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成败
5734900000030

第30章 只有运用思考才能发掘内心的宝藏(3)

愚蠢的坚持和执拗毫无用处

做事千万不能过于呆板和执拗,一定要学会放弃和重新选择,因为过于执拗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对人没有好处。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些路上,有时我们完全看不到希望。这个时候,你就应当仔细地想一想,是要继续坚持下去,还是该考虑知难而退,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一条路。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时会碰到一种需要知难而退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如果你已经以相当的精力长期进行了努力,但仍旧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时,是否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呢?

人们常常形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难道我们也是真的要撞得头破血流才愿意放弃吗?这时人们应该反思一下:以自己的目标、能力来说,自己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回头,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路。

杜邦家族之所以能保持辉煌,就在于他们懂得知难而退的道理。一战时,杜邦家族一直是军火生产的大型供应商。然而,杜邦并没有被暂时的超额利润迷惑,因为他深知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为此,他并不执着于军火工业,而是积极地寻求其他领域。几经斟酌,杜邦第六任总裁皮埃尔选定了化学工业作为杜邦新的发展方向。杜邦之所以选择化学工业,一方面是因为化学工业与军工生产关系密切,转产容易;另一方面是其他行业大多被各财团瓜分完毕,唯有化学工业比较薄弱,且潜力极大。事实证明,杜邦家族的决定是很正确的。在20世纪50年代其他家族相继衰败时,杜邦家族以经营化工用品而发迹的家族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时,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了,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力量了,而应该尽早放弃,转而从事别的事情。

当然,在我们重新选定方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千万不可以三心二意、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就放弃了。知难而退并不是懦弱地退却,而是经过努力和认真思考后所做出的决定,那种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就轻易放弃的行为是不值得赞赏的。

灵活变通、游刃有余地成就完美人生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乔治·古纳教授,在讲授秘书学时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经理突然收到了一封非常无礼的信,信是一位与公司交往很深的代理商写来的。

经理怒气冲冲地把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秘书口述了这样一封信:“我没有想到你会这样给我写信,你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我的感情。尽管我们之间存在一些交易,但是按照惯例,我还是要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

经理叫秘书立即将信打印出来并马上寄出。

对于经理的命令,这位秘书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照办法”。也就是秘书按照老板的指示,遵命执行,马上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信打印出来并寄出去。

第二种是“建议法”。如果秘书认为把信寄走对公司和经理本人都非常不利,那么秘书应该想到自己是经理的助手,有责任提醒经理,为了公司的利益,哪怕是得罪了经理也值得。于是秘书可以这样对经理说:“经理,这封信别理他,撕了算了。何必生这样的气呢?”

第三种是“批评法”。秘书不仅没有按照经理的意见办理,反而向经理提出批评说:“经理,请您冷静一点,回一封这样的信,后果会怎样呢?在这件事情上,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反省么?”

第四种是“缓冲法”。就在事情发生的当天下班时,秘书把打印出来的信递给已经心平气和的经理,说:“经理,您看是不是可以把信寄走了?”

乔治·古纳教授在教学中选择了第四种“缓冲法”。

他的理由是:第一种“照办法”,对于经理的命令忠实地执行,作为秘书确实需要这种品质,但是“忠实照办”,仍然可能是失职;第二种“建议法”,这是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的,对于秘书来说,这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难能可贵,可是,这种行为超越了秘书应有的权限;第三种“批评法”,这种方法的结果是秘书干预经理的最后决定,是一种越权行为;而第四种“缓冲法”,则是一种最折中的、于经理于该秘书都无不利的方法,这是善于变通在工作中的体现,反映了一个下属机敏灵活的处事头脑和审时度势的工作能力。

灵活变通有时还可表现在细分工作上。懂得如何选择工作,统筹兼顾。

有人认为,既然计划的实现要靠勤奋的工作,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好了。结果工作一件接一件,也来不及分辨,整天埋没到工作中,出不了头。

假如你觉得某件事很复杂,你可以把它分开来做,假如你一点儿一点儿去做,你会做得更多;假如你把它分得很好,那么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细节或严格部分,你会发觉完成它的速度,超出了你预计的速度很多,你也会发觉,这样比你原来所想象的容易多了。

