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5726800000010

第10章 用人不当,不能让下属完全“燃烧”(1)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生产力,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正确使用人才,是每一个企业及其领导者所必须关注的焦点。用人得当则能留住人才,使其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作贡献;有人不当,既可能导致工作功亏一篑,也会使人才外流,企业受损。

1.疑人而用之

作为领导者,其职责是“利用人来工作”,最终的目的,便是利用下属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对能力不足或由于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完成任务者,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坚决不能用。

然而,诸葛亮身为刘备集团的实际领导者,却犯了“疑人而用之”的错误,致使关羽在华容道释放曹操,其后果当然可以用“放虎归山”来形容。关羽放走曹操的前因后果,还得从早先刘备投奔曹操时说起。

刘备当年从徐州刺史陶谦手中接管徐州,无奈四面受敌,加之个人经验和能力有限,使得徐州落入吕布之手。于是,刘备率众投奔了曾经的宿敌曹操,幸得曹操热诚接待。不过,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因策划刺杀曹操没有成功,便又出逃投奔袁绍,而令关羽留在下邳城保护其家属。

后来,刘备与关羽失去联络,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女,在和曹操谈判后投降曹操。曹操爱惜关羽的人格和才华,不但对他礼遇有加,甚至答应关羽日后如果找到刘备,可回奔故主。

关羽的确是重义气之人,尽管曹操对他仁至义尽,但他和自己的故主刘备一样,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于打听到刘备的下落。但他同样出于义气,决定为曹操建立功劳后再离开,这才有了“关公大刀斩颜良”而颜良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先锋猛将,所以,关羽算是为曹操立了大功。

斩杀颜良之后,关羽拒绝了曹操的重赏和强留,“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带着刘备家小,在曹操的默许下闯出曹营,越过曹操和袁绍两条对峙的前线,回到身处袁绍阵营中的故主刘备身边。袁绍感其忠义,原谅了他斩杀颜良之仇。

正是由于曹操与关羽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才使得关羽再一次与曹操在华容道狭路相逢时,念及旧情而释放曹操。当时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大火之中,被烧得惊魂失魄,身边只有数骑而已,关羽要擒他绝对是易如反掌,可是,关羽重义气的个性使他下不了手。

诸葛亮对关羽和曹操间的特殊关系当然了若指掌,而且,在派遣关羽拦截曹操时,怀疑关羽可能会不顾大局而义气用事。

当时,刘、孙联军已经“借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舰,诸葛亮立即派兵遣将准备截击,惟独不理关羽。关羽不能平衡,于是主动请战。

诸葛亮明确告诉他,不派他去正是出于他和曹操的特殊关系,怕他放走曹操。关羽便以性命作保证,令下军令状请战。诸葛亮遂派他前往华容道截击曹操。最后军令状也没起多大作用,关羽义气用事,没有完成任务。

诸葛亮明知关羽的个性,早就对他有所疑惑,最终还是委以重任,这样用人,无疑是一大失误。或许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出于曹操当时还不能死,才任意派关羽放其一马的,但是,这种论调显然站不住脚。诸葛亮当时只是担心而已,他难道就不怕关羽当了真,也来个“挥刀斩孟德”吗?军中无儿戏,又岂容这种模棱两可的用兵之略。要是以此为借口,那么诸葛亮逼迫关羽立军令状,不就明摆着多此一举,而让关羽往火坑里跳吗?再说,如果他真有放曹操一马的意图,那么,他起码应该明示关羽,而不能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行事,如此一来,他还是违背了“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

用人失误,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最直接的当然是不能完成任务。后人往往出于对诸葛亮“崇拜”的缘故,所以认为诸葛亮料定曹操当时不能死,否则曹操一毁,东吴的势力会迅速膨胀,从而威胁刘备集团。乍看之下,这种观点似乎很有说服力,然而,就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大目标来说,曹操当时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其羽翼早已丰满,所以,曹操一个人的死,绝对改变不了北方大局,也就无法改变北方对孙权的威胁。况且孙、刘联盟的基础还在,曹操的死只能更有利于刘备方面的扩展。再说,曹操生还的结果本身就建立在一种用人失误的基础之上,是个不能确定的结果,这也就没有了进一步谈论的必要。就诸葛亮当时交给关羽的任务而言,如此用人的结果,就是导致诸葛亮费尽心思、几路拦截的的计划落空。

