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太人智慧全集
5737700000014

第14章 犹太人的处世智慧(3)

①爱是无技巧的技巧。卡耐基在他的《交际成功奥秘》一书中写道:“不管是屠夫.或是面包师乃至宝座上的皇帝,统统都喜欢别人对我们表示好意。拿德国皇帝来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成了万恶不赦的罪人。在愤怒的人民中,却有个寡妇的小孩子写了一封非常单纯的信给他。这个小孩说,不管别人怎么样想,他会爱戴他的皇上。德皇深受感动,邀请这个孩子去做客。小孩去了,她母亲也同行,德皇与孩子的母亲竟然成婚。”俗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爱人的人,必能得到他人的爱。广施爱心,必能广得爱的回报,人际交往就会非常成功。法国画家夏尔丹说:“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终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股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纪元。”爱,是无技巧的技巧,是开发交际能力的根本技巧,其他的技巧都派生于“爱”这一根本技巧。

②人情是一张支票。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以帮助他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养成乐助人、广助人的习惯,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偶然中帮助一个人,有时候很可能会给你带来难以想象的回报。美国有一本很畅销的小说《教父》,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殡仪馆老板的女儿受到流氓欺侮和殴打,法庭的判决对流氓毫发无损。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殡仪馆老板硬着头皮去请求黑社会老大“考利昂老头”的帮助。考利昂毫不犹豫地出面替他们出了气,而不求回报。在日后的紧要关头,殡仪馆老板帮了他的大忙。可见,助人,就是助己。人情是一张支票,储蓄越多,收获越大。要充分开发交际技能,就必须做到乐于助人。

③对别人抱以亲切、友善的态度。态度,是人对某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内心世界的核心。没有内在态度的改变,外在的改变是不可能发生的。就算外在可以改变,改变得也不会理想。改变他人态度的奥秘,就在于首先改变自己的态度。

态度是互动的。《塔木德》上说:“你如何待人,人如何待你。”人们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来采取相应的态度。你对别人抱以亲切、友善的态度,那么对方就会回敬你同样亲切、友善的态度。态度的体现不过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然而,它却有着极大的魔力。

别花钱为自己买敌人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这句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和犹太人的生意经正好相反。

你可以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接济你的朋友,但不要借钱给他。

借钱给他人就是掏钱为自己买了一个敌人。

犹太人朋友之间很少涉及金钱,他们之间朋友是朋友,金钱是金钱,分得十分的清楚,一般不把友情掺入金钱,也不借钱给别人。

犹太人之间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错,就在一起吃饭喝酒,这样的朋友关系就表示你是他喜欢的朋友,他愿意和你经常的来往。但是你要是借钱,他们很少答应。

这不是因为犹太人不喜欢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因为大家彼此之间不信任,而是他们处事的一种精明。

犹太人是十分自尊的,他们一般是决不肯向人求助的,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而很少向别人请求帮助。犹太人在生活上借钱,与他们在生意上的借贷是不一样的。假如一个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钱,那说明这个人已经处于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了。有人借钱给他,他就总是感到忐忑不安,心里总是想着怎么样把钱尽快还给自己的朋友,见了朋友就感觉很不好意思,虽然朋友对他仍然很亲密,甚至那人浑然不觉借钱人的尴尬。而借钱人为了避免这种愧疚的心情一般就会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尽快的还钱,那样自己才觉得在朋友面前会坦然,有了这种心理,这样的朋友就会因为金钱变得很不自在,让人感觉不舒服。

而朋友呢,如果也恰好需要这笔资金,但是已经将钱借给别人,而且为了让别人放心,自己一般不会说还钱的时间,这样就是朋友什么时间有了钱,就什么时间来还,而自己许多事情却急切需要资金办理,但是话已经出口,就很不好意思去要钱,而自己的事情却不得不去向别人借钱,这样大家的心理都不舒服。所以,犹太人之间就心照不宣地达成默契:不借钱给自己的朋友。

