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传芳
5729400000002

第2章 青少年时光(1)

1885年(光绪十一年)4月的一天晚上,山东泰安一个名叫下乔庄的小村子里,伴着响亮的啼哭声,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孩名叫孙传芳。

孙传芳的爷爷名叫孙振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境并不富裕,结婚之后便举家移居至下乔庄。孙振仑生有一子,即孙传芳的父亲,名叫孙育典。由于自身是个农民,饱受穷困之苦,孙振仑希望儿子孙育典能考取功名,不再受穷。

孙育典听从父亲的教诲,勤奋读书,称得上是宵衣旰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22岁那一年考中了秀才,但却在接下来的会试中却屡次落榜,最后觉得与举人无缘,无奈之下便回到家中办起私塾,做了私塾先生。

两年后,他在父母的媒妁之言下,和同村的一个名叫张莲芳女子共结连理。结婚之后,妻子连续生了三个女儿,此时的孙育典十分着急,原因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每家每户都要有男丁,生男孩是天大的喜事,意味着可以继承香火。而且孙家到孙育典这一带已经是三代单传,所以他更加渴望能有一个儿子。

一天,孙育典在街上闲逛,无意间看见有卖送子观音的,盼子心切的他毫不犹豫的买回一尊摆在桌子上,日夜烧香,期盼观音菩萨能给他送来一个男孩。不清楚是不是孙育典的诚心打动了观音菩萨,一年后,他果然得到了一个儿子。得到儿子的孙育典高兴之极,当即就给儿子取名“传芳”——意思是无量的功德流传远长,同时更希望他能光宗耀祖。

亲戚们听说孙育典喜得贵子,都相约来道贺。他们看着眼前的孙传芳天庭饱满,哭声洪亮,眼睛明亮有神。大家都说他以后必成大器,肯定会做大官、发大财,或许在当时,这只是道贺的常用语,可是在场的人们不知道这个男孩正如他们所说的一样,在即将来临的动乱时期当了大官,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孙传芳在家中排行最小,又是独子,自然成了家中的宝贝。父亲还给他取了另外一个名字“馨远”,也是“传递香火,流芳百世”的意思。家里人都喜欢叫他“馨远”,只有邻居和父亲的朋友会叫他“传芳”。他就在这样在母亲和3个姐姐的宠爱下茁壮成长。

孙育典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希望儿子能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孙传芳5岁的时候,孙育典就教他识字,背诵三字经。见儿子聪明伶俐,他非常高兴。

孙育典不仅对自己的儿子管教严格,对私塾里的学生也非常认真负责,管教起学生来也是极为严厉。一些不肯规规矩矩听讲的顽皮孩子经常要受到他的呵斥,有时还要罚站,或打手板。因此,他的桌子上总摆放着一个戒尺,如果有顽劣的学生,他便打他们手板,以此来教育他们下次不要再犯。为了学生的前程,孙先生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因为弟子考上个举人进士,也能给他这个落第秀才挣点光,换回点面子,因此,严师出高徒成为了他执教的信条。

先生对学生严加管教,本来对学生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没想到孙育典却因此而惹祸上身,引起了一场祸端,而他自己也因此抑郁而终。

孙育典的一个孙姓本家舅舅把10岁的儿子送来读书,按常理孙育典还要称这个十岁的孩子为小表弟。为了不让远房舅舅失望,他打算严格谨慎的教育这个小表弟。谁知道,这个顽劣的孩子却很不懂事,不服从先生的管教,平时爱贪玩,有的时候还欺负私塾里比他小的孩子,这使孙育典十分头疼。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上,孙育典像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私塾给学生们上课,但却发现小表弟不在。原来他偷偷地跑出学堂到集市上闲逛去了。

“学习时间不在学堂读书,竟然跑到外面玩耍?你怎么如此顽劣,今天我非要教训你。”孙育典十分生气,拿起桌子上的戒尺打了小表弟十几个手板。

孩子手心的皮肤很嫩,被戒尺打过之后,瞬间红肿起来。小表弟“哇哇”直哭,他对着孙育典嚷道:“我要告诉我爹,你这个表哥打我!”随后便跑回家了。

看着小表弟远去的背影,孙育典也很后悔,后悔下手那么重。几分钟之后,他的远房舅舅还有舅母便赶来说理。孙育典急忙道歉,但是他们还是不依不饶,不容分说便孙育典扭打起来。

扭打中,孙育典的发辫被揪下来一大缕。在私塾里所有学生的面前,发辫被揪,对于私塾先生来说,当然太伤脸面了,没有了师道尊严不说,连做人的自尊也损害了。郁闷的孙育典从此卧病在床,妻子以为他是患了伤寒,便请来郎中为他医治,郎中却无奈地摇头叹道:“病人郁气集结于心,不是简单的伤寒药所能治愈的。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说完便离开了。

望着床上日渐消瘦的丈夫,张氏掩面哭泣,伤心道:“到底用什么药才能医治好你的病?”

