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业生涯的十大败笔
5726800000016

第16章 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1)

创新能为企业注入活力,也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因循守旧只能是自取灭亡,不创新就会遭淘汰。市场机遇转瞬即逝,没有冒险一搏的胆识,只能枉自嗟叹——创新本来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胆识。

1.过于迷信完美主义

诸葛亮是历史上鲜有的文人带兵者,而且经常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可以说,他既能策划战略,又能在战术上和劲敌一较高低。只是,纵观诸葛亮一生的用兵,实际上败多于胜,究其原因,实因他过于迷信完美主义,缺乏应变能力所致。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个性决定的。诸葛亮在隆中躬耕10年之久,等到出山时已经27岁,他的性格及心态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而且,他以后的用兵之略,大都采用这一时期所读的兵法而判定,因此,即使他并不是一个“尽信书”的纸上谈兵者,但是由于缺乏实际作战经验,难免过于遵循兵书谋略,以至过于迷信完美主义。

其实,在诸葛亮与刘备于草庐中白日梦般地讨论“公司的发展规划”时,他的清流派思想支配下的完美主义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一旦天下大势有变,便可遣一上将率领荆州兵马北上,直接攻打洛阳,将军再领益州军团,由秦川进攻关中,还怕百姓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吗?如果真能依照此计划而行,那么将来的霸业可成,汉室一定可以中兴。

这是《隆中对》中最能打动刘备的地方,也是常被后人称诵诸葛亮目光远大的地方。然而,透过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光复汉室”的志向,不难发现诸葛亮具有缺乏理性的完美主义倾向。以当时的形势及汉献帝的地位而论,兴复汉室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痴人说梦,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

如果说当时诸葛亮尚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在他历经十多年的“职场”洗礼之后,仍然顽固不化,死抱光复汉室的柱子不放,则显得完全不可理喻了。为光复汉室而发动的北伐战争是他被完美主义绳索缚住后的必然行动,在此之前,他在《出师表》中依旧痴人说梦:

今南方已完,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光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不惜以鸡蛋碰石头,如果汉朝真能兴复,倒真是“天理何在”。

有了完美主义的战略拟定,就会有行动上的缩手缩脚、循规蹈矩。诸葛亮首出祁山时不敢采用魏延的短线突击战术,从而使得蜀汉北伐军陷入长线作战的困境,这就是完美主义的具体体现以及直接后果。而其后来被司马懿“拖”死的命运,也无疑是完美主义的必然结果。

完美主义害人哪!

剖析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不禁令人想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冒进主义,事实上,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共通之处,那就是认识上的盲目自信,缺乏客观实际的眼光,不能从实际出发。

冒进主义者最容易急功近利,他们看不到工作中的风险和困难,总是以为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从而陷入了极端自信的泥滩之中。他们的自信,绝不同于一个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进取心和知难而上的精神,而是一种缺乏理性的“冲动”这种“冲动”在冒进主义者的思维中形成定势,从而在其所有的行动中都多多少少地体现出来。

追求完美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它能给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动力,让人们的心态处于求知向上之中,从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和完善自我。然而,追求完善与完美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一种心态问题,可是前者是建立在理性上的自我完善,而后者则是极端感性的盲目追求。追求完美主义要求人们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本领,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和精神上的满足;而过于迷信完美主义,则是完全不能认清自我,也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目标。它已经超出了执着的范畴,完全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盲目自信。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目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其它事物,包括环境、竞争对手和困难、失败等;要用长远的目光分析当前的形势,而不能只被眼前的一切所麻痹,以致缺乏理性和思考。那些盲目乐观的人,当困难来临时,只能是由于缺乏准备而手足无措。

如果是个体,那么他最多也就是撞一回南墙,敲一回警钟,但是,如果一个领导者过于迷信完美主义,那么他就会将盲目带到决策和管理中去,制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领导下属去干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工作,又因为他们过于“执着”,所以往往会为此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将整个团队引入“陷阱”之中,为整个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企业管理中过于迷信完美主义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盲目扩张,如此一来,一方面由于资金跟不上,从而使资源投入和设备增添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经验不足,人才缺乏,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水平无法与扩张速度相适应,加之缺乏企业文化这个向心力而不能将松散庞大的产业组织紧密团结起来,而最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益以致趋于倒闭。由盲目扩张所带来的财务危机与管理危机,是很多企业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沈阳飞龙、山东秦池等无数曾经轰动一时的企业,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昨日黄花。正是由于盲目自信,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全力投入于盲目扩张而导致失败的。这样的教训,相信没有哪一个企业领导人会忽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企业追求超速发展一定会失败,但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定位科学、资金充足、人才有所储备和管理规范化及企业文化理念已形成。这种超速发展是建立在理性的规划上,以利润率的实际增长作为支撑,在资本积累和积聚的基础上,逐渐加速发展起来的,它绝对不是“多、快、好、省”式的盲目发展。

