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说到位全集
5729500000012

第12章 说话要把握好分寸(2)

说话要把握轻重,点到为止,给人留住面子,才能起到说话的原本目的。

响鼓不用重锤敲

人非圣人,但人也并不都是傻子,能听出个是非所以来,所以,在与别人说话时,不用说得太露骨,稍微做一点暗示,旁敲侧击,大家都会明白。而且这种方式也能显示出说话者说话的技巧和魅力。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中的。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

时隔不久,恰巧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张咏与寇准过去是至交,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截了当地说不一定好,在这种情况下,张咏的一句赠言:“《霍光传》不可不读。”可以说是绝妙的。别看这仅仅一句话,其实它能胜过千言万语。“不学无术”,这是常人难以接受的语言,更何况是当朝宰相,而张咏通过教读《霍光传》这个委婉的方式,就使寇准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寇准是聪明人,也是知错能改的自觉人,因此只需轻轻点拨即可。

有的批评者明白这一道理,更是采取一种十分高明的暗示手段,效果不一般,这就是请教式说话方式。

有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

若是警察一开始就责骂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这就像《太阳和风》的寓言故事里所讲的道理一样,越是强硬的态度,越是达不到你要的效果。

最为高明的手段是根本不提“批评”二字,而是逐渐“敲醒”听者,启发他自我反省。

1887年3月8日,美国牧师及演说家亨利?华德?毕奇尔逝世。就在那个星期天,莱曼?阿伯特应邀向那些因毕奇尔的去世而哀伤不已的牧师们演说。他急于做最佳表现,因此把他的讲道词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并像大作家福楼拜那样谨慎地加以润饰,然后读给他妻子听。

实际上,他写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他以前写的演说一样。如果他的妻子不懂得批评的技巧,她也许就会说:“莱曼,写得真是糟糕,念起来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你会使所有听众都睡着的。你已经传道这么多年了,应该有更好的认识才是,看在上帝的分上,你为什么不像普通人那般说话?你为什么不表现得自然一点?如果你念出这样的一篇东西,只会自取其辱。”

她“也许”会这么说,而且如果她真的那么说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她只是说,这篇讲稿若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是一篇极佳的文章。换句话说,她称赞了这篇讲稿,但同时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这篇讲稿来演说,将不会有好效果。莱曼?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于是把他细心准备的原稿撕碎,后来讲道时甚至不用笔记。

奉劝别人的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我们必须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说出来而不会让对方难堪,对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劝说的目的了,无须再把话挑明,多加一层伤害。

发生冲突时切忌失去理智

人与人之间难免因某种原因产生摩擦,这时,如果把话说得过重,就会使矛盾激化,相反,如果压制自己的情绪,则会让事情平息下来。

日本一位得过直木奖的作家藤本义一先生,是位颇为知名的人。

一次,他的女儿超过了晚上时限10点钟,于12点方才带醉而归,开门的藤本夫人自是破口训斥了一顿,之后还说:

“总而言之,你还是得向父亲道个歉。”

顿时,她也清醒了不少,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了,于是便怯怯地走向父亲的卧房,面色凝重的父亲却只说了句:“你这混蛋!”之后便愤然离去,留下了无言的女儿独自在黑暗中。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然而晚归之事,自此便不再发生。

为人父母者都有责备孩子的经验,多半也了解孩子可能有的反抗心,所以要他们反省是相当困难的。通常会以一句:“你是怎么搞的,我已经说过多少次……”想让他们了解并且反省,此时他们若有反抗的举止,父母又会加一句“你这是什么态度”然后说教更是没完。

如此愈是责骂,反抗心便愈是高涨,愈是希望他们反省,愈得不到效果,于是情况就会变得更糟,但藤本先生的这种做法,使他女儿的反抗心根本无从发泄,反而转变为反省的心。

因藤本夫人的一顿训斥,已足够引起女儿的反抗心,但藤本先生却巧妙地将它压抑住,反而使女儿的内心感到十分歉疚,因为父亲的一句“混蛋”,实胜过许多无谓的责骂,她除了感激,实在无话可说。