两日之后,孙育典的病情愈加严重。他望着窗外昏黄的傍晚,长叹了一口气便撒手尘寰了。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那时的孙传芳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孙育典死后,孙传芳的母亲带着他们姐弟,日子很不好过。孙传芳的母亲张莲芳出身于历城一带黄河河工的家庭,张莲芳的父亲原是黄河上的一个小工头,家境还算殷实。张莲芳嫁到孙家后,勤勤恳恳,为孙家打理着一切事务,如今丈夫去世,照顾老母、抚养孩子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

几年后,孙育典的母亲、孙传芳的祖母也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握住张莲芳的手嘱托她照顾好几个孩子,尤其是孙儿孙传芳,她说孙家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孙传芳的身上了,希望儿媳能将他培养成栋梁之才,得以光宗耀祖。张莲芳含泪答应了婆婆的嘱托。

孙育典去世时,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大女儿嫁到了商河的程姓人家,家里开了个钱铺,家境颇为宽裕,生活还算幸福。二女儿嫁给历城一户姓吕的人家,过着简单平淡的日子。张氏带着婆婆的遗训抚养三女儿和孙传芳,三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因为孙育典虽然生前是一个教书先生,但是却没有积蓄,死后也没留下什么家产。所以,张氏暂时带着儿子和三女儿依靠丈夫的堂兄弟们生活,尝够了寄人篱下的滋味。人们总能看见张氏一人在田里辛苦的忙碌,傍晚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很是辛苦。不光是这样,她还要忍受妯娌和堂婶的脸色和冷言冷语。

邻居们都劝说张氏改嫁,但是张氏却一笑带过了,她很清楚带着两个孩子改嫁的生活,依然是寄人篱下、依然得看别人的脸色生活,苦了自己不算什么,关键是两个孩子不会幸福的。她答应过死去的婆婆会照顾好这几个孩子,她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年幼的孙传芳就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母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很辛苦,而且还要看堂婶的脸色过日子。孙传芳的这个堂婶泼辣刁钻,对他们异常刻薄,终日称张莲芳“寡妇”,稍有不顺眼,她就指桑骂槐,欺负张莲芳。

一天,孙传芳和堂婶家的弟弟一起在院子里玩耍,他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就在他们相互追逐的时候,孙传芳不小心将堂弟碰到在地。堂婶听见儿子的哭声立即从屋子里跑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孙传芳狠狠地打了一顿,打得他血瘀满身。

张莲芳见儿子被打成这样,既心疼又难过,便找到弟媳妇问她:“你怎么能这样狠打孩子?馨远还很小,根本不懂事。”

不料孙传芳的堂婶却理直气壮地说:“馨远不听话,我教育他呢!”

“你怎么能下手这么重?他还是个孩子。”

“我的管教方法就是这样,你吃在我们家,住在我们家。是我收留了你们孤儿寡母,你却不知道心存感激,还来刁难我?你们要是不想住在这里就搬走,我不会留你们。”刁钻的堂婶有意要赶走张莲芳。

张莲芳沉默了,像她这样带着两个孩子能到那里去呢!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就怕苦了孩子们,就算是为了两个孩子,她也要忍着。她领着孙传芳回到家中,给孩子做饭。

懂事的孙传芳见母亲受了委屈,想安慰母亲,他挽起衣袖帮母亲洗碗。

“馨远,回屋去,娘给你做饭。”张莲芳连忙把他抱起来送回屋中。

孙传芳却拉着母亲的手对她说:“娘,我不疼了?”

看着儿子小胳膊上的淤青,张莲芳抱住儿子失声痛哭,她知道儿子是在安慰她,小小的年纪就这般懂事,她看在眼里很欣慰。而作为母亲却不能让他有个幸福的童年,她又很愧疚。

孙传芳帮母亲擦干眼泪说道:“娘,以后我和您一起去田里干活吧!我现在力气很大。”

看着儿子可爱的样子,张莲芳破涕为笑说:“娘不用馨远帮忙,你还小,以后有机会你还要继续读书,以后要为孙家争光。”

“是,娘。”孙传芳认真的点点头。

母女三人的日子就这样平静的过了两年,一天,刻薄的堂婶又找了个理由把孙传芳狠狠地打了一顿,孙传芳那时才十岁,他倔强的推开堂婶跑出屋子,不过堂婶还不罢休,抓住他的辫子又是一顿打。下地刚回来的张莲芳见儿子鼻青脸肿的坐在地上不由得怒火中烧,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心狠手辣的人了,做娘的怎么能忍受得了儿子三番五次的被打?她拉住孙传芳的堂婶和她扭打在了一起。

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张莲芳决定带着三女儿和孙传芳离开下乔庄,投奔到商河县的大女儿家。由于程家开钱铺,生活比较宽裕,在那里,张莲芳母子3人的衣食不成问题。就这样,孙传芳的童年生活也算是安定下来了。

可是就在这时,山东迎来了清廷的动荡不堪。当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守旧派重新得势,恰与民间反对洋人和天主教、基督教的暗潮暗合,于是义和团乘势而起。义和团原是反清秘密组织的团体,后来逐渐转变为以反洋教为宗旨的群众团体。他们最初以大刀会的名义在山东练习拳棒,准备和教士搏杀,所以又称义和拳。

