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5734300000015

第15章 曾国藩的处世绝学(3)

第一忌说话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曾国藩少时身上就有此毛病。

一次,曾国藩拜访好友陈岱云,与岱云兴致勃勃谈论诗歌。曾国藩唯恐好友不知自己见识多广,一时间喧宾夺主。他把自己平日所思,所想,所见毫无遮拦,不加掩饰的倾囊而出,一直在岱云家呆了很久才出来。谈论之时这样无所顾忌,旁若无人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虽有可取之面却往往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虚荣心理,且在朋友面前如此自大更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回到家,曾国藩马上开始后悔,反问责备自己,像自己这样整日胸无大志,无所事事,迷醉于诗文,自己没有意识其危害的一面,不加考虑侃侃而谈也就算了,为何还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呢?自己不思进取,对前程没有长远打算,不在此方面用功已经是耽误了自己,难道还有理由把自己这番理由施加予好友吗?一时之间,心里无法平静,夜不能寐,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改。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每日不断反省自己,虽然有再犯,但内心中不停的反思终使他做人达到旁人难以到达的高度。《诗经》有曰:“匪言勿言,匪由(法、道理、合理)勿语。”

第二,勿好为人师。孟子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曾国藩的心述手记,洋洋千万言,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警示良言,这其中有着曾国藩一生为官为人之道,更多是从中悟出的道理、真知,现在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曾国藩几乎将他一生累积的才识和智慧记了下来,其中有真性处,深刻处,警示处,更多的仍然是对子侄、兄弟、部属、同僚的教训。曾国藩日记曾有记载:皇上御批,要我戒除喜欢在人前为师的思想。道光十九年(1839)我进京,道别时祖父谆谆教导,做人切不可有傲气,今日皇上又以不要在人前妄自为师劝诫我。我应该将这些话刻在图章的两端,忑当永远铭记于心。

所幸皇上龙体欠安,加上国家内忧外患,否则我必因此招致弥天大祸,重则人头落地,轻则发配边疆。曾国藩少时得志,为人志存高远,锋芒毕露,又自恃才情旷达,得到皇上如此御批,也绝非偶然,从他当时的处世方式来看,受此警戒,实是意料之中。

曾国藩对其子侄,向来只有教训,没有商量的余地;对兄弟,商量极少,教训占先;对同僚,商量和教训处于中立。对于曾氏家族来说,曾国藩是他们的门面,往往是言出必行;在军营,他是统帅三军,位高权重的一军之主,往往是军令如山;在省府,他是总督,独占一方。

可说是四处逢缘,八面威风。再加上他少年时脾性倔强爽直,常能言人所不能言,做人所不能做,曾国藩的祖父训诫男儿不能懦弱无能没有阳刚之气,这样一来更在他的性格里注入了一剂倔强和刚强。因此使他养成了喜爱在人前为师、教训人、指导人的习惯,甚至他敢冒犯龙颜、不怕掉头以“师心”上奏,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勿轻言人短。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也是一位绝世英雄,他在写给其兄长之子的书信中告诫说我要你们听到人家的过失,犹如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上绝不能说。人喜欢去议论人家的长短,妄自评论政事法令的是非,这也是我所厌弃的,就算死也不愿意子孙有这样的行为!龙伯高敦厚、周密而谨慎,口中没有挑剔非难别人的语言,谦虑、自控而节俭,公正廉,明而有威望,我因而爱他看重他,并且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气干云,以别人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他父亲死后,丧事上有许州郡的人赶来吊丧,我爱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习他,效仿他。学习伯高而达不到他的水平,也还是个谨慎而整饬的文士,就是和平常所说的“刻鹊不成尚类莺”一样。信效季良不成,沦为天下闻名的轻薄儿,就和平常所言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相同。这也是个谦逊谨慎自我调养,收敛自己高远的胸怀,接触卑下近旁的道理,如不这样,就不能保持自己的久长和远大,涵藏得不够缜密,就施展得不准确。苏轼的诗句“始知真放本精微”,就是这个意思。而曾国藩有云:“凡事后悔己之隙(过失),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

