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做人后做事
5735400000007

第7章 心态决定人生成败(1)

让心灵净化,让思想升华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砺炼自己美好的品格,但这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还要不时打扫自己的心、脑,净化心灵,升华思想。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当此之时,我们要避免自己失足、堕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苦恼,当此之时,我们要避免各种心理问题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能罹患这样那样的精神疾患,影响我们走向成功,甚至把我们引向罪恶的深渊。

老王曾是一个表现不错、工作很能干也很有实力的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最近这几年,当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的现实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能力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可钱却比他们少;而且自己作为一地之长,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经济上却不如他们,深感不平衡。由此,老王也就有了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想法。

于是,老王在他任职的最后几年,大肆收受贿赂。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之下终于倾斜了,欲望的洪水顿时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了一名“死缓”的囚犯。

老王的事情应该归入“59岁现象”,离年轻人似乎有些距离。但近年的犯罪案例表明,年轻人犯罪的比例正在大举上升,有人甚至在不到25岁就“赢得”了无期徒刑乃至死刑。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把飘入心灵的灰尘扫掉,未能让思想在堕落的边缘升华。

当然,心灵的戕害并非总是那么严重,思想的堕落也并非总是造成那样不堪的后果,但我们要说,只要我们不勤于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思想,我们就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疾患,快乐、幸福和成功来得就要艰难、缓慢一些,甚至与我们擦肩而过。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坚守我们的良知,不可因“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一旦我们意识到去掉焦躁、自私和贪欲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去掉了痛苦和不幸时,一旦我们意识到追求高尚、美好的思想也就是在追求成功、健康和幸运时,我们就会找到净化心灵、升华思想的新动力。

每一种诚实的思想,每一种美好的思想,每一种令人鼓舞的思想,如果长久驻于心中,往往就能消除头脑中的混乱思想,从而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当头脑中充满这些催人奋发、鼓舞人心的思想时,我们就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

我们心中要尽量减少痛苦、嫉妒、仇恨、恐惧和居心叵测的思想,也绝不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各种事情的干扰和束缚;否则,必定要付出不被他人接受、工作差强人意以及失败等惩罚的代价。

坚定地树立乐观的思想,这样我们就能将滋生疾病、失败和痛苦的悲观扫地出门。一定要坚定地扞卫我们自己的思想之门,一定要坚决拒破坏我们幸福和成就的所有思想敌人于我们的心灵之外,这样,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的力量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的生活完全变样了。

树立健康的思想,树立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思想,应当是我们所具有的一个良好习惯,它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万灵药,将使我们顿感力量陡增。所有可能导致软弱、失败、不幸或贫困的思想都是极具破坏性的思想,都是消极的、颓废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我们的敌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让它侵入到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盗贼,是偷盗我们正确思想的盗贼,是偷盗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成功的盗贼。

当一个人对他人怀有不友善甚或仇恨的思想时,他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我们的各项工作唯有在美好心灵和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到极致。仇恨、怨愤和嫉妒可以归入毒药之列,这些东西对我们身上崇高的那些东西是致命的,正如毒药对我们的肉体是致命的一样。

对他人有一个亲切友好的态度,有一种善意的情感,能使我们最有效地免于任何痛苦的仇恨,因为这些仇恨他人的思想不能穿透我们用友爱铸就的盾牌,不能穿透我们用善意铸就的堡垒。

一些人一生很少恼怒,一些人一生很少扰乱过自己的平静,他们的一生是多么轻松、多么快乐、多么美好和多么幸福甜蜜啊!他们的人生中从未有过重大失败,因为他们的本性便是平和的、友爱的。他们爱天下人,因而天下人也爱他们。他们没有敌人,因为他们从不激起抵触和冲突,因此他们也很少感到痛苦或烦恼。

许多人奇怪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奇怪自己为什么被大众所厌恶,奇怪别人为什么总是与自己不和,而这正是因为他们的自大、怨愤和错误思想的流露扼杀了他们的魅力。

有一个外表非常英俊的男子,但却很少有人喜欢他。这件事很让他不理解。后来,他在和朋友聊天时讲述了这些关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遭受的挫折和失意。

他说:“我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也非常注意人际交往的法则。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关系总是处理得不尽人意,人们不欢迎我。这件事令我十分痛苦。”

通过聊天,他的朋友发现了他的障碍所在:在谈话态度上,尽管他并不刻意带出尖酸刻薄的话语,但的确包含有相当程度执拗的批判语调。也就是说,他的谈话中不时表露出自恃清高,甚至目中无人的优越意识。此外,他总是习惯性地噘起嘴表示不满或不同的意见。他的思想过于偏执,性格又太过任性,而这正是他人际关系失败的原因。

相反,那些总是显得亲切友好、关爱他人、令人鼓舞和富于同情心的人们,那些对每个人都深怀好感的人们,那些内心不具仇恨、痛苦或嫉妒思想的人们,却总是受人欢迎、令人鼓舞和令人赞叹的。