在你逐步做完这些细分工作主之后,你会有更多的热忱加快速度完成工作,而且你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假如你走到了一个死巷子,就别再走下去,你可以先做别的部分,直到这个障碍消除后再去做。当你往别处想,做别的部分时,你的心智就会有一个休息的机会,等你再回头去做时,你可能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假如你钻牛角尖死守那个桩,你就会一直被忧虑困扰。

深入地思考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每当遇到问题时,人们要正视问题的存在,并通过缜密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名男子在距离岸边大约30米的地方划着一艘小船,他虽然使劲地划,但船身就是不动。岸边一位老者看到这个情况,并且注意到船身漏得很严重,已经渐渐往下沉了。他大声喊这个划船的男子——他正忙着将水舀出船外而无暇理他。最后他只有扯开嗓门叫道:“你要是再不上岸把船补好,你就要沉下去了!”

“谢谢!”男子回答道,“不过我现在没空去补船的裂缝。”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遇过类似的状况,使尽了全身的精力,也只能勉强浮在水面上,就像那位划船的男子一样,把舀水与划船当成了一切的重心。如果我们能花点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死命地和问题的症状对抗,那么我们也不会如此疲惫不堪。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需要通过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出现就像是太阳日升夜落一般自然。在工作单位,你会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如果能够建立起善于解决问题的声誉,你将被视为团队的重要资产。

正视问题的存在并通过缜密的思考,我们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看事情的角度,而不是问题本身。不要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过度反应或是“灾难化”;不要让主导大局的力量落入问题堆里,那对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有许多人都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问题归咎于人,然后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假设你在一条船上,而船身突然裂出一条缝隙,请问这会是谁的问题呢?即使这条裂缝的确可能是别人的差错引发的,但赶紧做些调整的补救工作才是明智之举,否则这条缝隙越漏越大,所造成的后果会使你陷入尴尬的局面。

问题总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如果你迟迟不采取行动加以补救,这个问题就会深深植根,到时候你就只能选择忍受它。

那些正视问题并认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会努力逆流而上,并且把焦点放在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你自己就身处在这艘船上,自然应该一肩挑起责任,尽力将这艘船维持在最好的状态,不要把精神专注在船身的漏洞上,那只会让你感到害怕、愤怒、绝望或是麻木。

当我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时,它们带来的挑战会使我们振奋、充满活力。那些问题能够让我们的思考进入新的境界,同时也能够刺激我们的心智与才能的发展。

看清事实才能使思考方法正确

有关专家认为,正确的思考方法有时会受到某种力量的干扰、诱惑甚至是暂时性惩罚。但是,思考方法正确会使你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使你避免陷入危险的误区。

无数经验告诉人们:思考方法正确的前提是看清事实。

在法律程序的领域中,有一项被称之为“证据法”的原则,这项法律的目的就是取得事实。任何法官,只要他能根据事实来做判决,他就可以把案子处理得对一切有关系的人都同样公平;如果他故意回避这项”证据法”,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来做判决或结论,他就可能冤枉无辜的人。

“证据法”根据它所使用的对象与环境而有所不同。在缺乏应知道的事实时,如果你能够假设,在你眼前的证据中,只有那些既能增进你自己的利益,但又不会对任何人造成损害的证据,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证据,你只要以这一部分证据去判断,就不会出错。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有许多人错误地——他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把事情的利害关系当作事实。他们愿意做一件事,或是不愿意做一件事,唯一的原因是这件事能否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未曾考虑到这么做是否会妨碍到其他人的权益。

不管多么令人感到遗憾,这仍然是事实:今天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在事情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表现得很“诚实”,但当事情对他们似乎不利时,他们就会不诚实,还会为他们的不诚实找到无数的理由。

思考方法正确的人决不会如此,他会制定一套标准来指引自己,并时时遵从这套标准,不管这套标准能否立即为他带来利益,或是偶尔还会带给他不利的情况。因为他知道,到最后,实事求是的人终将达到成功人生的最高峰。

一个人最好在心理上做个准备,使自己了解,要想成为一个思考方法正确的人,就必须具备顽强坚定的性格。

在追求事实真相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借鉴他人的知识与经验,用这种途径收集事实之后,必须很小心地检查它所提供的证据,以及提供证据的人。而当证据的性质影响到提供证据的证人的利益时,我们有理由更加详细地审查这些证据,因为,这些牵动了利益的、与事实证据有关系的证人,通常会向诱惑屈服,而对证据予以掩饰。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依据客观条件正确地分析思考,即使有时查寻到真实的事实很困难,他也会主动去寻找,一直到找出真相来为止。这是做人的良心,也是处世的原则。

