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分钟口才沟通术
5734600000021

第21章 倾听、提问之术(1)

会说不如会听的

当提到口才时,人们通常会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当然,这是一种口才,但口才绝非这些。有时倾听对方讲话也是口才的体现。

但你却随处可见,很多人没有耐心听别人讲话,因为他们是“事业家”,是“大忙人”,生活节奏很快。的确,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个想成功的人要做的事太多,整天往往是疲于奔波,因而时间一久,性情也变得急躁,对“倾听”显得腻烦,甚至别人刚一启齿,还未等到对方把话说到正题上,就会予以否定,一口咬定不行,然后以非常武断的口气阐述自己的观点。

此类人往往是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以雄辩的口才显示自己的能力,在公开场合打下根基。但这样做的结果,表面看目的好像达到了,事实上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无法建立真正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历史上,很多实践经验表明,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若有人当真忙得无暇顾及倾听他人的意见,那么至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或者说这个人心胸狭獈,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到头来反而只能落得孤家寡人的处境。

实际上,那些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总是宾客盈门、朋友广泛,因为人们总是喜欢与尊重别人、平易近人的人交往。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善于交谈的人,那就应当先成为一位善于专心听别人讲话、鼓励别人多谈他自己成就的人。

你认真地去倾听对方的讲话,就会使对方知道,你是把他们当作你感兴趣的人来看待的,向他们传递了这种信息,或许这就是你能赋予对方的最珍贵的礼物了。

当对方因为你的倾听而得到鼓励时,不但讲述了他所高兴的事,同时也接受了你的情感。当然,倾听对方谈话这一行为,与雄辩的高谈阔论相比,可谓朴实无华,然而他的效果却很神奇。并且,你在认真烦听对方讲话时,也可从对方讲话中得到知识,可集中更多的人的智慧。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卡耐基在纽约书籍出版商齐?马?格林伯格举行的晚宴上结识了一位着名的植物学家。他以前从来没有和植物学家交谈过。后来,卡耐基写下了此次交谈的经历:

“我发现此人很有魅力。老实说,我是恭恭敬敬地坐在椅子上听他讲印度大麻和室内园艺的事。他还跟我讲了关于那些不屑一顾的土豆的事。我自己也有一个小小的家庭苗圃——他还善意地指导我如何解决我遇到的一些问题。

“正如我所说的,我们是在参加一个晚宴,那里当然有几十位客人,但我违背了所有的客套礼俗,对其他客人好像视而不见,只是一个劲地同那位植物学家一连谈了4个小时。

“午夜来临,我同所有的客人道了晚安后就离开了。那位植物学家转过身去对主人说了几句恭维我的话,说我‘最富于魅力’,说我如此如此。最后,他说今晚和我聊得很带劲,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

卡耐基后来回忆说:“天哪!我几乎什么都没有说。”一个在4个小时内几乎什么话都没有说,竟会成为很投机的交谈伙伴,实在出人意料,但事实上又在情理之中。从植物学家来看,卡耐基是把他作为意气相投的话友;而从卡耐基来看,他本人仅仅是一名忠实的听众,只是不断地鼓励他说话。

卡耐基告诉那位植物学家,他受到了极好的款待和极大的收益。实际上,也是如此,他希望从植物学家那里获得所有的那些知识。

善于倾听能使对方心情愉快,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以及欢乐,会使对方吐露出内心的苦恼或喜悦,最重要的,它还能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只有善于倾听他人谈话,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谈话者的意思、流露出的情绪,以及传播出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促使对方谈下去。

听力高手应该不说话

有句话叫“能说就会听”。但这并非指一个人喜欢“听”。而是指能说的人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的感受,想法。但就算是能说会道的人,还是喜欢“说”胜过喜欢“听”。这是因为比起“听”来,“说”的时候心理上会感到比较轻松。

我们都知道人在烦恼时,若能向别人诉说,就会感到轻松许多。除此之外,当一个人有什么幸运的事,高兴的事,以及有什么令人激动的信息时,都会有向人诉说的欲望。

那么,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聆听的欲望呢?大概大家都喜欢聆听自己心上人说的话吧!但即使是听心上人说话,如果一下子听几小时,你也会有说的欲望吧!因此,只有音乐、电视、广播节目等才会让人自发的,主动的去聆听。因为听这些内容的时候不会给人带来负担。

要想成为一个听力高手,你就要训练自己在听别人说话时不感到紧张,不把它作为一种负担,而且还要训练自己能静静地听别人说话,不要轻易的开口。

“听力高手应该不说话”。下面就来看一下。

假设今天你和某人有个约会,那么我们就把他作为你练习的对象。若你想表现出一个听力高手的姿态的话,那么你就要做到不开口讲话。在你作为练习对象的面前,应尽量放松,具备了以上的条件后,很自然地对方会和你谈起来。

而你只要老实、安静地听他说就可以了。你千万不要忘记,只要老实、安静地听。那样一来,你们谈话的模式就是他说,你听。也就是说应是一种对方说,你静静地听,以对方为主导的谈话模式。

