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人生规划
5729700000039

第39章 工作求职面试规划(4)

③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个自己的资历,如就读的学校等。详细的介绍应放到个人简历中去。

④简述一些与求职者有利的条件,如参加哪些业余活动,有什么工作经验等。

⑤要把自己想得到工作的迫切心清表达出来,望用人单位留意你附呈的个人简历,并请对方最好尽快答复。

(3)求职信的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得到此用人消息的来源。

第二段,简述自己以此工作感兴趣的原因及其他对求职有价值的材料,并解释一下自己有哪些才能特长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当然,这对于一位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可能不会有多少工作经验,但不妨推销一下自己的潜力。

第三段,说明你的个人简历已经附上,提出面试的请求,但语气要尽量委婉一些。

结尾不要过于谦虚,不要谄媚奉承,当然,也不要盛气凌人。最后的签名要显示出你的热情,表现出你的勇气和信心。

4.国企、私企、外企,北大毕业生,你爱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摆在人们面前的机会多了,挑战也多了。在经历了“从政热”、“经商热”、“出国热”等诸多热潮之后,我们的学生似乎更冷静也更实际了。据我校所做的一项跟踪调查,我们便能发现这种现实状况。这项调查集中反映了现在北大学生们择业的变化轨迹:

1992年大学生择业取向顺序:①科研、文化、卫生部门;②三资企业;③党政机关。

1993年的排序是:①三资企业;②直接出国;③大专院校、科研系统。

1994年的排序是:①沿海特区;②三资企业;③国外。

而我们择业最为看重的也由原来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变成经济收入的多少了。

因而,毕业后将走向何处,确实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国企: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国有企业便意味着捧上“金饭碗”,旱涝保丰收。所以,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几乎成了大学毕业生的流向与归宿。那时候人们图的是一份稳定与安逸。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打破了过去单一所有制的束缚,使得人们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乃至个体经济单位就业的人数增长很快。相反,去国有企业的大学生的数量却少了很多。究其原因,与社会与个人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减员增效的宏观调控时期,企业自身还处于裁员状态,本身改革的阵痛还未过去,这就使得在接收毕业生问题上能力不足。对于一些事业单位和国家党政机关,目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和压缩编制的任务,原本就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的单位,怎么有能力再去接收毕业生呢?96国贸系的小杨在找工作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他开始找工作时,就把目光瞄向了国企。他觉得这样能给他一种较为踏实的感觉,于是他跑了一家又一家,人家不是以人满为患作借口,便是说小杨的专业不对口,最后,小杨也没有圆了他的“国企梦”。相反,97国贸系的小兰便是另一种状况了。小兰皮肤白皙,面容姣好,身材也不错,虽然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出众,但是她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外貌以及较快的应变能力,进了一家外资企业。当初,她的父母托人帮她找了一家国有企业,说那样相对稳定些,而她死活就是不去。她说:“现在哪儿有绝对稳定的工作呀,就数国企的下岗工人多,又挣不了多少钱。到那儿去还不如趁年轻多闯一闯,即使于不长也没关系,干几年算几年,只要自己肯努力,还愁饭碗吗、’小兰的话确实能够代表一部分毕业生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在择业时,已不那么看重职业的稳定性与保障性了。关键看的是经济上的收人待遇和能否发挥特长。有人戏称:现在找工作“玩的就是心跳”。蹦来跳去也没什么不好,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问到许多毕业生对待去国企的态度,他们中很多人都曾感叹:唉,国企呀——想说爱你不容易!