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炮火硝烟的战争,“商情”同样瞬息万变,一招用错,就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可悲后果,而用人则是市场运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用人的目的,是利用他人来完成工作,其任务完成得如何,取决于用人是否到位,取决于能否识人。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伯乐”的“慧眼”,就不能识得助你成功的“千里马”。

同时,非知人不能善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了解一个人,是分派任务的基础。如果对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没有把握就草率用之,无疑是一种不敬业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而又富于变化,纵然是高瞻远瞩的企划天才,也不可能全盘把握大局,所以,一次闪失,就可能对公司和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偏低,只能造成公司内部一种低水平、低质量的运行状态,从而导致公司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乃至被市场淘汰。所以,自古以来,对人才的发现、管理和使用都至关重要。

要发现、了解人才,就需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到他的内心世界;从工作能力,到为人处世,都需要做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弹无虚发”。择人、用人的标准很多,但是不外乎从敬业、忠诚、团队精神、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孙子兵法》中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由此延伸开来,可以给领导者一些识人方面的突破性方法。除了任何员工都必备的条件外,识别人才还应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有没有雄心壮志?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就会在消极被动中错失良机。

(2)人际关系如何?特别是那些常有人求助的员工,往往是能力高的人,而且,最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方法可以为同事所尊重。

(3)是否具有号召力?能带动其他员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

(4)决断能力如何?一个善于分析,立即做出决定并投入工作的人,无疑工作效率会超出常人。

(5)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那些一碰到困难就手足无措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

(6)有没有优秀的工作能力?一个真正能进步的人,不仅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份内工作,更能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也能在额外任务中求得进步。

(7)能否勇于负责?真正的人才,不仅有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勇于承担责任,绝不会推卸责任和过失。

2.用人而疑之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看不准的人不能用,但是,一旦用一个人,就不能怀疑他,而应该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全力的支持,这不仅仅是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更是领导者在管理上所应有的一种使命。

然而,诸葛亮用人,往往因为下属的某一个缺点而不能给予其足够信任,甚至处处设防,挫伤下属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甚至将其“逼”入死胡同。

刘封只因是刘备的儿子,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此为“莫须有”的罪名,疑而杀之。

对彭羡,诸葛亮更是“外接待,而内不能善”,完全没有诚意可言,又怎能收服人心?廖立和杨仪曾为蜀汉政权立下大功,是企划方面的天才人物,然而,诸葛亮求全责备,用了他们的“手”却不能用他们的“全身”,不能与其坦诚相待,致使二人先后愤世嫉俗,落了个身死的下场。

魏延一世猛将,连先主刘备都器重有加,然而,诸葛亮明里倚其拒敌守城,暗里却疑其有“反骨”,一直不能信任。可叹魏延最终被逼上绝路,在排挤和怀疑的双剑攻击下,身败名裂,不仅丧命,还落了个“叛贼”的罪名。

即使是因失街亭而罪有应得的马谡,诸葛亮不仅疑而用之,而且用而疑之。在派马谡守街亭时,诸葛亮担心其长于谋略而疏于应战,故犹豫不决,但最终疑而用之;马谡领兵而去,诸葛亮仍疑虑而犹豫,遂派魏延为接应部队;直到王平使人送来安营布兵的图本,他才不得不决定派杨仪去替换马谡,然而,一切都太晚了,杨仪还未跑出大营,街亭已到魏军手中。

诸葛亮一生自信而又自负,但是,在用人上却往往多疑而又犹豫不决,致使人才不能施展手脚,或者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和反抗意识,从而不能有效地使用人才,不能做到“人和事的良好结合”。

