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人生规划
5729700000008

第8章 为人处世规划——人格(1)

的魅力源于品格的力量

张岩·96级北大中文系

作者简介:

张岩,男,在北大中文系就读期间,发表过近十万字的作品,业余时间喜欢交友和打篮球。

人格的魅力源于品格的力量,北大人宽容豁达,淡泊明志,以天下为已任,让人总感觉到“北大人”年青着!青春着!!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我们北大人的为人处事充分地显示了我们人格的力量,我在燕园学习了四年,发现不管是:七一辈的学者还是各系别的校友们,都继承和发扬着北大精神。在生活上他们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勤奋谦虚,快乐自信,在工作上,既脚踏实地,又超越身我,善于跟别人合作,对待人生中的名利淡然处之,重宁静以达到致远。

下面是我为一个刚入北大的同窗所写的为人处事规划。

1.严己是富,宽人是福

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从古至今,纵观成大事者,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是严于律已的典范。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品行,持之以恒,从点滴做起,从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品格基础。

我们北大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放纵还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羡慕那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强者,同时,我们对那些放纵自己、无所作为的颓废之士要加以批评和唾弃。

北大人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不管外界如何,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具有吸引力,即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从未放纵过自己。一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说:“在人和人的接触中,有时候最容易做的是小事,因为它无处不在;最难做到的也是小事,因为它很琐碎。譬如,随口答应别人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可随即就忘了,别人却常常惦记着,寄厚望于你;约好的“时间,也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迟到几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也不大在意。这些虽然事小,但却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怎样要求别人,怎样要求自己,这是一个做人的态度与原则问题。人在交往中产生矛盾恩怨,工作中发生缺点错误,总有自己和别人两方面的原因。解决矛盾,克服缺点错误,需要从自己和别人两方面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只看到别人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矛盾和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甚至有时候会更加使矛盾激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人教给我们:与人相处有了矛盾,只有消除怨恨,才能为你的人生之路扫清不该有的障碍。只有对自己严格,在责人之前先责己,把矛盾解决好,才会“身正”、“令行”。

从蔡元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严于律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至国家君臣,小至布衣百姓,发生矛盾以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关系破裂,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既责人,又责己;先正己,后正人。“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责己就是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批评才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只有自身正,其令才会得以行,如果自身都不能正,去教育别人,谁会听呢?

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街亭之役,马稷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行动失败,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书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自贬三级。

这种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均是从严于律己而出的。我们北大人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全面,对别人的要求宽厚、简约。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蔡元培认为:“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的,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此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宽厚而简约了。

当今的社会中,对人严、对己宽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问题的实质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攻其一点,不遗余力,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北大人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这样,不但自己和别人共同进步,也有利于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风气。

谦逊,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名士常以谦谦君子来自律。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人谦逊平和,宽容大度,很受学生们爱戴。冯友兰曾这样评价他:

“胸怀阔然,彻视无问,测其蕴,则浩平苦沧澳之无际”。

足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北大人身上的体现,在蔡元培先生身上的体现。

有些年轻人认为,做一番大事业要轰轰烈烈,而不能拘泥于小节。不拘小节,可能是一种“豪放洒脱”,但在做人的原则上小处也是不可随便的。

蔡元培曾这样告诉他的弟子们:“君子当众人所惊之事,略一动容,才干碍于礼义上些许,便鄂然变色、若触大刑宪然,惧大防之不可溃,而微端之不可开也。”这是先人留下的为人之路。他举例说:一坪绿地,鲜嫩可爱。有走路的人,为少绕几步,省些脚力,便从草坪上斜插过去,踩出一道小径。后来的人也跟着他的脚印踩过,时间一长,竟踩出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路。这些,是“君子”所不为的。

其实,我们北大人一向认为,小处随便,决不是什么无伤大雅、无足轻重的,到头来出现不可估量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空中爆炸,宇航员命丧太空,是由于机身上一道焊缝没有焊好。前不久美国潜艇浮出水面时撞翻日本渔船,造成船毁人亡,是由于潜艇上的操作人员一个漫不经心的操作失误。日常生活中,有人从高层住宅上随手扔下一个酒瓶,结果将恰从楼下经过的行人砸死。一家度假村没在一种玻璃门上做警示标记,结果让奔跑的小孩一头撞上,受到重伤。据说世界上许多森林大火,也往往是有人乱扔烟头造成的……

北大人从道德的角度劝人不要忽视小处的修养。今天,除道德外,还有法制。一旦因为我们的“小过失”而引发了大祸,那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也有一些“小事”并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甚至也不算上是多严重的道德问题。比如,坐地铁在座位上跷二郎腿,让站着的乘客别扭;开会迟到;雨天开快车,溅行人一身水;打公用电话时堡电话粥,不顾后面有人等;消防队救火时围观挡道;嚼完口香糖乱吐;在公共场所乱叫乱喊……这些举止,给他人添不便,惹他人不痛快,自己又怎能心安理得,毫无惭意?假如他人也如此待你,你作何感想?人人都这样“不拘小节”,社会还能有何文明可言呢?