事实告诉人们,过于迷信完美主义,是缺乏理智的,公司的发展一定要有理性的规划,而高风险、超理性的膨胀是经不起市场竞争规律验证的。只有稳步发展,稳中求快,才是企业成功的基本路线。

2.过分谨慎,错失良机

诸葛亮在其所著的《将苑》中曾写道,“用兵的原则以何为先呢?不外乎以御敌为先。御敌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注重速战速决,而不以巧妙的持久战为贵。”这一论断不论是从兵法上还是从实际作战中,都是无懈可击的。然而,虽然诸葛亮深知应变及速胜之道,却在作战中不能实际运用,可以说他只能称得上是一位“纸上谈兵”者了。

北伐出祁山时,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取长安必经秦岭,而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其地势险要,不易通过;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汉可经此路攻占郡县,直入关中而取长安,但途中有栈道500里,行军困难;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道渭水之西,从大路出发,由祁山攻向陇右,攻占凉州,再取长安。诸葛亮当时决定走西路直取凉州。但是北伐军第一军团主将魏延却提出了不同意见。魏延在诸葛亮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提出:

“听说,镇守长安的夏侯懋是曹操的女婿,是个年轻而又不懂兵法的人。只需我带领五千精兵加上五千后援部队,就能由褒中出发,经秦岭向东方进军,由子午道再转往北向,不出十日就可以抵达长安。由于此路大多在山区,只要行军隐敝,就不会引起夏侯懋的注意。及至兵临长安城下,夏侯懋必在惊慌之下弃城而走。主将一逃,长安城内多为文官,即垂手可得。到那时,长安城内无数粮草、兵器为我所有,我军即可立即加强防备。再说,魏军由洛阳派出援兵,至少也要二十日之久,这时丞相也会有足够的时间,率大军出斜谷和我会师。如此一来,关中地区必定可以完全属于我们了。”

可以说,魏延的分析和短线突击战术是完全建立在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这一战术,对于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蜀汉方面来说是最实用而又有效的。然而,诸葛亮过分谨慎,他直谓有“万全之计”,认为魏延的战术太冒险,所以坚决不予考虑,而是采用以赵云在东线制造疑兵,给魏兵以出斜谷、攻占郡县而直入关中的假象,实则由他自己率主力反出祁山,向西攻击凉州的南方重镇,再倒过来威胁长安。实际上,就是采用堡垒战。然而,其结果又如何呢?

长线作战使得蜀汉北伐军陷入持久战之中,虽然一时攻下凉州南三郡,然而很快就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得而复失。而以后司马懿看准了蜀汉方面的弱势,正好采用持久战耗尽诸葛亮的“元气”,甚至连他的性命也耗于五丈原上。

由于过分谨慎,所以诸葛亮看不到“五千兵马受困“与”关中唾手可得”之间的轻重,更看不到魏延短线突击与他的长线稳战之间的优劣。

更为可悲的是,魏国灭蜀汉时,分兵入川,一路由邓艾绊住姜维,使其不得分身;另一路由钟会轻松夺取汉中。而钟会兵分三路取汉中,其中两路分别取斜谷和子午道。与魏延当时的战术如出一辙。

诸葛亮明知速战乃用兵之道,却又过于谨慎而力求“万全”,这种缺乏因地制宜精神的战术运用,是由他谨慎的个性决定的。昔日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坡大败刘备;而诸葛亮却死守“必蹶上将军”的古训,这种死抱兵法、缺乏创新的用兵之道,实与赵括相差无几!