犹太人开的餐馆贴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我喜欢你,你要借钱,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后不再上门。”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犹太人喜欢放高利贷收取利息,这是他们几百年的传统了,他们如果自己有闲余的资金,就会把这些钱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钱自然就可以去借贷了。所以,犹太人没有钱的时候,喜欢去借贷,来充实自己的资金或者暂借资金来渡过难关。向他人借贷资金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与向朋友借钱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亚瑟根本没有钱可以还。雅可夫三天前就已经提醒亚瑟,还有三天就该还钱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会来要钱的”,想到这里,亚瑟坐卧不宁,烦躁地在房子里走来走去。“你为什么还不睡觉?”他的妻子问他,“我向雅可夫借了钱了,明天早上非还他不可”“你现在有钱了吗?”“我连一个子也没有呢!”

“既然这样,你就睡觉吧,着急的应该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亚瑟妻子的话代表了我们处理债务的一般态度,既然没有钱就干脆放心休息,反正着急也没用。而事实上,雅可夫也确实没有办法,自己的朋友没有钱,如果逼朋友还钱,那与朋友长久培养起来的感情就会因此而崩溃了。打官司更是浪费自己的钱财,对朋友的感情也更是致命的打击。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梅西克向罗扬借1200马克,但是梅西克一直没有钱还,每当遇到罗扬,梅西克都会溜掉,避而不见。可罗扬又束手无策,只能唉声叹气。

这时,他的另一个朋友对他说“你不妨写信给梅西克,叫他尽快归还1800马克的债,瞧瞧他的反映。”

罗扬也十分需要这笔钱,不得已只好采纳了这个办法,就给梅西克去了一封信。

两天后,梅西克就回信了,信中说:“罗扬,我记得很清楚我只借了你1200马克,你怎么说我欠了你1800马克。随信附上1200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话,你准输。”

如果朋友之间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想到以后两人的关系了。

因此,洞悉人情的犹太人说:借钱,即是掏钱给自己买了个敌人。

憎恨罪,不憎恨人

拉比本来应当是犹太人的道德典范,但偶尔也有身为拉比的人作奸犯科的。以前纽约曾破获一起大走私案,结果查出一个拉比,他在牙膏中夹带钻石走私。

在其他民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做出这种勾当,一定会激起信徒们的“义愤填膺”,说不定会放火烧掉某所寺院。但犹太人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却极为冷静,甚至可以说,十分冷漠。

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恶是无处不在的。拉比也是人,身上同样也可以有恶的存在。

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作恶犯罪之人加以区分。一方面,犹太人认为,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塔木德》上写着:“从胎儿开始,罪就在人心里萌芽,然后跟着人的发育而增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会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却没有射中一样,罪恶常常是在无意中犯下的”。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坚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倘若你被恶的冲动驱使的话,为了驱逐它,应该开始学点什么才好),而去除罪恶,改邪归正。罪人一旦成为义人,同样可以得到神的赐福。

《圣经》中就有多处借耶和华上帝之口,劝说恶人“回头是岸”的训诫。

许多年来,吉姆·弗斯一直在违背戒律。第一次他违背了“你不可偷窃”这条戒律时,他还在大学读书。有一天他偷了9274美元,乘飞机前往佛罗里达州。不久,他又持枪抢劫,被抓获投入监狱。不久他得到了大赦。此后他参加了军队,然而,即使在军队中,他仍没放弃作案。

事情就是这样在进行。吉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滑下去。但他行恶愈久,就愈感到内疚。开始吉姆还没有自觉地感到更多的内疚——因为他的犯罪的自觉意识变得迟钝了。但是他的下意识心理却在积累着内疚情绪。

吉姆从军事监狱里获释后,结了婚,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那儿他开了一家电子咨询商店。一天,一个自称安地的人来找吉姆,他谈到一个想法,用一种电子装置去打击其他种族的人。在几个星期内,吉姆便深深地陷入黑社会中去了。为此,他有了一辆价值9000美元的汽车,并在郊区拥有一所漂亮的房子。他的业务多得使他忙不过来。

