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分钟口才沟通术
5734600000004

第4章 勤奋好学,巧练成“才”(1)

培养好口才

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口才,即使你不具备各种专长的学问,也足以应付各式各样的人了。

1.在谈话中捉迷藏,避重就轻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有时因为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方便回答,然而,面对客人又必须回答,这时需用捉迷藏来给予回答。捉迷藏的回答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回答,可又必须回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进而让对方既不窘迫,自己还可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很怪的问题:“京城有多少人?”

尽管刘墉猝不及防却十分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

乾隆问:“此话怎讲?”

刘墉答曰:“人再多,实际上仅有男女两种,难道不是只有两人?”

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多少人出生?有多少人去世?”

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而有十二人去世。”

乾隆问:“此话何意?”

刘墉巧妙地答道:“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皆一个属相,岂非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全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觉得实在是这样的。

确实,刘墉的回答颇妙。由于皇上发问,非回答不可;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胡说,才急中生智,妙对皇上。

这就叫做所问非所答巧捉谜藏。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外交场合常常遇到。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曾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领空的美制U一2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倍受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陈毅外长:“请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的高空侦察机的?”

不言而喻,此为军事秘密,万万不可公开回答,可若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把它捅下来的。”说着还随之做了个往上捅的动作。当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任何怪问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及时而灵巧的变通,千万不要被原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让你走出困境,步入成功殿堂。

可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故意刁难。所以,面对故意刁难者,就要靠临场发挥了。然而临场发挥并非胡言乱语,而要具备广博知识。

周恩来作中国的外交部长时,经常回答一些外国记者刁钻棘手的问题,可其中有些问题涉及国家机密,既不能守口如瓶,更不能“如实禀告”,于是,捉迷藏成了周恩来的杀手剑。

某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中国人民币的总额是多少?”这位洋记者得意忘形。而周恩来心里也非常清楚,正面回答,将泄露机密;拒绝回答,又有失礼节,只能采取淡处理。

“18元8角8分。”周恩来从容地说道。此话一出,全场愕然。

周恩来则慢条斯理地解释道:“人民币的面值各自是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和1分,加起来的总额便为18元8角8分。”对于周恩来所表现出的机智和幽默,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只有那位自以为是的外国记者讨了个没趣。

其实此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遇到,当然也经常运用,只不过在品味与技巧方面,存在高低优劣之分罢了。

其实无论闪烁其词也好,所问非所答也好,还是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相同,就是避重就轻。可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捉迷藏。因为只有捉迷藏才能闪烁其词,只有捉迷藏才能所问非所答,同样也只有捉迷藏才能打岔,才能既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还不致于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2.以幽默制尴尬

说话时我们在回避一些敏感性问题的时候,可以不对问题所指的事物作出全面的、正面的品评,却把对方的提问进行分解或转化,只挑其中不痛不痒的部分给予回答,或者只对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行论述,而不触及问题指向的重心,以避锋芒。

因主演《红高粱》巩俐一炮走红,引起世人的注意。当《红高粱》在香港首次放映时,有位香港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问:“你对自己的相貌怎样评价?”要让巩俐自己评价自己的相貌,巩俐实在为难,无论她回答自己的外貌是否漂亮,都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把自己推入难堪的境地。

这时巩俐急中生智,指着自己的小虎牙笑着说:“我觉得我的牙齿非常漂亮,因为它整齐而与众不同嘛。”

巩俐作为一个誉满四海的公众人物,她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媒体大肆炒作,尤其是有关相貌的评价,极易引起人们的议论。所以,巩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意不评价自己整体的外表形象,而仅抓住“牙齿”这个部分作答。如此聪明的应对不会给别人留下任何话柄,使她顺利闯关。

三国时,刘备派伊籍去见东吴孙权。孙权听说伊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就准备试探试探他,以彰显自己的不俗。

他说:“你奉无道之君,一定特别辛苦吧?”

伊籍当时恰好在给孙权行礼,便回答说:“不过一拜一起罢了,无所谓辛苦。”孙权本意准备说刘备是无道之君,结果反被伊籍奚落,有苦难言。

“九?一三”事件后,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某次辩论中,苏联代表马立克故意借此事贬低我国。

他说:“中国那么好,为何林彪要往苏联跑呢?”