也就是告诉我们,所有在事情过后议论别人的过失,或者在别人背后说人长短,都是由于涉世未深。

何谓“世”?实则就是指人,人的耳朵、眼睛和嘴巴,即人的戒备、警惕、争执。世中人内心看起来似乎平静,其实都是暗潮汹涌难以平息,外表看似大家一团和气。一派阳光灿烂的样子,可背地里心门锁,一团漆黑。这就是人们常言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世间人情如此,才能了解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费尽心思,骨肉相残,分毫必争,巧取豪夺,稍有动静,便会平地起风波。因此荀子曰:“人性本恶。”

第四,勿斤斤计较,贪图钱财。曾国藩一生不爱钱是无人不知的事实,在位之时并不依靠权势聚敛财富,他曾说:一个人要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美的人,首先不要贪图钱财,滋长自己的虚荣心理。假如能做到不贪不吝,那么就能做到鬼神共敬,坦坦荡荡,见识日多,一身正气。否则的话,便会不知不觉坠入卑污一流,总有一天被人轻视,因此必须做到为人谨慎行事!

坚忍

【原文】

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横、侯嬴、田光及此篇之贯高皆是。尚黄老,故数称脱屣富贵、厌世弃俗之人,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谓其不能遗外势利、弃屣天下耳。

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用木板刻出,与此联略相近,因附识之。

夜阅《荀子》三篇,三更尽睡,四更即醒,又作一联云:“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今译】

司马迁崇尚黄老,敬仰游侠,班固以这个来讥讽他,这都是事实。爱好游侠,因此多次称赞坚忍卓绝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横、侯嬴、田光以及本篇中所讲的贯高都是此种人物。崇尚黄老,因此多次称赞鄙视富贵、厌世弃俗的人,如本纪以黄帝为第一,世家以吴太伯为第一,列传以伯夷为第一,都是这个宗旨。此篇称赞中论张耳、陈余和太伯、季札不一样,也是讲他们没有能够回避势利、抛弃天下。

在泛论时事时,我说应该挺起骨头,尽力支撑。三更时睡不着,于是作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以自励。我一生中作过很多的联句自箴,可惜没有写下来。丁未年在家写有一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经用木板刻写出来,与这个联较相似,就附记在这里。

夜里读《荀子》三篇,三更过了才睡,四更时就醒来,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到五更时,又修改了两联,一联是:“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另一联是:“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为人自强,注重实践

曾国藩常说,一个人的自强,应当是在自修处求强。追求的不应是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超越自我。这样就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者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矛盾。理由是,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曾国藩幼时家境贫寒,但是他不卑不弃,于逆境奋发进取,终于取得成功。

曾国藩常写信给他的弟弟、子女,说曾家后代继承了母亲刚强、自立的气质,因此才取得了一些成绩。他的信中对母亲的尊重、感激之情表露无遗。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嫁入曾家时,曾家一贫如洗,但是江氏谨守曾家家训,操持家务克勤克俭,在她的努力下曾家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江氏为人贤淑、孝顺,对年迈的阿公、阿婆照顾得无微不至。阿公晚年身体不好,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江氏毫无怨言,全心照料。人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阿公瘫痪三年时间里,江氏与丈夫照样日夜轮流守护在床边,有的时候阿公连屎尿都拉在她身上,她并无丝毫嫌弃的意思。阿公死时连说:“曾家有此媳妇,家门大兴啊!”

曾国藩曾高度赞扬母亲:“曾太夫人来到曾门,事舅姑四十余年,造次必躬,在视必格,宾祭之仪,百方检饬。”

江氏嫁入曾门后,共生有五男四女,“尺不寸缕,皆一年拮据。”曾国藩的父亲经常以“人众家贫”为虑,江氏总用“好作自强”之言相劝,或以“谐语以解制苦”劝说。她经常对丈夫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子内,诸子劳于外,岂忧贫哉?”

自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幼时尽管家境不好,但母亲自强自立,不畏劳苦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他。一个人要生存在世上,不能没有一点能力,但千万不能逞能;无能会受人欺负,逞能则祸害自己。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曾国藩一生崇尚自强、自立。他说:“人当自强。但是否如沅弟(曾国荃)所说自强者总能比别人略高一筹呢?我不以为然。至于说到一个人的强大,在我看来,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情况。曾子的自反而缩,也就是孟子将仁义和谦虚集于一身的强大,这种强大与孔子告诉弟子仲由的强大,大概可以长久。另一种强大是斗智斗力,这种强大就是逞强或逞能,有因逞强而大兴的,也有因逞能而大败的,如古代的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这些人的智力可以说都是横绝一世的,但是他们的失败祸害也非同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等人都是我们所知道的自封的英雄,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得以保全终身的。所以,我们在自我修养上求强是可以的,但在逞能狠斗上求强就不行了。由此看来,那些喜欢布施于人的人,就像那些喜欢逞强斗能的人一样,他到底强大还是不强大都是一件尚未可知的事情。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也是君子不屑一顾的方式。”