把有害的思想拒之于心灵之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用正确的思想去取代那些产生致命精神毒害的思想,因为这种正确的思想总是能够提供解毒药。仁慈的思想、关爱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地消灭妒忌、憎恨和怨愤的思想。如果我们使愉悦、欢快的景象映入我们的心灵,那么,消沉、忧郁的思想就必定会灰溜溜地滚出我们的心灵之门。

我们必须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因为在这一得到净化的心灵世界里,我们才能呼吸更纯净的空气,在这一得到升华的思想王国里,我们才能点亮照耀通向成功之路的明灯。

把握情绪才能把握思想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浅、直观、不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这样的结果常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被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就已距离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部分,以情绪做事,不会有理智可言。

我们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却常常依从情绪的摆布,头脑一发热(情绪上来了),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做得出来。比如,因一句无甚利害的谈话,我们便可能与人打斗,甚至拼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与人决斗死亡,便是此类情绪所为);又如,我们因别人给我们的一点假仁假义,而心肠顿软,大犯错误(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耳软、心软,以至放走死敌刘邦,最终痛失天下,便是这种妇人心肠的情绪所为);还可以举出很多因情绪的浮躁、不理智等而犯的过错,大则失国失天下,小则误人误己误事。事后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可以不必那样。这都是因情绪的躁动和亢奋,蒙蔽了人的心智所为。

要想把握自己,必须控制你的思想,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保持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好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你的一生将会因其而受害。

楚汉之争时,项羽将刘邦父亲五花大绑陈于阵前,并扬言要将刘公剁成肉泥,煮成肉羹而食。项羽意在以亲情刺激刘邦,让刘邦在父情、天伦压力下,自动投降。刘邦没有为情所蔽,他的理智战胜了一时心绪,他反以项羽曾和自己结为兄弟之由,认定己父就是项父,如果项某愿杀其父,剁成肉羹,他愿分享一杯。刘邦的超然心境和不凡举动,令项羽无策回应,只能潦草收回此招。

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祁山交战,诸葛亮千里劳师欲速决雌雄。司马懿以逸待劳,坚壁不出,欲空耗诸葛亮士气,然后伺机求胜。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战,无计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装给司马懿,羞辱他乃小女子是也。古人以男人自尊,尤其在军旅之中。如果在常人,定会接受不了此种羞辱。司马懿另当别论,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儿装,情绪并无影响,且心态甚好,还是坚壁不出。连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也对他几乎无计可施了。

这都是战胜自己情绪的例子。生活中,更多人则成为情绪的俘虏。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战中,孟获便是一个深为情绪役使的人,他之不能胜于诸葛亮,实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诸葛亮大军压境,孟获弹丸之王,不思智谋应对,反以帝王自居,小视外敌,结果完全不是对手,一战即败。孟获一战既败,应该慎思再出招,却自认一时晦气,再战必胜。再战,当然又是一败涂地。如此几番,把孟获气得浑身颤激。又一次对阵,只见诸葛亮远远地坐着,摇着羽毛扇,身边并无军士战将,只有些文臣谋士之类。孟获不及深想,便纵马飞身上前,欲直取诸葛亮首级。诸葛亮已将孟获气成什么样子了,也可想孟获已被一己情绪折腾成什么样子了。结果,诸葛亮的首级并非轻易可取,身前有个陷马坑,孟获眼看将及诸葛亮时,却连人带马坠入陷阱之中,又被诸葛亮生擒。孟获败给诸葛亮,除去其他各种原因。孟获生性爽直、缺乏谋略、为情绪蒙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情绪误人误事,不胜枚举。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易受情绪支配,头脑发热。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绪的话,可准备一张图表,写下你每天体验并且控制情绪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绪发作的频繁性和它的力量。一旦你发现刺激情绪的因素时,便可采取行动除掉这些因素,或把它们找出来充分利用。

愤怒具有破坏性

上班时间快到而公交车却因交通堵塞停滞不前时,你是否会烦躁不安?工作时计算机突然出现故障导致你的资料全部丢失时,你是否会郁闷不已?生活在现今这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社会里,谁不曾遇到过令人生气甚至怒不可遏的事呢?工作中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难、同事间的摩擦、邻里间的纠纷、被人冤枉、在公共场所被羞辱、家庭不和、夫妻吵架、子女不听话等等,都可使人生气、愠怒,甚至暴跳如雷。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获得解决的;相反,愤怒常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相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的健康。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不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徐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陶冶性情,不断提高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办法是忍,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反映你的涵养,你的心胸,你的内在力量。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少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发自内心的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境界。

心情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甚至就连一件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也会气死活人。

《三国演义》中,魏主封76岁的王朗为军师来战蜀兵。本想“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的王朗,结果却被诸葛亮轻摇三寸之舌活活气死。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怒往往由气而生,气怒损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之所以会被“气”死,是因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过速,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往往会因为发怒而引起心律失常,或是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残疾。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古人说的“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