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人生
5735600000014

第14章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2)

一九七九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说: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才会极度痛苦。

慈悲喜舍是真爱,是人与人之间最良好、最具建设性的关系。

成熟的爱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之下,与别人建立合理的关系。它是从生命中流露出来的完美情感,是沟通彼此的力量,是人类互助、友爱、慈悲的根源。成熟的爱是在彼此关怀中结合成为一体,但每个人仍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自由和完整。这种爱的特性是给予(舍),而非占有;是喜悦赞叹,而非妒嫉毁谤;是慈悲,而非对立。

给予对于人类的心灵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自己能力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内心真正丰足的人才可能给予;同时也只有在给予中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富饶和存在,它使人感受到生命力、喜悦和满足。和给予相对的是剥削和囤积,它在心理活动上表现出贪婪和贫穷的反应。

贪求美色财利是爱欲;乞求神恩和寻求别人给予爱是爱著;为了别人赞美而行善是爱法。这些都具有剥削和占有的本质,都不是真爱。

给予是人类心灵的一种需要,但是有些人因为贪执,想囤积,倾向于自我防卫以致不能给予;有些人则因真正的贫穷而无力布施,以致不能享受给予的快乐,在生活上显得黯淡无光。

贫穷之所以那般贬抑人,并非它直接导致痛苦,而是它剥夺了享受给予的喜悦。他说明了贫穷的人自觉没有光彩的原因。不过,给予的未必都是财货(财施),更重要的则是精神上的给予(法施),包括日常待人的态度和德行。一个人若时时实践礼让信守,心怀忠孝美德,必能以其德给予他人。这种给予同样使人感受到丰足,有时尤甚于财施的快感。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为非洲贫困儿童慕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庄园的入口,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看上去很精致的瓷罐。

守在庄园门口的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这一老一少。“欢迎你们,请出请柬,谢谢。”安东尼说。

“请柬?对不起,我们没有收到邀请,是他要来的,我陪她来的。”老妇人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对安东尼说。

“很抱歉,除了工作人员,没有请柬的人不能进去。”安东尼说。

“为什么?这里不是举行慈善晚宴么?我们是来表示我们未能的心意的,难道不可以么?”老妇人的表情很严肃,“可爱的小露西,从电视上知道了这里要为非洲的孩子捐钱,她很想为那些孩子做点什么,决定把自己储蓄罐的所有钱都拿出来。我可以不进去,真的不能让她进去么?”

“是的,这里将要举行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见的都是很重要的人物,他们将为非洲儿童慷慨解囊,很高兴你们带着爱心来到这里,但是,我想这种场合不适合你们进入。”安东尼解释道。

“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么?”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姑娘问到。她的话让安东尼愣住了。

“我知道受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啊!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小女孩露西说完,将手中的储蓄罐递给安东尼。

安东尼不知是接还是不接,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的对,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能够进去。”说话的是一位老头,他面带微笑,站在小露西的身旁。他躬身和小露西交谈了几句,然后直起身来,拿出一份请柬递给安东尼:“我可以带她进去了么?”

安东尼接过请柬,打开一看,忙向老头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了,沃伦`巴菲特先生。”

当天晚宴的主角不是募捐的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5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主体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这句话作为标题,报道了这次的慈善晚宴。看到报道后,许许多多的普通美国人纷纷表示要为非洲儿童捐赠。

总之,真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占有,给予是自我实现的开始,是生命自觉的责任,它的过程是丰足和喜悦,它的终点是人生的圆满和自在。只有懂得尊重与了解的人,只有慈悲和智慧双运的人才真正有能力表达生命的真爱。

最后,还是拿特蕾莎修女的话作为结尾:让我们不单满足于金钱上的施与。单有金钱是不够的,因为人可以赚取金钱,贫困的人需要我们用手去扶持他们,用我们的心灵去爱他们。

◆因为懂,所以慈悲

张爱玲对胡兰成曾经说过“因为懂,所以慈悲”。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了解,所以接受,因为顿悟,所以豁达。只要心存感激,心存善念,上天一定不会亏待谁,我一直相信上苍其实是有一双透亮的眼睛的,它一直望进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佛语也说我佛慈悲,或许,佛家所说的慈悲是指一个人心里的良善与大爱,是说一种境界,一种修为,是说人心里永远安宁祥和的一种状态吧,我不信佛,我总觉佛其实就是时刻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在做每一件善事的时候,我们自己本身就可以成佛,佛在我们心里。

慈悲是一朵花,它会带改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慈悲是一滴水,它会让许多干涸已久的心灵复活;

