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5728000000044

第44章 对“行走”视频(A3)的汉日语描述实验与分析 (1)

国际关系学院日语系 欧文东

摘 要:本文对A3视频进行了汉日语描述实验,其结果说明国広哲弥(1978)和欧文东(2009a,2009b)的观点基本成立。对于同一<脚向前移步>视频(被指内容),汉语和日语表达均显示出8到9成的不同率。但就其中的部分内容而言,因被指内容和母语等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具体而言,汉语在指称主体、路面和<脚向前移步>时的不同率分别为24.44%、50%和12.24%,而日语的不同率则分别为55%、66.67%和33.33%。

关键词:指称 被指内容 不同率 重复率

国広哲弥(1978)认为,「同一の指示物を指すのにいろいろと異なった語句を用いることができる」。对于此观点,欧文东(2009a,2009b)基于汉日语言文本的考察,指出:“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现代日语,对同一物理致移法的指称,都可以使用一个以上的语符。譬如,当外界的动态被指是<双脚交互向前移步>时,对其进行指称的语符就呈现出种种变化:现代汉语有‘走进,进,走到,到,回,回到’等,现代日语有「入る、出る、戻る、歩いて入る、歩み入る」等。也就是说,同一动态被指可以使用同一语言 (汉语或日语等)中的不同语符对其进行指称,也可以使用不同语言(汉语、日语和英语等)中的不同语符对其进行指称。”但是,截止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人通过实验手段对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欧文东(2009a,2009b)的观点是否成立,同时期待有新的发现。

为了验证此观点,制作了描述行走的视频12段。本文仅选取其中一段,用实验序号表示为A3。为了该实验,募集汉语母语使用者(在读的大学生或研究生)49名以及日语母语使用在者(日本留学生)20名。实验时,要求他们分别使用各自的母语对A3进行书面描述。测试人通过多媒体教室集中播放录像。每段播放完毕后,停顿2分钟左右。被试利用停顿时间,把所见的内容记在纸上。进入下一段录像之前,询问是否写完。A3的视频截图如下:

一、实验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与整理

首先把49名汉语受试对A3视频的描述进行整理,结果如下:

【复句】

男孩沿着湖边走,像是去赴约,并没有关注风景,所以不在散步。有人在台上走,他在找什么。有人在湖边走,穿的很厚,天气应该挺冷的。有人在湖边慢走,男孩很悠闲无目的观景或其他等等。男孩在河边走,要去某处。心情不好,很忧伤地走在湖边。男人在岸边散步,路面微潮。

【单句】

男孩在湖边小路上散步。有人在湖边小路上漫步。男孩在河边小径上慢步。和朋友约好了在结冰的时候去湖上玩。一个人在路上走。有个男人在雨后在石阶上走。男孩小心翼翼地走过结冰的湖边。一个男人在湖边石头路旁不自信地散步。他在湖边走。男孩在湖边走。有人在湖边走。有人在湖边走。一个男孩在湖边走。有人在沿岸走。男孩在河边走。有人在河边走。有人在河边走。有人在河边走。有人在河边走。男孩在湖边漫步。有人在湖边散步。有人在湖边散步。有人在湖的岸边散步。男孩湖边散步。男孩在湖边散步。有人在河边散步。在河边散步,男孩。男孩在河边散步。男孩在河上散步。男孩在水边走。有人在水面边散步。一个人在公园散步。男孩在结冰的湖岸上散步。有个男人沿着湖边散步。一个人单手摆慢沿河边走过去了。有一白裤男在河边信步。一个男孩正在散步。男孩在散步。男路边缓行。一个人走在岸边。

【短语】

绕湖走。湖边散步

其次把21名日语受试对A3视频的描述进行整理,结果如下:

【句段】

男が歩いている。木が垂れている。川に水が流れている。

【复文】

カラフルの服を着た男の人が川沿いを歩いている。一人のカラフルな色の服を着た男が池のほとりを歩いている。帽子をかぶった一人の男が、階段からおりてきた。一人と思われる男は上から青、黄、緑のジャンバーを着ている。

【单句】

一人の男が水際の坂を下っている。川の横の道を一人の男が歩いている。男の人が道のはじを歩いている。男の人が道のはじを歩いている。男が川に沿って歩いている。川辺を男性が歩いている。川辺で一人の男が歩いている。川沿いを一人の男が歩いている。一人の男が川沿いを歩いている。若い男性が、湖はんを自由に進んでいる。一人の男の人が階段を下りてきた。ある人が公園を散歩している。一人の男が散歩している。男が歩いた。ドブ川に泡が浮いている。男が服を着ていた。