私企一摇摆不定的爱

随着私有企业地位的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去私企工作,而私企也很需要学有专长的大学生。这种供需的结合,就构成了毕业生去向的新热点——私营企业。

李青是我们学校的一个高材生。毕业后,她得到了留京指标。既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指标而到广州一家私营企业去工作。很多同学都为她感到惋惜,也有不少人对她的这个举动感到惊讶不解:“别人想争都争不到的名额,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呢?”对于这件事,她是这样说的:“在我看来,放弃留京指标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虽然在学校里别人都把我看成是高材生,但若是放在整个社会中来看,北京有那么多精英,可谓人才济济了,而我充其量是个校园中的活跃分子。刚出校门,很难在北京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况且,人才都留在北京,谁去支援外地的建设呀。其实,这是一种人才上的浪费。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不必非要固守这么一块小小的本不属于我的世界。勇敢地走出去,就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私企没有什么不好的。那里灵活性比国企要强,在用人方面也能让个人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说句实在话,私营企业的待遇也不错,即使眼前不一定很好,但它的发展前景是不错的,它的回报率是较高的,从这些来看,私营企业对我更有吸引力。”

在去私营企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也有不少是想以此做跳板的。先到私企干两年,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再跳槽到更有发展的地方去。这样,也给私营企业的老板们带来了不少难处。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总就曾这样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热情,有上进心。但是他们的经验少,所以公司会对他们定期进行培训。从生手到熟手这段时间用不了太长,但若是培养出一个具有经验又有创造性的员工至少需要二至三年。可是很多人在积累了工作经验、熟悉了业务之后,就跳槽走了。这样,公司的损失就很大。几年下来,公司花在培训上的经费很多,但培训好的员工都成了给别人准备的了。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这么不踏实呢?”老总一脸无奈。当然,并不是所有去私企的毕业生都如那位老总所说。刘林便是一个靠出色的工作站稳脚跟的人。他学的是市场营销,来到一家私企后,他给老板写了一份长达万言的建议,就如何加强企业管理、注重产品市场营销、强化企业的广告意识、塑造好企业的公众形象等,系统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快,他就能独当一面,经过他的努力,获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赞赏。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工作岗位上展现着自己的价值。

外企——爱你没商量

中国的外企,大都是些很有名气的外国大公司,收入自不用提,而且环境一流,颇有发展前途,因此,我们校的学生都把去那里工作作为一种奋斗的目标。很多外企也愿意聘用他们,因为他们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有闯劲儿,有热情,能给公司带去新的活力。因此,每逢外企招聘,竞争就尤为激烈,大家戏称:这就叫去外企——爱你没商量!

王摄就是一个成功者。她虽说是一个初出校园的毕业生,但是她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粗晓日语。电脑虽说谈不上精通,但简单的文字处理操作是没有问题的。大三那年,她就考下了驾照。也许是命运对她特别垂青,在她毕业那年一家知名的美国公司北京分公司招聘文秘,她便前去应聘,结果没费什么气力,便得到了那份工作。当有人对王摄表示羡慕时,她却说:“我的确赶上了一个好机会,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是的,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地找到工作,王摄在上大学期间苦练英文,又学会了开车。这些都是工具,也是在求职中的一项资本。当然,在接下去的实际工作中,她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胜枚举,但是她始终以自信和坚忍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地进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当然了,每年外企在京招聘的人数量不多,因而竞争也异常激烈。也许正因如此,北大生们对那里更是情有独钟。总觉得进外企不仅有一份高薪,还有一种成功感……

不过,进入外企也并不意味着人生之路从此就一帆风顺了。在前进的道路上,有鲜花,但更多的是荆棘。在外企工作,压力特别大,而且有时候人际关系会较之其他地方更加冷漠。不管怎么努力工作,都是一种打工仔的感觉,有时,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优厚的报酬并无法弥补工作后的疲惫与心灵中的空虚。不过,大多数的人还是很满足这种生活状况的……

5.成功十字歌,于我有利

一往直前

“与其匆匆上岗,不如考研待岗”,我校99届毕业生小静正是以这样坚定的信心苦学数月,最终找到了她较满意的毕业去向。小静学的是理科的基础学科,毕业前夕为早日步入社会而放弃了考研,想改行早日工作。经多方求职总算被录用,口头协议月薪2200元。但毕业后,该机构突然毁约。这时,她通常的选择是回湖南老家。但她认真分析后发现,回家乡小县城很难发挥专业特长。她下定决心考研,在学校附近租了房,活得很充实。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继续在本专业深造。回顾大半年的求职风波,她深有感触:“其实,基础理论研究人员虽不被急功近利的单位所青睐,但坚持科研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我当初在大学里如一心考研,也许就不会有求职的迷们。有失必有得。一往直前天地宽,匆匆改行出路窄。”

