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人生
5735600000046

第46章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2)

第一,全面改善情绪化的品性,让浩然正气溢满身心。当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有许多是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比如,过分强调人的个性化生活,则会使人深陷七情六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如果这样,因七情六欲所引起的心脏病、肾病、癌症等疾病就会日益严重地纠缠这些人。其实,人许多后天养成的习性,对身心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过去有个叫刘一明的功夫家写过一本书叫《过关论》,许多人以为是关于如何通过夹脊关、尾阊关的,其实,这是专门让人克服嫉妒、酒色、情绪等不良习性的著作,作者认为,只要把这些关都闯过去了,则人的浩然正气就会自然养成。

第二,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则不惧权势、不贪利色、不畏强暴,从而能以公平之心维护正道和正义,如果是卑微猥琐的性格、懦弱无力的行为方式,浩然正气就会荡然无存,孔子、老子、大禹、屈原、荆轲、项羽、杜甫、司马迁、李白等杰出人士,才会谱写出惠及天下、泽被后世的浩然正气之歌……

?养浩然正气之方略:

建立更亲近大自然的营养观。一位台湾的医学专家到日本拜访一位高僧,并请教养生之道。这位高僧主张少吃药,多从大自然中撷取营养。他边说边拿起笔在白纸上写了“粕、糠、糙、药”四个中国文字,并细述其中的涵义。“粕”乃糟粕,系指废弃物之意,现代人喜食白米,白米则为粕,人类长年食粕必将不健康;欲求健康则须“糠”,古时患脚水肿的人都知道吃米糠,“粕”加上“糠”即为“糙”,食用糙米才能生肌造血,可是糙米已流失20%的营养,久食仍然会生病,人体有病必然不快乐,只有吃“草”才会快乐,所以繁体字的“药”字乃“乐字上加草”,草系指植物类,如青草、青菜等。也就是说,自然、新鲜、完整的营养观,其实是指多吃野生的野菜、没有污染的蔬菜,少吃药、不吃野生动物等。

?让心灵调动自身的免疫力。有一位科学家说,人的心灵和免疫力是相通的。撰写了《读懂人生》这本畅销书的田伟对此话深信不疑。他曾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胆囊炎、胆结石、鼻窦炎、肠胃病等,但是,三年后这些疾病都不药而愈,就连双手颤抖的帕金森症也消失了。经常给他治病的医生感到奇怪,问其奥秘。他说:“说起来很简单,只不过是有意识地调动了免疫功能的积极陛,不让它闲置起来罢了!”

田伟调动免疫力发挥作用的主要办法就是反复对自己说:“我的免疫力能战胜疾病!我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如是反复进行这样的自我激励,潜意识就会命令自己体内的免疫组织担负起健康卫士的职责。现代有不少人只知道依赖医院,依赖医生,依赖药物,就是不去依赖自己生命的活力。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大脑、肢体、五官、内脏等不闻不问,对它们的冷暖、营养、劳逸、运动漠不关心。这些受冷遇、受歧视的生理机构,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惩罚自己的主人,病魔也就会乘虚而入。田伟认为,人体的这种免疫力是一种自然调节过程,不受破坏,不受污染,它与疾病之间能维持一种平衡状态。人的这种免疫力一旦被激活,它释放的能量将是无限的。?

古人之气养我浩然正气。著名作家周涛,经常从读古书中撷取自身浩然正气之营养。他写道:“胸中无万卷书,则俗气逼人、面目可憎;仨月不读唐音宋韵,则一天刷三次牙,还是口臭。既然生为中国入,至少要读唐诗宋词才能长出中国人的雅者之美,才能形貌有风范,所谓骨格清奇。不信你去看近代以来有成者,无论哪行,都有诗词修养。政治家、文学家自不必说了,科学家如李四光、梁思成、茅以升,不仅能为诗文,而且生得玉树临风、诗意飘然。

为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人是讲气的,人活一口气,这是最低的水准。然后有气质、气度、气节、气魄,气吞万里如虎,气贯长虹之类,那是大气了。最高的气莫过于‘吾善养浩然之气’了,人而有气浩然,当然令人神往;这需要‘养’,怎么养?办法有多种,唐宋诗词当为一剂不可或缺的良方。”周涛先生的体会可谓深矣。

总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收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疾病,都是情绪犯的错

阴阳失衡,造成了人类最本质的慢性病。

西医在解决急性病问题上可谓精彩纷呈,但在解决慢性病方面几乎束手无策。为什么慢性病难治?因为一切慢性病都是社会病,而急性病都是生理病。病这东西,来得快的就去得快,因为邪气侵入不深;来得慢的就去得慢,因为邪气侵入太深。慢性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清华大学的陈加侯老先生如是说:

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心为物役的人类社会是个大染缸,它极大地污染了人的心灵,使人变得自私、懒散、愚昧、烦恼,严重削弱了心灵的智慧力、觉悟力、慈悲力、意志力……等精神的伟力,使肉体失去了英明的统帅。

五光十色、物质泛滥,热衷享乐的人类社会是个大暖房。它全面地严重娇惯了人的肉体,使人变得怕风怕雨、怕冷怕热、怕苦怕累、怕饿怕渴……变成了生活在暖房中缺乏生命活力的花草。

脆弱的心灵、娇贵的肉体,一阴一阳的失衡,合成了人类最本质的慢性病。

情绪失衡,造成了人最普遍的慢性病。

心理平衡,它是我们健康最重要的方面。人要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心态好,一切都好。要知道,大约80%的疾病皆因情绪而起,90%的失败是处理不好情绪。总之,情绪不好,心理不痛快、不平衡,是一切疾病之源!

洪绍光教授在一系列的健康讲座中、图书中都说道:

人们要想健康100岁,四大基石中的第四条,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得了病没关系,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方法和药物。但是,如果心态不好,爱着急、爱生气、没事找事、没气找气,整天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人死得最快。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因工作等构成心理压力的,知识分子比非知识分子高出10%,35岁以上人群则更为突出。知识分子由于价值不能实现的失落感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导致身体患病,这在医学上被称作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

脑力劳动者由于工作压力大,影响正常的内分泌,影响睡眠和食欲,在这些人群中服用安眠药的比例高,高血压、颈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人情绪不好就容易感冒,而长期抑郁则容易患癌症。所以,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对他们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压力,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要学会自我解压。而在这里,我主要讲的是如何保持一颗平衡心,如何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稳。

现在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几乎都是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不断地与周围人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一旦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感,压力也就陡然而生。于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达成一个又一个欲望。当然,这种追求上进的精神我们提倡,但我在这儿要说的是要有个度的问题。人活在世上,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放弃,进而摆脱失望后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压力对我们的身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损害。

心理不平衡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因此,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以超过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各个系统才会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但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以超过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

那么,为什么心理就难以保持平衡呢?

因为种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失衡的而造成不平衡!

负情绪最容导致的病是癌症。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对任何一种事物的反应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有时使人愉快、有时使人忧愁、有时使人愤怒、有时使人恐惧,但无论是哪种情绪反应,都要保持在一个限度内,不足或者超过都会造成伤害,特别是那些悲观失望的负面情绪反应,对身体伤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