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5728000000010

第10章 日语示证范畴的类型学特征(1)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杨文江

摘要:日语中表达信息来源的语法形式(证语)数量众多,功能相互交叉,构成一个复杂的示证系统。本文参考近年来示证类型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在跨语言背景下分析日语示证范畴的形态特征、功能体系及证语的历史来源。日语证语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后附缀、后缀和迂说式。作为主要成员的后附缀型证语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知觉〉〈推定〉〈传闻〉,后缀型证语「ソウ1」的功能为〈测度〉,两者构成不同层次的功能系统。从历史来源看,日语中有来自于动词、名词和引用标记的证语,但几个主要的后附缀型证语直接来源于后缀。

关键词:日语示证 类型学 形态特征 功能体系 历史来源

示证(evidentiality)是以表达信息来源为核心功能的语法范畴,它的表达形式称作“证语(evidential)”或示证标记。示证与情态,尤其是认识情态的关系问题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而且对于示证是语法范畴还是语义功能范畴这一问题也存在争议 。日语中有很多以表达信息来源为主要功能的语法化程度很高的语法形式,它们功能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都表现出很强的体系性和规律性。在一些形态句法特征上,它们也明显不同于表达“对命题确信程度”的认识情态标记如「ダロウ」「カモシレナイ」等(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会2003: 137—139)。基于日语证语的这些特征,本文采用Aikhenvald和de Haan等学者的观点,把示证看作是独立于情态的一个语法范畴 ,在此前提下从类型学角度分析日语证语的形态特征、功能体系特征以及它们的历史来源。

一、日语证语的形态特征

语言中表达信息来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法形式(即证语),也可以是词汇形式,还可以是示证策略(evidentiality strategy)。词汇形式包括以“看(到)”、“听(到)”为代表的知觉动词以及一些副词和名词等,由于感官动词具有语义普遍性,因此可以推想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具有表达信息来源的词汇形式。语法标记则不具有普遍性,根据Aikhenvald(2004)对500多种语言的统计,只有约四分之一的语言具有示证范畴。示证策略也是语法形式,但它们的核心功能不是示证,表达信息来源是它们的语义延伸,而且在历史演变中经常成为证语的来源(Aikhenvald 2004)。日语中表达信息来源的词汇形式很丰富,除了知觉动词和一些表示〈推定〉的副词如「ドウモ」「ドウヤラ」之外,还有大量的名词谓语句如「~様子ダ」「~話ダ」等。日语的示证策略包括情态标记「ノ(ダ)」,体标记「テイル」和名物化标记「ノ」「コト」等。

根据杨文江(2011)对近年来学界主流观点的归纳,现代日语的证语可以分为主要成员和次要成员,主要成员包括多数文献都认可的「ヨウ」「ミタイ」「ラシイ」「ソウ1」「ソウ2」 ,次要成员包括「ガル」「トイウ」「ッテ」「トイウコトダ」「トノコトダ」「ト聞ク」「ト見エル」「ッポイ」 等。主要成员的认定标准是使用频率较高,形态句法以及文体方面的限制较少,而且语法化程度较高。几个主要成员在日本国内传统的学校语法中被称作“助动词”,一般所说的「ヨウダ」「ミタイダ」「ソウダ」等形式中包含有系词「ダ」。学校语法对词和语素的认定方式近年来饱受诟病,因此本文采用普通语言学的语素分析法(Narrog 2009等),认为日语的证语有以下三种形态,上述主要成员都属于后附缀(enclitic) 或后缀(suffix)。

(1)现代日语证语的形态分类

后附缀「ヨウ」「ミタイ」「ラシイ」「ソウ2」「ッポイ」「ッテ」

后缀 「ソウ1」「ガル」

迂说式「トイウ」「トイウコトダ」「トノコトダ」「ト聞ク」「ト見エル」

de Haan(2005a;2005b)根据418种语言的材料,对示证的语义区分(Semantic distinctions of evidentiality)和示证的符号化(Coding of evidentiality)在世界语言中的分布状况做了统计。所谓示证的语义区分,是指某一语言中是否有专门用于表达示证的语法形式,如果有的话,是只有表示信息〈间接〉来源的形式,还是〈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都有 。迄今为止的语言调查还没有发现只有表达〈直接〉的语法形式的语言,换言之,如果已知某种语言有〈直接〉的形式,那么它必然同时具有〈间接〉的形式。只有〈间接〉形式的语言中通常用无标记形式来指示〈直接〉的信息来源。所谓示证的符号化,是指证语的形态句法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语言中表达信息来源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De Haan把日语的语义类型归为“只有间接标记”,形态特征是“动词的词缀或附缀”。从上文日语证语的形态分类看,如果不考虑迂说式的次要成员,de Haan的结论基本正确。在有示证范畴的语言中,与日语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占绝大多数。但是对于日语示证的语义类型,他的结论有偏差,这一偏差来自于他的参考资料Martin(1975)。Martin是最早用evidential来描写日语语法的学者,他的著作中只把「ソウ1」描写为证语,而「ソウ1」只有〈间接〉的用法。实际上,日本学者的很多文献中认可「ヨウ」「ミタイ」的〈直接〉用法,比如野林靖彦(1999)和益岡隆志(2000)提出它们有〈情状〉(「様態」)的用法,实质上相当于这里说的〈直接〉。中畠孝幸(1990)、田野村忠温(1991)、菊地康人(2000)、仁田義雄(2000)和宮崎和人ほか(2002)都认为「ヨウ」可以表示说话人的观察、直接体验或身体感觉等。工藤真由美(2006)则认为〈知觉〉是「ヨウ」的用法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日语示证范畴兼具〈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二、日语示证功能的体系