慈悲是一阵风,它会吹散心头的积压已久的阴霾,

慈悲是一盏灯,它会让迷路的人在夜晚找到归途。

慈悲是一座宝塔,它指引我们弄不丢前进的方向;

慈悲是一座航标,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顺利归航。

慈悲的人,最美!当我们与身边的人产生不快的时候,我们不防回过头来想想他的优点,想想平时的好处,心会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当与身边的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防换个角度去思索一下,假设一下处于此位置的是自己,那么我们会变得更通情理,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恨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下,学会遗忘,快乐的会是自己,轻松的也会是自己。只有懂一个人,懂一句话,懂一件事的时候,我想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变得慈悲起来。

总是认为懂一个人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的交替,一个心领神会的微笑,一个轻轻的颔首,甚至于一段文字,一段音乐,一朵小花,一个笑脸,都能在某个时候诠释一个人的心情。因为懂得,所以才会知道表达,因为懂得,所以才会简单明了。

慈,是一种给予,象我们的母亲,更多的时候人们是用“慈母”来称呼,母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给予,给予我们无私的爱,给予我们做人的榜样。

悲,是一种救助,是解除痛苦和灾难的一种心情,只有慈悲,才会更懂的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更懂得把握生命中每一个日子,才会更懂得应该怎么样爱自己,怎么样爱别人。

因为懂,所以慈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怀有一颗慈悲的心,总是最好的。慈悲让人美丽;慈悲让人快乐;慈悲让人祥和;慈悲更让人高尚。

◆为天地立爱心

《菜根谭》说: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为人处世,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绝情寡义,不糟蹋和浪费物力。以上三者做到了,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他人带来利益,为子孙后代创造源源不断的福祉。这是一段爱心宣言。

“不昧己心”是爱自己,讲自己身心的和谐平衡,阐发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不尽人情”是爱人,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阐发孔子“泛爱众”的理念。

“不竭物力”是爱物,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阐发孔子“节用而爱人”的理念。

爱己,爱人,爱物,三者都是爱。爱即是人性,天地之性。爱心便是天地之心。《菜根谭》的中心思想在这则格言中点明了:善(爱)主性,性主心,心主身,身主事。内部世界之根就在这里。

“不昧己心”。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请别人帮忙找回来,唯独有一样东西丢了非要自己找,而且只有自己才能找回,那就是良心。怎么知道每个人都有良心?现代的心理检测技术、设备甚至基因技术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睿智祖先从自己、从无数人的生命历程中直悟出来的。人在世间同外物打交道,总是一次又一次失落本性,一次又一次回归本性,回归又失落,失落又回归,来来去去,曲曲折折多了,就知道自己灵魂的出发点、归宿点、平衡点都在同一个心源处,那就是善良的本性——永恒的爱心。

“不尽人情”。中国儒家极看重人性情感的作用,因为情是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交融统一的结果。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但绝不允许寡情、绝情以至于无情。中国人的“理”,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理,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即使做生意,也讲究大家有钱赚,大家有面子。不绝人情,是人的善良本性由内向外,推己及人的扩展或递延。

“不竭物力”。这四个字更有深意。而且把爱物同爱己、爱人并列,合称为天地立心,慧眼独具,令人叫绝。这四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平衡。人的生存、发展和再造都离不开物候、气候等外物环境。一切“物”都与人有着内在联系,是我们立根的土壤。太阳是万物生长的能量之源。山林原野,江河湖海、动物植物是人的衣食住行的来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环境造就人。因此人必须顺适环境,爱护环境。一个把自己的生存根基都破坏了的人是浅薄无知的,是对人类命运的败坏。即使他能自爱、能爱人,也不足以弥补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当后人遭到自然规律无情报复的时候,这样的人只会遭千古骂名。

“为天地立心”,立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爱、爱人、爱物的爱心。

“为生民立命”。既是“立命”,便不是顺命,不是宿命,不是信命,而是自强不息,特立独行,自力更生的造命。“立命”以什么为归依?不是归依于外在的某种功利目标,不是归依于象上帝这样的人格神,而是归依于自己,归依于本体,归依于本体的内部世界,归依于他的善性,他的爱心。每一个人的爱心便是他自己的上帝,无数颗爱心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并且不断扩充,源源不竭,其能量便转化为造命的无穷动力。

“为子孙造福”,讲生命的连续性、良性发展性。这是由爱己、爱人、爱物产生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财富,又可以是爱心永恒的推衍来阐述的,内在逻辑十分严密。时隔四百余年,作为《菜根谭》的研究者,我们对作者深沉久远的爱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