一个人如果知道他是凭着事实工作,那么,他在工作时将会产生自信心,这将使他不会踌躇或是等待。他事先就知道,他的努力将会带来什么结果。因此,他的工作效率比其他人高,成就也将胜过其他人;其他人则必须摸索前进,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合乎事实。

人生总是如此,成功只属于前者,而与后者擦肩而过。

学会分析,把问题想透彻

思考的浅尝辄止,很容易让人将解决问题的难度无限放大,最后向问题投降。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就如一个下棋高手:看透三步,才可落子,而绝不会像一个新手,懵懵懂懂就将棋子落下去,以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国内着名的希望集团的创办人刘氏兄弟,当年仅以1000元起家,几年之内,通过养鹌鹑赚到了第一桶金。正当他们准备进一步扩大鹌鹑养殖规模时,周围很多农民因为受他们的影响,纷纷开始养殖鹌鹑,结果导致产品过剩,价格大幅度下跌,很多人都亏了本,纷纷关闭养殖场或转行。

这时候,公司的决策层也开始动摇,有人提议见好就收,赶快转行。但是,刘氏兄弟却坚持做下去。他们认为,只要将规模做大,就不会亏本。因此他们不仅没有转行,而且加大了投资力度扩大了规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在四川新津县古家村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并很快赚到了他们的第一个1000万元。

从刘氏兄弟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好的智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问题一定要想到底、想透彻。只有想透彻了,才会发现所谓“危机”只是某一方面问题的表现,不仅可以克服,而且可以“翻转一面是天堂”,变成更大的机会。

(1)找到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不找准问题,所有的手段,都会是无的放矢。

多年前,美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堂前的石头腐蚀得很厉害,使得维护人员大伤脑筋,而且也引起了游客们的纷纷抱怨。照一般的思路,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更换石头。但这样做需要花费一大笔钱。

这时有管理人员开始不断思考:石头为什么会腐蚀?原因是维护人员过于频繁地清洁石头。

为什么需要这样频繁地清洁石头?是因为那些经常光临纪念堂的鸽子们留下了太多的粪便。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鸽子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蜘蛛可供它们觅食。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蜘蛛?因为蜘蛛是被大量的飞蛾吸引过来的。

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有大量的飞蛾?大群飞蛾是黄昏时被纪念堂的灯光吸引过来的。

通过这样不断地发问,真正的原因被找到了。之后,管理人员采取了推迟开灯时间的方法。这一来,没有了灯光,飞蛾就不会来;没有了飞蛾,就没有蜘蛛;没有了蜘蛛,就没有鸽子;没有了鸽子,就没有了粪便。

小小的一个举措,不但解决了问题,还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2)“不完善”不是否定的理由

人的思维弱点之一,是容易将阶段性问题与本质性问题混淆。由于看到某一事物还不完善,就对它全部否定,结果就将是为倒脏水而泼掉了孩子。

其实,只要你看到某一问题不过是一个可以完善的问题,就不会轻易将有价值的东西放弃了。

1837年,莫尔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报机,能在500米内工作。当他去找企业家投资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人挖苦他说:

“电线也能传递消息,那空气也能变成面包吃了。”

当他进行了操作试验时,终于有人表示有兴趣,但了解后却对他说:

“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玩具——遗憾的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玩具。”

也有人意识到发报机很有价值,但当得知消息只能发送500米时,立刻就放弃了投资的想法:“500米,这也用不着发电报啊!”

电报只能发500米,在一段时期内是莫尔斯发明的“死结”。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需要完善的问题。后来,莫尔斯终于通过改进发报和收报装置,并在传播线路上添加了一种能起接力作用的继电器,解决了电流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的问题。最后他赢得了美国国会的支持,使得自己的宏大理想得到了彻底实现。

当火枪刚刚发明时,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所以,对创造性事业而言,不完善不应该成为被否定的理由,而只能成为进一步完善的理由。

(3)只有想透,才会更上一层楼

把问题想透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把问题想透呢?

所谓把问题想透,就是除了想还要思考。而且,思考的意志和能力,有时比想更为重要。我们将这种不断思考的力称为思考力。这是一种思维绝对不可缺少的力,是一种穷尽一切可能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