Aikhenvald(2004)是目前唯一一部从跨语言视角研究示证范畴的专著。作者依据500多种语言的语料提出了示证的语义参数(即功能),并据此对各语言的示证系统做出了分类,同时对示证的形态句法特征、示证与其它语法范畴的关系、证语的来源等作了详细的考察,为今后个别语言示证的描写提供了有益的框架。她归纳的六种语义参数如下(Aikhenvald 2004:63—64)。

(2)

I.目击(Visual):包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

II.目击以外的知觉(Non-visual sensory):包括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经常扩展到嗅觉和味觉,有时还包括触觉。

III.推断(Inference):根据可见的或可触摸的证据、结果。

IV.想定(Assumption):根据可见结果之外的证据:可以包括逻辑推理、想定或仅仅是一般知识。

V.风闻(Hearsay):传闻的信息,不指明报告的来源。

VI.引用(Quotative):传闻的信息,明确指明引用的来源。

具体到特定语言看,有的语言用一种语法形式表示多种功能,有的语言在表达某种功能时缺乏特定的语法形式,因此语义参数与语法形式的对应会出现多种类型,如表3所示。除了表中所列类型外,二项对立还有A2(“非第一手”与“所有其它”)、A3(“传闻”/“风闻”与“所有其它”)、A5(“听觉”与“所有其它”),三项对立还有B5(“传闻”、“引用”与“所有其它”)。“所有其它”是指除了指定的功能外,其它功能都用无标记形式表示。“因为这些系统的构成形式与没有‘所有其它’项的系统不同,所以没有列入表中。”(Aikhenvald 2004:64)

关于日语的类型,Aikhenvald(2004:81)根据Aoki(1986)的描述,认为日语虽然有很多标记信息来源的形式,但它的示证系统不是一个完整的语法范畴,而是所谓的“示证的分散符号化(scattered coding of evidentiality)”。同时,她又根据Aoki提到的「ソウ1」和「ソウ2」叠用的现象 ,认为日语的“风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此意义上,似乎可以看作是A3系统。然而,Aikhenvald做出这一论断所依据的Aoki(1986)对日语示证标记的描写并不充分,这直接影响了她的结论。Aoki文中详细描写的「ガル」和「ノ(ダ)」在后来的很多文献中一般不被认为是示证标记 ,而他对「ヨウ」「ラシイ」「ソウ1」「ソウ2」的描写又过于简单,比如他没有提到「ラシイ」的〈传闻〉用法,也没有讨论无标记形式的意义。

下面我们依据Aikhenvald提出的语义参数重新审视日语示证的功能体系。日语五个主要证语的功能如(3)所示。以上六种功能在日语中都能够表达,但是可以归纳为三个:〈知觉〉〈推定〉〈传闻〉,这三个功能的下位分类并没有形式上的区分。由此看来,日语后附缀型证语的功能体系是表3中的B1系统。

(3)

<知觉>(I目击)

[从房间的窗户向外看]まだ雨はやんでいないようだ。

<知觉>(II知觉)

[在房间里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和说话声]誰か来るようだ。(寺村秀夫1984:244)

[触摸后]このあたり、凹んでいるようだ。(仁田義雄2000:144)

<推定>(III推断)

道路が濡れている。どうやら、昨夜雨が降ったようだ。

田中の部屋の電灯が消えている。どうやら寝ているらしい。

<推定>(IV想定)

今日はもうお帰りになったほうがいいようです。

パソコンの電源が入らない。壊れてしまったらしい。

<传闻>(V风闻)

聞くところによると、今年の夏は暑さが厳しいらしい。

このあたりは、昔、沼地だったそうだ。

<传闻>(VI引用)

知人の話では、あの店は経営者が変わったらしい。

評論家の話では、この作品は傑作だそうだ。

日语另外一个主要的证语是后缀「ソウ1」,它接在状态义谓语(形容词和状态动词)后表示从某一事物的外观推测其内在特征(4a),接在变化义动词后表示根据所见迹象推测即将发生的变化(4b),作为引申用法,它还可以表示根据常识推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4c)。

(4)a.このカバンは見るからに重そうだ。

b.あ、雨が降りだしそうだ。

c.今日は祭日だから、電車が混みそうだ。

按照Aikhenvald(2004:82—87)对某些语言示证子系统(evidentiality subsystem)的描述,「ソウ1」似乎可以看作是日语示证的一个子系统。Aikhenvald对子系统的判定是基于形式标准,即她考察的多数具有典型示证范畴的语言中,证语通常出现在同一句法槽,而且构成一个聚合体(paradigm)。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日语几个后附缀型证语是符合这一特点的 。「ソウ1」是接续在形容词词干和动词连用形之后的后缀,它的形态句法特征明显不同于附缀型证语。不仅如此,同样用于表示推论,「ソウ1」与「ヨウ」「ラシイ」的推论方式是不同的。根据李美賢(2006:73)的考证,「ソウ1」为演绎型(deduction),而「ヨウ」「ラシイ」的推论方式为溯因型(abduction),金恵娟(2009:72—80)把两者分别称为〈对结果的推测〉和〈对原因的推测〉。也就是说,「ソウ1」常常以说话人感觉到的事实为根据推测它可能引发的结果,而「ヨウ」「ラシイ」是着眼于感觉到的事实,推测其背后的原因。比如5a可能是看到蛋糕的外形推测可能吃起来口感很好,而5b可能是说话人看到很多人在排队买蛋糕推测它很美味。我们把「ソウ1」的功能称作〈测度〉,以区别于「ヨウ」「ラシイ」的〈推定〉。总而言之,从形态句法特征和功能上看,「ソウ1」都应该归入与后附缀型证语不同的系统。

(5)a.そのケーキはおいしそうだ。

b.そのケーキはおいしいよう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