中国代表则从容答道:“尊敬的先生,您连最起码常识都不懂,鲜花虽香,苍蝇却照样往厕所飞吗?”如此巧妙地回答,既反击了对方的无礼,又让对方难以应对。

作家谌容访美时,一次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大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问题,她都给予直率的答复。

当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并非中共党员,请问您与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怎样?”显然,提这样的问题是居心叵测的,回答不好会使人处于非常窘迫的局面。

谌容笑了笑,机敏地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并非中共党员。然而,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尚未有离婚的迹象,从中足以看出,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深。”如此巧妙而又得体的回答,为作家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尴尬场合、尴尬局面的出现,常常是一瞬之间,如果缺乏镇静,惊慌失措,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就无法更好地回答对方的提问了。

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梁晓声,他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作品,极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并且现扬拍摄电视采访节目。当时采访记者四十多岁,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该记者把摄像机停了下来,径直走到梁晓声面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迅速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默许。

遮镜板“啪”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马上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如果没有‘十年动乱’,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可是‘十年动乱’对你究竟意味着什么?”梁晓声一怔,没料到对方的提问居然这样“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

他灵机一动,马上反问:“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着名的作家,那么你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同样不由一怔,摄像机随即停止了拍摄。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别人有意以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向你发难,那么,你不妨提出一个与之近似的话题,还是以问话的形式踢给对方,使对方也同样陷入尴尬之中。

3.变中求稳

《三国演义》中,记述了“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某日,曹操邀寄人篱下的刘备去喝酒。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望着天际的龙卷风,曹操问刘备:“您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说不很清楚。曹操就讲述了一番龙能变大能变小、能升能隐的道理。然后说:“龙这种神物,可与世上的英雄相比,玄德长久以来,游历四方,一定清楚当世的英雄。”便请刘备指出具体是什么人。

刘备点了不少人的名字,而曹操却不以为然,说:“所谓英雄,便是那些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心存包藏宇宙的动机,能够吞吐天下的人啊。”

刘备问:“什么人可当之无愧成为现在的英雄?”

曹操以手指着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与我曹操啊!”听了这话,刘备大吃一惊,正饮酒擎着的酒杯,失手落地。此时恰逢大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备沉着冷静地拾起酒杯说:“雷声一震的威力,竟然惊落了我手中的杯子。”

曹操笑着说:“大丈夫还惧怕打雷吗?”

刘备说:“孔圣人碰见迅雷烈风,都要改变颜容,我如何能不怕呢?”这样便把失落酒杯的真正原因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实际上,刘备心中早有谋曹之意,当他发现曹操指自己为英雄,心中暗自吃惊,不觉酒杯落地。此时曹操很可能从刘备的惊慌之中窥出破绽,而聪明的刘备却能够保持冷静,从容不迫地拾起杯子,言说酒杯落地是雷声的威力惊吓所造成的,这样就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失常举动,刘备说话时所表现的的随机应变,变中求稳令人拍案叫绝。

1981年,突然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总统办公厅便出现一片慌乱,不知所措。无奈之下只好由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站出来维持局面。

黑格曾经担任美国驻欧洲部队司令,后又当上国务卿,办事一惯果断、稳重。可当他听到里根被刺的消息后,居然慌了手脚,情急之中还闹了个笑话。

有位记者问:“国务卿先生,里根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此事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眼下由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眼下副总统不在华盛顿,由我来主持这里的工作。”

这一回答马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对此事议论纷纷。

另一个记者接着又问:“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否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是说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院长与参议院院长,而并非是国务卿。”

黑格清楚是自己失言,马上急中生智地反问道:“请问在两院院长之后又是谁呢?他们都不在白宫现场,自然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只不过是少说了一句话而已。”

尽管黑格开始时说话不够谨慎,可他能够利用急中生智的反问来摆脱困境,也足称随机应变的高手了。

4.断章取义,自圆其说

断章取义在说话时用途也很大。比如说错话,或者遇上了蛮不讲理的人都可以用此法做紧急应对。

明时皇帝令解缙在他的一把外国进贡的扇子上题字。于是解缙便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因为他一时疏忽,把诗中的“间”字给漏下了。他的冤家汉王朱煦发现后,就向皇帝奏道:“解缙自恃其才,目无君主,竟敢乘写题之机,故意扔字欺主,这样的狂妄之徒,现不杀之,后必酿成大患!”