总之,要做到除了附和之外不要再说话。若对方有什么事询问你的意见,应尽量简短地回答。若一时回答不出,你可说:“嗯”然后考虑一下。或许不用过20秒,对方就会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提示你应如何回答。

我们所说的20秒看起来非常短,可当你实际去感受的时候会发觉原来这也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一个专业的听者可在对方说话之前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气氛,然后静静地等待,直到对方开口说话。有时候,也许你们之间会有长达10分钟的沉默,但若你可以使对方不感觉到那么长的话,你就是一个高手了。

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始终牢记“听力高手应该不说话”这句话。因为若听的一方不停地说话,那么想说的一方就难有机会说了。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政治家相互讨论的电视节目,当中也有一些人不听别人在说什么却只顾自己说。所以经常会出现二、三个人同时说,却根本没人在听别人到底在说什么的情形。若观众一直看这样的节目,肯定会觉得厌烦。

当然,进行政治评论的人都是属于不同党派的人士,或许他们只顾申明自己的主张而不顾别人的意见。而在普通生活中,应不会出现这样令人难堪的场面。

若一个真正听力高手参加讨论活动时,他只会在主持人给予他发表意见的机会时,才会简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其他的与会者一定会最最认真地听他的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若你总是认真聆听别人讲话,那么同样,在你讲话时,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而如果你不能认真地听别人讲话,那么当你说话时,别人也不会愿意听。

然而,若当别人反对你的意见时,你一定会忍不住要去打断他,再一次说明自己的意见。这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总是会忘记如果你在别人说的同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反驳的话,又有谁能听清楚呢?

因此,你首先要练的就是老实、安静地听。甚至当你想反驳的时候,也请你让对方把话说完。也许有时对方的态度也会平和起来,你也就不用和他争辩了。这就是作为一个听力高手的乐趣所在。

学会附和对方

无论是采访节目还是各种人之间的谈话,都不会像心理咨询师那样积极地做出附和。因为他们在与对方说话时,会考虑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或者受到对方的提醒,考虑到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事。也就是说,看上去似乎在听,但实际上他还是处于一种说的状态。

电视里的一些时事讨论或时事辩论就是典型的没有附和的对话。但如果反过来想一想的话,要想告诉对方你非常认真地在听他说话,那么附和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附合,比起语言人们更愿意从这个人的态度来判断。举个例子:演讲结束后,经常有人会对演讲者说:“您的演讲非常精彩。”可是虽然他这么说了,其实在演讲过程中他一直在打瞌睡,就从他的态度上来看,演讲者是不会因为他的话而高兴的。没有认真听对方讲话,就不可能附和他。

还有,若你不能体会对方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或者你不同意他的说法,那么你也绝对不可能附和他。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大发雷霆的同时脸上却笑嘻嘻。语言和行为可以传递相反的信息,但是行为和行为本身不可能传递相反的信息。因此,人们通常是从态度上来判断一个人的。

所以,附和就意味着肯定。听的一方通过“附和”这一行为告诉对方他同意他的说法。当然你不能说“不对,不对”之类的话,因为首先这也不是附和对方。有些年青的女性在和别人说话时,会说“胡说,胡说……”之类的口头禅。可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听了这话可是不会高兴的。因为这种话会让人觉得你不相信他说的话。更有甚者会对着这些年青人发火并告诉他们:“我没有说谎。”只有对方在说谎才说“胡说,胡说”的。因为像这样的一些口头禅表示了否定的意思,一般不是用来附合对方的。

但是,这些年青人并不是真的觉得对方是来附和的,所以在交流时会产生一些误会。

其实,年青人之间在说话时,为了加强语气,就在“是吗”之前加3个接头词,于是听起来就像在说“胡说”。

因此,即使是一个否定意义的词语,在他们中间仍当作肯定意义的词语来附和对方。但是如果你说“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差啊?”那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青的都会反感的,那也没人再会附和了。最多别人只会说一句“胡说”,所以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附和最重要的就是要肯定对方。

为了使谈话顺利,愉快地进行,学会肯定对方是很重要的。如果知道自己所说的得不到对方的肯定,那么谁也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心情了。

对谈话的内容感兴趣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每日要工作8小时,有时甚至要持续12小时与病人谈话。因此有时别人会问,这样一天到晚听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累不累啊。

的确,从体力上来说,的确是件很累的事。心理咨询师大都有腰病,这是职业病。但是,只要谈话不超过心理咨询师的能力范围,那么在精神上不会那么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理咨询师对对方说的话题有浓厚的兴趣。但这样一写,有些读者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觉得心理咨询师以窥探别人的隐私为兴趣。

其实我们并不是对谈话的具体内容感兴趣。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就根本无法从事这项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想象一下,连续几小时地接待病人,走了一个又来一个,不断的听病人发牢骚,诉说自己苦闷的情景,这样大家大概就能明白了。比起谈话内容,我们对病人为什么这么认为,为什么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来感受这类的问题更感兴趣。因为在这些问题里包含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我们每天接触不同的人,了解每个人特有的性格,因此不会对这种工作产生厌烦。

不要说对方没问到的事

“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如果别人没问就不说,只要回答别人所问的内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