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成败
5734900000009

第9章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1)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记得一场电影中的场景,独裁者问雇佣军中的少校:“说出你最喜欢的武器,我都能给你弄来。”

少校回答:“才智!”

的确,“才智”是所有武器中最厉害的武器,但“才智”是买不到的,要获得“才智”,唯有通过学习。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别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但由于应试教育,大家对学习有了反感。记得我们大学一毕业,大家就高兴得把那些书都扔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学习就画上了一个句号,表明学习结束了,我再也不学习了。其实离开学校时,人应该是一个问号,因为学校的学习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学习是从学校毕业后才开始的。

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步。我只听说过成功者喜欢学习的,没听说过不喜欢学习的人能成功。

李嘉诚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典范。他少年时因战乱没有完成学业,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因此他决定做生意赚够100万后,就重新回学校念书。但当他赚到100万后,由于已经拥有了一个企业,要对员工负责,所以没办法回学校念书了,他就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这养成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书的习惯。他说为了避免晚上看书入迷忘了时间,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书时,他都要设定闹钟。

正是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使李嘉诚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超人。他在经营塑料工厂时,订阅了很多世界着名的塑料工业杂志,从中了解世界市场和新产品技术。一次他在杂志中发现美国研制出一种新的制造塑料产品的机器,但价钱要2万美金,他买不起,他就决定自行研制。

他勤奋地学习有关知识,36个小时不眠不休,最后成功地制作出了同样性能的机器,但成本却只有美国机器的十分之一。这部机器制造出来的塑料产品为工厂赚了不少钱,从此李嘉诚工厂的资产以每年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这就是热爱学习为李嘉诚带来的好处。

比尔·盖茨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榜样。大学期间别人热衷于谈恋爱,他却热衷于电脑软件和看关于财经的书籍。他认为看书比谈恋爱更好玩。

比尔·盖茨喜欢学习,学习使他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使他不仅在软件方面有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企业管理上也创出了一套适合现代企业的方法,这就是期权制,让主要员工获得公司股票的期权。不是说微软创造了上百个亿万富翁吗?现代很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微软的管理方式,我觉得,比尔·盖茨在管理方式上的贡献比他在软件方面的贡献还更重要。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学习才开始走向成功的。终生学习,才会终生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人的知识不进步,就会后退,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特别是像电脑方面的知识,数年不进步,就会面临淘汰。一个人要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

毛泽东就更是一个读书迷了。他在临去世前的几个小时,由于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还要秘书为他念他所喜欢的书。

犹太人说:没有知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商人。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知识能改变命运。

知识决定身价

据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级人才应聘的年薪心理价位和招聘单位的岗位薪资走势终于明朗,而且相互之间的价值很接近,高级人才对应聘岗位的年平均期望薪资依次为:副总经理11.6万元、计算机工程师11.5万元、地区销售经理10.1万元、投资经理8.7万元、财务经理8.2万元、生产经理7.1万元、物流主管6.6万元、项目经理6.2万元、行政管理6.1万元。招聘单位的岗位平均年薪走势为:副总经理11.5万元、软件工程师11万元、销售经理7.5万元、财务经理7万元、项目经理6.6万元、市场经理6.6万元、客户经理6万元、质控经理5.4万元、人事经理4.8万元、企划专员3.8万元。

一边是大量的工人下岗找不到工作,一边却是高级人才的薪资越来越高。显然,知识与才能已开始把握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财富。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很大程度上已归结为知识的竞争。有知识者有财富,将成为普遍的规律。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联想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以来,随着其认股权证的分配实施,使一些员工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此外,在以往联想内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励机制基础上,已经产生了一批百万富翁。两者相加,联想这架高科技财富机器制造出来的百万富翁数量已有数百人之多。这些百万富翁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有关专家分析说,如今企业已经渐渐成为中国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承载主体,随着各种形式股份制的推行,有知识才能的年轻人将会成为富翁的主流。

清华同方也不甘落后,其总裁陆致成放出豪言:最短三年,最长五年,这家清华大学的高科技企业要造就一百名千万富翁、一千名百万富翁。这使得那些心存鸿鹄之志、怀揣科研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有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暴富机会。

