其精雕细琢的形式和复杂思辨的内容,被称为玄学派诗歌。伊丽莎白一世后期至詹姆士一世时期,由于社会矛盾尖锐,过去一味歌颂理想爱情和太平盛世的诗风与现实不吻合。王室与新兴资产阶级争权夺利,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国家处于动乱和纷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远离生活,注重内心思辨的玄学诗应运而生。它们以精致的形式表现观念与情感的矛盾,对感性与本能谴责时具有经院哲学的意味。玄学派并不是固定的诗人团体,但诗人多受约翰·多恩诗风的影响。

约翰·多恩(1572—1631年)出身于伦敦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商人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又在伦敦学习法律。他从小信奉天主教,而朝廷推行国教,在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前途屡次受挫,不得已放弃天主教而改信国教。他博览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文学方面的书籍,颇有才华。早年生活放荡,过着时髦青年的生活。1598年,他被任命为女王掌玺大臣的私人秘书,后来成为国会成员。1601年,与掌玺大臣内侄女安·莫尔私下结婚而葬送仕途,他被解雇并投进监狱。出狱后,生活无着,郁郁寡欢。与天主教公开决裂。1615年,他抛弃各种顾虑,担任国王私人牧师。由于他博学多才,很快成为出色的传教士,并写下160篇布道文。1621年,被任命为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直到去世。在此期间一直创作宗教诗。多恩早年的放荡生活和晚年的神职生涯,这两个阶段的思想情感在诗中都有反映,无论是爱情诗,还是宗教诗,都有一些相同特点,如思想开放,情感炽烈,充满怪诞的比喻等。如《日出》,人们通常把太阳赞誉为温暖和光明之源,他却把它比作爱管闲事、不守规矩的傻老头,一早就来惊扰情人的好梦。

爱管闲事的老傻瓜,不守本分,

为什么要干这个,

穿过窗户和帐子照射我们?

难道情人的季节要跟你转?

坏脾气的冬烘老家伙,去责备

迟到的学生和懒惰的徒弟吧,

告诉猎户们国王快上马了,

号召蚂蚁赶紧去觅食吧,

爱情可不懂季节或气候,

不知月、日、钟头,那都是时间的破烂。

情人沉醉在美梦中,被阳光打扰,心中充满怨怒,对太阳进行毫不留情地指责,并声称爱情不懂季节和气候,哪管月、日和钟头,陶醉在甜蜜的爱情中。

多恩有许多新奇的比喻,给人清新之感,如他用圆规来表示夫妻或情侣的离合关系就很有特色。

就还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

和一副两脚规情况相同;

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像

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

虽然它一直是坐在中心,

可是另一个去天涯海角,

它就侧了身,倾听八垠,

那一个一回家,它马上挺腰。

你对我就会这样子,我一生

像另外那一脚,得侧身打转;

你坚定,我的圆圈才会准,

我才会终结在开始的地点。

诗人在赠妻题诗《别离辞:节哀》中,用圆规表情侣关系惟妙惟肖。使人不得不感叹想象丰富,比喻精妙。

在弥漫着变动和怀疑的时代里,只有宗教相对稳定,他的宗教诗写得很有特色,他用热烈的情感向上帝呼吁。在《神圣体十四行·第十四首》中,他这样写道:

击碎我的心,三位一体的上帝,

现在你只轻叩,呼气,照耀,治疗;

为了重新起来,请你把我打倒,

用大力砍,卷,烧,给我新体。

……

诗中表达诗人渴望新生的强烈愿望。在《神圣体十四行·第十八首》中,诗人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反映当时的宗教状况。

让我看,亲爱的基督,你的闪光的新娘!

什么,她会是在海的彼岸

涂脂抹粉的那位?还是遭劫而身穿破烂

在德意志和这里哭泣的姑娘?

“新娘”指基督教会,“涂脂抹粉的那位”指罗马天主教会,“遭劫的姑娘”指路德派新教会,诗人感叹基督教会分成三派,缺乏统一性。他把教会作为恋爱对象来追求,在诗歌结尾处,诗人写道:

亲爱的丈夫,把你的新娘出卖给我们的眼睛,

让我的多情灵魂追求你温柔的鸽子,

她对你最忠实最愉快的时候,

正是她被众人拥抱对众人开放的关头。

诗人用奇特的比喻,求爱的呼叫和自我灵魂的解剖,增强诗歌的感染力,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多恩是玄学诗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风格对英国17世纪前期的诗风具有显著影响。他以爱情、信仰和死亡作为诗歌的基本主题。诗人用奇特的意象和新奇的比喻表达思想,诗中带有哲学探索的辩论和各种奇思妙想,诗人又将其写得非常具体,甚至戏剧化,并采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诗歌具有广阔的想象世界,读来感到亲切。

