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做人后做事
5735400000037

第37章 好人缘好办事(5)

最后,不要轻易放弃。同样的意思,你反复说明,反复渲染,反复强调,对手再顽固,也会投降的,有些被求的人,就是爱端个架子,不愿轻而易举地和人点头。你往他那儿跑,找他磨他,对他是一种荣耀。你不要怕麻烦,怕有伤你的自尊心,更不能半途而废,而把“本来再来一次我就同意了”的遗憾让对方说出来,那就证明你还不会磨。

在求人办事的求人术中,软缠硬磨是最有效的战术之一。它以磨对拖,以软对硬,增加了照面的机会,给对方施加了压力,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掌握。基本的要诀在于:

首先,要忍耐有度。长久的耐心是软缠硬磨的心理基础。在求人办事,久攻不下时,大多数人会失意、烦恼,甚至无故发火。但这些对事情的解决均有害无益。最好的办法是理智地控制自己,有足够的耐心把事情办成。

忍耐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催促。它表现的形式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对转机到来的期盼,更有求人者的自信和执着。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心理上守住自己的防线,从而调动自己的全部思维,千方百计地来打破僵局。

软缠硬磨的实质是消耗时间,用时间说话,而人最消耗不起的恰巧是时问。所以,你以“磨”对“拖”,就能使他改变初衷,加快研究的速度。忍耐的关键是要沉住气,只有牺牲时间,才能争取时间,也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软缠硬磨的要诀在于“缠”,不是耍无赖,而是要用友善的态度、积极的行动来影响对方,感动对方,以软对硬,以柔克刚,促进事态向能办成的方向转化。

“缠”的过程,是一个见机行事的过程。不管最初双方的认识相距多远,但你只要一再表现出你的诚意,就会感召对方相应的去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地能理解或者同情你的苦心和难处,从固有的窠臼中走出来。这时,你就缠出成果了。

把握求人办事的实用技巧

开口托人办事毕竟是件难事,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难事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在求人办事的时候,下面几点技巧可供参考、借鉴:

(1)从一个好话题开始

好的话题能让人的距离从无限远到零距离。求人时,应选择适当的话题,以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距离,使自己逐渐被对方接受,随后才将话题引向自己的意图,这样才是成功之道。相反的,如果打一个招呼就开始讲自己的来意,迫不及待地反复强调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如何,以及帮助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有经验的求人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切入正题的。

许多有经验的求人成事者,会想方法让对方喜欢、接受,使商谈获得成功。因为每一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习惯:喜欢听别人提及自己的事,谈论他本人所关心的事。所以求人成事者有必要多花心思研究对方,对他的喜好、品味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顺水推舟。

在求人的过程中,要明白主角永远是对方、是客户;而卖方——求人成事者必须自始至终完全扮演配角才可以。如果本末倒置,在商谈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只是洋洋自得地反复谈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爱好,只管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这样难免会引起对方不快,很有可能断送这笔交易。所以,求人者应尽可能寻找彼此间共同关心的问题。

提及对方的嗜好,可能你们都迷恋球鞋;提及对方的工作,或许他的工作需要你的支援;提及时事问题,可能对教育与政治的问题你们观点一致;提及孩子等家庭之事,大家都有着一本难念的经;提及体育运动,也许你们都喜欢棒球;提及对方的故乡及所就读的学校,极有可能你们是同校同乡……

事实上,求人成事的过程就是说话的过程,要设法在言谈中让对方不自觉答应你的要求。不论你引入什么话题,从一开始打招呼到正式商谈,每一过程都应注意说话要巧妙、得体。

(2)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下面有个着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3)用虚话套实话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应是为人的一条准则,但直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那么该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张某托好友王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又不知真假,就到张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张某开口道:“老王怎么没在家呀?”果然张夫人长叹一声:“唉!心脏病又犯了,昨天送进医院了……”

原来如此!如果,张某实话询问王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如何?张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王局长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

(4)借轻松幽默的玩笑话说实事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年轻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地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5)通过旁敲侧击达到目的

生活中为人求情、代人办事常常遇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可是只要你学会委婉的表达方法,旁敲侧击,往往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规定限15天完工。大臣段乔负责主管此事。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员,将其囚禁起来。这个官员的儿子设法解救父亲,就找到管理疆界的官员子高,让子高去替父亲求情。子高答应了这件事。

一天,见了段乔后,子高并不直接提及释人的事,而是和段乔共同登上城墙,故意左右张望,然后说:“这墙修得太漂亮了,真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劳。功劳这样大,并且整个工程结束后又未曾处罚过一个人,这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不过,我听说大人将一个县里主管工程的官员叫来审查,我看大可不必,整个工程修建得这样好,出现一点小小的纰漏是不足为奇的,段乔见子高如此评价他的工作,心中甚是高兴,然后又听子高的见解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便把那个官员放了。

