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做人后做事
5735400000022

第22章 聪明处世,低调做人(5)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亲则疏”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这大概也可算作一条交际规律。古人曾告诫说:“亲善防谗。”也就是说,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以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在背后诬蔑诽谤。因为,一旦显出与君子交往而过分亲密,小人就可能由于被冷落而忌恨,生出挑拨的念头,就会从中“离间”,使彼此生疑,此其一。实践表明,越是亲近的人,被伤害的程度就越大,由此产生的怨恨就越深,历史上兄弟相残、父子交兵的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亲之间比陌生人之间显得更加厉害,此其二。在上下级之间,领导者大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尊严,有了尊严才有神秘感,才能吸引人。一旦上下级之间过于亲密,就会失去这种神秘,领导者的吸引力也就会荡然无存。因为“亲近滋长轻视”,任何领导在他的贴身侍从眼里都成不了什么英雄,此其三。

因此,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上下级之间不可以过亲,否则就会造成彼此的伤害。

“刺猬理论”告诉我们:距离太远,就会感到寒冷。人际交往过密不好,那么是否意味着越远越好呢?当然不是。不过现在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自命清高、目中无人,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看不仁,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与任何人都不来往;有的人消极地认为世间险恶,交际虚伪,企图寻求一种世外桃源来隔绝人世尘缘,不愿与外界接触。其实,交际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利益驱动,但实质上交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你与人接触得多了,就能增进了解,而且遇事都能彼此帮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首先想到去帮助自己接近的和熟悉的人,最后才会考虑那些不太熟悉和陌生的人,“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远亲虽亲但距离远,且信息沟通慢;邻居虽非亲非故,但距离近,且经常来往,相互帮助的机会就多些。若“老死不相往来”,亲戚也会变得不“亲”,以往再亲近的人也会慢慢淡漠,直至疏远。这样,自己就会感到孤独,甚至会留下终身遗憾。

凡事不能过“度”,任何事物走向极端就等于走到反面。“刺猬理论”中的相处适度原则道出了交际的真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比如好与坏、亲与疏等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人际交往中,亲密一旦达到过分的程度就意味着疏远的开始。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过分亲密而带来的危机,就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在行动上不形影相随,要把握“刺猬理论”中的相处适度原则,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就可避免乐极生悲、恩将仇报的交际悲剧和由于友情破灭而导致嫉恨和愤懑。

要达到上述境界,必须做到:

1.“不卑不亢”做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品行的人,做人的态度也不一样。溜须拍马的人表现为卑躬屈膝,刚直不阿的人则表现为不卑不亢。溜须拍马、投人所好,兴许能一时讨人欢喜,可以密切一下彼此的关系,但那是不牢靠的,久而久之必被识破。只有那些不卑不亢、光明磊落之人,才能拥有永久的朋友。

2.“不歪不斜”立身

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必是其身正派之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用在人际交往上就是:一个人通过塑造自身形象,便可以影响别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一个立身不正的人,一个品行不端、恶贯满盈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之相处的。只有堂堂正正地立身,以崇高的形象去吸引人,才能使友谊地久天长。

3.“不偏不倚”办事

办事干练令人佩服,办事公道则受人敬重,“受人敬者人缘好”。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心,偏心就会遭人恨。不少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在有些问题上喜欢拿原则做交易,放弃原则当“好人”,原以为这样就可以拉上几个朋友,谁不晓得“多个朋友多条路”?殊不知,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因为维持了一小撮,必将得罪大多数,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到头来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际上,一个不偏不倚、能一碗水端平的人,是最得人心、最受人爱戴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办事要公平,讲大局,讲原则,既不偏袒这一方,又不倚向那一方。

4.“不亲不疏”交友

在当今开放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交际领域和交际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改变,以往那种交际范围相对固定、对象相对稳定的社交格局逐渐被交际的复杂化所代替。每个人除了与自己的家人、同事、亲朋、邻居相处外,还会与一些“萍水相逢”“一面之交”的人打交道。要与这些人成为朋友,并能和谐相处,必须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对某个人过分亲密,又不能对有些人过分疏远(即使你很讨厌他,也不能这样做),要一视同仁。即使得到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也绝不能忘却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对于那些大献殷勤、讨好卖乖的人,绝不能亲近;对于那些敢进逆耳忠言的人,绝不可疏远。因为只有诤友,才肯直言过错。因此,只要“不亲不疏”,定能“保你不孤”。

言谈举止恰如其分

生活中,人是各种各样的,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你与人的交流就是“对牛弹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说话没立场,会见风使舵,这种人常常被人谴责没有道德。可是认真分析下来,“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试想,如果见人说鬼话,或者见鬼说人话,这势必造成语言障碍,沟通出现问题。我们从这“鬼话”扩展开来,这“鬼”其实就括指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这“话”包括说话时的语气、方式、风格,还有说话内容。比如:

一个人和家里的人说话,会觉得谈话很是自由,也能侃侃而谈,东拉西扯也无须顾忌。可到单位了,对上司和同事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话方式了,在上司面前你是严肃的;在同事面前你又是自由的;在陌生人面前你说话会多少带点防备;在熟人面前,你不但觉得亲切且话语充满轻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力,在这里真正的意思是要一个人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样能使一个人更好地与人沟通。

靠自己去成功,就需要你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要根据周围的环境随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什么人下什么菜。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要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说话有没有效果,就看你对这两方面的把握。正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要看读者群,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就不能不考虑因人而异了。

传说孔子所乘的马车压坏了农民的庄稼,他们的马被农民扣下,孔子的弟子去理论若干次也不能讨回,就算是赔了钱,农人也不把马还给他。最后孔子让马夫去找那农夫说说。那马夫只对农夫说到:“你不是在南海耕种,我不是在北海行走……”农夫听了,一文钱也没要就把马还给了马夫。那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舌头哪有不碰牙的……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意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孔子的弟子去理论,之乎者也的,农人肯定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所以,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太重要了。一般说来,“言谈举止恰如其分”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性别差异。对男性采取直接较强有力的语言,对女性则采取温柔委婉的态度。

(2)年龄差异。对于年轻人应采用煽动性强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关系让其自己斟酌,对老年人要用商量的口吻以示尊重。

(3)文化差异。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你不妨引经据典,使谈话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辞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

另外,对于不同地域的人说话也要有所区别,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独特的性情特点。对于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直率的态度,而对于南方人则要细腻得多。与不同职业的人交往,要针对对方职业特点,运用与对方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增强对方对你的信任度。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采用的语言要简洁,多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数据。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则要尽可能表达出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