玄学派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诗人团体,只是一些人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这些倾向都是直接或间接在多恩的影响下形成的。直接受多恩影响的首先是乔治·赫伯特,他是一个教士,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写自己的宗教经验,诗集《神殿》收录160首诗,是诗人一生创作的诗歌,大多数诗颂扬国教。诗歌语言平实自然,但有一种内在张力,如《美德》。

美好的白天,如此清爽、宁静、明朗,

那是天空和大地的婚礼;

但露水像泪珠将哭泣你落进黑夜的魔掌,

因为你有逃不脱的死期。

芬芳的玫瑰,色泽绯红,光华灿烂,

逼得痴情的赏花人拭泪伤心;

你的根儿总是扎在那坟墓中间,

你总逃不脱死亡的邀请。

美好的春天,充满美好的白天和玫瑰,

就像盒子里装满了千百种馨香;

我的诗歌表明你终会有个结尾,

世间万物都逃不脱死亡。

只有一颗美好而圣洁的心灵,

像风干的木料永不会变形;

即使到世界末日,一切化为灰烬,

美德,依然万古长青!

诗歌前三节都写到生与死的矛盾,最后一节提到世界末日,对照分明。诗歌结构严谨,语言平实,内部张力十足,这种张力是受多恩影响所致。

英国16世纪文学成就最大的是戏剧,民间戏剧从十三四世纪以来一直没有中断,在城市和乡村都很活跃。16世纪中叶,一些中学和大学开始演出古代戏剧,随着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历史剧一度繁荣。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后,著名作家不断涌现,创作题材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作家把戏剧作为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文学形式,艺术上高度成熟。观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剧场常常成为徒工暴动的集合点。由于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和出版,剧作家不得不用古代或外国题材表达见解和诉求。剧场分为私人剧场和公共剧场,私人剧场为贵族和城市上层人士服务,公共剧场对广大市民开放。剧场集股经营,由股东、雇佣演员、童龄演员组成,女角由童龄演员担任,收入由剧场主和剧团分摊。伦敦受清教徒控制,公共剧场一般设在城外,剧团被迫寻求王室或贵族的保护,由于遭受迫害、瘟疫等,剧团常到外地演出。

16世纪以前的戏剧大多数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奇迹剧、道德剧和讽刺短剧。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出现世俗戏剧。亨利·梅德沃尔的《富尔根斯和卢克丽丝》是第一部世俗剧,罗马贵族之女卢克丽丝同时受到两个年轻人的求婚,一个高贵富有,一个清贫诚实,两人经过辩论,卢克丽丝选择了后者。16世纪初,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传统的道德剧更多用来表现世俗道德,由学生在学校演出。学校盛行研究古希腊罗马作家,师生模仿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喜剧以及塞内加的悲剧编演戏剧,产生正规的喜剧和悲剧,成为人文主义戏剧的开始。这时主要剧作家是一批“大学才子”,他们大多受过大学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在继承前人的成就上有所创新。他们的倾向性不尽相同,但都对戏剧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约翰·李利是“大学才子”中最早的剧作家,曾四度出任国会议员,为宫廷创作演出。多以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学为题材,用大自然作背景,用典雅的散文描写爱情故事,从宫廷贵族的立场歌颂女王的功德,他的喜剧具有贵族人文主义倾向。李利革新了戏剧形式,用散文体代替诗体写作剧本,用复杂情节代替单线情节建构故事,保留了严肃情节和滑稽情节糅合在一起的民间戏剧传统,将喜剧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托马斯·基德出身于伦敦一个公证人家庭,他参加过无神论团体,因涉嫌写作反宗教的文章被逮捕,最终死于贫困。他的《西班牙悲剧》以西班牙宫廷阴谋为背景,记述父亲装疯为儿子复仇的故事,反映宫廷倾轧,揭露阴谋家的险恶用心,将暴力、凶杀和复仇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可是现实却充满邪恶。他的作品结构严谨,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无韵诗对观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作风格接近塞内加。《西班牙悲剧》从公演就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当时最闻名的戏剧,被人们广泛引用。

罗伯特·格林一生放荡不羁,穷愁潦倒,熟悉下层社会生活,写过许多反映下层贫民生活的自传体小册子。格林创作的体裁丰富,诗歌、小说和戏剧都有建树。他以本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为素材创作剧本,他的剧本《僧人培根与僧人班格》是文艺复兴时期反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表现用人类智慧探索大自然奥秘,使自然为人服务的思想。他的剧本对平民主人公的刻画鲜明突出,戏剧性与幽默情节的适当结合,现实性与抒情性的结合,剧本弥漫着田园牧歌般的气氛,这是他对戏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