压制自己的情绪,在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切勿失去理智,口不择言。通常有些“过头话”是在感情激动时脱口而出的:人们为了战胜对手,往往夸大其词,着意渲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使用污言秽语。如前例中,丈夫在火头上说的“我一辈子也不想见到你!”这话显然是气话、“过头话”,是感情冲动状态下的过激之言。事过之后,冷静下来,又会追悔莫及。所以,在情绪激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切莫“怒不择言”,出语伤人。同时,因为双方有矛盾,说话就难免很冲、带刺,如果你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回击,则积怨更深,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其锋芒。钢刀砍在石头上,肯定会溅起火星,如果钢刀砍在棉花上,则软而无力。对方一定不会再强硬下去。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与有误解或隔阂的人相处时,应避其锋芒,不要硬碰硬,不说过头话,使用的语气不要咄咄逼人,如果一方能主动示弱,便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简单否定或肯定他人不可取

对他人的评价是最为敏感的事情,应格外慎重。尤其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做否定性评价时,更应注意公正、客观,不要言辞过激,最好少使用“限制性”词语。如果某下属办糟了一件事,在批评时,某领导说:“你呀,从来没办过一件漂亮事!”这话就说得过于绝对,对方肯定难以接受。如果这样批评:“在这件事上,我要批评你,你考虑得很不周到!”这样有限度的批评,对方就会心服口服,低头认错。因此,对他人做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时,要注意使用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以便对评价的范围做准确的界定,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发展程度。只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东西,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地“一言以蔽之”。

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领导者在批评下属的过错时,经常要用听起来简单明了、浅显易懂,实际上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言,使出现过错的人经过思考,便能从中得到批评的信息,并很快醒悟,接受批评,改正过错,吸取教训,不断前进。

1959年,因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水利电力部在密云水库附近建立了一座水利展览馆。周恩来总理听说后,就问水利电力部负责人有没有这件事,当周恩来听说确有其事时,他摇摇头,只说了一句话:“没想到你们会做这样的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恩来总理这句言近旨远的话,不正是对有关负责人的批评吗?所以当时有关负责同志就感到辜负了周恩来总理的一贯教导,内心非常沉痛。以后尽管检讨了这件事,并把水利展览馆移交给其他单位改作研究所。但是每当想起周恩来总理这句话,想起周恩来当时微带失望和痛心的神情,有关负责同志内心总是十分沉痛。他们表示决不忘周恩来总理的批评教育,一定要永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

拿不准的问题不要武断

一般人并不怕听反对自己的意见,不过人人都愿意自己用脑筋去考虑一下各种问题。对于自己未必相信的事情,都愿意多听一听,多看一看,然后再下判断。

为了给别人考虑的余地,你要尽量缓冲你的判断结论。把你的判断限制一下,声明这只是个人的看法,或者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因为可能别人跟你有不尽相同的经验。

除去极少数的特殊事情外,日常交往中,你最好能避免用类似这样的语句来说明你的看法。如“绝对是这样的”“全部是这样的”,或者“总是这样的”。你可以说“有些是这样的”“有时是这样的”,甚至你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凡是对自己没有亲历,或不了解的事实,或存有疑点的问题发表看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如说:“仅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仅仅是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这些说法都给发言做了必要的限制,不但较为客观,而且随着掌握的新情况的增多,有进一步发表意见,或纠正自己原来看法的余地,较为主动。

有时是因事实尚未搞清,有时是因涉及面广,或者自己不明就里,都不宜说过头话,而应借助委婉、含蓄、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让人自己思考和领悟,使这种批评达到“藏颖词间,锋露于外”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他人的是非,暗喻其错误;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错误;也可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等。此外,还可采用多种暗示法,如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感染力;笑话暗示法,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尴尬;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即使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三明治策略’——夹在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接受批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打消顾虑的方法就是将批评夹在赞美当中,也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批评。