孙家广就是一位受益者。这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清华大学的教授,曾因发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国迄今唯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工程技术而闻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按照国家政策,该企业允许个人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形式折价入股,参与分配,包括孙家广在内的骨干人员因此占有该公司五千万股份中的8%,即四百万股。虽然孙家广只说这四百万股是由四个代表人认购,上市后再分配给企业员工,对他个人占多少股份不愿意置评,但作为该软件公司核心技术的发明人,哪怕只拥有1%的股份,上市后孙家广也会轻而易举,一跃而成千万富翁。

其实,像孙家广这样以技术入股,通过上市身价过亿的中国科学家已有先例,如水稻杂交专家袁隆平,他持有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百五十万股,占总股本的2.38%,排在第四入股东的位置上。按目前的价位计算,股票市值超过八千万元。

也许有人说那些年龄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只有给人家打工的份。其实不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都是要在大学里专门学习的公式、定律、规则之类,而是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按照托夫勒的定义包括信息、数据、图像、想象、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社会象征性产物。实际上,对于致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专门知识,相当一部分是要在社会大学里才能学到的。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并不等于没有知识。况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市场巨大,对于那些在意识和经验上有准备的人,机会也一样存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要认真地学习掌握知识,关键是有效利用知识,就能走上成功之路。

把知识作为成功的垫脚石

积累知识对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响,见识短浅的人是不可能成大事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大事者,往往有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优雅的谈吐……而这些莫不是从学习而来的,成大事,需要从学习开始。许多成大事的人,并没有惊人的天赋,只是靠后天的努力罢了。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竹亭老人曾经长期苦学,却为科举考试所困,43岁时才补为县学生员。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壮年悔过,因此对竹亭公督责最严,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声地呵斥儿子。至于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发愤教育儿子们。曾国藩曾经在信中提到过这样的事:“先父……平生苦学,他教授学生,有二十多年。国藩愚笨,从8岁起跟父亲在家中私塾学习,早晚讲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讲一遍,还不行再讲一遍。有时带我在路上,有时把我从床上唤起,反复问我平常不懂之处,一定要我搞通为止。他对待其他的学童也是这样,后来他教我的弟弟们也是这样。他曾经说:‘我本来就很愚钝,教育你们当中愚笨的,也不觉得麻烦、艰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曾国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国藩9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15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直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曾国藩在14岁时因一首诗而得了一门亲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显达,推究其根源、实在是靠家学的传授。

对曾国藩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也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书,不能不读书,读书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1836年的那次会试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做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可是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已经无几。

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睢宁知县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家是世交,也认得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于是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做路费时,易作梅立刻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在临别时还给了他几两散银。

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流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释手,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而那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虽然银两很有限,但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还可以拿去当了换点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这就是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但却爱书、聚书。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两银子换回一大堆书的消息后,不怒反喜:“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还债),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将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读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

曾国藩不仅书读得多,而且读得极深,他是这样看待“专”字的:“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不久;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览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则见异思迁,此眩彼寺,则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治学贵专,不专则广览而不精,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质,知其形而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专一是治学的标尺,越专则标度越深。

他还善做札记。曾国藩说:“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之者,即有一人摘抄之法。”做好札记的笔、纸要准备好,读书不动笔,等于白读;读书不做记,读也白读。

曾国藩读书还讲究一个“恒”字,读书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情,日日读书,日日写作。在翰林院,曾同藩已经是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许多人到了他这样的地位,早已觉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书本子。可是他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而且还非常认真地定下了一份详细的读书计划。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就是在这一时刻,他仍不忘写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这几句话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

1872年,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他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后时光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就是这样,在理学的探究与修养的提高上,可以说他为自己画上的是一个完满的句号。

成大事须随时补充“能量”

“天下才子必读书”这似乎已是一条规律,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些情况,它们或许会让你对这一规律理解得更深刻。

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事业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在我们接触过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工作之后。

大约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他的同班同学。时至今日,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阅读量也在20本书上下。小说与文学传记各占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

也许你对教育工作者在过去的12个月平均阅读25本书不会感到任何惊讶,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时期,成功人士也阅读了15本至20本书,你又有何感想呢?对于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要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这就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阅读量。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这些书中小说类与传记文学类各占一半。

虽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爱好及家庭的活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但是时至今日,阅读仍是最流行的一种消遣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惊讶的,因为成功与阅读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成功人士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方法,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绝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书虽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

俄国着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中记述了人类生活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