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人生规划
5729700000030

第30章 心理规划(2)

他还说: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如果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就要摆脱这些不良因素的困扰,快乐、自信、健康、积极地生活。北大人也正是秉承了这样的观点,用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对生活,来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北大人的心境

怎样的心境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我们学者是如何对待。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这是一位北大学者的话,也是他为人的一个原则,也是所有北大人的为人原则。心能如镜,这是一种品格,是经过千锤百练方可达到的一种境界。这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平静做人,静观世事的一种思想。达观做人,不为世俗的东西束缚,不为名利所诱惑。这是北大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他们的一种处世态度,做人若能心静如镜,还有什么摆脱不掉的烦恼呢?

在北大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阶段,充满着封建的气息,被一些本不应为学者所有的东西笼罩着。辛亥革命前,京师大学堂办了十余年,几经周折,并没有培养出多少人才,连清廷当局都自认其水平太低,更不用说外国人视之为豢养学堂了。辛亥革命后,学校的名称改了,但本质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良风气的影响,北大的名声臭到了极点,严重的封建衙门风气,不良的学风,因循守旧的教学……以至一般正直之人认为已不可救药了。

那时,也就是京师大学堂时期北大就是为了培养封建官僚,因而官场习气在学生和教师中漫延,学堂像衙门。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仍然是衙门气十足,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有的教师不学无术,进大学教书只不过为做官作准备;有的教师干脆就是清末旧官僚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派头却不小。当时正教者是这样授课的;每上课时,均有一听差挟一地图、捧一壶茶和一只水烟袋跟随上讲堂,置之于讲台上,然后退出,下课照送如常仪。冯友兰先生上本科时,哲学系陈介石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先三皇、后五帝讲起,每周4小时,讲了一个学期才讲到周公。学生问他如此讲法,何时能讲完,他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要讲完一句话就可以讲完。要讲不完就是讲不完。”果然课没讲完,他就去世了。陈汉章接着讲,讲的是《宁无学案》、《明儒学案》那一套。其实,这些老先生连中国抓住学史这门学问的实质,都还不大清楚。以至后来胡适来北大也开哲学史课后,有一天陈老先生一上课就拿出胡适的讲义笑不可抑,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字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就是哲学的大纲,现在又有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为大纲的大纲?不通之至。”如此教师,自然教出来的学生也高明不到哪里去。而且这位老先生还经常在上课时对学生留一手,教科书、参考书和讲义对学生是保密的,不允许借阅。

教师如此学生亦然,学生也以读书求功名利禄为目的,仍然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虽然取消了科举,一般学生认为学校毕业相当于科举的举人、进士资格,以毕业后做官为目标。由于学生有做官发财的思想,学生从预科毕业后,多人法科,人文科者甚少,人理科者更少。因为最后总是做官,不如人法科,学一点政治。法律,比较吃香。据统计,1917年底,北大法科的本科和预科在校学生841人,文科学生418人,理科学生422人,工科学生只有80人。读法科的学生是文、理科的总数,是工科的十倍半。以至于北大为招收文科学生,不得不降格以求,报考文科可以不要预科毕业文凭,只要有同等学力即可。学生入北大后,从法科改文科随便;从文科改法科,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的环境里,由于师生满脑子当官发财思想,不思学术,学风极坏,学生中官僚、富豪子弟不少,很多学生花钱一年在上千元的,有的甚至一年要花5千元,一些有钱的学生,在学校里带听差、吃花酒、打麻将、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当时“八大胡同”有“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之说,即两院指当时北京政府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一堂”指北京大学,为了将来毕业能做官,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不学习,整天拉帮结伙,往来应酬。当时在北大还流行“结士兄弟”,即10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9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如果是向军阀或大官僚买官,那么花的钻营费由10个人分摊。如此学校,怎能不乌烟瘴气!

当时在北大,沿袭清末大学堂风气,虽然当时讲的已不是八股文章,但是教学内容中主要讲的还是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封建正规学术,从观点、方法到教材,基本上还是封建的一套,尤其是文科更为严重。陈汉章老先生,“他教本国历史,自编讲义,从先秦诸子中引用‘墨子’较多。”茅盾曾作“发思古之幽情;扬大汉之天声”对联对此嘲讽当时教本国地理的教师。也是自编讲义,主要参考书是《大清一统志》,有时还参考各省。府。县的地方志,乃至几百年前的《水经注》,可见内容之古老。教国文,讲义都没有,就让学生读《庄子·天下篇》、《苟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显学篇》、文学则以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乃至清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作教材这些虽然已成了历史,但有些人的心态却还保留着这种历史的“遗风”。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把名与利看得过于重要,从而失去了原本的美丽的东西,使生活的色彩渐渐变得黯然无光。他们的心,一定是疯狂而虚无的,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金钱与名声、权力,根本没有真正思考过人生的意义。