两全其美

很多大学生当年人学时就被调配到自己不喜欢而且较难求职的专业去学习,但一些大学已为他们开设了第二辅修专业课程,使得他们反而成为“复合型人才”。我校地质系小李在大学时除了学好本专业外还辅修了国际贸易。他发现,许多辅修生求职时有“两全其美”的优势,颇受欢迎,但他希望在辅修专业方面进一步深造。于是他经过努力,考上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双学位班。学科交叉的优势使他对即将到来的求职考验满怀信心,择业机会大为增加,进一步深造的天地也是更为广阔。

三顾茅庐

很多单位装饰得“金碧辉煌”,一些人事干部不苟言笑,令一些大学生感到高深莫测,学生们私下就会千方百计打听有关负责人的住址,并请熟人介绍以登门问候,美其名曰:“三顾茅庐。”但我校毕业生小赵却有自己的“三顾茅庐”观。他平时就常到专业课老师家和实验室去请教,并帮助教师搞科研,他的课题曾获全国大奖。毕业后有多家著名企业来聘他工作,并许以高薪,而他发明的一项专利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数百万元的效益。他总结道:“三顾茅庐,越早越好。”

四平八稳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急功近利,反而会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而凭真才实学参加面试的大学生却以稳重平和之心获得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今年某省邮政局需要一位语言学的研究生,我校的一位博士生来应聘,夸夸其谈的表现和浮躁骄傲之气使之名落孙山。另一位硕土生则真诚地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的确,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有时会成为顺利人选的捷径。

五湖四海

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大都市,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许多学子在毕业时表示:“服从祖国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不在繁忙的都市里凑热闹、享清福,而是奔赴西藏、新疆等求贤若渴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一旦真正愿意为国分忧、为民造福,中国有太多的热土成为当代大学生无悔的选择,社会也将给这些有志青年更多的鲜花与微笑。

六月飞雪

赤日炎炎的六月几乎无雪,但一旦飞雪则人间酷暑尽解。六月是大学生求职的最后一个月,许多人在四五月间急忙签约,而正在六月中倍感绝望的大学生有时反而会大喜临头。南京大学毕业生小孙在复试中几乎被通知落选,但一些人选的大学生因不符合条件,使得正在无奈中等待的她最终幸运地被某电视台录取。等到最后一个月再签约,是很大的冒险,但也许会“天降奇缘”。

七拼八凑

为打好求职“总决赛”,很多大学生调动了二十多年来的各种积累。我校新闻系毕业生小王把从小学到大学发表的各种作品都精心搜集整理成册,近5万字的作品集令人感到沉甸甸的。他又发动亲戚和大学、中学的老师,为他找关系,写推荐书。到今年3月,已有5家单位表示录用他。但他却还在“耐心等待”,5张录用通知书也被拼凑在他的自荐材料里以进一步证明自己“人才难得”。

八面来风

信息时代连大学生对数字也十分关注,一些学生购买了寻呼机和手机,一有求职信息,供求双方可以立刻通过数字号码进行联系。有人还把个人简历登上报纸作求职广告,或干脆上了Internet网。有人还请人搜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报纸上的招聘广告,一有信息,马上电话联络。如稍有眉目,则立即寄去简历。

九死一生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到处碰壁,但他们屡败屡战,求职经验越来越丰富,最终能够如愿以偿。我校中文系学生田某想成为主持人,从大学一年级应聘校广播站的主持人起,四年中经历了几十次面试,每次均遭失败。最后在某电视台的考试中,终于过关斩将,喜得佳职,被戏称为“九死一生”。在求职中,面对坎坷与挫折,要勇敢地去面对,总会成功的。

十全十美

应聘资料越丰富,实力越雄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我校应届毕业生小刘品学兼优,既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又名列前茅,琴棋书画俱佳,兴趣广泛并且在全国一些大赛中多次获奖,是有名的“才子”。他的应聘资料翔实生动,足以成为一本厚书,结果他率先被全国某著名机构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