人之所以逞强斗狠,归根结底在于想通过逞强斗狠来满足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虚荣心理,从中获取优越感,从而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绝对的服从或者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制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可能你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范围内确实征服了别人,但转换了上述条件后你又没有办法征服别人,此时,因你以前的所作所为,而激起的抗争越来越大,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最后一时的强大,把你逼入死胡同,身陷万难之地,又找不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自这点可以看出不追求本性中的自强,而把自强扭曲为逞强,带有此种思想,在人世中是难以立足的。曾国藩认为:平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强”、“自立”的奋勉精神,但是一定要知晓“凡事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在他看来,“自强”、“自立”的奋勉精神是十分宝贵的,“人苟能自立,则阳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用兵之道,最贵自立”。

曾国藩以一生的精力实践着以上信条,曾国藩年少时,一心要取得功名,有所成就,为求自强、自立,从此努力攻读。他26岁攻读二十三史时,曾立誓“每日读十页,间断不孝。”31岁后,每天“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读诗和古文,每日共可看书阳,皆过笔圈点”。34岁后,“无日不看书,虽万事匆忙,亦不废正业”,“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误而今日补做。”35岁后,无论事务如何繁忙,“然无日不看书”。46岁后更是“性喜读书,每日仍看书数十页”,就算抛开繁忙的军务依然是坚持看书。60岁后,身体“衰颓日甚”,每日“常思多卧多躺”,甚至公事无法细阅,然而“看书”未曾间断,不看则此心愈觉不安。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为求自强自立,一生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修为。然而他仍然特别反对逞强,他一生为官,且位高权重,从未以此压制、伤害别人,相反,却鼓励别人自强自立,也特别看重自强自立的人,厌弃逞强好胜的人。

曾国藩有一好友,叫罗泽南,幼时家境特别贫寒,却能发愤好学。家贫没钱买油点灯,罗泽南就借着月光读书,疲倦时,便在屋外露宿直到天明。他的道德学问,在当地为人所称道。罗泽南年轻时,连遭不幸,丧母、丧兄嫂,随后又连丧三子。他的妻子连哭三子之丧,双眼完全失明。罗泽南遭此打击,并没有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曾国藩特别敬重他,称他为家乡的颜渊。罗泽南后来以儒生身份带兵征战,名扬天下。

曾国藩常说,一个人的自强,应该是在自修处求强。追求的不应该是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超越自我。这样就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矛盾。理由是,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很多的抗争,这些抗争就是旧我对新我的反抗。这些抗争,有的时候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过程中,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发扬,并在此过程不断前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自己就会由于不断的自修而完善和强大起来,这样的强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我们的强大。是每一个有德识的人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随处可见,以自修求自强,以自强求自立,自强而又不逞强的方方面面。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曾国藩出身寒微,历经千辛万苦,在逆境中奋起,求得自强。之后大半生从未一天放弃自修,加强自己对自强的理解,在他看来自强应是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己,人自强后不应逞强,由于逞强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伤害上的。他做到了这一点,也用一生的言行实践着这一人生理想。

人立于世,必当自强、自立!

谄媚

【原文】

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且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今译】

取悦于人的想法,是君子该有的吗?还是女子小人才具有的?何况我确实能做到说话一定忠信,不欺骗人,不胡说八道,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会了解我,就算不赞扬我,但也不会怪我。假如说是偶尔称赞别人,人家会很看重我的话;那么每天都在那儿称赞别人,人家一定不会看重我的话了。自欺欺人,泯灭忠信,丧失廉耻,都在这试图取悦于人的念头上。

人以机巧,我以诚愚

曾国藩认为,朋友有远近之分,族亲有密疏之分,故交往过程中要时时把自己放到主动地位,对至亲好友以诚信待之,对远亲一般的朋友以礼义待之,如此才能做到与人交往不伤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