在这种人的生活中,真正该添加一些人的平淡与恬然之心了,北大一位学者写过关于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里面的观点很好,值得我们去体味一下其中的做人之理。

在北大朗润园里穿行,步过静静的未名湖,走进红湖北岸那简朴的公寓,走进季羡林先生的住处,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书的海洋,过眼之处无不是书。而季先生却笑着打趣道:“摆得着,不见得就看得着呀。”

极普通的灰旧的中山装,极普通的黑色的软底布鞋,我们所见的季先生,似乎永是这身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装束。作为国际上精通土火罗语。巴利语、梵语的少数学者之一,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者和国学大师,作为中国散文界著名的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在海内外有着极高的学术声望,但是他为人的真诚无华,却是令人惊叹的。室内光线很暗,此时更有一种清幽的感觉,先生安详而沉静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我在许多刊物上看到过先生这种低头沉思的照片,目光深造而恬静,透出的是心底的沉静和淡远。

身为知识分子,季先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论待遇之低,中国的知识分子恐怕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因为生活条件、科研条件的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牢骚的嗜好恐怕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发些牢骚,讲点怪话,这是人之常情,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发了牢骚之后,他还是勤勤恳恳地研究,踏踏实实做学问,刻苦自励,不计荣辱,不顾得失。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以坚忍、勤苦而著称,有极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和牺牲精神。可是现在,这种精神似乎少了,淡了。年轻人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动辄谈利。我觉得言不及利固然不好,但是言必称利也不见得妙。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更大的抱负。人是应当有一种精神的,没有这点精神,人岂不同动物一样?”

没有教育,我们的中国不会强盛,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我希望能有一批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有这样一批敢于并乐于牺牲的‘傻子’,静下心来,决心坐冷板凳,走一条充满艰苦却功德无量的学术之路。坐冷板凳,没有毅力不行,没有精神不行,没有一股‘傻劲”不行。

正如先生在《八十述怀》里所说的:“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重山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在谈到这些经历的时候,先生的语调却是异常的平淡,异常的恬静,仿佛好些艰难,那些坎坷,那些可歌可泣的岁月,都已化作轻烟,不留痕迹,使他在80高龄仍身心愉悦,乐观豁达。

作为一个毕生研究语言文化的老人,他的漫长人生确实犹如一面折射人世沉浮的镜子。在这面镜了里,上演过光荣与梦想,也上演过疯狂与愚昧。虽然画面诡橘多变,却始终未能泯灭一颗沉静正直的心灵。这颗心灵始终以巨大的坚韧和沉隐的态度,一次次地经受痛苦与迷茫的煎熬,俯瞰着生命中的沉浮荣辱。

以下这些是北大一学者对季老的描述,也正是季先生的生活写照:

季先生家住未名湖北边的一个小湖边,那里翠竹掩映,树木遮天蔽日,曲径通幽,极具野趣。在季羡林先生简朴的书房中,你似乎总会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氛围,一种非同寻常的现象弥在其中。它沉着而不轻狂,坚定而不浮躁,雍容廓大,从容镇静。那是一种对于自我生命存在的自信,是一种经历了生世沧桑之后对于这个世界的宽容。我们似乎被这光芒和气象所掩,真有如坐春风之感。这些,正因为心如镜,明亮、平静,把真正的生活折射给自己的思想并使之超然物外的原故。

4.情绪和情感主宰人的健康

情绪、情感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中,关系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这,我们北大的一位心理学家分析出:

1.情绪:主宰人的健康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健康。

(1)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不良情绪主要指两种,一是过度的情绪反应,一是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过度的情绪反应是指情绪反应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等。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悲、忧、恐、惊、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仍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沉浸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

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已证明:不良情绪会危害人的心身健康。一方面,这种情绪的出现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会造成生理机制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躯体疾病。

在过度的情绪反应或持久性的消极情绪的作用下,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突然而强烈的紧张情绪的冲击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打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正常判断力减弱,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错乱,神志不清,行为失常。许多反应性精神病就是这样引发的。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常常会使人的大脑机能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据调查,大学生中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大多与不良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通曼(K.T.Stoneman)所言:“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不良情绪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而且会损害人的生理健康。我国古代医学中很早就有关于不良情绪影响人的生理功能的论述。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里的喜。怒、忧、思、恐都是指情绪反应超过了一定限度,或过分强烈,或持续过久)。再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更科学地揭示了情绪与生理疾病之间的关系。

强烈或长久的消极情绪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紊乱,引起心律不齐、高血压和冠心病,严重时还可导致脑血栓或心肌梗塞,以致危及生命。

消极情绪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如人在恐惧或悲哀时胃粘膜变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虑、愤怒、恶恨时,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