那个官员之所以能够获免,原因大多在于子高的求情。子高把一顶高帽子给段乔带上,然后就事论题,深得要领,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一般人都存在顺承心理和斥异心理,对那些合自己心意的就容易接受。因此,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巧言游说,便容易成功。

使对方心甘情愿地主动帮你

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往往要考虑所要钓的鱼喜欢吃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再准备鱼饵,这样才能钓到鱼。如果你弄一些你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蛋糕做鱼饵,而鱼喜欢吃蚯蚓或小虫,那你将徒劳无功。

社交中,智者是高明的钓手,他会针对所钓的“鱼”喜欢什么,然后投其所好,“鱼儿”往往容易上钩;而愚者则根据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做鱼饵,不考虑“鱼儿”的喜恶,所以愚者很难钓到想要的“鱼”。

在谈判桌上,智者会问对方:“您喜欢什么样的商品……”,“您看以什么价格合适……”;而愚者会对别人说:“我的标准是……”,“我认为这样最好……”。最终谈判的结果是,智者顺利地拿到订单,愚者和客户闹得不欢而散。

在需要别人配合我们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下面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性。

有一天,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将一头小牛赶进牛棚,但他们犯了一个普遍性的错误,他们只想到达他们自己的目的。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儿子则在前面使劲拉小牛。但这头小牛蹬紧四腿,顽固地不肯离开原来的地方。一位爱尔兰女仆看到了这个僵持的场面,就走了过去,她比爱默生了解牛的性格,知道小牛想要什么,只见她把拇指伸进小牛的口中,一边让小牛吮吸她的手指,一边将它慢慢地引进牛棚。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顺其意投其好,才能使它高兴地喝水。

某文艺编辑曾讲过一段故事。他想邀一位名作家写稿,但他知道这位作家非常难合作,早已令各报社的编辑大伤脑筋。因此,在见面前他也相当紧张。

一开始果然不出所料,各说各的,怎样都谈不拢。闹得他很是头痛,只好打定主意,改天再来。

这一次,他把几天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作家近况的报道搬出来,并说:“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作家见对方如此关心自己,就很感兴趣地听下去。他又说:“您的风格能否用英文表现出来?”作家说:“就是这点令我担心……”他们就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继续谈下去。本来已不抱希望的编辑,此时又恢复了自信,经过这样一番长谈,终于获得了作家答应写稿的允诺。

也许你明天打算劝某人做某事,在你开口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使他心甘情愿‘要’做这件事?”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以细节唤起对方的好感

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如果是面对彼此不是很熟悉的情况,首先就要设法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能记住令对方感兴趣或兴奋的生活中的一些细小之事,在谈话中突然提起,这样自然能获得对方的好感,对方就会觉得你很重视他。就会愿意和你交往,从而引发对方乐于助你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对方的细小之事,是你办事的敲门砖。

美国第二十九任总统罗斯福能众望所归地当选,原因之一也得益于他记得所交往的人的一些细小之事。

有一天,一个名叫艾摩斯的黑仆的妻子问罗斯福总统,鹌鹑是什么样的鸟?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总统不厌其烦地详细解释。当天傍晚,她家的电话响了,艾摩斯的妻子赶紧跑去接,原来是总统打来的。告诉她在她家屋外的草地上,正有一对鹌鹑停在那儿,叫她从窗户往外看。他为了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还特地打电话来,充分表现出总统先生关怀他人的品格。

细节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作为总统竟能记得与仆人交往的细小之事,并能时时放在心上,这会让属下更加的信任他,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对于普通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有一次,小王去市文化局开一份证明,因为没有熟人,也没有什么用得上的关系,所以所求之事并没有办成,他失望地走出了文化局。在单位大门口,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人,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见过,当那个人走近时,他突然想起来在一次文化沙龙上见过这个人,这个人是一个杂文家,当时在沙龙上作了演讲。小王主动与对方搭讪:“您就是某某作家吧?”对方一听小王叫出了自己的名字,停了下来,十分友好地问:“正是我,请问先生怎么称呼?”小王说出自己的姓名,又对那个作家说:“上次在文化沙龙上,我听了您的演讲,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您讲得真好。”

接着,小王说出了演讲中的一些细节。例如,主办者如何向大家介绍,中途有人如何提问,以及这个作家的演讲内容等等。这个作家见小王连一些细节都记得这么清楚,心里乐滋滋的,信任感油然而生。他笑着对小王说:“没想到你听得这么用心,有些细节我自己差不多都忘了。”接着他问小王来这里是不是有什么事。小王把要开证明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作家听了后说:“这是小事一桩,我帮你打个招呼就行了。”

小王只不过因为参加了那次文化沙龙,对方虽然并不认识他,但因为他注意了沙龙上尤其是那位作家的一些细小之事,就这样顺顺利利地把事情办好了。

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关注,因此记住与人交往中的细节是你获得别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石,是你踏上成功之路的必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