创新思维的提出,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不创新,就灭亡”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因循守旧早已成了平庸者才会保持的观点,一个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人,无不标新立异,在求新求变中谋求发展之路。

时至今日,无论是当初的商界巨擘洛克菲勤,还是声名显赫的享利?福特,抑或是其它曾经为人们所仰慕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等,谁也不能死守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财富而高枕无忧。与他们漫长的创业和辉煌比起来,几乎在一夜之间,当他们一如往昔地浏览财富排行榜时,无不惊愕地发现一切都变了——以比尔?盖茨为首的一批“冒险分子”贸然而出,并且以一些“违背常规的”的“手段”登上了全球富豪榜的首位。微软公司的市值竟然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是什么改变了世界经济?毫无疑问,是创新!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竞争模式等,无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发挥创新思维者,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惟有创新思维,才是你获得财富的加速器。创新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所谓“金点子”,是指那些超越平庸的想法,它可以引导人们突破保守和传统的束缚,获得成功。时代在变,思维也要随之而转变,顽固不化者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过于谨慎是创意的大敌。这个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无数的成功机会,真可以称得上“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而过于谨慎则会束缚住你的手脚,蒙住你的眼睛,即使机会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不会发现它;即使你看到商机无限,但是过于谨慎的思想却让你不敢轻易冒险一搏,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当然,恰当的谨慎是必要的,而且必不可少,没有哪一个蛮干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即使他偶尔成功了,也会因为不会科学理财而得而复失,抑或因为贸然行动而血本无归。但是,谨慎有一个度,过分的谨慎就变成了懦弱,就会陷入思维的定势而举步维艰。假如这种人正在创业,那么他会因为不敢抢占先机而一无所成;假如他有资本,那也会因为不敢投资而使财富贬值,以致终生在安于现状中虚度光阴;假如他是一个初涉职场者,那就会因为唯唯诺诸、缩手缩脚而在怨天尤人中度过平庸的一生……

总是有人抱怨:环境太平凡了,无可创造。的确,在平庸者的眼中,世界是一张白纸或者一堆石头,然而达芬奇灵感闪现,便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蒙娜丽莎》;在罗丹的手中,却成为震撼人心的雕塑。

生活中的懦夫,总是一睁眼就看到困难和失败,却从来不知道正是困难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强者,正是失败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成功者。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去做,就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那些等到万事俱备才出手的人,只会论为平庸的追随者,却从来不会品味到曲折和艰难之后的喜悦。

古人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今人也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条。只有行路者才会披荆斩棘,甚至开拓出一条新路来;站在岔路口上徘徊不前的人,虽然不会遇到曲折和艰辛,但是也不可能到达远处。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生活是靠勇气和行动缔造出来的。要想成功,就要克服懦弱,不可过分谨慎。最美的风景在远方的路上!

3.积小胜不能成大功

诸葛亮对兵法颇有研究,所以,在他一生的用兵中,都能找到兵法运用的痕迹,以致演义中将其描写得神乎其神。“草般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八封阵图困陆逊”、“七擒阵获”、“空城计”、“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等等精彩传说,都成了诸葛亮运用兵法的智慧闪现。而且,他一生的兵法著作颇多,其中《便宜十六策》中的部分内容和《将苑》等,堪称祖国兵法学上的奇葩。

然而,纵观诸葛亮一生的作战“业绩”,败多胜少,积小胜而不能成大功。特别是从建兴五年到十二年的七年间,诸葛亮前后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北征军事行动,虽然其间也曾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但是最后都无功而返。这固然是因为蜀、魏间的实力相差悬殊,但是诸葛亮过于谨慎,即使在关键时刻也不敢冒险一搏的慎战“兵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其实,演义中关于“六出祁山”的过程,十有八九是艺术化的虚构。实际上,诸葛亮北伐共有四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第一次虽然出祁山,但因街亭失过而兵退汉中。至当年冬天,北伐军围攻陈仓,久攻不下,又被曹真的援兵所拒,加之粮草不足,诸葛亮于是撤军返回成都。魏将王双率军追击,结果被魏延的伏兵击破,王双也被并当场斩杀,这成为第一次北伐的惟一收获。此次北伐,虽有攻占凉州三郡及斩杀王双的“小胜”,然而最终仍是无功而返。

建兴七年春天,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派陈式偏师攻打成都及阳平郡,雍州太守郭淮来拒。诸葛亮率主力部队突至建威,大有再出祁山,攻向西县及街亭之势。郭淮于是急忙撤回街亭,武都、阳平二郡遂被北伐军攻占,并从此纳入蜀汉版图。

建兴八年,魏国派曹真从中路攻汉中,司马懿溯汉水而上,欲进入蜀地以和曹真会师,郭淮由祁山南下攻打武都郡及建威郡。然而“天公不作美”,曹魏南征军遇大雨而绝路,魏国内部一致上书魏帝曹睿结束此次南征。就这样,曹真及司马懿两路大军不战而返。郭淮则被魏延和吴懿大败而归。此次防御战几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