拒绝,但不使人难堪

在你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也会遇到下列的情形:一个素行不良的熟人来缠住你,非要你借钱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给他便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你的顶头上司在增减人员上向你提出一些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又不符合公司现实情况。

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要伤和气。引人恶感,被人误会,甚至种下仇恨的种子。

要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唯一方法便是要运用些聪颖的智慧。

在德国某电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公司经理拿出一个他设计的商标征求大家意见。

经理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徽,日本人民见了一定乐于购买我们的产品。”

营业部主任和广告部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的构想,但年轻的销售部主任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经理听了感到很吃惊,全室的人都瞪大眼睛盯住他。

年轻的销售部主任没有同经理争论那个带红圈圈的设计是否雅观,而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感到纳闷,脸上却带着笑说:“你的话叫我难理解,解释来听听。”

“这个设计与日本国徽很相似,日本人喜欢,然而,我们另一个重要市场中国的人民,也会想到这是日本国徽,他们就不会引起好感,就不会买我们的产品,这不同本公司要扩展对华贸易营业计划相抵触吗?这显然是顾此失彼了。”

“天哪!你的话高明极了!”经理叫了起来。

向有权威的人士表示反对或拒绝,你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技巧。年轻主任先用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先抚平了经理的不快,使他不失体面。后来他以更充分的理由,提出反对经理的意见,经理也就不会感到下不了台。

你知道怎样拒绝别人的邀请吗

某人向你发出真诚的邀请(这个人你并不讨厌)时,明言拒绝,会让人难堪,而运用自嘲,委婉拒绝,既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意图,又使对方乐于接受。

法国总统戴高乐辞职后,尼克松曾亲自写了一封短笺再次邀请他访问华盛顿。戴高乐当时不能应邀,于当天亲自复信写道:“亲爱的总统先生:您惠赐的邀请书及您个人热情洋溢的手札使我深为感动。这不仅由于担任美国总统的崇高职位,而是由于这些书信是从您——理查德?尼克松那里来的。我很有理由地对您怀有最大最诚挚的敬意、信任和友谊……”戴高乐在无比亲切的语言中流露出不能赴美的遗憾和接到邀请的激动,在委婉的拒绝中表示对对方的赞扬和希望,表现出真诚的愿望。

相传,大戏剧家萧伯纳派人送给首相丘吉尔两张戏票和一封短笺,上面写道:“来看我的戏吧,如果你有朋友喜欢也请带上一两个。”吉尔由于工作太忙不能接受这个邀请,于是找人传话说:“首场演出我没有空去,但我第二天有空,如果你的戏还演第二场的话。”

当一位你并不喜欢的人邀请你去逛街或吃饭时,你可以有礼貌地说:“我老爸要我回家练钢琴呢!”这种说法隐藏了个人的意愿,而用其他原因做借口,从而减轻对方的失望和难堪。

从交际的角度看,既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又没有失去礼仪,这就是技巧。而那种简单的所谓直爽式回避或否定——不,不行,不知道,做不到……留给人的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觉,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拒绝的七大妙招

怎样才能既拒绝别人又不得罪他,不恶化相互关系呢?这里列举七种既恰到好处,又不失礼节的拒绝妙招,供您借鉴:

第一招:幽默诙谐式

罗斯福还没有当选美国总统时,曾在海军部队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友由于好奇向罗斯福问起海军在加勒比海小岛上建设基地的情况。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对着朋友耳朵小声说:“你能保密吗?”“当然能,谁叫咱们是朋友呢?”朋友挺有诚意地回答。“我也能,亲爱的。”

罗斯福一边说,一边对朋友做了个鬼脸,两人大笑起来。

招式妙诀:通常,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气氛,并且能让对方在笑过之后得到深刻的启示,如果以幽默的方式来拒绝,气氛会马上松弛下来,彼此都感觉不到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