从小处,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是做人的一个入口同时也是缺口。虽然时代已到今日“后工业社会”、数字时代,E—时代,但人性的这些“一念之差”的毛病并未根除,我们应该以古为镜,检点自己,应该注重一些社会道德,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北大的学生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些行事随便的人,常常在一处墙角小便,秽气冲天。于佑任老先生看不下去了,就写了一纸“不可随处小便”,张贴于墙角。刚贴上没多久,浆糊都没干,这纸条就不翼而飞——原来于老先生是有名的书法家,有一人极其敬慕于老先生的墨迹,便把这纸条揭了去,重新剪裁婊糊后挂于中堂,日“小处不可随便”,以时时自警而自励。

而蔡元培又为一代代北大人做出了“但微端之不可开”的榜样。

蔡元培先生虽然个人生活极其俭朴,对于学生们,总是乐于周济帮助。可对于亲朋好友,却又是另一番情况。

有一位马姓亲戚,幼年丧父,虽与先生仅是远房表亲,但先生仍资助他的生活、学习,直到他顺利地从北大俄语系毕业。

先生还有一个有趣的见识,他总是固执地认为:学生都是人才,亲戚都是庸才。因此,凡是北大的学生来找他帮忙,他永远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千方百计将对方安置在最为适合的位置。而当有亲戚来找他谋事,他虽也尽力帮助,但他为之联系的,大多是办事员、小科员一类的闲职,从不肯委以重任。夫人对此不以为然,常劝他:我家亲戚中,虽无经天纬地之才,但也都是读书人家出身,十几人中,总归能有一两个能干得力的吧,为什么你一个都不肯重用,老是要得罪人呢?蔡先生听后,每每一声不吭,但事后总是依然固我,不改初衷。

微小之处不放纵自己,谨慎处之,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不正之风击倒的。北大之风之所以“正”而且“大”,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人格中,有一种光明正大的东西,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

海是宽广的,做人应该有海一样的胸怀,可以纳百川之水。这也是北大人倡导的一种精神:宽厚平和虚怀若谷。

古人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德乃大。”“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从社会生活实践来看,宽容大度确实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

蔡元培不止一次地告诫青年人:做人,首先要宽以待人。反之,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肯定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宽以待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能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个人若能宽以待人,那他在生活中肯定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记住这些教诲是大有神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言行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对一个行为或言论的反映、感觉如何,才能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便会自觉地宽以待人了。

蔡元培很推崇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说的话:“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代有修养的人,一待人很宽厚,而要求自己则十分严格和全面。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礼待人,遵守信约,多为他人着想,遇到危险时勇敢无畏,挺身而出,发生摩擦冲突时主动退让。“礼让三分”,宽容让人。

宽以待人,还要对他人的毁誉有一个良好的处理态度。

蔡元培先生曾经对青年人说过这样一席话:“人家的毁誉,不必计较。”的确,在人生旅途上,人们经常会遇到毁誉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毁誉,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历来高尚的人都主张要注意个人品行和道德的修养,注意声誉。

一个人的声名往往容易毁于其他人的议论里。“人言可畏”,蔡元培先生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待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过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不会长久站得住脚,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于一时,但终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客观存在的,它最有说服力。俗语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说:“人言不足恤。”对待毁人名声的流言蜚语,无言是最好的轻蔑,“模糊”些可以省却许多解释和精力。对于那些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人言”,只当耳旁风,就像鲁迅先生对待这种“人言”一样,连眼球都不转一转!“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动将“人言”打个粉碎。还是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是毁是誉,无甚价值,脑因人毁誉而忧喜。”因“毁”而忧会失去信心,为“誉”赔会停步不前。与其因毁而忧,不如自强不息,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与其因誉而喜,不如谨慎谦虚,不骄不躁,更上一层楼。先哲们谆谆教诲我们:不为己忧,不为物喜。是我们做人处事应该牢牢记住的。

我们北大人也正是懂得了这个道理,活中加以运用,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升华,人生价值也随之有了高度和韵味。

摒弃狭隘,忍小谋大

宽容是一种品质,是做人的一种风范。与之相反的,人之所以不能达到宽容做人,正是因为有狭隘的存在。人难免狭隘,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对症下药,治好这一病。

北大一学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市场上,果贩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客人。

“这水果这么烂,一斤也要卖50元吗?”客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

“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

客人说:“一斤40元,不然我不买。”

小贩还是微笑地说:“先生,一斤卖你40元,对刚刚向我买的人怎么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

“不会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要卖100元了。”小贩依然微笑着。

不论客人的态度如何,小贩依然面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样亲切。

客人虽然嫌东嫌西,最后还是以一斤50元买了。

有人问小贩何以能始终面带笑容,小贩笑着说:

“只有想买货的人才会指出货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见,用几句话把他顶撞回去,他就不会成为我的顾客。”

小贩完全不在乎别人批评他的水果,并且一点也不生气,不让狭隘来扰乱方寸,不只是修养好而已,也是对自己的水果大有信心的缘故。我们在生活中却真的不如这个小贩,平常有人说我们两句,我们就已经气在心里口难开,更不用说微笑以对了。而且生活中批评指责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虽苦,却是治病的根本;如果没有“苦口”之“良药”,我们这种狭隘之病如何会好起来呢?这里有一剂“良方”正是对“症”所下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