当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大刀会在山东正是盛行。整个10月,大刀会曾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李秉衡因此被革职,由毓贤继任山东巡抚。毓贤既有盲目排外思想,又无兵无力剿灭义和拳,便改义和拳为团练,称“义和团”。义和团得到毓贤的支持,于是在山东境内大为蔓延。它代表中国民间和下层社会的一种倾向,这是中国古老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所产生的反抗力。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北方大旱,农田里的作物几乎都旱死了,农民们没有了收成。而洋人和传教士在中国内陆所引起的反感,直接、间接都有助于义和团,于是由饥饿和排外汇合而成,义和团公然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自山东崛起。不到一年的时间,义和团便自山东蔓延到河北、山西,甚至进入北京,除了焚烧教堂,杀戮教士、教民而外,还要拆卸铁路路轨和电线。义和团的崛起,表示数千年古老中国社会对教会的拒绝,中国士大夫对西洋势力侵入的反抗,清朝王室和西方国家的嫌怨,汇成一股洪流,奔腾澎湃,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时的清廷先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随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国内动荡的局势,清朝统治层内部一些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见。大家都认识到军队是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最高。清廷也连发上谕,认为该练“新军”是强大的“关键”。于是,朝廷决定编整一支能抵御外敌的新式军队。就在《马关条约》签署后的6个月,清廷的亲王和军机大臣们开始商议练建新军工作,而袁世凯也被受命负责起草和规划。不久他受任主持训练新军事宜,于是他便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小站练兵,以北洋正统力量自居。

小站距离天津70里,原名新农镇,是天津到大沽火车站中间的一个小站,本来很荒凉,因为铁路修筑后,新农镇成为一个小站,是铁路必经之地,所以渐渐的热闹起来,小站这个新地名也逐渐代替了新农镇这个就地名。于是,袁世凯选择在这里展开舰练新军的工作,此外,清廷还鼓励各省建练新军。

袁世凯虽然自认为是文武全才,但他毕竟没有军事的实际知识,因此,他开始网罗负责带兵和练兵的军事人才,在这之前,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一个武备学堂,这个学堂的总办是旗籍道员荫昌。袁世凯便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才,荫昌推荐了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梁华殿和王英楷。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后来成了着名的“北洋三杰”,而王英楷是与“北洋三杰”齐名的角色。而王英楷对孙传芳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10月,袁世凯率领武卫右军到山东会操。这时山东的义和团起义很热烈,袁世凯和他的新军开赴山东,是荣禄所安排的。原来山东闹义和团已经很久了,大约有两年多。

11月,清廷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于是,袁世凯抵达济南接任,随后,他针对山东的情势拟定了治本和治标两种途径。一年后,袁世凯正式被补授为山东巡抚,这时他的新军已经在山东境内布置妥当,而当时的义和团在济南、泰安等地活动激烈。由于当时慈禧很重视义和团,袁世凯开始尚不敢对义和团大动干戈。当慈禧对外宣战后,袁世凯采取极其狡猾的手段,一方面设法解散义和团,一方面发布命令严禁义和团活动。就这样,义和团纷纷率领军队自山东向河北、山西各地发展。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期,袁世凯所带领的军队与义和团的角逐接连发生。袁军对待义和团的态度先是怀柔安抚,后来干脆实行了完全镇压的政策,他们对义和团杀伐逮捕,义和团的成员便东躲西藏。商河县兵灾战乱不断,无奈之下,张莲芳又带着子女回到济南避居。这一年,孙传芳十三岁。

当时的济南很是繁华,这座古老的城市是中国着名的泉城之一。虽然义和团的运动在山东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但此时的济南依然是热闹非凡。张莲芳带着三女儿和儿子来到济南城内,正是深秋时节,秋风瑟瑟,一家三口穿着单衣,拿着包袱,走在街上很是凄惨,他们与这热闹的街景格格不入。

张莲芳在这里无亲无故,只能自己想办法生存。她们离开商河县的时候,大女儿塞给她一个小包,用绣花手绢包裹着,打开一看原来是钱,不是很多,但是也解决了一路上的车费和饭钱,此时已经没剩多少了。如果不想办法赚钱的话,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了。看着街角有一间废弃的旧房子闲着没有人用,张莲芳花了点钱把这间旧房子买了下来。随后她在房外用泥土垒了个土灶,买了一口旧大锅,便在街上摆起了茶摊,以卖茶水度日,日子过得很艰辛,但是总算安稳下来了。

三女儿很喜欢武术,每当茶摊不忙的时候,她都会和弟弟跑去对面的街上看一个武术团的表演,有的时候还模仿那里的师傅练上几招。直到武术团收摊,他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去。有一天,天气闷热,来茶摊上饮茶的人很多,张莲芳又是烧水,又是端茶,忙得满头大汗。需要帮忙的时候,两个孩子却跑得无影无踪。

正当张莲芳又急又气的时候,他们回来了,三女儿美滋滋的告诉母亲:“娘,对面街上武术团的师傅们打拳打得特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