怀疑的反面是信任。不论在任何时候,要想得到别人的忠诚,就先得给予别人信任和尊敬。刘邦为留住韩信而筑拜将台,文武百官戒斋五日,大街上张灯结彩,刘邦也亲自戒斋沐浴,亲自到韩信住处迎接。曾“月下追韩信”的萧何也是亲自为韩信牵马拽镫,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刘邦当然也知道韩信并不完全可靠,但是,他谨记用人不疑的准则,任命韩信为大元帅,交给他调动武将用的虎符、调动文官用的玉节、元帅印和元帅剑,给予他极大的信任和尊重。最后,韩信终于被刘邦的真诚所感动,为汉室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同样,刘备也有“三顾茅庐”的千古美淡,更有“白帝托孤”的君臣盛轨,他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也赢得了相应的忠诚。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老板发现,企业中员工不仅受物质奖励的激励和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实际上都会受到感情、情绪与态度的影响。一个人之所以选择职业生涯,除了生活的需要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说到底,员工们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工作。他们虽然与企业老板之间建立了一种雇佣关系,但是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实际上,在当今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里,人格的独立都具有普遍性。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信任和尊重都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然,更需要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弱即过于自卑的人,一些信任和尊重很可能给他带来自信和勇气;而那些自尊心较强即过于自信的人,适当的信任和尊重更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个老板或领导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寻找员工的目的和需要,并且详细了解这些需要和目的是否相一致。也就是说,老板对员工的相对信任和尊重是一种职业的需求。

从现实利益来讲,工作中对员工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自尊心,以及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事实证明,这种全新的管理给现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一位日本资深企划大师曾风趣地说:“你想知道目前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吗?那么你去看看他们的会议桌。”目前的会议桌的确深藏奥妙——它是圆形的,这绝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无论是坐在会议桌哪一个位置,都不会感到低人一等。

同时,要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才能完成工作,就需要对你所选定的人给予这样的信任:他一定会利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完成任务的,而且,他的能力我明白!这是用人应该具备的起码需求。而且,领导者还需要授予下属必不可少的权力,给予他全力的支持、指导、推动和促进,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工作需要,一切都是为了大局着想,绝不能总是抱着一种不放心的心态,总是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敢相信员工的能力。更不能对已经进入工作状态的员工暴露怀疑态度,否则,只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

当然,用人不疑绝对不是说将任务交给员工就万事大吉,即使对精明能干的员工,也需要督导和沟通。从下达任务到完成工作,都需要领导者的关注。所谓“领导”,就是“带领”和“指导”,这是领导者敬业精神的表现,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在下达任务时,要向你选定的员工说明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工作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能让员工感觉受到重视,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同时,也让他们在心里重视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负起更大的责任。

当工作开展之后,需要领导随时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是当工作遭到困难时,领导更要一方面鼓励员工向困难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千万不能轻易放弃和随便临阵换将,否则很容易导致工作陷入混乱状态,而且这样做最容易挫伤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其以后的发展。最好是为其找一个有能力的助手,共同努力,一起完成任务。这样既帮助员工摆脱了困难,使他心怀感激之情,又能让他在工作中得到学习和进步。

任务完成以后,领导者的适当赞誉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肯定员工的成就,让他们从内心里感谢你赋予他的一个更有意义并能贡献“人”力的机会,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实现某一目标后的满足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用人不疑”,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和员工一起,实现“双赢”。

3.对骄傲自大的下属委以重任

对于荆州之失,人们往往归咎于关羽的个性并最终称刘备用人有误,可是,诸葛亮掌握全盘企划工作,实在也难辞其咎。且看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前前后后。

当时,刘备在庞统的策划和大力协助下,率军入西川,但由于当时是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所以刘备将关、张、赵诸军团全留在荆州,以免引起刘璋的警惕,同时也为了荆州防务。诸葛亮也留在荆州总体规划、指挥大局。

后来,刘备与刘璋闹翻,但在攻占益州重镇雒城时,刘备受挫,久攻不下。刘备当时孤军深入,又在益州地盘上攻占益州,很容易陷入孤立的绝境。于是,他当机立断,下令留守荆州的诸葛亮调集兵马,发起第二波攻击,共同挺进成都。

诸葛亮当然明白攻占益州的重要性,但是,荆州也不能失去,他必须选一大将镇守荆襄九郡。当然,这个人就是关羽。关羽当时在北方前线防守曹军,诸葛亮便下令他返回江陵坐镇。

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可以说处于虎视眈眈之下。按诸葛亮的总体战略,镇守荆州的关羽只能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然而,他错就错在不该让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的关羽担此重任。以关羽的勇武和声望,对抗驻守襄阳的曹仁军团或许比较合适,但是,荆州防务是一个政治关系敏感的重任,而绝不仅仅是纯军事任务,这就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负责,可是,关羽缺乏的正是这种顾全大局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