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人生
5735600000025

第25章 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2)

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这句对联所反映的辩证法思想。人生在世,不能离开名利等。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一个人只有抛开私心杂念,砸掉套在脚上的镣铐,心地才能宽阔,步履才能轻松,才能卓有成效地干一番事业。

内心的踏实来自于长久努力奋斗的沉淀。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为满足欲望想出了许多手段,打工、做生意、赌博、诈骗、抢还有出卖灵魂肉体。欲望满足的结果并非能心境。

无欲则静,多数人不能做到这点。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里,清心寡欲也变得很难。付出不图回报,但不有回报,尽管并非得如所付。尽心尽力的劳动也许不能暴富,总比出卖肉体来的踏实。

无欲则刚,有谁能作黑脸包公。贪污、贿赂的动机是求速度的速报,不仅失德违法,结果是心虚身肿,故怕风吹草动。目的原本是图一劳永逸,可结果是总盼天下大乱,那还有刚正不阿。贪官多与娼为伍,向往一种笑贫不笑娼的境界。

无欲无动,无欲无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进步,欲望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欲望的满足并非必然导致心烦意乱。的多施少,得少舍多,心静是相对的。过度纵欲和禁欲的结局都会把你的心理平衡打破。

良心的意义无非是健康和善良,知恩图报。良心坏了,还不是因为做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事。当然,良心的好坏不能决定心的平安,但自然的一个心应是良好的,它的跳动是有规律。

◆贪得无厌,人财两亡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正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里告诉我们的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人,活着,当然要努力奋斗往前走,但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回跑。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走向绝处。

往回跑不是捞一把就走,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善良的人性,正直的品格,决定一个人的道德高低与价值取向。时代华纳公司老板泰德·特纳1997年就做过决定,以每年捐一亿美元的速度,分10年捐资10亿美元给联合国用于慈善事业。

他们深知往回跑的大义。而对于我们这些更多的人来说,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练达的往回跑呢?

先哲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而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以拥有永久的幸福!

这其中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说明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俱疲,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放眼看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正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

试问:你们认为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和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哪个更幸福?大多数的人可能会说拥有一千万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生活的标准不能只是以物质的拥有来衡量的,无形的精神享受和健康的身体也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举个例子:拥有一千万的人为了拥有这一千万,他的付出一般来讲肯定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多!比如为了得到一千万,他们会加更多的班,会参加更多不必要的应酬,会失去更多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会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等等,诸如此类,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而只要赚五百万的人在这几方面不都失去的更少吗?如此一中和,可见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并不见得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幸福!

况且,老子又警告“多藏必厚亡”。所谓“多藏”,就是财富(不义之财)积累得多;所谓“厚亡”,即是财富丧失得多。老子这话的寓意无非有两点:其一,是对那些不择手段、大发横财者的憎恶和诅咒;其二,揭示了聚敛不义之财的多寡与丧失的多少之间的某种必然的联系。还可补充一点,这“厚亡”理应包括生命在内。

先观古往,因贪得无厌而人财两亡的例子不计其数。东汉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财贪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凡想在仕途上腾达者,必须行贿于他,否则休想。他专权20多年,疯狂敛财,难计其数,用搜刮的钱财建造的私人苑囿绵延近千里。

结果,不但30多万不义之财被没收国库,而且遭满门抄斩。再者,堪称第一贪的清朝权臣和珅,搜刮的财物价值白银达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20年的国库收入,结果不到50岁就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人财两亡的可悲下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生时要享受,死后也要享受,因此要多藏财物在地宫当中。但是,老子的话又应验了,正因为你“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她也许会反思“我为什么这么惨?为什么死后还要‘多藏’?为什么就不知道老子的那句话‘多藏必厚亡’?”

老子还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贵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老子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有温饱的生活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幸福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让人心寒和发指的事例。

人赤条条地到世界上来,与一头动物的降生没有区别,但人到世界上带来了欲望,带来了思想,也带来有追求,明明知道人无百岁寿,却要偏怀千岁忧,明明知道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八尺,却偏要在名利场中纠缠,有权时,恨不得谋得子孙福,却不知,除了孔圣人,世上均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不见许多高官为了金钱而不惜作权钱交易,又有的为了谋得一个位子舍得广撒银子,还有的为了搏美人一笑而掷千金,等到走到人生尽头,或因违法乱纪锒铛入狱,这时如梦方醒悔不当初,正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此时方知布衣暖,菜肴香,平安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