以上,从语法的角度而言,汉语数据中出现了复句、单句和短语三种表达类型,而日语数据中也出现了三种表达类型,具体为句段 、复文和单句。可以说,面对同一A3视频进行表达时,汉语受试有三种不同的表达类型可供选择,同样日语受试也有三种。但是,汉日两语相通的表达类型是单句。句段、复句和复文的异同点如下:

句段也叫句群或语段,它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的语言单位。句群和复句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构成单位不同。句群的构成单位是句子,复句的构成单位是分句。二是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不同。复句只要有必要,分句间可以成套地使用关联词语;句群一般只在有逻辑关系的后续句里使用一个承上关联词(黄伯荣等1997:178—179)。汉语的复句是指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黄伯荣等1997:151),日语的复文 是指由主分句和从属分句所构成的句子(高橋太郎ほか2003:249)。

在汉语数据中,复句一共7例,所占比例14.29%;单句40例,所占比例81.63%;短语一共2例,所占比例4.08%。其中,有5个单句被重复使用,共使用12人次,所占比例24.49%。如果被重复的表达按1次计算,整个汉语表达的不同率为85.71%。被重复的单句与次数具体如下:

有人在湖边走(2次)。有人在河边走(4次)。有人在湖边散步(2次)。男孩在河边散步(2次)。男孩在湖边散步(2次)。

在日语数据中,句段1例,所占比例4.76%;复文4例,所占比例19.05%;单句16例,所占比例76.19%。其中,有2个单句被重复使用,共使用4人次,所占比例19.05%。整个日语表达的不同率90.48%。被重复的单句与次数具体如下:

一人の男が川沿いを歩いている(2次)。男の人が道のはじを歩いている(2次)。

可见,对于同一表示行走的视频,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均出现了重复表达的情况,而且,重复表达的语法类型均为单句。重复表达与非重复表达相比,非重复表达占大多数。A3视频表示的是一个人行走的情景,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与以往研究国広哲弥(1978)所说的“指示物”和欧文东(2009a,2009b)所说的“动态被指”不同。对于完整的事件而言,指示物和动态被指仅是一个完整事件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譬如,在行走这一事件中,行走者和位置就是指示物,而行走就是动态被指。因此,对于同一A3(行走类)情景,汉语和日语均有三种不同的表达类型,虽然在单句层面会出现完全一致的表达,但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同的表达占多数。汉语整体表达的不同率达85.71%,而日语整体表达的不同率还要高,达90.48%。

二、基于内容被指结构的语符输出分析

内容被指是指被语言所指称的外部实在,在本实验中是指视频中所呈现且被受试所指称的对象,包括实物的人和动态的行为等。现对A3视频描述如下:

A3录像显示人物、事件和环境三大要素:

(1)人物:一个头戴黑帽、身穿蓝白相间羽绒服、下穿白裤和白鞋的青年男子。

(2)事件:男子背对“我们”,行走在石头铺设的潮湿路面上。

(3)录像呈现环境:路的右侧是结冰的湖面(河面),左侧是山坡。有一颗杨柳从山坡上经路面上方低垂到湖面(河面)上。推测环境:或许这是公园的一角。

对于一个可以用单句来表达的情景,欧文东(2009:417)有如下观点:

外界动态被指是一种物理现象,通过力的传递来完成。它的传递方与被传递方,起点、中间路径以及目标或终点等位置均为构成物理力的参与要素。尽管本研究考察的是外界动态被指如何通过汉语或日语的语符予以表达,然而,由于语符的导出与背景密不可分,而背景又是说话人或叙述人对外界动态被指进行心理认知的产物,于是,人的认知就无法摆脱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制约。当“部分”是外界动态被指时,其“整体”就是“部分”所在的动态情景,可以抽象为物理力的传递模式。外界动态被指是情景中的动态要素,通过动态要素联系起来的是物理力传递模式中的其他要素。我们认为,句子的被指结构由内容被指结构和功能被指结构两部分构成,功能被指结构是指语序、助词和虚词等连接各内容被指的功能性要素,而内容被指结构由外界动态被指和静态被指等要素组成。……当外界动态被指是属于主体动作?主体移动范畴的<脚向前移步>时,通过该外界动态被指联系起来的其他要素有主体、主体的双脚和位置1以及位置2。在主体移动句中,位置1是起点,位置2是终点,也有可能是中间路径,但主体的双脚在内容被指结构中是缺省项,这样,汉语单句和日语单句的内容被指结构一样,都有以下两类:

内容被指结构1:主体+<脚向前移步>+位事

内容被指结构2:主体+<脚向前移步>+中间路径

根据实验结果,此两类内容被指结构的存在情况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