皇帝一看,真是这样,便大喝一声:“武士们把他拿下,推出去斩了!”

人们都为解缙捏一把汗。

此时,解缙接过扇子一看,却哈哈一笑,说:“圣上请息怒,请听为臣的慢慢讲来。这是我作的一首《凉州词》,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只有一字之差。王之涣的《凉州词》实为诗而并非词,因为有个‘间’字。我作的这首《凉州词》实为词而并非诗,当然没有‘间’字。”

皇帝说:“既然是这样的,你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读你的《凉州词》。如果大家听了,都认为是你的作品,那么朕不但不问罪,而且还重重有赏,如其不然,马上斩首!”

解缙谢恩后,立起身来,便当众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缙巧用停顿标点符号,将诗改成了词,而且读得有声有色,令人听来耳目为之一新,君臣赞不绝口。解缙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化险为夷,保住了性命,还领到了赏赐。

这种语句停顿术便为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方法着时值得一用,由于它可以通过恰当地运用语句的停顿来获得辩论的胜利。

例如:

有一次,周总理和国民党政府代表辩论。对方理屈词穷,竟恼羞成怒地指责说:“简直是对牛弹琴!”

周总理灵机一动,便巧妙地回答道:“对!牛弹琴!”周总理巧妙地将对方抛出的语句,中间略加停顿,拆成两句,反还给对方,语句拆得言简意赅,给对方的打击很大。周总理此处使用的就是语句停顿术,也就是断章取义,进而自圆其说。

5.巧用谐音改变话题方向

有个女婿,善辩,一次同媳妇一块儿到岳父家去串门。岳父是个吝啬鬼,在午餐席上只摆盘生柿子与少量菜。

于是女婿伸手拿过生柿子连皮一块儿吃,媳妇在屋里发现后,连声叫苦。女婿边吃,边自语:“苦倒不苦,只有些儿涩(啬)。”

苦涩的“涩”和吝啬的“啬”同音,女婿借此讥讽岳父的吝啬。他吃柿子连皮一起吞,逗引她媳妇使之发问,以讥讽他的岳父。

在词语的选择上,女婿确会斟酌,不说柿子苦,却说涩,目地是运用谐音双关。虽然嘴受了点罪,却达到了讥讽别人的目的,还不致于鲁莽无礼,足显其机智。

纪晓岚与和坤同朝为官,当时纪晓岚任侍郎,和坤任尚书。

某次,两人同饮,和珅指着一只狗问纪晓岚:“是狼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意识到和坤是在辱骂自己,便针锋相对,予从还击。他便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此处“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坤以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聪明卓绝,不料纪晓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狡猾的和坤没占任何便宜。

一富人,有闲田几亩,租给张三耕种,每亩要鸡一只。

张三把鸡藏在身后,地主便作吟哦之声道:“此田不给张三种。”

张三忙把鸡献出来。地主便又吟哦道:“不给张三却给谁?”

张三便问是何原因,地主解释道:“开头是无稽(鸡)之谈,后来是见机(鸡)行事啊!”

地主巧用谐音,使他在事情发生突然变化的瞬间,能够立即应变,圆满解决了双方关系的短暂僵持,又使自己的面子不至受损。

会说话是应具备的素质

在大多数人看来,“会说话”指的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这仅仅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真正的会说话是一种语言的表现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仅仅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说话能力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忽视这些方面就会对我们说话能力的发挥产生制约作用。衣着、谈吐、举止等就属于制约说话能力发挥的外在因素。

就举止而言,举止是依靠动作来传达的。人们获得他人的第一印象,通常并不是通过对方的语言而是通过动作。与一个举止大方优雅的人进行交谈,会使人感到一种享受,谈话双方的距离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在心底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是和一个大大咧咧或者说话猥琐的人进行交谈,那么在无形中就加重了彼此之间的顾虑,拉大了双方的距离。所以,非语言因素对说话能力的发挥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坦率地说,或许大部分人都特别重视这些,而且有些人说起话来也是伶牙俐齿、滔滔不绝。但在解决棘手问题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还有许多制约说话能力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