一天,吉姆同他的妻子爱丽丝发生了争吵。她要了解所有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他却不肯说,所以她哭了起来。吉姆不忍看他的妻子哭泣,因为他爱她。为了安慰妻子,吉姆提议开车到海滨去。在去海滨的途中,他们碰上了交通阻塞,几百辆汽车涌进了一个停车场。

“啊,看呀,吉姆,”爱丽丝说,“那是格拉汉!我们去听他讲演吧,这可能蛮有意思呢。”

吉姆想迁就她,就走了过去。但刚坐下不久,他就变得十分烦躁不安。他觉得格拉汉似乎是在直接对他讲话,良心使吉姆感到不安了。格拉汉的论点是:“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他的灵魂,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接着格拉汉又说:“这儿有一个人,他听到这些话时,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想要离开他的老路,却未做出决定。但这将是他最后的机会。”

他的最后的机会?对吉姆说来,这个说法叫他吃惊。这位教士的意思是什么呢?

吉姆想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为什么他总想哭呢?他突然对妻子说:“我们走罢,爱丽丝。”爱丽丝顺从地走向一边,但吉姆抓住她的一只胳膊,把她的身子转过来。

“不,亲爱的,”他说,“走这边……”

几年后,吉姆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在洛杉矶发表了一次演说,讲了他的经历,特别是他下决心的那天的情况。那天他被通知飞往圣·路易士城去执行一次窃听任务。“我决不到圣·路易士去,”他说,“我发现了勇气。”

所以,犹太人对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恨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恶玷污了的人的行为。这种污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希望于恶人遭报应,毋宁说更寄希望于罪恶本身得到消除。

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

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塔木德》说:“不要自以为是,直到死的那一天!”

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想要迫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使我们没有改进自己的余地,也在通往成功的路径上设下了障碍。想象一下,十个当代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团团而坐,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会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角度都不相同。

“意见”也有同样的道理。信念的异同,取决于身世与环境的各种因素,我们就是靠这些因素来决定我们的意见。固执己见的悲剧,在于它阻止了成长、进步和充实自己。它使我们自认为十全十美;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十全十美。固执己见者为了防卫自己的弱点,必然无法快乐而被孤立,这已是不争的结论。

你如何才能避免固执己见?只要你肯听听别人的想法,你可以做到。你的意见可能是错的,你应该有“闻过则改”的雅量。

固执己见是一种消极的癖性,心胸开阔才是应有的态度。前者会导致失败与孤立,后者则是获得成功与友谊的保证。

只要你肯向别人伸出友谊的手,只要你肯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你了解别人和我们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权利,你就不会再坚持己见了。你内心的成功元素会再度展开活动,而内心的失败元素自然就会偃旗息鼓了。

《塔木德》说:“只有蠢人和死人,永不改变他们的意见。”

严重的固执己见容易导致刚愎自用。

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你每天的想法都会改变,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每天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情况也不同,生命就是这个样子。自然界也因四季的变换而依序进展。你想象一下,如果一棵树在春天时倔强地拒绝抽发新芽,如果一朵花倔强地拒绝开放,如果一颗蔬菜或一粒果实倔强地拒绝生长或成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是否刚愎自用?你是否拒绝身体的改变与成长?你是否抗拒创造性的生活?抗拒微笑、友谊、宽恕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塔木德》说:“刚愎与冲动,就是愚蠢的明证。”

要想从有限的生命中求取更多的生活,从小就必须开始革除消极感。这种感觉,是培育顽固、刚愎、忌妒与惰性的温床;这些习性能使你丧失抵抗力,而萎缩成微小的细菌。你是一枚微小的细菌,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答案在于自己内心。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友爱自己,你就能克服刚愎自用的心理。